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淑華研究的「磁珠吸附精斑快速檢測法」技術獲得公安部金獎
產科病房中,剛剛甦醒的產婦拿起手機,疲憊的給丈夫發出一條信息:「別擔心,孩子已經順利降生。」幾分鐘後,手機微微一震,丈夫從千裡之外的北京回信:「老婆,我也有好消息,『磁珠吸附精斑快速檢測法』獲獎了,公安部金獎!」
妻子生產,為何會發來這樣奇怪的消息?原來,產婦是江北區分局刑偵支隊副主任法醫師寧淑華,「磁珠吸附精斑快速檢測法」是她從警以來便開始研究的項目,這種技術如果得以推廣,將大大提高性侵案件中對男性精斑的檢測效率,為案件提供「鐵證」。2015年,她挺著大肚子完成了研究,2016年,成功參與公安部開展的「創新強警、改革惠民」為主題的改革創新大賽。
因為預產期臨近,她無法進京參賽,作為研究夥伴的丈夫王清山代她進京。丈夫知道,作為研究員,她一定想在第一時間知道這個好消息。
另類法醫
性侵案件中受啟發,法醫著手科研
寧淑華1982年11月出生,2010年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法醫學系研究生畢業,同年10月,她便成為江北區公安分局刑偵支隊的一名法醫,從事法醫物證檢驗。
刑警、法醫,寧淑華說,很多人以為她的工作風裡來、雨裡去,奔波在案發現場與屍體、兇案打交道。但實際上,法醫物證檢驗與常規意義的法醫相比,卻有些另類。她們不在命案現場,甚至不需要全面了解案件的每一個細節。他們關注的,是案件中各種物證的蛛絲馬跡,用DNA等檢驗技術,給案件提供偵破方向,甚至確定關鍵證據。
不進行現場屍檢,並不代表不被案件影響和震撼。寧淑華說,入警之後她曾遇到的系列性侵案件,很多案件相似的地方,辦案民警都能從受害人體內提取到犯罪嫌疑人的精液,按照影視作品中的描述,應當立即能提取到嫌疑人的DNA,獲得鐵證鎖定嫌疑人。
「事實上並不簡單。」寧淑華說,這樣的檢材中有男女混合的DNA,如果不進行分離,只能斷定其中包含男性的DNA,法律效率不高。所以必須把男性的精子從混合檢材中分離開。傳統檢驗方法的原理,就好比洗衣服,即用一定的方法將雜質(女性的部分)洗掉,最後剩下的就是男性的精子,再從中檢測DNA。但用這種方法檢驗,耗時很長,且容易將嫌疑人的DNA信息破壞。「好比洗衣服時,也可能將衣服洗破。」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能不能自己找一條新路子?」寧淑華不僅是想想而已,很快便把想法付諸於實施。在攻讀研究生期間,寧淑華做過類似方向的研究,2011年,她結合自身專業,提出了「磁珠吸附精斑快速檢測法」。簡單來說,就是用一種特殊的「磁珠」,將混合檢材中的精子吸附出來。設想中,這種方法可以快速地檢測,且不會破壞DNA,效率和成功率都將大幅提升。
借雞生蛋
「金獎項目」可為破案贏得黃金時間
寧淑華提出的科研項目,得到了江北區公安分局和重慶市刑偵總隊DNA大隊的支持,幫助她立項並申請到科研經費。同專業,且在刑偵總隊DNA大隊任職的丈夫王清山自然而然地給她當起了助手。由於實驗室技術條件有限,檢驗水平還不能達到她預想的效果。那幾年,她和丈夫用「借雞下蛋」的方法,利用業餘時間跑遍重慶醫科大學、陸軍軍醫大學等高校,在大學的實驗室中進行研究。
「為了研究成功,她真的是拼了。」丈夫王清山說,為了突破關鍵技術,寧淑華每天加班到深夜,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在短短1周的時間,她跑遍了重慶25家試劑公司,就精子膜抗體的生產和購買進行了調研,詳細掌握了精子相關抗體的特點、用途、價格。
為了確定抗體的有效性、穩定性,她和丈夫在第三軍醫大學、重慶大學等院校的免疫學、細胞組織工程學實驗室交流學習,在實驗室專業人員的指導下,一個抗體一個抗體的實驗測試,一組數據一組數據的綜合分析,最終在十幾個抗體中篩選到了4個穩定性、特異性均較好的抗體。
2016年,「磁珠吸附精斑快速檢測法」研究成功,並被重慶市公安局推薦參加公安部創新大賽。那一年,寧淑華身懷六甲。
「好的檢測方法需要被認可,被推廣,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為了能夠更直白、更形象地展示研究成功,她挺著大肚子,放棄中秋、國慶節日休假,與參賽團隊一道反覆斟酌參賽作品,僅是幻燈片就重新製作了6次、視頻拍攝了12次。
那一年,她在產房中生產,但這個項目卻一路過關斬將,從全國8000多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金獎。獲獎後,寧淑華興奮不已,但她想到的不是金獎的榮譽。江北區公安分局政治處民警閆少卿回憶,自己曾到病房採訪寧淑華,獲獎那天,寧淑華告訴丈夫的話是:「傳統方法檢測需要48個小時,而我們的方法只要10多個小時,省出來的,是破案的黃金時間!」
DNA神探
改良技術,她篤信細節決定成敗
2015年12月,江北區分局接群眾報警稱在江北區某小區發生一起故意殺人案,受害人在其臥室被人殺害。
案發後,辦案民警迅速到場,通過現場勘查和屍檢,警方認定受害者是窒息死亡,兇手曾使用繩索捆綁被害人,嫌疑人在行兇後清理了現場。按照命案物證送檢規範,死者十指指甲和繩索作為關鍵物證在第一時間送檢。
沒有明確的線索、老舊小區沒有監控視頻,辦案民警的偵破方向並不明確。DNA檢驗,成了突破案件的重要環節,檢材送到了寧淑華的手中。然而,脫落細胞的檢驗一直是目前DNA檢驗的難點,其檢出率一般僅在10%左右,且隨著時間的延長,檢出率會大幅下降。
「細節決定成敗。」面對難題,寧淑華一頭扎進了工作中。她首先是和現場勘查民警一起查看案件現場照片,重點對捆綁死者的繩索纏繞次數、打結方式進行分析,力求準確確定嫌疑人最可能接觸的部位。
隨後,她帶著實驗室民警一起商量檢驗策略。最後,他們根據繩索纏繞的情況,在繩索上粘取了21處檢材。她採用自己改良的矽珠法提取DNA,最終在一處繩索上檢出一個男性DNA分型,並在死者指甲縫內檢出男女混合分型。寧淑華迅速將該分型上傳DNA資料庫,經比對成功鎖定犯罪嫌疑人梅某某。專案組根據她提供的證據進行偵查,很快在大足區某地將犯罪嫌疑人抓獲,嫌疑人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而此時,距離發案僅66個小時。
這樣一比即中,鎖定嫌疑人的案例,在寧淑華的職業生涯中一點也不鮮見。從事DNA檢驗技術9年多時間,先後完成2600餘起各類案件的檢驗,通過DNA直接比中嫌疑人300多人次,被譽為江北分局的DNA神探。
寧淑華說,DNA技術是發展最快的刑事技術學科,是目前公認的「鐵證」。但如何做好DNA檢材的處理,是最大的難點,容不得一絲馬虎。寧淑華多年養成的習慣,是從多角度、多方向尋找更加有效的檢測方法。從有機法到Chelex法,從磁珠法到矽珠法,從二步消化到矽膜吸附……她將自己的專業知識活學活用到案件實踐中。她研究的改良矽珠法、Y-STR技戰法等新技術在DNA檢驗鑑定中成效明顯。2017年,她榮膺「重慶市勞動模範」稱號,江北區公安分局用她的名字命名,成立「寧淑華勞模創新示範工作室」。
榮譽加身,寧淑華卻始終淡然。只有在談及技術改良和創新時,她才兩眼放光。她說:在「磁珠吸附精斑快速檢測法」的基礎上,她已經有了新構想,並開始著手研究。
「如果說磁珠法是用化學原理分離精斑,那接下來,我想依靠納米技術,嘗試用物理方法進行分離,也許,能更快、更準確的鎖定證據!」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徐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