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全速建設的項目基地
「這個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後,年產值將突破50億元,不僅是國內首個犛牛骨提取膠原蛋白肽項目,同時也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犛牛骨肽生產基地……」在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科技產業園區內,青海國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龍福建為我們勾畫了這樣一幅藍圖。
一場秋雨一場寒。伴隨著綿綿秋雨,記者跟隨龍福建一同走進正在緊張施工建設中的青海國肽犛牛骨提取小分子膠原蛋白肽生產項目基地。剛剛踏進生產工地大門,基地的建築大樓主體輪廓便映入眼帘。基地上,塔吊林立,機器轟鳴,上百名建築工人忙碌而有序的身影仿佛向外界宣告著項目進度的緊迫。
「可能與其他項目建設不同,我們是市場需求倒逼基地建設。雖然當前集團公司在安徽、湖南等地建設的生產基地已經投產,但仍然滿足不了正在增長的市場消費需求。
正基於此,無論是市場需求,還是集團要求,都催促青海國肽項目必須要加快進度,保證基地按時投產運營。」據龍福建介紹,按照計劃,生產車間主體預計2018年年底建成,明年就可以開展設備調試和試生產,2019年底正式實現規模化投產運營。青海國肽的生產基地投產運營後,產品不僅要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還將出口到歐美、日本、中東、中亞等地區,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據介紹,犛牛骨提取小分子膠原蛋白肽生產項目是通過尖端生物酶解技術,從犛牛骨中提取有益人體健康的小分子膠原蛋白肽活性物質,進而標準化生產食品級犛牛骨肽特色健康產品。按照園區建設規劃,除滿足基本生產需求之外,青海國肽的項目定位是一個集研發與生產為一體的多功能型生物產業園區。
龍福建一邊說,一邊拿出企業生產基地和研發大樓的效果圖一一解釋。「在實驗室中,我們已經成功實現了從海參、甲魚、核桃等二十多個動植物中提取出膠原蛋白肽。但是,犛牛生長周期長,犛牛骨的骨密度高,營養成分特別是鈣質十分豐富,原材料價格又相對低廉和充裕,當地政府也大力支持發展犛牛產業。因此,我們不僅要在青海建設生產基地,還要在這裡同步設立研發基地,將犛牛骨的產業鏈價值最大化開發利用。」
眾所周知,青海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也是全球犛牛的主產區,被稱為「世界犛牛之都」。我省農牧系統提供的資料顯示,2017年年底,我省犛牛存欄總量480.97萬頭,居全國之首,佔全世界犛牛存欄量的32%,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廣闊的產業發展基礎。但是,目前我省對犛牛資源的加工利用多集中在奶、皮、肉的深加工,而佔犛牛體重20%的犛牛骨沒有得到高效利用。生產小分子膠原蛋白肽產生的骨粉、骨油、骨泥等副產品還可以用來生產火鍋底料、飼料、鈣製品等下遊產品。因此,青海國肽的犛牛骨提取小分子膠原蛋白肽生產項目落地後,將成為我省犛牛產業重要的「強鏈」和「補鏈」項目,對推動我省犛牛產業增值,加快產業向高質量轉型升級和帶動地方民生就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雖然青海國肽生產基地和研發大樓還在緊張施工建設當中,但針對優質犛牛鮮骨原材料的前期徵收儲備工作已經全面展開。「目前,青海國肽已經與周邊屠宰場、相關深加工企業等達成原料供應合作協議,收購了第一批約2000噸犛牛鮮骨。未來,待青海國肽基地全部投產運營後,年消耗犛牛原料可能要達到萬噸級以上。」龍福建透露。
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實施「一優兩高」戰略,以生態文明理念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之路。隨後,我省印發《關於加快推進青海犛牛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啟動實施犛牛產業精深加工提升行動。
按照我省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青海犛牛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指出,到2025年,全省犛牛飼養量要控制在500萬頭以內,天然草場飼養量控制在350萬頭左右,年出欄從143萬頭提高到160萬頭以上,犛牛肉產值從70億元提高到90億元。
政策導向體現到產業經濟上的結果是:今年上半年,青海固定資產投資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8.8%,佔青海固定資產投資的32%,比重同比提高3.4個百分點。我省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9.1%,快於規模以上工業增速20.5個百分點,生物產業增加值更是增長23.4%。因此,以犛牛骨肽為代表的新興高新技術生物項目將成為我省特色高原生物產業的一張新名片。
來源: 青海日報 作者: 花木嵯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