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半個多世紀一直平穩發展的食品行業正在經歷巨變。巨頭公司的業績受到重創,並且已經到了無法忽視的程度。美國的食品巨頭公司正在陸續對這一任期的CEO進行更換,且速度驚人。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在過去兩年裡,至少有16名包裝食品飲料公司的CEO離職。金寶湯的CEO Denise Morrison在本月早些時候離職,在她之前,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 Inc.)、億滋國際(Mondelez International Inc.)、家樂氏(Kellogg Co.)、雀巢美國(Nestle USA)、好時(Hershey Co.)、盛美家(J.M.SmuckerCo.)以及生產Twinkie的Hostess公司的CEO都紛紛出走。
「這種情況前所未有。「食品行業諮詢公司Anchin的合伙人Greg Wank說。
CEO們的離職和美國消費者飲食購物習慣的改變是同時發生的,而「千禧一代」年輕人和網際網路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過去,大品牌公司營銷預算充足,佔據著超市優質貨架空間,如果成本上漲或者銷量下降的時候,他們可以向零售商開出更高的價格來增加利潤。這種的策略是簡單有效的。但現在,消費者喜歡原料更簡單的食品,並且更愛網上購物,而且小眾新品增多,小品牌和零售商品牌,改變了過去的遊戲規則。
強勢的食品公司已經不能要求零售商給出更高的價格了,這導致管理層要想方設法地控制成本。高管們希望能夠投入更多資金進行改革,但投資人卻盼著能看到更大的利潤回報。一位已經從高位退下的前食品公司CEO感嘆,「CEO們現在都為了增長絞盡腦汁。」
諮詢公司A.T. Kearney的數據顯示,美國排名前25位的食品飲料公司持續經歷了市場份額下滑的窘境,2012-2016年間的年營收平均增速僅為2%,低於其他行業6%的年均增速。標準普爾包裝食品和肉類指數在過去兩年下降了15%,而整個標準普爾指數同時期上漲了30%。
雖然大公司們各有各的不幸,但普遍相信新任領導是能帶領公司走上正軌的那個人。
億滋國際方面表示,前任領導者雖然讓公司淨利潤提升了不少,但總營收卻增長乏力。好時的首席數字商務館Doug Straton則認為,食品行業此前的教義就是延續傳統,包括關注實體店鋪,對電商沒有太多投入,「突破這種思維定式是很困難的,即使對CEO這樣位居高位的人來說,換一個新面孔或許能有助於改善僵局。「
Sean Connolly在2015年加入康尼格拉,此後迅速對公司進行的業務重塑,包括將總部從奧馬哈遷至芝加哥市中心,將甩掉兩項重量級業務。一系列的舉措,讓康尼格拉的股價上漲了26%。他指出,行業中一些公司因為體制問題而限制了創新,並且越來越忽視品牌。現在超市貨架上的冷凍食品專區裡,「還有很多產品看起來就像是上世紀80、90年代的遺物」,「如果他們不自我更新,放著過去不撒手,日後會有大麻煩的。」
金寶湯在2012年收購了Bolthouse Farms,希望能藉機打入新鮮食材領域。但這筆交易卻給它帶來的不少麻煩,削薄了利潤、導致供應鏈出現問題。同時,金寶湯核心業務包裝湯類銷量持續低迷。在公司經歷了連續五年國內銷量下降後,CEO莫裡森選擇了離職。
金寶湯前CEO Denise Morrison。
投資人普遍認為,管理層換血對公司經營來講是好事,尤其當新領導來自領域之外時。不過,過去兩年換過CEO的公司,更多還是從內部選拔新人上陣。雖然金寶湯的臨時CEO Keith McLoughlin稱,公司對於內部和外部的人選都同樣重視。
新上任的一批CEO們也多少存在一些共同點。通用磨坊的Jeff Harmening和TreeHouse的Steve Oakland都曾經在不同公司不同業務部門工作過,還有過併購和重組經驗;家樂氏的Steve Cahillane和億滋國際的Dirk Van de Put,都曾經在發展中國家市場工作過,這裡的包裝食品行業增速領先於美國。
其實這個行業還可以有更多改變。百事公司的CEO Indra Nooyi已經在公司任職超過12年,聯合利華的Paul Polman從2009年就開始掌管公司。有知情人士告訴華爾街日報,聯合利華的董事會正在尋找Polman的繼任者。但聯合利華拒絕對這個問題發表評論。
從2016年開始,各路呼籲者在全球各地超過40家食品飲料製造商處公開要求更換CEO或者出售公司。
「現在的場景有點像棒球聯賽休賽期的時候,球隊都在考慮更換主教練,」 Vertical集團的食品分析師Brett Hundley說,「如果這個主教練面對新形勢毫無反應,就只有被解僱的下場。所以他們自救的方法,就是提出新點子,並帶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