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女性壓力爆表,澳洲華人職場媽媽支招減壓

2020-12-05 土澳的生活

當薩梅基(Anna Samecki)意識到不再享受與女兒共度的時光時,她明白出現了問題。

「我迷失了自我。」這位雪梨醫生嘆道:「我今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這太可怕了,我會想:如果我不再與女兒、丈夫和親友同在,會發生何事?」

薩梅基感慨,新冠疫情帶來的種種影響——在家辦公、與親朋好友隔絕、與日俱增的恐懼感和不確定感,令她疲憊不堪,疲於應付。

「在我最糟的時候,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湧上心頭,自問『這有什麼意義』?我自認並未全力以赴。」

布裡斯班數據分析師盧麗莎(Lisa Lu,音譯)今年同病相憐。

這位華人職場媽媽說:「新冠疫情無疑對我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震蕩——不僅是對我們的私人生活,還有我們的工作。」

「從家庭教育到工作,這是一段不同尋常、壓力爆表、精疲力竭、愈發焦慮的時期,這是一段超負荷的時期。」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工作倦怠症候群(burnout syndrome)視為一種「職業現象」。專家擔心,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這種情況會大為加劇,而女性首當其衝。

已育女性疫期更易抑鬱

澳洲性別歧視專員詹金斯(Kate Jenkins)表示,新冠疫情在性別層面的影響不容小覷。「女性往往受僱於一線的護理行業,或旅遊、餐飲等曾被令歇業的行業。她們(在家)還主要負責育兒和做家務,而且工作量因疫情而加重。」

「研究同時表明,女性焦慮和抑鬱的比例較高,育有子女的女性更易有焦慮和抑鬱情緒。」

「從長遠來看,我擔憂家庭可能會讓女性退出職場。這會產生嚴重的長久影響,包括帶來(女性)年老時無家可歸的風險,以及令我們倒退回曾左右全社會的性別規範。」

「出勤主義」加劇

澳洲關係協會(Relationships Australia)CEO肖(Elisabeth Shaw)指出,疫情還促使「出勤主義」加劇,即員工故意多出勤或延長加班時間,但工作效率和敬業度卻降低。

「出勤主義已給澳洲經濟帶來每年多達340億澳元的損失,我們預計數額還會增加。」

肖說:「我們的等候名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長,私營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的報告亦是如此。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我們見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

關注心理健康

肖呼籲,僱主和員工都應把維護心理健康放在首位。

她還建議:「在職家長覺得最難做到的事情之一是給自身留出時間,所以找時間獨處很重要,關懷自己至關重要。」

而對於薩梅基來說,向親友傾訴自己的困境,有助於減輕壓力。「我和丈夫進行了有生以來最嚴肅的對話,我告訴他『你能幫我做點什麼』,這樣很好,要不他都一無所知。」

「像是在懸崖邊騎單車」

疫情期間,薩梅基還第一次去找心理醫生談話。「我會把自身的處境比作在懸崖邊騎單車,一陣風就能把你颳倒。所以之於我而言,這(看心理醫生)是為了遠離懸崖,找尋生活中的『確幸』。」

鍛鍊和社交則是盧麗莎的應對良方。「我認為,與鄰居接觸,讓孩子交替去學校和在家學習,以及與親朋好友聊天,都有助於保持心理健康。

「我還確保自己定期做鍛鍊,這頗為重要。於我而言,體育鍛鍊有助於打破這種感到不堪重負的心理狀態,打破消極的惡性循環。」

相關焦點

  • 緩解疫情憂鬱 美國加州華人積極投身運動減壓
    中新網12月4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對許多人的精神情緒造成很大影響,美國加州不少華人通過健行和跑步來減壓、治療精神疾病。阿罕布拉市的華人秦先生,疫情開始後成為亞凱迪亞市洛縣植物園常客。
  • 疫情或使全球女性地位倒退25年?中國女性缺的是這個
    據當地勞動省分析,自殺死亡率上升主要原因可能與新冠疫情相關,失業、降薪、家庭護理負擔,都加重了生活壓力。無償工作時間大幅增加、失業、就業機會減少,這是2020年全球女性共同的現狀。圖為10月30日,在日本東京,人們戴口罩出行。(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疫情前,全世界每天160億小時的無償工作中,女性負擔了約75%,是男性的3倍。
  • ...調整情緒,心理專家貼心支招——考後減壓家長要當好「減壓艙」
    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市中心醫院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劉馳,為考生和家長支招。高考過後4種心理問題很常見「很多考生在經歷緊張的高考之後,各種心理需求出現『井噴』現象。由於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考後心理不太關注,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 澳洲華人包子鋪的2020:堅守,因為「被需要」
    據寒清所述,團購也成為了一些店家在疫情期間維持生意的「唯一選擇」。 「我們把東西送到超市,大家可以就近去取。」 她說,這麼做讓客人和自己都放心一些,畢竟疫情在當時發展得非常迅猛。 「封城」期間,包括留學生在內的許多客戶都選擇離境,客流量減少,員工的工時也隨之受到影響。大家「相互均攤」時間,勉強維持生計。 剛剛解封時,很多客戶還不了解情況,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出門消費。寒清接到了許多老客戶的電話,並一一告知了恢復堂食的喜訊。
  • 被逼出「超能力」的職場二孩媽媽
    疫情時期,為了找一個既安全又安靜的辦公環境,85後二孩媽媽張欣不得不每天在私家車裡工作7個小時。  「這是個一舉兩得的選擇。」張欣是一名獨立企業諮詢師,每天要開很多電話會議。
  • 數據見證職場媽媽的「剛」
    讓一組調研數據為你揭開職場媽媽為母則剛的秘密吧。01  為獨立自強,重返職場即便生娃佔據了女性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但職場媽媽們對自己有著更高的要求。調查結果顯示,職場媽媽重返職場的重要原因是認為「女性保持經濟獨立很重要」以及「不想跟社會脫節」;其次「保持良好的自我狀態」和迫於「經濟壓力」也是促使職場媽媽生育後返回職場的重要原因。
  • 美劇中那些戰鬥力爆表的女性角色大盤點,倒數第三個華人面孔i了i了
    要論起國內影視圈的那些經典的女性英雄角色,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花木蘭啦~楊家女將啦等等數不勝數,那麼要論起歐美影視圈裡那些戰鬥力爆表的女性角色呢?小夥伴們還知道嗎?那麼今天就帶大家盤點一下歐美影視圈裡的那些戰鬥力爆表的女性角色吧~其中有華人面孔哦!
  • 要「生」還要「升」 職場媽媽想升職 阻力主要在家庭
    其中職場媽媽職業發展預期最樂觀,自認未來一年有可能晉升的佔比為15.4%,其次是13.8%的未婚女性認為未來一年有可能晉升,樂觀度僅次於職場媽媽。 已婚未育女性的晉升障礙來自於隨時可能去生娃的尷尬處境,選擇「處在婚育階段被迫失去晉升」的已婚未育女性佔比達28.4%;而職場媽媽的晉升障礙則來自於家庭,20.3%的職場媽媽認為照顧家庭使得職場精力分散,育兒生活讓一些職場媽媽們難以兼顧事業。
  • 澳大利亞學生現極端減壓潮
    澳大利亞學生現極端減壓潮 2016-10-25 16:52:5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孔慶玲   中新網10月25日電 據澳洲網
  • 疫情期間師生如何減緩心理壓力
    怎麼才能減輕心理壓力,恢復心態平衡?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慌及擔憂是多數人都會有的,可以說是非正常場景下的正常反應,但過度的心理壓力確實會帶來身心損耗,如何才能減輕心理壓力呢?不妨試試以下三步策略:接納自己的情緒不過度否認。當我們感到痛苦或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下意識地就想否認,因為不願接受所以希望它沒有發生,這種否認在心理學上是一種防禦機制。
  • 職場媽媽煩惱多,讓多特瑞精油成為你的解壓好幫手
    現代人的生活緊張而忙碌,不少職場女性時常會感到透不過氣,焦慮、情緒低落、失眠等問題也隨之而來。特別是在晉升為媽媽後,許多女性面臨的壓力就更大了。新時代的職場媽媽們不僅在創造更多的工作價值,同時也要兼顧家庭與小孩,她們隨時隨地轉換著母親和職場女性兩種身份,貢獻著自己的精力和能量。這樣的「雙面人生」雖然賦予了她們「女強人」的屬性,但也給她們帶來極大的負擔與困擾,「壓力山大」!那麼,作為職場媽媽,應該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解壓,寵愛自己呢?
  • 澳洲白人自尊心:在他們眼中,華人「搶走」了他們一切
    不過,在早些幾年,中國人對澳洲的印象其實還是 挺好的。並且因為這裡環境優越 生活節奏緩慢,同時工作機會眾多。澳洲還是中國人最愛移民的國家之一。據不完全的統計,目前全澳的華人人口數約為121.39萬人,佔比澳洲人口總數的3.95%,已經成為澳大利亞一個不可忽視的族裔。但隨著華人的增多,澳大利亞一些人對於我們的觀感也在直線下降,根據諸多民調的顯示。
  • 職場女性爭做「快熟女」
    職場女性爭做「快熟女」 2012-7-31 12:18:00     來源
  • 曾被萬人青睞,如今無人問津:疫情下的澳洲奶粉,命運令人唏噓
    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管自己是有錢還是沒錢,只要在經濟範圍內,中國媽媽就一定要給孩子們最好的。鋪天蓋地的代購圈,也正是從那會兒開始發展壯大。從親戚幫帶,到做成功能齊全的淘寶店鋪,規模逐漸完善。在中國人瘋搶澳洲奶粉最火爆的那段時間,澳洲9頻道曾在《A Current Affair》節目中,播出了以「中國代購的一天」為主題的偷拍內容。
  • 媽媽電話讓緊張神經平靜,釋放強大減壓激素,特別是擁抱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稱,媽媽打個電話就能讓緊張的神經平靜下來,因為這會釋放出一種強大的減壓激素生物人類學家萊斯利·塞爾策(Leslie Seltzer)在一群陌生人面前做了一次即興演講和一系列數學題,測試了一組7至12歲的女孩,讓她們心跳加速,皮質醇(一種與壓力相關的荷爾蒙)飆升。「面對這樣的挑戰,接受評估,會給很多人帶來壓力,」心理學教授、UW-Madison兒童情感實驗室主任賽斯·波拉克(SethPollak)說。
  • 疫情讓女性地位倒退25年!12條為你撐腰的法律,必學!
    疫情讓女性地位倒退25年!12條為你撐腰的法律,必學!>小編最近看到一條新聞說疫情期間女性進行無償工作的時間至少翻一倍恐令女性地位倒退25年>疫情之前全世界每天160億小時的無償工作中女性就已承擔了75%是男性的3倍可想而知翻倍是什麼概念而女人生了孩子全社會都默認為她的重心是照顧家庭甚至不少媽媽因為孩子和家庭
  • 華人的困惑:為什麼澳洲白人不要命也要為黑人遊行?
    7月28日,雪梨CBD的人流量相比往常的疫情期間更稀少了,甚至連市中心街角常駐的流浪漢也消失了 / 來源:Nina Arena與此同時,我們也在身邊聽到了不少這樣的抱怨聲:「黑人的生命很重要,難道其他澳大利亞人的命就不重要嗎?!」
  • 職場「龍媽媽」如何維權?
    不少夫妻正籌備著生個「龍寶寶」,而多數「龍媽媽」們都是正在打拼的職場女性,她們還面臨著來自於職場的種種壓力。近年來,侵犯「三期」(孕期、產期、哺乳期)婦女勞動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龍年生育高峰將至,海澱法院勞動爭議審判庭就近期審理的侵犯「三期」婦女權益的案件進行闡釋,從懷孕到產後,為身在職場的龍媽媽們提供全程維權提示。
  • 這些華人可入境澳洲了!但疫情最恐怖一幕出現!動物傳人開始
    全澳緊張之時,奇怪的事發生了· 澳洲疫情嚴峻,雪梨飛機中招眼看疫情的黑雲即將離開大洋洲的土地,沒想到它只是跑到路口調個頭。今日維州新增384例新冠病例,相比昨日的500+,疫情略有緩解。而新州依舊維持著日增10幾例的增幅,今日新增14例。ABC:維州今日新增384例新冠患者,6死。
  • 2020職場抑鬱情緒傾向人群報告:中重度人群佔比超40%,女性高發...
    針對這份疫情前的調研結果,結合疫情後臨床專家的觀察和解讀,希望大眾和職場人士自己都對心理健康狀況給予更多的關注。 抑鬱高發群體:女性! 由於近年來抑鬱症在新聞中、社交媒體中「高頻」出現,公眾人物患抑鬱症甚至自殺的新聞也不鮮見,抑鬱症對於大眾來說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