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那麼珍貴,開採環境汙染破壞巨大,為什麼還白菜價大量出口?
說到稀土那麼我們首先就要了解他了,稀土(Rare earth)是化學周期表中鑭系元素和鈧、釔共十七種金屬元素的總稱。自然界中有250 種稀土礦。
最早發現稀土的是芬蘭化學家加多林(John Gadolin)。1794年,他從一塊形似瀝青的重質礦石中分離出第一種稀土「元素」(釔土,即Y2O3)。
因為18世紀發現的稀土礦物較少,當時只能用化學法製得少量不溶於水的氧化物,歷史上習慣地把這種氧化物稱為「土」,因而得名稀土
隨著現代科技與社會生活的發展,人們對於各種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比如石油資源就是世界各國爭相需要的。國際上因為搶奪石油資源,還經常爆發戰爭,就連美國都因為石油資源多次對其他石油大國出手,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戰爭。然而石油卻是不可再生資源,多年的石油開採,已經對石油資源造成了一定的損耗。
稀土是和石油一樣重要的資源
如今世界各國都在挖掘新能源,希望有更好的資源可以像石油一樣,為如今社會科技的發展提供幫助。稀土資源就是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研究的一種新資源,而稀土資源對於各國的重要性,是與石油資源不相上下的。但目前世界上掌握稀土資源以及相關技術的國家少之又少,目前就連美國在這方面的技術都有所欠缺。
稀土有工業「黃金」之稱,現在的高科技產品都離不開它,由於其具有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能與其他材料組成性能各異、品種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顯著的功能就是大幅度提高其他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比如大幅度提高用於製造坦克、飛機、飛彈的鋼材、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的戰術性能。
而且,稀土同樣是電子、雷射、核工業、超導等諸多高科技的潤滑劑。稀土科技一旦用於軍事,必然帶來軍事科技的躍升。從一定意義上說,美軍在冷戰後幾次局部戰爭中壓倒性控制,正緣於稀土科技領域的超人一等等
據介紹,內蒙古包頭礦生產一噸含50%稀土氧化物的精礦,要產生兩三萬立方米廢氣,60多噸廢水,治汙壓力很大;南方稀土礦區,每生產一噸中重稀土精礦,產生的廢渣在1000多噸到3000噸不等。在不少礦區,礦藏和土地、水、植被都破壞了,還容易出現水土流失、山體滑坡等災害,代價巨大,環境和資源已經承受不起。
「但是,中國雖然付出很大的環保和資源代價,稀土的價格卻長期被壓低,沒有體現出資源應有的價值,企業普遍虧損,稀土產業無法健康發展。
過去20多年裡,中國是全球最主要的稀土供應國。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向國際市場的稀土供應量逐步增加,國際稀土市場的供應國也從中國、美國、法國等國家,變為基本由中國一家支撐。
中國供應量在全球的比例,最高時達97%左右,近年來仍在90%以上,國際市場逐步產生了對中國的依賴。近年來,雖然中國對稀土出口實施配額管理等措施,但是近3年來,每年的配額都大量剩餘,最多的年份剩餘50%左右。
稀土非常重要,但是稀土開發,對資源環境造成巨大負擔。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國家習慣了購買稀土,而非開發自己國內的資源。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國開始實施對稀土等產品的出口限制,這讓用慣了低價稀土的西方國家開始不滿。為此,美國、歐盟、日本就中國限制稀土、鎢、鉬出口問題,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昨天(26日)晚上,案件迎來了一個重要的節點。
世貿組織公布了有關「美國、歐盟、日本訴中國稀土、鎢、鉬相關產品出口管理措施案」的專家組報告,這也相當於對本案給出了初裁結果,認為我國對稀土等產品實施出口稅和出口配額限制違反WTO框架規定。
這一結果,是否意味著我國將必須放開對稀土的出口限制?又會對我國稀土行業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這一訴訟開始於。2012年3月13日,美國、歐盟、日本認為中國對稀土、鎢、鉬相關產品的出口關稅、出口配額以及出口配額管理和分配措施違反了WTO相關規定,將這三個案子訴諸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2013年底,WTO專家組提交了長達261頁的最終報告,商務部條約法規司副司長楊國華表示,對於其中兩個關鍵問題,WTO沒有站在中國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