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過程能看見?高性能條紋相機或許能實現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圖為5200皮秒條紋變像管。

圖為大動態範圍條紋相機。

圖為飛秒條紋相機。 記者 郭靜原攝

  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高性能條紋相機的研製」順利通過驗收—— 標註時空成像新速度

  按下快門,依靠高速攝像機每秒幾百幅畫面的拍攝速率,能夠慢鏡頭回放激烈的體育賽事,看清運動員一呼一吸間的動作差異。而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人類所能觀察到的景象還不僅如此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高性能條紋相機的研製」順利通過驗收,標誌著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條紋相機進入實用化水平,對於實現超快診斷相關技術與精密測量儀器的自主研製生產,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國家戰略高技術及前沿科學領域的需求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性推動作用。

  窺探微觀世界瞬息萬變

  條紋相機是同時具備超高時間分辨與高空間分辨的唯一高端科學測量與診斷儀器——它把時間到來的先後順序轉換成空間進行判斷,根據空間位置窺探瞬態過程

  人類在追求突破「衍射極限」(指一個理想點物經光學系統成像,由於衍射的限制,不可能得到理想像點)空間分辨的同時,也在不遺餘力地追求能夠實現「分子電影」那樣的時間分辨成像工具。與顯微技術用來觀測微觀世界的空間放大,是人眼空間分辨能力的延伸類似,超高速成像則是觀測瞬態事件的時間放大,是人眼時間分辨能力的延長。

  所謂瞬態事件,是指持續時間小於1微秒的超快現象,這種現象廣泛存在於自然或科學技術研究中。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過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所產生的電脈衝、半導體材料的載流子壽命、化學反應的分子動力學過程、生物材料的螢光發射、雷射器產生的超短雷射脈衝、強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等,多在皮秒、飛秒甚至阿秒量級範圍內。

  要知道,1皮秒相當於1秒/1萬億。光可在1秒鐘內繞地球7圈半,而在1皮秒內只能傳播0.3毫米,在1飛秒內也就能走0.3微米,還不到一根頭髮絲的百分之一。

  「這些超快現象的研究對自然科學、能源、材料、光生物、光物理、光化學、雷射技術、強光物理、高能物理等均具有重要意義。而觀測、記錄和分析這些現象又依賴於高時間分辨的診斷儀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所長趙衛說。

  對神奇現象的研究唯快難破,中國科學院院士侯洵告訴記者,「人眼的時間分辨能力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也就是說,任何變化快於二十四分之一秒的過程,我們眼睛是看不清楚的。事情發生後,眼睛只能看到起始情況和最終情況,不具備對中間過程的分辨能力」。

  目前,性能最好的普通照相機可每秒拍攝2000張圖像,但面對超快現象卻束手無策。那麼,運用條紋相機就能做到嗎?

  趙衛介紹,條紋相機是同時具備超高時間分辨(皮秒—飛秒級)與高空間分辨(微米級)的唯一高端科學測量與診斷儀器。它涉及的儀器和技術已接近物理極限,代表了當前光電診斷技術的最高水平,是實現微觀和超快過程探測的必要手段。

  「通俗來說,假如有一隊人快速走進來,光靠肉眼我們分不清誰先誰後,只有讓他們按照一定秩序入座,根據空間定位才能知道誰先進來、誰後進來。」侯洵向記者舉例道,條紋相機就是把時間到來的先後順序轉換成空間進行判斷,根據空間位置窺探瞬態過程。

  侯洵進一步解釋,「同理可證,一束光照射在光電陰極上會發出電子,先到的光所發出的電子自然排在前面,通過電磁場對電子掃描,就可以根據電子停留的空間位置成像,從而推斷出它的時間順序」。

  突破尖端儀器裝備欠缺

  作為十分敏感的尖端技術,條紋相機的國際學術研究成果及器件設備的共享性很低,要想不受制於人,我國就必須製造自己的儀器裝備

  利用條紋相機,所能獲取的圖像信息可不止先後次序這麼簡單。

  「以植物光合作用為例,作為地球上最大的太陽能利用過程,國際上的相關研究已經產生了6個諾貝爾獎。但光與葉綠素接觸後,究竟是如何變成化學能保留下來的?這其中的演化過程太快了,至今還沒有被研究清楚。」侯洵說。

  不僅如此,在同步輻射裝置以及正負電子對撞機等大型裝置中,條紋相機可以診斷粒子束團的長度等關鍵性能指標,為重大裝置的改進和性能提升提供參考依據;在國防安全及空間領域,條紋相機技術是爆轟物理研究中衝擊波速度、自由面速度以及爆轟溫度等常規武器性能評估的關鍵測量手段;基於條紋相機技術的新型雷射三維成像雷達,是一種可以在探測器和目標物同時高速移動的情況下進行瞬時成像的系統,可用於水雷搜索、海礦探測、地形地貌勘探等。

  在前沿技術研發與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面前,條紋相機都能派上大用場。「而只有把這些過程看清楚了,科學家才有可能進行幹預,控制其朝著對人類有用的方向發展。」侯洵說。

  「但是,作為十分敏感的尖端技術,條紋相機的國際學術研究成果及器件設備的共享性很低,國外相關技術對我國實行嚴格封鎖,並對條紋相機實行嚴格的出口管制。」趙衛表示,條紋相機的研製涉及光學、超快電子學、微電子學、精密機械和計算機等多門學科,研製起點高、難度大,國內僅有少數單位具備初步研發能力,而西安光機所已在條紋相機領域擁有50多年的研究歷史。

  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看來,想取得原創性科研成果,必須要打造中國自己的儀器裝備。「中國科學院研製條紋相機,就是要解決國家『卡脖子』的事情,換句話說,越是受制於人的,我們就越要自己做。」張濤說。

  2012年1月份,在中國科學院和財政部的策劃支持下,西安光機所承擔了「高性能條紋相機的研製」國家重大科研裝備項目,旨在進一步提高條紋相機的綜合功能和性能指標,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高可靠性、實用化條紋相機系統,並形成一定的批量生產能力,滿足國家大科學工程和國家重大基礎前沿研究不斷增長的數量和高性能指標需求。

  長達5年的時間裡,西安光機所在條紋相機的性能提升、種類發展、生產標準等方面艱苦攻關、不斷創新技術。目前,他們已成功研製出8種類型的條紋相機,滿足了不同應用背景和一些特殊應用環境的測量需求。

  批量化生產專注實用

  目前,3類條紋相機均已進入實用化,部分核心關鍵技術和工藝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預計到2020年可逐步推向市場

  專家組一致認為:項目組完成了飛秒條紋相機、同步掃描條紋相機和大動態範圍條紋相機的研製工作,所有技術指標均達到實施方案規定的考核指標要求,3類條紋相機均已進入實用化,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核心關鍵技術和工藝難題得以突破,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此外,項目還建成設計與仿真平臺、電真空器件製備平臺、超快電子學技術平臺、綜合測試與分析評估平臺,形成了模塊化、小批量條紋相機的研製生產能力,並培養了一支高水平條紋相機專業化研發團隊。專家組一致同意項目通過驗收。

  據驗收團隊成員介紹,高性能條紋相機已應用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課題中——通過觀察羅丹明細胞大分子濃度隨時間的變化,反映出細胞活動規律,有助於新藥研發,為發育生物學、癌症診斷和細胞療法等領域提供參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儀器研發後,如果只是給科學家本人使用,就不能真正對行業起到促進作用。」張濤在充分肯定項目所取得成果的同時,指出項目團隊應以項目驗收作為新的工作起點,持續推動核心關鍵技術突破,保持儀器設備的核心競爭力;要進一步加強儀器設備的科學應用,促進重大科研成果產出;儘早實現研製儀器的產業化推廣,更好地服務國家基礎前沿研究,滿足國際戰略需求。

  「目前,我們已建立條紋相機技術規範和標準,形成可儀器化條紋相機的生產能力;打破國際禁運與封鎖,保證我國未來幾十年基礎前沿科學、戰略高技術、國家大科學工程等領域對高性能條紋相機的需求。」趙衛透露,項目已實現小批量生產,預計到2020年,可實現條紋相機的規模化生產和銷售,逐步推向市場。(記者 郭靜原)

相關焦點

  • 「無光」也能生長 光合作用不止一種
    從17世紀中葉發現光合作用以來,有可見光才能轉換能量的定式思維已經存在數百年。然而,6月15日《科學》雜誌刊發的一項研究成果改變了這一傳統經典理論,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藍藻細菌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可以把「近紅外光」轉換成生命體所需要的化學能,而不是「可見光」。
  • 科學家首次發現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椎動物
    斑點鈍口螈(spotted salamander )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長久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只有植物、藻類、一些細菌以及很少的無脊椎動物能通過光合作用直接從陽光中獲取能量現在,據著名的《自然》雜誌報導,科學家首次發現了一種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柱動物。  這種不可思議的動物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斑點鈍口螈(spotted salamander)。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其實科研工作者對斑點鈍口螈一點都不陌生,而且還知道該動物的胚胎和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有共生關係。
  • 人類能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嗎?科學家:若成功堪比工業革命
    神奇的是,在自然界中竟然有生物體能夠通過一系列反應同時得到這兩種物質,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光合作用。提到光合作用,或許大家都能夠提上兩句話,比如什麼大致分成兩類反應光反應,暗反應之類的知識,那麼光合反應作為一種「常識」,人類能夠模仿植物,用科學儀器進行光合作用嗎?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從光合作用本身說起,畢竟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是最為重要的。
  • 《光合作用的過程》 說課稿
    其主要內容是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及兩者之間的關係。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程,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包括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有氧氣和糖類等有機物。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完整的掌握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為學生後續學習探究影響光合作用的環境因素等知識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 基於光合作用原理,葉綠素也能製備太陽能電池
    眾所周知,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因素。光合作用的第一步是光能被葉綠素吸收並將葉綠素離子化,產生的化學能被暫時儲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並最終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地球上的自然光合成生物體經過了10億年以上的進化,才逐漸形成了完善的從光能到化學能的轉化體系,可以實現從光能捕獲到能量傳遞並最終實現電荷分離的全部過程。在能源消耗持續增多的當下,科學家們不禁想像,能否仿照植物的光合作用,用葉綠素製造太陽能電池呢?
  • 基於光合作用原理 葉綠素也能製備太陽能電池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眾所周知,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因素。光合作用的第一步是光能被葉綠素吸收並將葉綠素離子化,產生的化學能被暫時儲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並最終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
  • 光合作用的秘密,細說多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
    沒錯,這都是植物的功勞,植物的光合作用會調節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過一切都不是那麼簡單,這其中還有一些你不知道的秘密,今天月溪就來給大家講一講。在揭開其中的奧秘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植物的光合作用,簡單的說,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光的照射下,植物將吸收進去的二氧化碳和植物體內儲存的水進行一系列的加工,最後轉換成有機物儲存起來。在這個過程中還會吐出氧氣。
  • 《光合作用的過程》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1.概述光合作用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2.在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通過對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的比較,樹立事物之間存在區別和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光合作用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
  • 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基因神偷,僅存在美國的綠葉海蛞蝓
    在初中學習生物課程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在植物的細胞中擁有一種叫做葉綠體的物質,這使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在我們學識尚淺時也認為,僅僅只有植物才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動物不能。然而,在人類科技與認識不斷發展以後,這種固有的思維也被打破了,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綠葉海蛞蝓。
  • 它是螞蟻養的「奶牛」,明明是動物卻能光合作用,被農民視為眼中釘
    既能從食物中獲得能量又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產生養分的動物屈指可數,而蚜蟲就是其中之一。同時,少得可憐的雄性蚜蟲並沒有被徹底淘汰,或許它們還存在一定的利用價值,比如面臨種族危機時挺身而出,拯救蚜蟲家族的基因缺陷。
  • 既然人類看不見空氣,那麼魚兒能看見水嗎?
    既然人類看不見空氣,那麼魚兒能看見水嗎?我們知道,人類是可以看見水的,那麼魚類是否也能像我們一樣看見水呢?其實魚類像其他脊椎動物和許多其他無脊椎動物一樣,已經發展出能夠感知光線的機制,光線隨著深度的增加而迅速消失,讓我們看看魚的視覺。海洋之光的界限視覺就是對我們周圍環境的光的感知,因為魚生活在水生環境中,光線很快就會熄滅。
  • 隱形相機,能看到人眼看不到的圖像,甚至透視?
    熱像儀,也被稱為隱形相機或熱成像相機,或紅外熱像儀,是一種利用紅外輻射拍攝加熱區域圖像的設備,就像普通相機利用可見光形成圖像一樣。不同於400到700納米的光學相機,隱形相機的波長高達14000納米(14微米),目的是熱成像。
  • 穿上「外衣」的綠藻 光合作用時也能產氫
    浙江大學研究人員通過跨學科合作,給綠藻細胞披上一層二氧化矽「外衣」,使其能在自然條件下持續不斷地利用光合作用,高效產氫,每升綠藻可以產生17毫升氫氣。這是生物光合產氫領域取得的一次重要突破,為化學手段改造光合生物,進而實現光生物產氫,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德國《應用化學》上。  30多年前,科學家就發現綠藻細胞中存在著一種氫酶。
  • 特殊海蝸牛能進行光合作用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種蝸牛不僅能藉此進行很好的偽裝,還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以獲取能量。 美國緬因州大學的蝸牛研究者發現,這種海蝸牛在生命初期以海藻為食,但卻並不完全消化海藻,而是將其中的綠色素吸收進自己的細胞。它們吃的海藻越多,其顏色就變得越綠。
  • 為什麼紅色葉子的植物也能進行光合作用?
    我們知道,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必備物質,但是有些植物的葉子是紅色的,這類植物是如何進行光合作用的呢?植物的綠葉,被人們稱為「綠色的工廠」。誰都知道植物要製造有機物質,要進行光合作用,一定要有葉綠素存在。
  • 2019教師招聘面試技巧:《光合作用的過程》 說課稿
    本文整理2019教師招聘面試技巧:《光合作用的過程》 說課稿。一、說教材本節課選自蘇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2節。其主要內容是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及兩者之間的關係。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程,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包括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有氧氣和糖類等有機物。
  • 腦洞大開,如果我們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會發什麼變化
    植物的生活貌似比我們人類的生活簡單多了,整天沐浴在陽光下,看上去清新翠綠,在享受戶外天氣的同時,也能通過光合作用,自己合成營養物質來養活自己。然而,人類作為消費者,卻在吃飯上面花費大量的時間。與人類不同的是,大多數植物不需要吃任何食物,它們沒有嘴巴,輕鬆藉助大自然的力量,通過光合作用,就能養活自己,如此「省錢」的生命,有些甚至比人類大得多、強壯得多。如果我們也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那會怎麼樣?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光合作用!
  • 你能看見多少個黑點?無論圖片怎麼縮小,你無法同時看見12個黑點
    這就是一張普通得不再普通的圖片,圖片中既沒有花鳥蟲魚,也沒有美女和猛獸,它只由12個黑點和灰色條紋組成的黑白色圖片,然而這絕對是一張神奇圖片,神奇到你永遠無法同時看清圖片中的12個黑點,不信你就來試試看。我相信不管你有多努力,就算你鳳眼圓睜、眼眶瞪裂,但你都不可能同時看到這張圖片中的12個黑點。
  • 如果人類能掌握4種方法,或許能實現時空穿越,有這麼簡單嗎?
    如果人類能掌握4種方法,或許能實現時空穿越,有這麼簡單嗎?在科幻電影當中,每當我們看到穿越的情節時都羨慕不已。可能是一次電擊事故,也有可能是一次車禍,主人公意外地進入了時空隧道,讓自己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虛構的終究是虛構的,現實中這樣的情況根本不可能出現,我們也不要妄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實現時空穿越。很多科學家卻表示,如果真的想實現穿越,或許可以通過以下的這4種方法實現,如果我們掌握了,在不同的時間當中來回的穿梭將不再是大問題,那麼這真的有傳聞當中的那麼簡單嗎?
  •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
    光反應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產生了兩種重要的能量載體,即三磷酸腺苷和還原態磷酸二核苷酸煙醯胺(NADPH)。而暗反應則利用這兩種高能分子驅動CO2分子的捕獲,進而合成生物質分子。這種一體化的結構,值得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研究者們模仿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