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植物學家探討利用植物尋找人類遺骸

2020-09-05 今日科學

由於需要艱苦的徒步搜尋或對密林下方進行空中搜索,搜尋遺體的速度往往會減慢。9月3日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植物科學趨勢》(Trends in Plant Science)上的一篇科學與社會文章中,作者討論了如何利用覆蓋遺體上的樹木幫助人們完成搜尋任務,即通過探測植物的化學變化作為附近存在人類遺骸的信號。雖然人類遺體分解對植物的影響還沒有被徹底地探索,但研究人員概述了利用植被現實尋找遺體所需要採取的步驟。

論文資深作者、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植物科學教授Neal Stewart說:「在較小、開闊的地形上,徒步巡邏可以有效地找到失蹤者,但在像亞馬孫這樣的森林更茂密、更危險的地區,就根本不可能了。我們把植物作為人類腐爛的標誌來研究,可以更快、更安全地找到遺體。」

研究植物和人體腐爛之間的關係將在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的「身體農場」進行。這裡的官方名稱是人類學研究中心,科學家在此檢查不同條件下人體腐爛的過程。在那裡,調查人員將評估「屍體分解島」,即人類遺骸附近的區域,如何改變土壤中的養分濃度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在附近的植物中體現出來。

「這些島最明顯的結果是向土壤中釋放大量的氮,特別是在夏季分解速度很快。」Stewart說,「這取決於植物對氮流入的反應速度,它可能會引起葉片顏色和光譜反射率的變化。」

然而,其他大型哺乳動物,如鹿,也可能在人類失蹤的地方死亡。因此,這項研究必須克服的一個障礙是找到人體分解的特定代謝物。由於人類通常食用非野生食物,可能會有特定的代謝物,比如來自那些對植物外觀有特定影響的藥物或食品防腐劑的代謝物。 「有一種想法是,如果有一個特定的人失蹤了,假如他是一個菸癮很大的人,他們可能獲得一個化學剖面將觸發某種獨特的植物反應,使遺體更容易被找到。儘管在目前階段,這種想法仍然遙不可及。」Stewart評論道。

一旦我們更好地了解了屍體代謝物對植物的影響,搜索團隊就可以開發出成像設備來掃描植物,尋找表明附近有人類遺骸的特定螢光或反射信號。雖然這種技術已經有了一些,但科學家仍然需要弄清應尋找哪種植物和信號。「我們實際上已經開發了一個完整的植物成像儀,可以分析螢光信號。」Stewart說,「但第一步將是非常精細的尺度,當植物靠近人類遺骸時,測量葉子的光譜反射率或螢光隨時間的變化。」一旦特徵光譜被整理好,研究人員就可以開始考慮將其擴展到無人機和其他技術上,以便在短時間內對大範圍區域進行分析。

「當你開始考慮部署無人機尋找特定輻射時,現在我們能想到的是檢查更像是引擎燈光那樣的信號,如果我們可以很快飛過有人可能失蹤的地區,並收集幾十甚至上百平方千米的數據,那麼我們就能知道派遣搜索團隊的最佳地點。」Stewart說。

雖然這些想法令人興奮,但我們仍需要數年才能將植物作為搜尋遺體的工具。與此同時,一個由植物學家、人類學家和土壤科學家組成的合作團隊將開始在「人體農場」工作,設計他們的第一套「植物—屍體」實驗。(來源:科學網 唐一塵)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16/j.tplants.2020.07.013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利用植被尋找遺體:有助更快找到失蹤人類
    作者:張思瑋9月3日發表在《植物科學趨勢》上的一篇科學與社會文章中,作者討論了如何利用覆蓋遺體上的樹木幫助人們完成搜尋任務,即通過探測植物的化學變化作為附近存在人類遺骸的信號。雖然人類遺體分解對植物的影響還沒有被徹底地探索,但研究人員概述了利用植被現實尋找遺體所需要採取的步驟。
  • 通過葉子便能找到人類遺骸!美國科學家逆天發現,實在太強大了
    根據美國《sciencealert》報刊9月4號的科學報告指出,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找到被埋葬的人類遺骸,也許我們可以通過植物的葉子就可以找到。而這一觀點則是被發表在了《植物科學趨勢》上。對於這一問題的發現可以說是相當的巧合,而這一發現者則是一位名為尼爾·斯圖爾特(Neil Stewart)的植物學家。不過這位科學家,最擅長的方面是處理土豆,而不是對於被埋葬的人類遺骸。當然除此之外,這位植物學家還沉迷於對環境汙染物的研究。
  • 犯罪特輯|取代DNA, 利用人類頭髮的蛋白質進行法醫鑑定的新方法
    ↗↗↗ 點擊上方「唧唧堂」關注各學科最新最熱研究推薦論文解讀發現關注更多研究和研究人,請訪問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彩色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人類頭髮圖片來源:掃描電子顯微鏡實驗室,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本文為譯文,原文作者:News Staff譯文首發於唧唧堂,譯者:ZHENGZHOU估計有很多小夥伴都像小編一樣,愛美劇《犯罪心理》和《犯罪現場調查》吧,關注唧唧堂的有木有學習法醫和犯罪心理的小夥伴,熱烈歡迎你們來介紹相關論文研究吶~~由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領導的跨學科研究小組首次提出一種新的生物鑑定方法
  •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150年前遺骸驗明正身 上海檢驗
    申請人名叫莫爾毛伊·費倫茨,是匈牙利裴多菲委員會主席,申請的事由是希望能請法醫DNA專家將疑似裴多菲遺骸與裴多菲姨媽存世的第六和第七代女性後裔血液樣本進行比對,以此查明疑似裴多菲遺骸真實性。  裴多菲大名,曾隨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一名句,傳遍中華大地。
  • 德國著名植物學家訪問植物所
    應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種子植物分類創新研究組首席研究員傅德志的邀請,德國著名植物學家Susanne S. Renner教授於日前訪問了該所。。    Renner教授在該所作了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報告,他介紹了一些植物類群的南美洲—非洲間斷分布式樣,然後講述了利用化石證據和「分子鐘」解釋間斷分布式樣的原理和方法,提出洋流在南美洲—非洲植物長距離擴散中的重要作用,並指出長距離擴散和隔離分化在解釋植物地理學研究中的間斷分布式樣可能同樣重要,關鍵是要看類群分化時間。
  • 法醫人類學家幫墨西哥失蹤親人家庭尋正義—新聞—科學網
    長著一頭獅鬃毛髮色、塗著兩份色口紅的García Velázquez說。有一天,Alfredo因為購買的一輛汽車到韋拉克魯斯州首府哈拉帕籤署文件。然而,像韋拉克魯斯的很多年輕人(2006年以來超過700人)一樣,他再也沒有回家。 「我需要知道發生了什麼。」
  • 中國最傑出的植物學家掀開峨眉山"植物王國"面紗
    記者立馬想到了最為敬佩的一位植物學家。他被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植物學家」;他實現了「中國人編寫中國自己的植物志」的願望;是他首先組織專業調查組在峨眉山進行全面的生物調查,掀開了峨眉山「植物王國」是神秘面紗;由於在植物學領域的傑出成就,他被授予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荷蘭皇家學會會員等榮譽,他便是方文培。
  • 張雅軍: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骨骼上書寫的「人類簡史」
    《中國考古學大辭典》對體質人類學是這樣定義的:體質人類學是研究人類體質特徵與類型在時間、空間上的變化規律的科學。它探討人類自身的體質特徵、人類種族的起源、發展和變異以及人類起源演化等,屬於生物學科,也稱為「生物人類學」(Biological Anthropology)。其研究範圍主要包括現代人體質特徵和類型研究、人類起源問題以及人種學這三大領域。
  • 法醫人類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
    在一張停屍臺邊,法醫人類學家蘇 · 布萊克和一位病理學家面對的是深度腐壞的人類遺體,其顱骨碎成 40 餘塊混在一起。病理學家作為具有醫學資格的從業者應判定死因,她認為,死因很可能是槍傷,但還不確定。他們需要檢查節目組準備的遺骸,研究人員也會適時提供一些有用的線索。他們將通過這些,拼湊出死者生前的生活狀態。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
    隨著體質人類學(Physical Anthropology)的發展和演進,及其與考古學的關係不斷加深,學界最近針對考古遺址出土的人類遺骸的研究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名稱,即「人類骨骼考古學」(Human Osteoarchaeology)。那麼,體質人類學和人類骨骼考古學的定義及研究內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呢?
  • 植物學家冷笑話:玉簪為什麼是最鹹的植物?
    城市物種日曆8月16日,玉簪「你知道世界上最鹹的植物是什麼嗎?」「是什麼?」
  • 技術 | 法國科學家將AI算法用於植物研究,植物學家開始慌了
    世界首例利用AI技術來進行生物進化方面的研究,引發業界熱議。
  • 讓知識更鮮活 百度百科籤約植物學家顧有容
    早在今年4月,顧老師就來到世界花卉大觀園,為在家憋了許久的粉絲們貢獻了一場「雲踏青」;隨後,顧老師又從人們日常最熟悉的植物——蔬菜瓜果入手,用植物學家的視角帶領粉絲們逛亞洲最大批發市場——新發地;還和網紅化學家戴偉博士一起用趣味實驗直播的方式,探秘究竟誰是VC之王。
  • 《醉酒的植物學家》:每一滴美酒,都來自植物的慷慨饋贈
    《醉酒的植物學家》拿起《醉酒的植物學家》,就像拿起一本厚厚的博物志,全書一共收錄了160種植物,描繪了它們從打漿桶、蒸餾器、酒瓶直到玻璃杯的旅程。漫步植物園酒神眼中遍地植物無閒草漫步在第一個主題區,艾米首先介紹了酒的發酵和蒸餾中使用到的原料植物,這一部分提到的植物大約有30來種,是全書著力最重的地方。這不僅是因為酒的原料植物是所有材料的重中之重,也是因為龍舌蘭、蘋果、西洋梨、玉米、歐洲葡萄、馬鈴薯等植物本身便涉及極為廣泛的栽培和利用歷史,具有極高的人文地理價值。
  • 墨西哥發現可疑外星人的遺骸,體型嬌小並有羽翼,面部與人類相似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認為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高智能生命,但無論是考古還是生物發現,都存在一些我們現在無法解釋的現象。
  • 法醫DNA檢測技術
    法醫DNA檢驗技術是過繪製人類DNA圖譜,進行圖譜間比對來實現同一性認定。其主要依據是人類DNA的多態性,包括序列長度多態性和鹼基序列多態性兩種。這種技術操作繁瑣,周期長,並且需要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螢光探針或者銀染顯色,所以應用局限性較大,並沒有大範圍普及,目前已經被淘汰。
  • 1850年,植物學家將一株植物帶回英國,開啟了英國式物種入侵
    這個故事就要從一位植物學家說起,他就是德國著名的內科醫生、植物學家和旅行家——菲利普·弗蘭茲·馮·西博爾德。這位有名的植物學家當時是以官方的名義派駐到日本開展工作的。,就開始蔓延成災,嚴重影響了英國本土植物的生長,而且還很難除淨。
  • 機器學習加速了法醫指紋比對:算法表現媲美人類
    (原標題:機器學習加速了法醫指紋比對:算法表現媲美人類)
  • 追憶著名植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鍾揚——那個為人類尋覓種子的人,那個為未來保存希望的人
    熟悉鍾揚的人都知道,他算得上是個傳奇人物——過去十多年中,他為國家和上海的種子庫,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四千萬顆種子,在他看來,是為人類的未來儲存下了希望,也是豐富的基因寶藏。大家好,我是鍾揚,植物學家,來自復旦大學和西藏大學,非常高興今天有機會跟大家講一講種子的故事。作為植物學家,我們經常在講,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 1984年,我大學畢業以後到中國科學院工作了16年,是在中科院的武漢植物研究所。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發展和演進,及其與考古學的關係不斷加深,學界最近針對考古遺址出土的人類遺骸的研究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名稱,即「人類骨骼考古學」(Human Osteoarchaeology)。如組織學、生理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多學科的應用,包括古代人骨的斷代、古病理和創傷現象、人類遺骸再現的風俗習慣、頭骨小變異的研究、牙齒人類學研究、古DNA研究、食性分析及鍶同位素方法探討人群遷徙等多角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