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灣沿岸的牡蠣還好嗎 | 氣候說 · 天氣

2021-02-15 耶魯氣候變化傳播項目


聽耶魯大學的Anthony Leiserowitz博士

為你講述那些關於「氣候變化」的小故事


Oysters suffer when there's too much rain - and also when there's not enough.Along the northern shores of the Gulf of Mexico, oysters live in coastal estuaries where saltwater and freshwater meet and mix. 在墨西哥灣北部海岸,牡蠣們生活在鹹水和淡水交匯混合的沿海河口。

密西西比河的淡水與墨西哥灣的海水交界處

LaDon Swann of the Mississippi-Alabama Sea Grant Consortium says the shellfish require water that’s salty, but not too salty.密西西比-阿拉巴馬海洋基金會(Mississippi-Alabama Sea Grant Consortium)的LaDon Swann說,貝類需要鹹水,但不能太鹹。「So it’s kind of like Goldilocks. … You know, an oyster’s really looking for that perfect location,」 he says. 「When they find that water that’s just right, that’s where they make their home.」

「所以有點像 金髮姑娘* ……你知道,牡蠣是在尋找一個完美的位置,」 他說。「當它們找到稱心如意的環境,那就是他們安家的地方。」 

(*編者註:適居帶(Goldilocks Zone):源於童話《金髮姑娘和三隻熊》,童話中的金髮姑娘喜歡「既不太冷又不太熱」的粥,引申為天文術語,指適合生物生存、溫度適中的區域)

But climate change is throwing off that balance. When heavy rain falls, too much freshwater may flow from the Mississippi River into the oyster reefs.但氣候變化正在打破這種平衡。當大雨來臨時,過量的淡水可能從密西西比河流入牡蠣礁。「Oysters can survive that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but if it goes beyond just a few days, then it affects their health, and ultimately you see mass mortalities of oysters because of the freshwater inflow,」 Swann says.Swann解釋說:「牡蠣可以在短時間內存活,但如果超過幾天,就會影響它們的健康,最終牡蠣會因淡水流入而大量死亡。」On the other hand, when there’s not enough rain, the water around oyster beds gets too salty. That allows saltwater predators – such as a snail called the oyster drill – to enter oyster habitat.另一方面,當沒有足夠的雨水時,牡蠣床周圍的水就變得太鹹了。這使得鹹水掠食者,比如一種叫做牡蠣鑽的海蝸牛進入牡蠣棲息地。This snail can make a hole in the oyster’s shell, suck it out, and digest it.這種蝸牛能在牡蠣殼上鑽個洞,把它吸出來,然後消化掉。So Swann says as climate change causes precipitation extremes at both ends of the spectrum, wild Gulf Coast oysters may lose the 「just right」 Goldilocks zone they need to thrive.
因此,Swann認為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降水(過多和過少)有可能導致墨西哥灣沿岸野生牡蠣失去它們繁衍生息所需的「恰到好處」的生長地帶。

Reporting credit: Sarah Kennedy/ChavoBart Digital Media.

Yale Program on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 (YPCCC)

官方網站:climatecommunication.yale.edu

新浪微博:@耶魯大學氣候變化傳播項目

電子郵箱:climatechange@yale.edu

相關焦點

  • 颶風「薩利」移動緩慢 墨西哥灣沿岸部分地區可能面臨「威脅生命的歷史性洪災」
    根據國家颶風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的最新消息,颶風薩利(Sally)正在接近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目前位於密西西比河河口以東約65英裡處。預計接下幾天颶風「莎莉」活動緩慢,再返回西北,將在許多地方長時間帶來強風和大雨。
  • ...有60%的機率形成熱帶氣旋,應關注墨西哥灣沿岸情況。-FX168財經網
    2019-06-03 13:51:45來源:FX168財經網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未來48小時內位於墨西哥坎佩切灣上空的低壓系統將有
  • 旅遊:馬上就是最適合去墨西哥的時間了,你在哪裡?
    【旅遊:馬上就是最適合去墨西哥的時間了,你在哪裡?】前往墨西哥的最佳時間是10月至5月。雨季從6月持續到9月,即使到了十月,天氣往往也很糟糕。在加勒比海颶風季節,它真的很不舒服。根據氣候數據表去墨西哥的最佳時間最佳旅行時間:10月至5月雨季:6月至9月熱帶氣旋:6月至11月在加勒比海岸,特別是9月和10月,天氣往往不好許多不同的氣候條件
  • 致命性高溫、高溼來襲 研究:極端天氣頻率與強度持續增加
    科學家們在亞洲、非洲、澳大利亞、南美和北美的部分地區,包括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的幾個熱點,發現數千件前所未見的致命極端天氣事件。根據這份新研究,1979年至2017年期間,潛在致命的高溼高溫事件數量增加了一倍,而且頻率和強度都在增加。
  • 美國2020年8月的極端天氣頻發,是氣候變化還是美國的厄運?
    2020年8月是美國大片毀滅性的月份:8月27日,強大的颶風蘿拉(Laura)襲擊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加利福尼亞大火繼續燃燒。同時,在8月10日突然發生颶風「 derecho」後,美國仍在評估颶風對中西部地區農作物的普遍破壞。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中的每一個都是一組特定的大氣條件(對於蘿拉而言,是海洋條件)的結果。
  • 全球變暖使極端天氣頻發,科學家警告:高溫高溼天氣更有致命風險
    氣候變暖的加劇讓高溫熱浪不斷席捲各國,世界各地最高氣溫不斷被打破。2020年5月,已經有109個國家的氣象觀測站的氣溫達到或突破5月上旬極值。「五一」期間鄭州更是爆出了40℃以上的高溫。我們一直在談氣候變暖,其實反常的高溫天氣就是離我們最近的氣候變化。研究氣候變化的科研人員甚至發出過,「地球再過50年將出現近乎不適合居住的高溫天氣「這樣的警告。
  • 牡蠣是不是生蠔?答案:是的
    珍珠多採自5歲以上的牡蠣,用手工方法將小粒珍珠植入珠母貝內,便在其周圍形成養殖的珍珠,大多珍珠養殖在日本或澳大利亞沿岸水域進行。中國沿海均有分布,為河口及內灣養殖的優良品種。  3.棲息於潮間帶的蓄水入及低潮線以下20m左右的巖礁上,適鹽度高,繁殖期6~8月。
  • 科學家:為何「潮溼」氣候比乾旱更致命?
    極端氣候已經發生,比科學家預期得早 過去,科學家透過研究大範圍地區的平均溫度、溼度來探討氣候趨勢;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研究7,877個特定小區域,抓出更精細、地區化的氣候趨勢。例如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區域,這些致命天氣就發生了數十次;而波斯灣沿岸是極端天氣最嚴重的區域,有14次超過人類的生存極限。 科學界對此感到驚訝。
  • 被低估的氣候災難:危險的極端溼熱天氣比預期早幾十年出現
    溼熱是最被低估的局部氣候變化災難,過去科學家認為幾十年後才會出現的極端溼熱天氣已開始出現,並日趨頻繁,提醒我們不得不早一些注意致命風險。在炎熱的天氣裡,人們通過出汗來降溫。從皮膚蒸發的汗液會使身體降溫,但當空氣中溼度增加時,人們的體感反而是更熱,這是因為空氣中的水分阻止了汗液的蒸發,就像置身蒸汽房裡一樣。科學家用將溼度考慮在內的溼球溫度,來衡量溼熱天氣對健康的潛在影響。
  • 鹹海——分布有許多小湖灣和沿岸島嶼!
    北部和東部湖岸曲折,分布有許多小湖灣和沿岸島嶼,南岸為阿姆河口三角洲,西岸為陡岸。湖盆地區屬極端大陸性氣候。歷史上受周期性乾旱氣候影響,湖水位變比較大。20世紀60年代初,湖面海拔53米,面積6.45萬平方千米,為世界第四大湖。
  • 科學家在墨西哥灣發現神秘藍洞
    【科學家在墨西哥灣發現神秘藍洞】7月23日,ABC新聞報導稱科學家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墨西哥灣發現一處約130米深的神秘藍洞,他們還在藍洞底部發現瀕危物種櫛齒鋸鰩的完整屍體。
  • 墨西哥灣死亡地帶已達22000平方公裡,海洋的氧氣會耗盡嗎?
    死亡的地帶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墨西哥灣都聚集著海洋生物從晚春到初秋,沿岸數千平方公裡的海域成為海洋死亡區,無法讓大多數水生生物生存。這種奇怪的年度詛咒,並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死亡地帶。平均而言,墨西哥灣的死亡區域大約為15000平方公裡。就在2019年,它增長到超過22000平方公裡。大約相當於新澤西州的大小。那麼我們人類可以做些什麼,讓死亡區縮小呢?
  • 北美洲氣候特徵:氣候類型複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十分顯著
    北美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北美洲北緯30°以南的低緯度地區陸地面積較小,主要包括墨西哥高原和中美地峽地區落基山脈往北至墨西哥高原地區,也主要分布熱帶草原氣候,墨西哥高原北部和美國的西南部地區北美洲緯度在北緯30°以北的區域是其主體部分,由於科迪勒拉山系位於北美洲的西側區域,十分靠近海岸線,使得盛行西風帶對於北美洲的影響只能影響太平洋沿岸很狹窄的區域,因此北美洲西側以大約北緯40°為界,以南地區分布為「地中海氣候」,以北分布為「溫帶海洋性氣候」,盛行西風帶受到山脈的抬升明顯,所以北美洲的溫度海洋性氣候降水量十分豐富,這兩種氣候類型的分布都呈條帶狀
  • 美國:「卡特裡娜」颶風導致25萬「氣候難民」
    美國:「卡特裡娜」颶風導致25萬「氣候難民」   該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在發布調查報告的電話會議上說,調查人員利用最新的人口統計數據,得出了上述結論。去年8月「卡特裡娜」颶風過後,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受到波及的幾個州,包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等,有數以十萬計的人撤離家園。現在這些人當中至少有25萬人不會重返家園,他們在本州內陸一些城市或鄰州重新安家。這意味著他們從原先居住的沿海低地地區永久性遷往內陸。
  • 墨西哥灣死亡地帶已達22000平方公裡,我們的海洋氧氣會耗盡嗎?
    死亡的地帶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墨西哥灣都聚集著海洋生物。每年夏天,從小小的克羅斯站到巨大的巴林威爾斯,這邊都會發生災難,動物們開始逃離該地區,很快不會遊泳或遊得不夠快的生物開始窒息而死。從晚春到初秋,沿岸數千平方公裡的海域成為海洋死亡區,無法讓大多數水生生物生存。
  • 颶風帕特裡夏肆虐墨西哥 波及美國得州衝走1人
    資料圖:墨西哥旅遊勝地阿卡普爾科海灘,行人在海灘上拍攝大風浪。國際颶風中心表示,「帕特裡夏」將成為有史以來,登陸墨西哥太平洋沿岸最強烈的颶風。中新網10月26日電據外媒報導,墨西哥日前經歷西半球歷來最強颶風「帕特裡夏」,不過該國所受破壞沒有人們早前擔心的嚴重。「帕特裡夏」隨後減弱為熱帶低氣壓,給美國德克薩斯州造成一些損失。據報導,「帕特裡夏」是歷來登上美洲大陸的最強風暴,還好它在一個相當荒蕪的地區登陸,墨西哥人口密集的地區沒有受到侵襲。
  • 冬季風暴襲擊美國東部 數百萬人面臨極端天氣威脅
    中新網2月7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從墨西哥灣沿岸到美國新英格蘭地區,殘酷的冬季天氣已經造成一人死亡,並可能導致數百萬人遭受冰雪、暴雨和更多龍捲風的侵襲。資料圖:美國紐約,當地遭遇暴風雪。在美國最繁忙的機場之一,哈茲菲爾德-傑克遜亞特蘭大國際機場,惡劣的天氣導致大範圍的航班延誤。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空中交通管制系統指揮中心說,對於離港航班,登機口和計程車的延誤最多可能會增加1小時30分鐘,並且還在持續增加。在整個東南部,傾盆大雨正在向東行進,成千上萬的人受到洪水泛濫的警告。
  • 北極的天氣和氣候
    現在的氣候變化及其後果問題是中心問題,因為北極的變暖比地球上其他地區快得多。北極因此也被稱為地球的溫度計。嚴酷的北極氣候北極地區大部分是由海洋(北冰洋)由陸地(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島,西伯利亞)和氣候方面所包圍的冰,雪和霜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