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女法醫寧淑華:研究的取證方法獲公安部金獎

2020-12-05 上遊新聞

△寧淑華研究的「磁珠吸附精斑快速檢測法」技術獲得公安部金獎

產科病房中,剛剛甦醒的產婦拿起手機,疲憊的給丈夫發出一條信息:「別擔心,孩子已經順利降生。」幾分鐘後,手機微微一震,丈夫從千裡之外的北京回信:「老婆,我也有好消息,『磁珠吸附精斑快速檢測法』獲獎了,公安部金獎!」

妻子生產,為何會發來這樣奇怪的消息?原來,產婦是江北區分局刑偵支隊副主任法醫師寧淑華,「磁珠吸附精斑快速檢測法」是她從警以來便開始研究的項目,這種技術如果得以推廣,將大大提高性侵案件中對男性精斑的檢測效率,為案件提供「鐵證」。2015年,她挺著大肚子完成了研究,2016年,成功參與公安部開展的「創新強警、改革惠民」為主題的改革創新大賽。

因為預產期臨近,她無法進京參賽,作為研究夥伴的丈夫王清山代她進京。丈夫知道,作為研究員,她一定想在第一時間知道這個好消息。

另類法醫

性侵案件中受啟發,法醫著手科研

寧淑華1982年11月出生,2010年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法醫學系研究生畢業,同年10月,她便成為江北區公安分局刑偵支隊的一名法醫,從事法醫物證檢驗。

刑警、法醫,寧淑華說,很多人以為她的工作風裡來、雨裡去,奔波在案發現場與屍體、兇案打交道。但實際上,法醫物證檢驗與常規意義的法醫相比,卻有些另類。她們不在命案現場,甚至不需要全面了解案件的每一個細節。他們關注的,是案件中各種物證的蛛絲馬跡,用DNA等檢驗技術,給案件提供偵破方向,甚至確定關鍵證據。

不進行現場屍檢,並不代表不被案件影響和震撼。寧淑華說,入警之後她曾遇到的系列性侵案件,很多案件相似的地方,辦案民警都能從受害人體內提取到犯罪嫌疑人的精液,按照影視作品中的描述,應當立即能提取到嫌疑人的DNA,獲得鐵證鎖定嫌疑人。

「事實上並不簡單。」寧淑華說,這樣的檢材中有男女混合的DNA,如果不進行分離,只能斷定其中包含男性的DNA,法律效率不高。所以必須把男性的精子從混合檢材中分離開。傳統檢驗方法的原理,就好比洗衣服,即用一定的方法將雜質(女性的部分)洗掉,最後剩下的就是男性的精子,再從中檢測DNA。但用這種方法檢驗,耗時很長,且容易將嫌疑人的DNA信息破壞。「好比洗衣服時,也可能將衣服洗破。」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能不能自己找一條新路子?」寧淑華不僅是想想而已,很快便把想法付諸於實施。在攻讀研究生期間,寧淑華做過類似方向的研究,2011年,她結合自身專業,提出了「磁珠吸附精斑快速檢測法」。簡單來說,就是用一種特殊的「磁珠」,將混合檢材中的精子吸附出來。設想中,這種方法可以快速地檢測,且不會破壞DNA,效率和成功率都將大幅提升。

借雞生蛋

「金獎項目」可為破案贏得黃金時間

寧淑華提出的科研項目,得到了江北區公安分局和重慶市刑偵總隊DNA大隊的支持,幫助她立項並申請到科研經費。同專業,且在刑偵總隊DNA大隊任職的丈夫王清山自然而然地給她當起了助手。由於實驗室技術條件有限,檢驗水平還不能達到她預想的效果。那幾年,她和丈夫用「借雞下蛋」的方法,利用業餘時間跑遍重慶醫科大學、陸軍軍醫大學等高校,在大學的實驗室中進行研究。

「為了研究成功,她真的是拼了。」丈夫王清山說,為了突破關鍵技術,寧淑華每天加班到深夜,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在短短1周的時間,她跑遍了重慶25家試劑公司,就精子膜抗體的生產和購買進行了調研,詳細掌握了精子相關抗體的特點、用途、價格。

為了確定抗體的有效性、穩定性,她和丈夫在第三軍醫大學、重慶大學等院校的免疫學、細胞組織工程學實驗室交流學習,在實驗室專業人員的指導下,一個抗體一個抗體的實驗測試,一組數據一組數據的綜合分析,最終在十幾個抗體中篩選到了4個穩定性、特異性均較好的抗體。

2016年,「磁珠吸附精斑快速檢測法」研究成功,並被重慶市公安局推薦參加公安部創新大賽。那一年,寧淑華身懷六甲。

「好的檢測方法需要被認可,被推廣,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為了能夠更直白、更形象地展示研究成功,她挺著大肚子,放棄中秋、國慶節日休假,與參賽團隊一道反覆斟酌參賽作品,僅是幻燈片就重新製作了6次、視頻拍攝了12次。

那一年,她在產房中生產,但這個項目卻一路過關斬將,從全國8000多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金獎。獲獎後,寧淑華興奮不已,但她想到的不是金獎的榮譽。江北區公安分局政治處民警閆少卿回憶,自己曾到病房採訪寧淑華,獲獎那天,寧淑華告訴丈夫的話是:「傳統方法檢測需要48個小時,而我們的方法只要10多個小時,省出來的,是破案的黃金時間!」

DNA神探

改良技術,她篤信細節決定成敗

2015年12月,江北區分局接群眾報警稱在江北區某小區發生一起故意殺人案,受害人在其臥室被人殺害。

案發後,辦案民警迅速到場,通過現場勘查和屍檢,警方認定受害者是窒息死亡,兇手曾使用繩索捆綁被害人,嫌疑人在行兇後清理了現場。按照命案物證送檢規範,死者十指指甲和繩索作為關鍵物證在第一時間送檢。

沒有明確的線索、老舊小區沒有監控視頻,辦案民警的偵破方向並不明確。DNA檢驗,成了突破案件的重要環節,檢材送到了寧淑華的手中。然而,脫落細胞的檢驗一直是目前DNA檢驗的難點,其檢出率一般僅在10%左右,且隨著時間的延長,檢出率會大幅下降。

「細節決定成敗。」面對難題,寧淑華一頭扎進了工作中。她首先是和現場勘查民警一起查看案件現場照片,重點對捆綁死者的繩索纏繞次數、打結方式進行分析,力求準確確定嫌疑人最可能接觸的部位。

隨後,她帶著實驗室民警一起商量檢驗策略。最後,他們根據繩索纏繞的情況,在繩索上粘取了21處檢材。她採用自己改良的矽珠法提取DNA,最終在一處繩索上檢出一個男性DNA分型,並在死者指甲縫內檢出男女混合分型。寧淑華迅速將該分型上傳DNA資料庫,經比對成功鎖定犯罪嫌疑人梅某某。專案組根據她提供的證據進行偵查,很快在大足區某地將犯罪嫌疑人抓獲,嫌疑人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而此時,距離發案僅66個小時。

這樣一比即中,鎖定嫌疑人的案例,在寧淑華的職業生涯中一點也不鮮見。從事DNA檢驗技術9年多時間,先後完成2600餘起各類案件的檢驗,通過DNA直接比中嫌疑人300多人次,被譽為江北分局的DNA神探。

寧淑華說,DNA技術是發展最快的刑事技術學科,是目前公認的「鐵證」。但如何做好DNA檢材的處理,是最大的難點,容不得一絲馬虎。寧淑華多年養成的習慣,是從多角度、多方向尋找更加有效的檢測方法。從有機法到Chelex法,從磁珠法到矽珠法,從二步消化到矽膜吸附……她將自己的專業知識活學活用到案件實踐中。她研究的改良矽珠法、Y-STR技戰法等新技術在DNA檢驗鑑定中成效明顯。2017年,她榮膺「重慶市勞動模範」稱號,江北區公安分局用她的名字命名,成立「寧淑華勞模創新示範工作室」。

榮譽加身,寧淑華卻始終淡然。只有在談及技術改良和創新時,她才兩眼放光。她說:在「磁珠吸附精斑快速檢測法」的基礎上,她已經有了新構想,並開始著手研究。

「如果說磁珠法是用化學原理分離精斑,那接下來,我想依靠納米技術,嘗試用物理方法進行分離,也許,能更快、更準確的鎖定證據!」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徐勤

相關焦點

  • 我國著名法醫毒化專家—張介克
    1950年考入國立南京大學醫學院由林幾教授主辦的第三期法醫專修班(畢業學生有朱小曼、張介克、陸振芳、王炳森、史慧珠,共5人)。1952年畢業後留校(南京大學醫學院)從事法醫工作,期間於1953-1954年在華東藥學院進修一年。
  • 網際網路行業首獲外觀設計金獎 廣東獲6項中國專利獎金獎
    新藥為腫瘤患者帶來全新治療方案獲得專利金獎的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寧志強告訴記者,此次該公司的獲獎專利西達本胺早在完成臨床前的研究階段,就已實現將專利的海外權利進行對外專利授權許可,這開創了中國原創藥向發達國家進行專利授權許可之先河。
  • 10部經典「重口」法醫學劇,剩下吃飯時刷,你最喜歡哪一部
    推薦理由:風流轉了亨利長生不老的法醫學,死後,每次川起死回生,擁有不死的,亨利解讀每個人的事件,他經常被模擬死者的死,看劇,大家考慮,永生真的好嗎?講述了貝倫博士以被害者的屍體為基礎,掌握了常人難以發現的線索,並協助FBI調查的故事推薦理由:這是一部另類的刑事電視劇,用骨頭尋找案件的線索通過收集生物學醫學等專業觀眾,進行分析,復原人物形象,還原事件的細節講述了刑警支隊長關宏峰為洗清弟弟關宏宇的殺人罪,解決了許多案件的故事
  • 新書推介《實用法醫昆蟲學》
    死亡時間推斷是法醫學的百年難題,王江峰及其團隊在四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的資助下,利用昆蟲學技術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研究,已經初步實現了破案黃金時間範圍的死亡時間推斷
  •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的法醫專業怎麼樣?如何才能成為一名法醫?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是公安部的直屬院校,它開設有法醫專業。這個法醫專業的畢業生進公安局的法醫學,不用考試,直接分配。 在該專業臨畢業之前,彭生只要通過公安部,教育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人力資源部以及國家公務員局組織的公安類聯考,並且成績合格,就可以被成功的分配到相關崗位工作,再不需要參加任職考試了,考生享受公務員待遇。
  • 中國法醫學專業哪家強?
    四川大學擁有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四川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是一所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重視科學研究,堅持教學、科研同步發展,孕育出享譽中外學術界的劉承釗院士等一大批知名專家教授。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為省級重點課程。法醫物證學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 中國科學家沈樹忠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
    中國科學家沈樹忠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 2019-07-06 04: 2019年07月06日 04:51 來源:光明日報 參與互動    我科學家沈樹忠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
  • 法醫DNA檢測技術
    隨著這些技術的發生發展,法醫DNA檢測技術經歷了從基於雜交的DNA指紋圖譜技術到基於PCR擴增的AFLP、STR檢測技術和基於測序的線粒體DNA(mtDNA)檢測技術等重大技術革新。  法醫DNA檢測技術的進步離不開生物化學、物理學和遺傳學的發展。目前已發展到以複合螢光標記多重STR檢測、mtDNA檢測技術和SNP分析為主導的技術體系。
  • 清華學生獲多項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金獎
    清華學生獲多項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金獎  【新聞中心訊 記者 劉蔚如 攝影 郭海軍】12月20日晚,首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結果在京揭曉,清華大學學生費騰獲得單項獎和全能獎兩項金獎,來自清華大學的團隊獲得團體賽金獎。清華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陳旭在頒獎典禮上致辭並為獲獎學生頒獎。
  • 中南大學學子獲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金獎
    11月22日,2020年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簡稱iGEM)閉幕,中南大學代表隊CSU_CHINA獲得金獎。  本次大賽共有256支隊伍參與,包括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知名大學代表隊,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中國高校代表隊。
  • 當法醫究竟是什麼感受?當了法醫之後還喜歡吃肉嗎?答案超出想像
    當法醫究竟是什麼感受?當了法醫之後還喜歡吃肉嗎?答案超出想像 眾人皆知,社會上的各行各業之所以存在,便是因為它們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和需求才得以保留和沿承。社會上的職業也是廣泛到讓人無法一一去了解,例如法醫這種職業,就得自己涉足過,不然很難理解其工作性質。隨著網劇《法醫秦明》的熱播,法醫這個職業一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 參與新冠肺炎遺體解剖的女法醫:相當於到輻射濃度最高的地方去
    其實,劉茜算是「半路」上殺出來的法醫。大學本科四年,劉茜就讀的專業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2003年,本科畢業後,劉茜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攻讀法醫專業研究生。   「我對法醫專業一直感興趣。高中的時候,受電視劇《鑑證實錄》的影響,裡面講述一個女法醫的故事,但高考那一年,法醫專業不招女生,所以我就報考了臨床醫學專業。
  • 機器學習加速了法醫指紋比對:算法表現媲美人類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 IEEE《信息取證與安全事務》(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期刊上。
  • 大唐女法醫片頭曲是什麼歌 周潔瓊小竊喜歌詞完整版介紹
    在昨天的2月14日情人節之際,電視劇《大唐女法醫》已經開播了,這部劇一開播就迎來了很多人的關注,其中這部劇的片頭曲也特別的好聽,那麼,電視劇《大唐女法醫》片頭曲是什麼呢?據了解,這首歌的名字叫做《小竊喜》,一起來看一下《小竊喜》的歌詞完整版。
  • 解剖上百屍體 上海一線女法醫屍檢從不帶口罩
    原標題:曾從「猝死」中找出他殺證據,這名16年解剖上百屍體的上海一線女法醫屍檢從不帶口罩  通過屍體解剖揭秘非正常死亡事件背後的真相——日劇《Unnatural》的熱播,劇中總能在關鍵時刻靈光閃現破解謎團的女法醫,獲得了無數劇迷的追捧。
  • 法醫解剖室不見血淋淋
    陪同的汪法醫問。記者忙強打精神,表現出一副無懼的樣子,其實內心確有一點恐懼感。但走進解剖室內,發現這裡光線充足,沒有福馬林的異味和血腥味,恐懼感頓消。  一間解剖室內,四五名法醫頭、身全由白色防護衣裹著,面部戴著口罩。一會兒,從地下存屍室運送來一具男屍。一名法醫悄悄地告訴記者:「這具男屍幾天前在街頭被人發現,警方要查清楚究竟是他殺還是交通事故致死。」
  • 廣州女法醫曾見到腐屍扭頭就走 不敢吃蟲或蜂蛹食品
    他們,就是法醫。 情殺、仇殺、劫殺——連日來,改編自部分真實故事的網絡劇《法醫秦明》,讓法醫這一神秘職業走向公眾視野。複雜的損傷、噁心的分屍現場、惡臭的腐屍骨骸,法醫們天天都要接觸。面對這些常人難以面對的一幕幕,黃埔區公安分局的女法醫莫傳瑩(廣州僅有的兩名能出現場的女法醫之一),向我們講述了她17年來探尋真相的「屍檢故事」。
  • 女法醫6年解剖109例屍體 忍受屍臭蛆蟲精確驗屍
    女法醫讓屍體「開口說話」六年解剖109例屍體   六年解剖109例屍體,莫傳瑩榮獲省勞模和市勞模稱號  新快報訊(記者 吳璇 通訊員 丘秉春)她看上去就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臉上總是掛著甜甜的笑,說起話來讓人感覺格外親切。
  • 上海公安詳解重案犯罪現場調查 鼻炎是法醫的職業病
    當命案發生,痕跡勘察人員首先到場,然後是法醫、攝錄像人員、DNA生物物證檢驗員。他們並不負責抓捕嫌犯,卻讓嫌犯無所遁形。他們隸屬於上海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管理中心(簡稱刑技中心),負責全上海兇殺命案及部分重、特大案(事)件的現場取證、屍體檢驗和痕跡物證提取和檢驗。「在我們眼裡,各種細節都是有機結合的。」
  • 海大學子再獲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iGEM)金獎
    半島記者 王菊記者從中國海洋大學獲悉,北京時間10月29日凌晨3時(美國時間10月28日下午15時),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iGEM)在美國波士頓落下帷幕,由10名本科生組成的中國海洋大學代表隊OUC-China參賽,榮獲國際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