鳥類大家都很熟悉,就算是在城市中也能經常看到天上飛過的鳥、樹下覓食的鳥和偶爾在陽臺外面築巢的鳥。現存的鳥類有擅長飛行的,有擅長跑路的,也有擅長遊泳的,但無論會飛不會飛,鳥類的四肢都在長久的生存道路上進行了特化,前肢演化成了翼(幾維鳥除外),後肢則是主要的站立支撐點,雖然有些鳥的腿部力量很弱,但腳還是都有大用處的。如果需要攀爬樹木或其他地形、物品的話,絕大多數鳥類都是靠雙腳進行的,有些鳥類還擅長用喙作為輔助來進行攀爬。但事無絕對,這個世界上還有幾種鳥例外,比如麝雉。
在介紹麝雉的獨特之處以前,我們按照老規矩先簡單了解一下這種並不怎麼出名的鳥類。麝雉Opisthocomus hoazin,在鳥綱中單獨佔據一個目,即麝雉目Opisthocomiformes。最早(十八世紀)麝雉是被分在雞形目、雉科、雉屬的,因為它的外形和許多行為都跟雉科鳥類比較相似。後來研究學者們又覺得麝雉跟鳩鴿科的鳥類更像,再後來經過對麝雉雛鳥的研究發現其許多特徵跟蕉鵑類似,又認為麝雉其實跟蕉鵑是親戚。同時還有學者認為麝雉跟杜鵑科的鳥類有親緣關係。你看,雉科是雞形目,鳩鴿科是鴿形目,蕉鵑是蕉鵑目,杜鵑是鵑形目。一種鳥類在四個目上都有爭議,這可就亂了套了。
經過反覆折騰之後,直到2004年,鳥類分類學根據當時最新的基因測序方法進行了大更新,人們才基本確認了——麝雉跟現生任何鳥類都沒有近緣關係,應該在鳥綱下單開一個目,於是麝雉這一單型種就獨佔了目、科、屬、種四個基礎分類單元。但是這還沒完,學界對麝雉的研究也一直沒有停止,2015年,研究學者對於麝雉的基因譜系學研究獲得了重大成果,研究指出麝雉是6400多萬年前非禽類恐龍大滅絕事件後,當時鳥類的祖先向另一方向單獨演化的、目前已知的唯一倖存物種。
這也就解答了為何學界之前幾乎所有對麝雉的研究和了解都邁進了不同誤區、得出了不同的錯誤結論。但學術研究的技術和方法還在不斷更新,所以目前的研究成果也不是絕對正確的。由於麝雉身上還擁有太多秘密,故而這一物種至今還是學界對鳥類進行研究的重要對象,特別是對於鳥類遺傳學和鳥類祖先形態特徵這一方面。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現生所有鳥類都跟麝雉在幾千萬年以前就在演化道路上分道揚鑣了,所以研究麝雉也只能在它們這一條分支上有所幫助,不代表其他鳥類也跟麝雉一樣不走尋常路。
野生的麝雉分布在南美洲的中北部森林中,喜歡生活在靠近水域的位置。它們身長約60~66釐米,眼睛虹膜為鮮紅色,面部眼睛周圍為藍色裸露皮膚,頭頂有長而稀疏的羽冠,這些特徵跟雉科的鳥類很像,所以也怪不得它最早被分進雉科裡面了(早期的動物分類多建立在形態學上)。麝雉的主要食物是雨林中植物的葉子、花朵和水果,基本不會主動尋找動物類的食物,頂多是葉子上有昆蟲被麝雉一起吃下去。另外,麝雉的消化系統跟大多數鳥類都不同,它們的消化道前部有很多共生菌,用來發酵和分解植物,跟哺乳類的反芻動物有些相似。
中國的動物學者們在給動物定中文名時往往會遵循一些規則,名字裡面帶「麝」字的動物一般都會攜帶某種異味,麝雉也是如此,它們可以散發出一種難聞的臭味,類似發酵多日的糞便,令人退避三舍。目前的研究認為麝雉的臭味來源於麝雉食物中的化合物和細菌進行共同發酵的結果,這種味道能讓當地很多嗅覺型掠食動物放棄捕捉它們,也很少有人類敢吃它的肉(但還是有人因為羽毛而捕殺麝雉)。麝雉是以家庭為單位生活的鳥類,每個群體中包含一對夫妻和幾隻年輕的後代。麝雉的雛鳥長大後會留在父母的巢穴附近居住數年,會幫助父母照顧新的雛鳥,也會擔負起保護領地的責任。
說到麝雉的雛鳥,接下來重頭戲就來了。前面說麝雉很與眾不同,到底體現在哪裡呢?答案就在麝雉雛鳥的前肢上。吃過雞翅的朋友們應該都見過,鳥類的尺骨和橈骨構成了食物界常說的翅中,相當於我們人類的前臂;而腕骨往前則是腕骨,再往前出現分化,指骨高度癒合,只有兩根長的指骨,一根在腕骨處分出,一根在掌骨末端伸出,沒有指甲,這些部分在食物界統稱為翅尖。絕大多數的鳥類前肢骨都被肌肉、皮膚和羽毛包裹,從外面摸上去光光滑滑。但是麝雉的雛鳥是個例外,它們的兩根長指骨末端都有尖銳的彎曲指甲伸出皮膚外面,具體見下圖。
這樣的結構在整個鳥類家族中除了某些蕉鵑之外就只有麝雉的雛鳥擁有了,這也是它們之前被認為與蕉鵑有親緣關係的主要原因,但是相比之下麝雉雛鳥的指甲功能性更強。長而彎曲的指甲為麝雉雛鳥提供了出色的攀爬能力,在樹上站立時也能將指甲掛靠在周圍的樹枝上。如果有掠食者靠近,成年的麝雉和留守在附近的年輕麝雉會飛起來發出聒噪的聲音,擾亂掠食者的注意力,而雛鳥則趁這個機會,喙、翅、足並用,快速攀爬到其他位置來躲避掠食者的追蹤。實在躲不掉的話也有辦法,麝雉雛鳥會幹脆讓自己落入水中遊泳到另一片區域再爬到樹上。麝雉雛鳥翅上的指甲會隨著年齡增長、羽翼豐滿而自然脫落,所以成年的麝雉前肢並沒有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