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提出考慮結構面粗糙度影響的區域地震滑坡預測模型

2021-01-16 中國科學院
地質地球所提出考慮結構面粗糙度影響的區域地震滑坡預測模型

2020-05-08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地震滑坡是地震觸發的邊坡失穩事件,常常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近年來,全球強震頻發,我國也是一個多山多地震的國家,長期面臨極高的地震滑坡風險,準確預測地震滑坡的空間分布對地震防災減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大量野外調查發現,在長期形成演化過程中,自然界中的邊坡由於河谷下切卸荷作用,淺表層常發育一組平行於坡面的卸荷裂隙(圖1),地震作用下邊坡失穩主要表現為沿邊坡淺表層卸荷裂隙的剪切滑動,因此評價邊坡動力穩定性的根本出路在於定量刻畫巖體結構面的抗剪強度。引入Newmark有限滑塊位移法來預測地震滑坡空間分布,是目前國際上應用最廣泛的地震滑坡空間預測模型。但Newmark模型未考慮巖體結構面的性狀對邊坡動力穩定性的控制作用,影響地震滑坡空間預測的精度,無法滿足地震防災減災的要求。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頁巖氣與地質工程院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臧明東(現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從事博士後研究)所在的祁生文研究團隊在長期野外觀測和室內試驗的基礎上,從巖體結構效應的角度出發,引入Barton強度準則對Newmark模型進行改造,提出考慮結構面粗糙度(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簡稱JRC)影響的區域地震滑坡預測模型,並將其應用於實際地震滑坡預測中。

  通過遙感影像解譯和大量野外實地驗證,研究人員發現2014年8月3日雲南省魯甸縣Mw6.1級地震誘發的1416處滑坡,並採用該滑坡數據集對預測模型進行測試和訓練,並對魯甸地震後潛在地震滑坡進行預測(圖2)。在模型訓練的基礎上,研究人員進一步提出能夠快速有效估計地震滑坡發生可能性的置信度曲線(圖3)。與傳統Newmark模型比較,該研究提出的方法提升了預測模型的普適性,且預測成功率更高。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論文連結 

   

圖1.坡淺表層卸荷裂隙示意圖

   

圖2.震滑坡空間分布預測圖

圖3.地震滑坡空間預測置信度曲線


  地震滑坡是地震觸發的邊坡失穩事件,常常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近年來,全球強震頻發,我國也是一個多山多地震的國家,長期面臨極高的地震滑坡風險,準確預測地震滑坡的空間分布對地震防災減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大量野外調查發現,在長期形成演化過程中,自然界中的邊坡由於河谷下切卸荷作用,淺表層常發育一組平行於坡面的卸荷裂隙(圖1),地震作用下邊坡失穩主要表現為沿邊坡淺表層卸荷裂隙的剪切滑動,因此評價邊坡動力穩定性的根本出路在於定量刻畫巖體結構面的抗剪強度。引入Newmark有限滑塊位移法來預測地震滑坡空間分布,是目前國際上應用最廣泛的地震滑坡空間預測模型。但Newmark模型未考慮巖體結構面的性狀對邊坡動力穩定性的控制作用,影響地震滑坡空間預測的精度,無法滿足地震防災減災的要求。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頁巖氣與地質工程院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臧明東(現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從事博士後研究)所在的祁生文研究團隊在長期野外觀測和室內試驗的基礎上,從巖體結構效應的角度出發,引入Barton強度準則對Newmark模型進行改造,提出考慮結構面粗糙度(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簡稱JRC)影響的區域地震滑坡預測模型,並將其應用於實際地震滑坡預測中。
  通過遙感影像解譯和大量野外實地驗證,研究人員發現2014年8月3日雲南省魯甸縣Mw6.1級地震誘發的1416處滑坡,並採用該滑坡數據集對預測模型進行測試和訓練,並對魯甸地震後潛在地震滑坡進行預測(圖2)。在模型訓練的基礎上,研究人員進一步提出能夠快速有效估計地震滑坡發生可能性的置信度曲線(圖3)。與傳統Newmark模型比較,該研究提出的方法提升了預測模型的普適性,且預測成功率更高。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論文連結 
   
  圖1.坡淺表層卸荷裂隙示意圖
   
  圖2.震滑坡空間分布預測圖
  圖3.地震滑坡空間預測置信度曲線
  

列印 責任編輯:程博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在近震斷層動態弱化現象的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研究中獲進展
    地殼淺表層巖體中含有大量不同尺度的非連續結構面,如斷層、節理等。在長期複雜的地質作用下,斷層、節理等通常被斷層泥、石英砂等散體材料充填,形成充填結構面。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研究發現,充填結構面作為巖體中的軟弱界面對地震應力波的傳播和巖體的穩定性具有重要影響。實際地震監測資料揭示地震應力波傳播到近震斷層時其能量顯著衰減,同時可使近震斷層發生動態弱化,誘發二次地震。
  • 影響邊坡工程穩定性內部因素
    【學員問題】影響邊坡工程穩定性內部因素?  【解答】地層與巖性  地層與巖性是決定邊坡工程地質特徵的基本因素,也是研究邊坡穩定性的重要依據,因此,地層巖性的差異往往是影響邊坡穩定的主要因素。
  • 我國雲貴高原是地質災害最為多發地區,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並存
    自然災害是指發生在地球的系統中,能夠造成人們生命和財產損失的自然事件。自然災害的發生涉及多種因素,其中自然原因是自然災害發生的主導原因,而人類活動造成的人為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影響範圍和危害的程度。
  •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範
    本標準規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的技術規則。本標準適用於重慶市因人身財產和環境保護、城鎮規劃及工程建設等需要而進行的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塌岸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不適用於其它工程勘察。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工作的技術規則。
  • 新研究發現:地球斷層粗糙度與地震規模之間存在聯繫
    ,地球表面下的構造板塊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粗糙度,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某些地震比其它地震更強。,地球表面下的巖石沿著地質斷層線斷裂並相互滑動。這些斷層的特性,如表面的粗糙度對地震事件的大小有影響,然而,由於斷層深埋在地球表面之下,因此對其研究一直是個挑戰。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斷層的特徵,來自麥吉爾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和德國魯爾大學波鴻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高解析度地震反射數據,繪製並測量了位於哥斯大黎加太平洋沿岸350平方公裡板塊邊界斷層的粗糙度。
  • 美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帶和海洋地質項目介紹
    卡羅萊納州海岸帶演變過程通過綜合運用地球物理調查、海洋學研究和預測模型來調查海岸線、近岸和離岸沉積物的搬運過程,來研究卡羅萊納州的海岸帶演變。海岸帶地區地震和地震影響的概率性預測提供海嘯和地震建模、預測及支持應急管理社區的領導能力。
  • ...基於系統聚類-加權馬爾科夫耦合模型滑坡預警 方法研究與應用...
    (3)提出了以預警區域敏感度、預警正確率與預測共識率為評估函數來檢驗滑坡預警模型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結合經典滑坡案例進行模型的驗證對比分析,對滑坡預警方法提供了借鑑意義。2摘 要滑坡的非線性運動規律及演化過程中表現出的隨機性態一直是滑坡災害預測研究的難點之一。
  • 坎寧安:地球板塊穩定 未進入地質災害多發期
    「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地球變得越來越動蕩」,地震專家坎寧安表示,之所以人們會深感地球的躁動,與媒體的發達、人口的劇增關聯極大。而對於迅速預測地震的前景,他表示目前學界正在研究,但是前景並不樂觀。經濟觀察網:發生在日本的地震是人類歷史上第五大地震,而近年也有幾次大地震發生,同樣的地質災害還有海嘯、洪災、泥石流等。
  • 試述在選擇隧道位置是如何考慮地質條件
    試述在選擇隧道位置是如何考慮地質條件。  答案:(1)在單斜構造的地質條件下,必須事先把巖層的構造和傾角大小調查清楚,一定要儘可能避開軟弱結構面。特別是不要把隧道中線設計成與軟弱結構面的走向一致或平行,至少要成一定的交角。
  • 論文推薦|基於系統聚類-加權馬爾科夫耦合模型滑坡預警 方法研究與...
    (2)運用聚類分析將GPS速度觀測信號轉換為狀態信號,並對結合滑坡判據對採集到的表面位移監測數據進行滑坡速度狀態的判識。(3)提出了以預警區域敏感度、預警正確率與預測共識率為評估函數來檢驗滑坡預警模型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結合經典滑坡案例進行模型的驗證對比分析,對滑坡預警方法提供了借鑑意義。
  • 中國大陸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長期地震預測及其展望
    報告題目:中國大陸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長期地震預測及其展望報 告 人:邵志剛 研究員報告時間:2020年12月4日(周五)上午9:00-11:30報告地點:地質宮519報告摘要:以中國大陸活動地塊理論為指導,長期地點預測重點關注活動地塊邊界帶,綜合強震破裂空段、斷層運動閉鎖段
  • 地震可以預測嗎?新模型顯示:離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又近了一步
    由於地球板塊複雜的構造,一直以來,地震預測是一個棘手的領域,但美國杜克大學的工程師們正在採取「必要步驟」,幫助預防未來的災難。我們知道,不同強度的地震沿著所謂的斷層線爆發,在那裡,兩大塊地球板塊猛烈地相互滑動,巖石在巖石上的強力研磨產生了大量的摩擦、熱量和化學反應。
  •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2014-12-01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山西鄉寧致20死山體滑坡調查報告發布:系自然成因災情
    這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滑坡區原始地形三面臨空,長期降水入滲在黃土特定層位中形成軟弱結構面,凍融作用降低了土體強度,坡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軟弱結構面剪出形成滑坡。 調查評估報告從地形地質、水的作用、凍融因素、地震、礦山開採、建築物荷載6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評估。 調查評估報告顯示,滑坡區位於韓咀煤礦礦界內,滑坡發生時距離正在開採的工作面1100米。
  • 新的3D製圖技術改進了滑坡災害預測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6月4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文稱,研究人員通過結合從地下到太空的立體監測/探測的多個數據集,構建了一個模型框架來量化滑坡的不同特徵和運動由於滑坡往往難以實際觸及,而且對變化的反映也不一致,因此很難預測。但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和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合作研究小組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可以使滑坡預測更容易、更準確。研究人員利用無人飛行器合成孔徑雷達(UAVSAR)安裝在飛機的底部。
  • 福克蘭群島區域異常狀態!被20公里海洋地殼所覆蓋
    近日,福克蘭群島以東大陸邊緣的地殼結構被科學們重新測量研究了一次,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福克蘭高原盆地由加厚的洋殼構成引發了區域熱異常(巖石地殼層的熱傳遞異常)的現象,這是位於福克蘭群島以東大陸邊緣最為明顯的異常狀態。
  • 地質地球所揭示地磁場百年衰減導致磁層收縮
    地質地球所揭示地磁場百年衰減導致磁層收縮 2015-04-0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過去對磁層頂位置的研究僅考慮太陽風動壓及行星際磁場等外部驅動因素。為了預測磁層頂的位置及位形,研究者們基於不同的磁層頂穿越事件的資料庫建立了大量的磁層頂經驗模型。但所有這些模型都只是針對當前的地磁場強度所建立。
  • 地震和氣象專家解析:地震雲是否真實存在?哪些天氣因素影響震後...
    來源: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記者:地震速報是如何發出的,公眾如何獲取?  劉傑:因受臺站分布密度的影響,不同地區地震速報結果的產出時間有所不同,全國平均自動地震結果速報時間約3分鐘,人工地震結果速報時間11分鐘。
  • 連日降雨導致山體滑坡事故連發,遭遇滑坡該怎麼辦?
    3月30日11時40分,受連日降雨影響,京廣線馬田墟至棲鳳渡站下行區間發生線路塌方,T179次(濟南至廣州)列車運行至該區段時,火車司機發現後立即採取緊急制動措施,列車撞上塌方體,導致機後第一節發電車起火,第二至六節車廂脫線傾覆。
  • 與地質專家面對面,解鎖地球的秘密
    「我們生活在地表所感受到的溫暖都要歸功於太陽,但地球自身的熱量不全都是從太陽獲得的。」李啟東解說道,實驗證明太陽的照射只能影響地下十幾米以內的溫度,隨著深度的增加,地球的溫度也在增加,而在最深的地核溫度可以達到6500℃,這已經與太陽表面的溫度相當了!聽到這裡,同學們不約而同地面露疑惑,這麼多的熱量是從哪兒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