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a收購雅芳(AVP.US):化妝品直銷巨頭的聯合「自救」?

2021-01-07 格隆匯

在隔夜美股市場中,沉寂已久的雅芳(AVP.US)在昨夜股價暴漲,盤中一度漲15%,最後收漲9.06%。而在美股收市後,雅芳盤後價飆升16.05%至3.49美元,而這些暴漲,都源於近來的一個交易。

Natura收購雅芳

北京時間23日消息,巴西美妝巨頭Natura宣布,將以換股方式收購其最大的直銷競爭對手、擁有133年歷史的雅芳(AVP.US),涉及的股份價值為20億美元;若連同承擔債務,交易價值為37億美元。收購雅芳後,Natura將成為全球第四大美妝公司。

根據Natura控股股東將成立一間新上市公司收購雅芳,換股基準是新公司每股換0.3股雅芳,而原Natura股東則以1換1基準,得到新公司股份。同時,雅芳優先股股東將獲得5.3億美元現金,作為贖回優先股代價。

完成交易後,Natura原股東持有新公司76%的股權,雅芳原股東則持有24%。新公司將於巴西與紐約兩地掛牌買賣。合併後公司年度營收將超過100億美元,而在此之前,巴西是雅芳的最大市場,佔其銷售額的近四分之一。

據了解,被收購的雅芳(Avon)是一家多層次營銷公司,通過其在大約75個國家和地區的600萬活躍銷售代表銷售產品。雅芳的產品包括美容產品(化妝品、香水和皮膚護理品)、時尚產品(配飾和服飾)以及家庭用品(家居產品和禮品)。

整體來說,公司的主要收入來自美容產品部門。該公司業務分布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南拉丁美洲、北拉丁美洲和亞太地區。它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南拉丁美洲,其次是歐洲、中東和非洲。

直銷巨頭雙雙沒落

而收購方Natura則是巴西的第一大護膚品牌,創立於1969年,這個傍依著亞馬遜雨林而生的品牌,麾下有Chronos、Natura Ekos、Mamāe e Bebê、Natura Unica等本土品牌外,還有文藝女青年們摯愛的澳洲Aesop和The body shop。

然而,作為巴西本土品牌Natura絕大部分的業績卻都來自國內市場,鮮少有海外收入。然而,隨著全球市場的入侵,如寶潔、聯合利華、歐萊雅等在巴西市場大把撈金,市場份額連年看漲,變成越來越國際化與成熟化的買方市場。

近年來,這個「地頭蛇」的日子並不好過,2013年起,Natura在巴西市場的利潤長期低於期望值;2014年,在全球百家最具可持續發展的公司排名中由2位下降至23位,這與複雜的產品線與原材料運輸系統和消費後的廢棄物等問題有很大關係。而Nature此次收購雅芳將使Natura擴大在巴西及拉美其他地區、歐洲及亞洲的業務。

而雅芳那邊,諸多動作已經顯示原本全球著名的化妝品直銷巨頭的境況已是今時不如往日。2018年,集團的股東之一,激進投資人 Barington Capital Group便曾聯手Shah Capital、LP & Nu Orion Partners組成股東團體致信董事會,要求他們聘請財務顧問來探索戰略選擇方案,包括部分或者完全出售公司。Natura & Co當時也被認為是潛在的買家之一。

除了拆分北美業務以外,雅芳集團還在去年5月,以9600萬美元的價格將集團在日本的業務(Avon Japan)出售給了韓國消費品和美容產品公司LG的日本子公司Ginza Stefany 。去年9月,雅芳宣布將把美國業務合併到紐約州Suffern ,並計劃出售位於紐約州Rye 的工廠。

收購背後的聯合自救

遙想2003 年,雅芳董事會主席鍾彬嫻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驕傲地說:「在廣州,雅芳還擁有一家投資額達 4100 萬美元的先進的全球生產基地。展望未來,雅芳的戰略是把中國作為全球第一的市場進行拓展」。

然而在今年1月,這家工廠被作價 4400 萬美元賣給LG的子公司Face Shop,可見其在中國區的節節敗退,而雅芳本體只能靠拉美市場的收入硬撐。這也難怪雅芳選擇聯姻巴西Natura,頗有一絲「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意味。

Natura方面,直銷仍是主要銷售手段。公司直接僱傭銷售人員銷售產品,這樣能夠直接接觸到消費者,能及時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生產出更好的產品或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

然而,隨著新零售的發展消費者開始進入數位化購物時代,受電商的衝擊和歐萊雅、雅詩蘭黛、資生堂等國際品牌的擠壓之下,加之實體店租金、人工成本大幅度的上漲,從前的直銷巨頭雅芳和Natura也越來越吃不消。

近年來雅芳也是負面纏身,出售業務、裁員、高層換血、賄賂門傳聞頻出。此前,雅芳發布一季度財報,期內收入11.869億美元,同比下跌14.8%,淨虧損327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加劇了50%。

(圖源:wind)

不過,新零售帶來的也不完全是壞事。雖然業績正在不斷下滑,但亞太地區卻表現不俗。雅芳亞太市場營收增長3%至1.15億美元,平均訂單量也增長了19%。受益於線上渠道的開拓,雅芳的中國市場收入上漲20%,天貓旗艦店成為最主要的分銷渠道。

在Natura收購雅芳的背後,除了近年來受到國際品牌和網際網路電商的衝擊,致使直銷網絡大幅收減的影響以外,更多的是兩大化妝品直銷巨頭對資源的一次重整。雅芳和Natura的節節敗退似乎也預示著直銷模式的退潮。但從另一個方面著想,Natura亦可通過重整雅芳的銷售網絡,將自己旗下其他品牌分銷至多個未曾進入的市場——例如中國市場。

而今,兩大巨頭的「聯姻」成就了一個大體量的美妝公司。或許,他們的新故事才剛剛開始。

相關焦點

  • 最早把直銷引入中國!「化妝之王」低價賣身,曾有35萬雅芳小姐
    在2012年,香水巨頭Coty Inc.科蒂集團也曾試圖收購雅芳,彼時應允以100億美元作為收購金額,但被雅芳拒絕,理由是收購價格太低。7年前,香水巨頭打算100億美元收購雅芳,如今雅芳會以什麼價碼被收購?在媒體的報導中,還沒有傳出確切的收購價格,可能雙方還沒有談攏具體價格。
  • 專訪雅芳全球CEO:不走直銷「回頭路」 雅芳正在「減脂增肌」
    這是一家名副其實的美國「百年老店」,1886年,雅芳的前身加州香氛公司在美國誕生,此後雅芳逐步成為全球化妝品行業巨頭,1977年,雅芳憑藉著13.56億美元的收入,位列全球化妝品公司首位。在中國,雅芳曾經也有著輝煌的歷史,如今備受爭議的「直銷」模式就是雅芳帶到中國的,為國內首家取得直銷牌照的企業,而「雅芳小姐」一度成為中國女性羨慕的對象。
  • 比女人更了解女人的雅芳 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wind資訊巴西美妝巨頭Natura日前宣布達成協議,通過一次換股交易收購其最大的直銷競爭對手、133年歷史的雅芳(AVP.US),收購完成後,將成為全球第四大美妝公司。根據交易條款,Natura將為每股雅芳股票支付0.3股Natura股票,對雅芳的估值約為20億美元,並將持有合併後公司的76%股份。
  • 雅芳首次為中國市場開發新產品,主要在化妝品專營店銷售
    記者 | 宋慈在線下渠道的爭奪中,美妝大公司們對CS渠道(日化產品在終端銷售中的化妝品店、日化店、精品店系統所構成的銷售終端網絡系統)愈發重視。雅芳中國專門為CS渠道定製了新的產品系列。圖片來源:雅芳中國這也是雅芳首次專為中國市場開發新系列產品。它符合雅芳宣稱的「中國優先」戰略,雅芳全球CEO Jan Zijderveld曾表示,中國市場是雅芳實現業績增長的重要引擎。雅芳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總經理張旭明表示,小鮮籽系列將與雅芳新活系列、小黑裙系列一起構成雅芳中國目前的三大品牌。
  • 商務部公布最新直銷登記名單:雅芳直銷產品銳減
    直銷品類削減不一記者了解到,在直銷產品和直銷培訓員數量方面,雅芳(中國)、完美(中國)、玫琳凱、天獅等多家企業均不同幅度縮水。其中,直銷產品方面,雅芳(中國)由此前的3類681種縮減至2類18種,完美(中國)由4類130種縮減至4類96種,玫琳凱則由3類242縮至2類107種,天獅由3類75種縮減至1類26種;在直銷培訓員上,除雅芳(中國)本就為零外,完美(中國)、玫琳凱、天獅分別註銷40人、59人和26人。
  • 上半年收入187億,雅芳母公司超韓國最大化妝品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Natura &Co在收購雅芳時曾直言將創建全球第四大純化妝品集團。半年過去,是誇下海口還是有真材實料? 因此,作為一個從發展中國家走出來的化妝品公司,Natura &Co並不那麼引人注目,然而,它卻放出豪言要成為「全球第四大純化妝品集團」。從Natura &Co今年上半年的收入規模看,顯然離成為第四還有一段距離,不過青眼也發現,單就化妝品業務來看,Natura &Co卻已經超過了愛茉莉太平洋、LG生活健康等,躋身前十之列。從這點來看,收購雅芳對於做大市場規模成效顯著。
  • 直銷「歸零」、官宣「合併」後,雅芳如何定製中國市場新路?
    圖說:雅芳全球首席美容官James Thompson 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裘穎瓊)今年一年,老牌外資企業雅芳經歷了直銷「歸零」、
  • 雅芳沉寂近10年,它打算如何復出?
    記者 | 張欽編輯 | 牙韓翔1曾以直銷業務躍入中國消費者視線的雅芳,如今進入中國市場30年。面對當下的中國市場環境,它似乎顯得有些吃力。雅芳在華只要稍有收縮動作,「雅芳退出中國」的傳聞便紛至杳來。2018年2月,雅芳迎來了現任CEO Jan Zijderveld,為中國市場制定了「電商+美容專賣店+化妝品專營店和商超」的全渠道策略。
  • 與安利的年銷售額相差約38億元,雅芳是到「隕落」的時候了嗎?
    隨後,雅芳把它的這種充滿異議的銷售方式——直銷帶入了中國。但是,現在的雅芳所剩市場只有一個,那就是南美市場。雅芳也只有靠南美市場來勉強保住「直銷巨頭」的臉面。因此,外界人士對雅芳發出了質疑之聲:雅芳是否已經走到了最後一步?它是否面臨著徹底退出國內外市場的局面?它的直銷傳奇之路還可以再延續地走下去嗎?
  • 雅芳:中國區直銷業務已歸為零
    北京商報訊(記者 錢瑜 白楊)就此前北京商報記者對於雅芳去「直銷化」、發展全渠道的相關報導,1月21日,雅芳相關負責人在媒體溝通會上表示,目前,雅芳在中國區直銷業務已歸為零。不過,在全球業務上,雅芳仍採取直銷模式。
  • 十年5次換帥 誰能救雅芳
    雅芳曾憑藉著直銷模式被國人熟知,業績不斷攀升。同時,也因為直銷模式中暴露的種種問題,在2006年逐漸走向下坡路,一度面臨退出中國市場的窘境。由此,雅芳中國的轉型之路也隨之開啟。相關資料顯示,高壽康時期,雅芳中國主要以「專賣店+直銷」的混合模式為主,隨後在奧多內茲執掌期間,雅芳中國轉向全直銷模式。
  • 雅芳中國銷售大跌30% 銷售體系變革難改頹勢
    劉瓊  由於中國門店數量下降,美國知名的化妝品直銷公司雅芳(AVON)日前發布的2014年二季度財報顯示,其中國區銷售額銳減30%。  一位直銷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的業績狀況說明,2012年『臨危受命』的雅芳中國新任總經理林展宏推行的『再造雅芳』全零售轉型計劃未能扭轉雅芳中國頹勢。」  雅芳中國的相關人士此前告訴記者,其「正處於轉型期, 目前的核心業務是零售。現階段,直銷雖與零售並存,但其團隊及產品品類等都完全區分並互為補充。
  • 曾經輝煌的安利、雅芳、如新們,如今過得怎麼樣?
    曾經輝煌的安利、雅芳、如新們,如今過得怎麼樣?安利從名詞變成動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直銷這種模式的威力,而直銷在發展過程中和傳銷一直如影相隨。在天津權健被調查之際,曾經輝煌的安利、雅芳、如新們,如今過得怎麼樣?▍四個直轄市中,天津的內資直銷企業最多全國有91家持牌的直銷公司,其中內資企業58家,外資企業33家。
  • 獨家丨專訪雅芳全球CEO:「研發紅利」時代的雅芳,將從「大品牌小...
    2018 年 2 月,Jan Zijderveld於動蕩中「臨危受命」,成為雅芳集團自1999年以來的首位男性全球CEO。Jan曾任職聯合利華 30 餘年,並在 2011 年成為歐洲區域總裁,全面負責價值140 億歐元的業務運營。Jan上任不久後,雅芳交付了一個EPS超預期的四季度業績報表。
  • 八一八你不知道的AVON雅芳,其實是世界最大首飾製造商
    現在年輕人口中,安利已經成了一個意為強烈推薦的動詞,安利xx漫畫、安利xx綜藝......可見直銷模式的洗腦能力已深入人心。那麼,你聽說過雅芳嗎?這就有點年代感了,可能很多90後都沒有聽過。雖然聽起來有點土氣,但雅芳確實是個國外牌子,還是一個一度比安利更強大的直銷企業,在全盛時期全球有六百萬個直銷從業者。並且,雅芳是中國第一個拿到直銷牌照的公司,鼎盛時期有三十五萬直銷從業者,營業額達10億人民幣,全國有超過一萬個門店。
  • 2020年度全球直銷50強公司排行榜|福維克|婕斯|natura|直銷|直銷...
    美國著名直銷雜誌《直銷新聞》《Direct Selling News》公布2020年度「DSN年度全球直銷100強榜單」(DSN Global 100 ),這是為全球頂尖收益的直銷公司設置的專屬排名。安利、康寶萊和雅芳名列營收前三名。排名基於各公司2019年的營收,上榜的前50家公司年營收都超過了1億美元。《直銷新聞》自2010年起每年公布一份排行榜。
  • 雅芳以4400萬美元把廣州工廠賣給了菲詩小鋪
    記者 | 楊秋月在競爭激烈的亞洲美妝市場上,雅芳決定不再單打獨鬥。1月8日,雅芳宣布與LG生活健康貿易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菲詩小鋪達成最終收購協議。菲詩小鋪將收購雅芳在中國廣州的美妝個護生產製造單位全部股份,交易金額預計將達到4400萬美元。
  • 雅芳前CEO鍾彬嫻:成功女性典範,是她讓雅芳重「芳」
    而古爾德當時手上負責著雅芳的香水業務,以此為契機,婚後的第二年,鍾彬嫻被雅芳聘為兼職高級顧問,走上了自己事業的攀頂之路。雅芳的產品不走高端路線,這意味著更加廣闊的市場;雅芳的大量女性高層,也意味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對鍾彬嫻而言,確實沒有比雅芳更適合她創立自己事業的地方了。
  • 外資護膚品、化妝品、香水品牌排行榜:歐萊雅最受青睞,雅芳最不受...
    2017年,環球網聯合環球時報輿情調查中心就外資品牌相關話題展開網民對外資品牌好感度的調查(調查完整報告)。本次調查於2017年2月20日-2月26日通過環球網、一點資訊、UC、百度、鳳凰、搜狐和今日頭 條以在線調查的方式展開。2017年的調查顯示,受訪者最喜歡的護膚品、化妝品、香水外資品牌是歐萊雅,有26.8%的受訪者表示最喜歡歐萊雅品牌。
  • 日本四大化妝品巨頭啟示錄:東洋之鏡為鑑,穿越周期的顏值行業_詳細...
    例如花王收購佳麗寶拓展化妝品版圖、高絲收購Tarte開拓美國市場,但寶麗對H2O+和Jurlique的收購則並不有效。全球化擴張中,日本企業則相對保守謹慎。 2017年資生堂和花王海外業務佔比約為50%和40%,高絲和寶麗的海外業務佔比僅為25%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