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薩梅基(Anna Samecki)意識到不再享受與女兒共度的時光時,她明白出現了問題。
「我迷失了自我。」這位雪梨醫生嘆道:「我今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這太可怕了,我會想:如果我不再與女兒、丈夫和親友同在,會發生何事?」
薩梅基感慨,新冠疫情帶來的種種影響——在家辦公、與親朋好友隔絕、與日俱增的恐懼感和不確定感,令她疲憊不堪,疲於應付。
「在我最糟的時候,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湧上心頭,自問『這有什麼意義』?我自認並未全力以赴。」
布裡斯班數據分析師盧麗莎(Lisa Lu,音譯)今年同病相憐。
這位華人職場媽媽說:「新冠疫情無疑對我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震蕩——不僅是對我們的私人生活,還有我們的工作。」
「從家庭教育到工作,這是一段不同尋常、壓力爆表、精疲力竭、愈發焦慮的時期,這是一段超負荷的時期。」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工作倦怠症候群(burnout syndrome)視為一種「職業現象」。專家擔心,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這種情況會大為加劇,而女性首當其衝。
已育女性疫期更易抑鬱
澳洲性別歧視專員詹金斯(Kate Jenkins)表示,新冠疫情在性別層面的影響不容小覷。「女性往往受僱於一線的護理行業,或旅遊、餐飲等曾被令歇業的行業。她們(在家)還主要負責育兒和做家務,而且工作量因疫情而加重。」
「研究同時表明,女性焦慮和抑鬱的比例較高,育有子女的女性更易有焦慮和抑鬱情緒。」
「從長遠來看,我擔憂家庭可能會讓女性退出職場。這會產生嚴重的長久影響,包括帶來(女性)年老時無家可歸的風險,以及令我們倒退回曾左右全社會的性別規範。」
「出勤主義」加劇
澳洲關係協會(Relationships Australia)CEO肖(Elisabeth Shaw)指出,疫情還促使「出勤主義」加劇,即員工故意多出勤或延長加班時間,但工作效率和敬業度卻降低。
「出勤主義已給澳洲經濟帶來每年多達340億澳元的損失,我們預計數額還會增加。」
肖說:「我們的等候名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長,私營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的報告亦是如此。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我們見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
關注心理健康
肖呼籲,僱主和員工都應把維護心理健康放在首位。
她還建議:「在職家長覺得最難做到的事情之一是給自身留出時間,所以找時間獨處很重要,關懷自己至關重要。」
而對於薩梅基來說,向親友傾訴自己的困境,有助於減輕壓力。「我和丈夫進行了有生以來最嚴肅的對話,我告訴他『你能幫我做點什麼』,這樣很好,要不他都一無所知。」
「像是在懸崖邊騎單車」
疫情期間,薩梅基還第一次去找心理醫生談話。「我會把自身的處境比作在懸崖邊騎單車,一陣風就能把你颳倒。所以之於我而言,這(看心理醫生)是為了遠離懸崖,找尋生活中的『確幸』。」
鍛鍊和社交則是盧麗莎的應對良方。「我認為,與鄰居接觸,讓孩子交替去學校和在家學習,以及與親朋好友聊天,都有助於保持心理健康。
「我還確保自己定期做鍛鍊,這頗為重要。於我而言,體育鍛鍊有助於打破這種感到不堪重負的心理狀態,打破消極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