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理解:
① 它說明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慣性與物體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運動狀態無關)。
② 它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係: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產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 。
③ 它是通過理想實驗得出的,它不能由實際的實驗來驗證。
2. 牛頓第二定律:
內容:物體的加速度a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
3. 牛頓第三定律:
(1)內容:
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時性。它們是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後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屬同種性質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賴性。它們是相互依存,互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疊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生其效果,不可求它們的合力,兩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 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範圍:
對於宏觀物體低速的運動(運動速度遠小於光速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是成立的,但對於物體的高速運動(運動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觀粒子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就不適用了,要用相對論觀點、量子力學理論處理。
易錯易混
(1) 錯誤地認為慣性與物體的速度有關,速度越大慣性越大,速度越小慣性越小;另外一種錯誤是認為慣性和力是同一個概念。
(2) 不能正確地運用力和運動的關係分析物體的運動過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等參量的變化。
(3) 不能把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其受到的合外力的瞬時對應關係正確運用到輕繩、輕彈簧和輕杆等理想化模型上
在平衡狀態時,物體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大小等於物體的重力.當物體在豎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時,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就不等於物體的重力.當物體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時,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大於物體的重力,這種現象叫超重現象.當物體的加速度方向向下時,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小於物體的重力,這種現象叫失重現象.對其理解應注意以下三點:
(1) 當物體處於超重和失重狀態時,物體的重力並沒有變化.
(2) 物體是否處於超重狀態或失重狀態,不在於物體向上運動還是向下運動,即不取決於速度方向,而是取決於加速度方向.
(3) 當物體處於完全失重狀態(a=g)時,平常一切由重力產生的物理現象都會完全消失,如單擺停擺、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體不再受浮力、液體柱不再產生向下的壓強等.
易錯易混
(1) 當外力發生變化時,若引起兩物體間的彈力變化,則兩物體間的滑動摩擦力一定發生變化,往往有些同學解題時仍誤認為滑動摩擦力不變。
(2) 有些同學在解比較複雜的問題時不認真審清題意,不注意題目條件的變化,不能正確分析物理過程,導致解題錯誤。
(3) 有些同學對超重、失重的概念理解不清,誤認為超重就是物體的重力增加,失重就是物體的重力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