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生鳥類並不是只能靠喙和雙腳攀爬樹木,麝雉的前肢甚至還有指甲

2020-12-04 溫晨動物園

鳥類大家都很熟悉,就算是在城市中也能經常看到天上飛過的鳥、樹下覓食的鳥和偶爾在陽臺外面築巢的鳥。現存的鳥類有擅長飛行的,有擅長跑路的,也有擅長遊泳的,但無論會飛不會飛,鳥類的四肢都在長久的生存道路上進行了特化,前肢演化成了翼(幾維鳥除外),後肢則是主要的站立支撐點,雖然有些鳥的腿部力量很弱,但腳還是都有大用處的。如果需要攀爬樹木或其他地形、物品的話,絕大多數鳥類都是靠雙腳進行的,有些鳥類還擅長用喙作為輔助來進行攀爬。但事無絕對,這個世界上還有幾種鳥例外,比如麝雉。

在介紹麝雉的獨特之處以前,我們按照老規矩先簡單了解一下這種並不怎麼出名的鳥類。麝雉Opisthocomus hoazin,在鳥綱中單獨佔據一個目,即麝雉目Opisthocomiformes。最早(十八世紀)麝雉是被分在雞形目、雉科、雉屬的,因為它的外形和許多行為都跟雉科鳥類比較相似。後來研究學者們又覺得麝雉跟鳩鴿科的鳥類更像,再後來經過對麝雉雛鳥的研究發現其許多特徵跟蕉鵑類似,又認為麝雉其實跟蕉鵑是親戚。同時還有學者認為麝雉跟杜鵑科的鳥類有親緣關係。你看,雉科是雞形目,鳩鴿科是鴿形目,蕉鵑是蕉鵑目,杜鵑是鵑形目。一種鳥類在四個目上都有爭議,這可就亂了套了。

經過反覆折騰之後,直到2004年,鳥類分類學根據當時最新的基因測序方法進行了大更新,人們才基本確認了——麝雉跟現生任何鳥類都沒有近緣關係,應該在鳥綱下單開一個目,於是麝雉這一單型種就獨佔了目、科、屬、種四個基礎分類單元。但是這還沒完,學界對麝雉的研究也一直沒有停止,2015年,研究學者對於麝雉的基因譜系學研究獲得了重大成果,研究指出麝雉是6400多萬年前非禽類恐龍大滅絕事件後,當時鳥類的祖先向另一方向單獨演化的、目前已知的唯一倖存物種。

這也就解答了為何學界之前幾乎所有對麝雉的研究和了解都邁進了不同誤區、得出了不同的錯誤結論。但學術研究的技術和方法還在不斷更新,所以目前的研究成果也不是絕對正確的。由於麝雉身上還擁有太多秘密,故而這一物種至今還是學界對鳥類進行研究的重要對象,特別是對於鳥類遺傳學和鳥類祖先形態特徵這一方面。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現生所有鳥類都跟麝雉在幾千萬年以前就在演化道路上分道揚鑣了,所以研究麝雉也只能在它們這一條分支上有所幫助,不代表其他鳥類也跟麝雉一樣不走尋常路。

野生的麝雉分布在南美洲的中北部森林中,喜歡生活在靠近水域的位置。它們身長約60~66釐米,眼睛虹膜為鮮紅色,面部眼睛周圍為藍色裸露皮膚,頭頂有長而稀疏的羽冠,這些特徵跟雉科的鳥類很像,所以也怪不得它最早被分進雉科裡面了(早期的動物分類多建立在形態學上)。麝雉的主要食物是雨林中植物的葉子、花朵和水果,基本不會主動尋找動物類的食物,頂多是葉子上有昆蟲被麝雉一起吃下去。另外,麝雉的消化系統跟大多數鳥類都不同,它們的消化道前部有很多共生菌,用來發酵和分解植物,跟哺乳類的反芻動物有些相似。

中國的動物學者們在給動物定中文名時往往會遵循一些規則,名字裡面帶「麝」字的動物一般都會攜帶某種異味,麝雉也是如此,它們可以散發出一種難聞的臭味,類似發酵多日的糞便,令人退避三舍。目前的研究認為麝雉的臭味來源於麝雉食物中的化合物和細菌進行共同發酵的結果,這種味道能讓當地很多嗅覺型掠食動物放棄捕捉它們,也很少有人類敢吃它的肉(但還是有人因為羽毛而捕殺麝雉)。麝雉是以家庭為單位生活的鳥類,每個群體中包含一對夫妻和幾隻年輕的後代。麝雉的雛鳥長大後會留在父母的巢穴附近居住數年,會幫助父母照顧新的雛鳥,也會擔負起保護領地的責任。

說到麝雉的雛鳥,接下來重頭戲就來了。前面說麝雉很與眾不同,到底體現在哪裡呢?答案就在麝雉雛鳥的前肢上。吃過雞翅的朋友們應該都見過,鳥類的尺骨和橈骨構成了食物界常說的翅中,相當於我們人類的前臂;而腕骨往前則是腕骨,再往前出現分化,指骨高度癒合,只有兩根長的指骨,一根在腕骨處分出,一根在掌骨末端伸出,沒有指甲,這些部分在食物界統稱為翅尖。絕大多數的鳥類前肢骨都被肌肉、皮膚和羽毛包裹,從外面摸上去光光滑滑。但是麝雉的雛鳥是個例外,它們的兩根長指骨末端都有尖銳的彎曲指甲伸出皮膚外面,具體見下圖。

這樣的結構在整個鳥類家族中除了某些蕉鵑之外就只有麝雉的雛鳥擁有了,這也是它們之前被認為與蕉鵑有親緣關係的主要原因,但是相比之下麝雉雛鳥的指甲功能性更強。長而彎曲的指甲為麝雉雛鳥提供了出色的攀爬能力,在樹上站立時也能將指甲掛靠在周圍的樹枝上。如果有掠食者靠近,成年的麝雉和留守在附近的年輕麝雉會飛起來發出聒噪的聲音,擾亂掠食者的注意力,而雛鳥則趁這個機會,喙、翅、足並用,快速攀爬到其他位置來躲避掠食者的追蹤。實在躲不掉的話也有辦法,麝雉雛鳥會幹脆讓自己落入水中遊泳到另一片區域再爬到樹上。麝雉雛鳥翅上的指甲會隨著年齡增長、羽翼豐滿而自然脫落,所以成年的麝雉前肢並沒有指甲。

相關焦點

  • 南美洲的奇怪鳥類,它的翅膀上長著可以自由活動的「奇特」爪子!
    麝雉小鳥出世後前肢上會出現兩個可以自由活動的爪趾,它能緊緊鉤住樹枝不放。有人猜測,這與鳥類起源於古代樹棲爬行動物有關,促使爪子發育的基因一直存在於鳥類的基因組之中。超級「發酵罐」麝雉的外形與普通野雞,或與野雞有親緣關係的鳥類有幾分相似,可不同的是,麝雉的某些身體結構和古怪習性似乎同任何鳥類都扯不上關係。麝雉的身長超過0.6米,但體重卻不到1公斤。它們羽毛華麗,雙腳有力,尾長,翼寬。與身體相比,脖子顯得比較長,頭部則顯得比較小。
  • 麝雉:一個頭頂殺馬特、翅膀上長爪子的臭鳥!
    科學家們在詳細描述麝雉幼雛如何用爪子攀爬,但是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其成年後會失去爪子?是啊,為什麼呢?可謂是一個難解的生物學難題。也許這就是科學研究的意義所在,發現十萬個為什麼 ,解決十萬個為什麼,如此以往,人類智商不斷超越,生命科學迅猛發展。翅膀上長爪子已經是震驚一眾吃瓜群眾,如果是為了攀緣所生,那應該伴隨麝雉的一生啊?
  • 什麼是鳥類六大生態類群?那些我們常見的鳥兒都屬於什麼類別?
    今天我就系統地為大家分別講一下今顎鳥類的這六大生態類群。1.鳴禽鳴禽,顧名思義,是很善於鳴叫的鳥類。鳴禽的體型普遍都不算太大,大部分都屬於雀形目,包含大約現生5000種鳥類。鳴禽的發聲器官比較發達且多樣化,能夠發出各種有規律或有特色的叫聲。
  •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而較反鳥類和今鳥型類更原始的尾綜骨類屬種非常稀少,僅有孔子鳥類和會鳥類。從而形成了一個長尾的最原始鳥類(始祖鳥、熱河鳥類)和更進步的反鳥類和今鳥型類之間的「演化空白」,極大限制了人們對尾綜骨類演化初期的認識。巾幗鳥恰好補充了這一空白,它呈現出高度鑲嵌演化的特徵組合:齒列、部分頭骨和肩帶形態與非鳥類獸腳類恐龍相似,但同時具有退化的手指、加長的前肢、癒合的尾綜骨等典型的鳥類特徵,這也正是其種名的來源。
  • 從長著白鬍子的印加燕鷗,到只會遊泳的麝雉,盤點10種奇異的鳥類
    南方巨型海燕南方巨型海燕是一種長著尖翅膀和巨嘴的大型鳥類。它們之中大部分都是黑色的,只有大約5%的南方巨型海燕是白色的,但是深色鳥類的顏色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灰甚至變白。這種環極物種分布於南極洲及亞南極島嶼中,它們最奇怪的一點就是在飛行的時候會駝背。
  • 世界10大瀕危奇異的鳥類
    二:Hoatzin(麝雉)最奇怪的鳥類之一,因為它是唯一有獨特消化系統的鳥類。此外,它還有一條長長的尾巴,一張藍色的臉,一雙鮮紅的眼睛,上面是棕色的羽毛,下面是黃色的羽毛。他們能像專家一樣遊泳和潛水。有時,海鸚會潛到200英尺的深度去捕魚。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它們都在寒冷的海洋中度過。它們從水裡出來,在陸地上交配和築巢。它們的築巢地包括格陵蘭島、冰島和挪威的海岸。海鸚一生都在交配,然而,它們並不是象中國的鴛鴦那樣出雙入對。只在每年春天,吾交配的海鸚才成雙成對在它們的築巢地相遇。
  • 恐龍是如何進化喙並成為鳥類的?科學家認為他們有答案
    一旦你知道許多恐龍都有羽毛,它們可能演變成鳥類似乎更為明顯。但仍有一個大問題。一群牙齒豐富的恐龍頜(想想霸王龍)如何變成現代鳥類的無牙頜,被喙覆蓋?在這種轉變中必須發生兩件事:牙齒的抑制和喙的生長。現在,新的化石證據已經證明了它是如何發生的。
  • 啄木鳥是如何吃掉樹木中的蟲子
    啄木鳥也被人們稱為「樹木醫生」,它們以樹皮中啄食昆蟲和大枯木中鑿洞而著稱。啄木鳥的食量都很大,每天都可以吞下1500條甲蟲的幼蟲。正因為啄木鳥的食量很大,所以一對啄木鳥就能保衛一大片森林免遭蟲害。啄木鳥的分布非常廣泛,除了澳大利亞、紐幾內亞和南極洲之外,啄木鳥幾乎遍布世界各地。啄木鳥的叫聲比較特別,它們的叫聲非常的單調,就像是有人在敲鼓的聲音「咚咚咚咚」,好像同一個節奏的鼓點聲。
  • 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是的
    所有這些鳥類都可以追溯到一類雙足恐龍,它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被稱為獸腳亞目恐龍(Theropoda)。獸腳亞目恐龍最早出現於2.31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早的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有很多共同之處,包括羽毛和產卵。然而,某些特徵——比如持續的、有動力的飛行——將古代鳥類與其他獸腳亞目恐龍區分開來,並最終定義了現代鳥類的支系(儘管不是所有現代鳥類都會飛行)。
  • 見過那麼多鳥,別說你還不知道鳥類怎麼分類
    3、涉禽 涉禽一般包括各種鴴鷸類(部分鴴形目)、鶴類(鶴形目)、鷺類(部分鵜形目)等,這些鳥類通常喙長、頸長、腿長(腿和趾長),喜歡在水邊和淺水活動,但趾間的蹼一般退化,不擅長遊泳(個別涉禽除外)。代表物種勺嘴鷸、丹頂鶴、大白鷺。
  • 鳥類識途之謎告破 鴿子喙部發現磁場感應器(圖)
    秘密藏在嘴上  最近,科學家在實驗室裡進行了一系列細緻的行為試驗後宣布,他們首次明確證明鴿子具有磁性感知能力,就像簡易的磁性羅盤,這讓鴿子也許還有其他鳥類和海龜一樣,是利用地球磁場進行導航的。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生物學專家卡杜拉·諾拉博士在教堂山藝術科學院說:「關於鴿子能夠識途的能力有兩種主要的理論:一種是鴿子靠嗅覺找到回家的路;另一種是在它們的腦中有一個磁力圖。我們的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後一種理論。當然,這一理論還需進一步的證明。」
  • 中國科學家發現早期鳥類可隨環境而「變形」
    在近乎所有具有飛行能力的現代鳥類中,肩胛骨和烏喙骨通常是相互分離的。但如果追溯到鳥類開始徵服天空的時間點,會驚奇地發現:被譽為已知「最早具有角質喙的鳥類」的孔子鳥的這兩塊骨頭是癒合的,如同鳥類的祖先恐龍那樣,說明這是一種「相當原始」、返祖的特徵。在巾幗鳥「橫空出世」前,這一現象曾讓古鳥類專家迷惑不解。
  • 晚白堊紀鳥類揭示喙的獨特發育
    晚白堊紀鳥類揭示喙的獨特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3:56 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傳統骨科醫學院Patrick M. O』Connor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攀爬與糾纏
    從人類的角度來看,它們就是投機者,它們不是佔小便宜,而是佔大便宜,甚至能殺害被攀緣的植物。攀緣者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它們攀爬與糾纏的方式有:纏繞。一些植物的莖細長而柔軟,無法直立起來,必須藉助其他物體才能向上生長,但它們不使用工具,而是以莖的本身纏繞於其他物體上。
  • 您的鳥需要喙的修剪嗎?
    就像我們的指甲一樣,鳥嘴由角蛋白製成,並在其整個生命過程中持續增長。因此,無論是通過鳥的日常活動還是手工修剪鳥喙,都必須不斷降低其喙的厚度,以使其保持健康並正常運行。鳥喙維護通常,健康的鳥類的日常活動包括大量的咀嚼,進食和覓食,這有助於自然地使喙保持適當的長度和形狀。經常觀察到鳥類在粗糙表面上摩擦喙,這也有助於保持喙。
  • 又一種「混搭」鳥類化石被發現!它長著迅猛龍的頭和巨嘴鳥的喙
    ——它有著像迅猛龍一樣的頭和巨嘴鳥一樣的喙。在那一刻,研究人員意識到,這個僅有8.5釐米長的頭骨——如此之小,以至於可以放在你的手掌中——有一個「中生代從未見過的喙」。研究人員介紹說,在現代鳥類中,喙下的骨骼主要由一根骨頭構成。」你可以把這看作是所有現存鳥類,都遵循的一套規則——從細喙蜂鳥到寬喙靴嘴鸛。」
  • 俄羅斯海灘現未知怪獸屍體:鳥類長喙尾巴長毛
    它有類似鳥類的長喙,尾巴上有皮毛,儘管它與海豚類似,但體型卻比人類大一倍。庫頁島漁業和海洋研究所預測部副主管尼克拉伊·金(Nikolay Kim)認為,這隻怪獸可能是某種大號海豚,被暖流帶到了這裡。它有類似鳥類的長喙,尾巴上有皮毛,儘管它與海豚類似,但體型卻比人類大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