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福特、萊特的珍貴歷史遺蹟保存在一處供人瞻仰,誰能做到

2020-11-25 蓋世汽車網

撰文 / 陳玉寶(密西根大學教授)

編輯 / 錢亞光

設計 / 趙昊然

電燈、汽車、飛機無疑是人類社會工業化進程中三項最偉大的發明,而將這些發明背後的三位巨人——愛迪生、福特、萊特兄弟的珍貴歷史遺蹟保存在一處供人瞻仰,誰能做到?

老福特做到了。在亨利·福特(Henry Ford,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8日)精心建造的的美國歷史遺產園——綠野村(Greenfield Village),匯集了愛迪生電燈泡實驗室,萊特兄弟老宅和自行車行,福特老宅以及作為美國汽車工業元年標誌的福特汽車公司最初建築。

綠野村位於美國密西根州迪爾本(Dearborn)市。早在1919年,當雄踞美國汽車工業鰲頭的老福特開始整修自己家園時,萌生了建立美國歷史遺產園的念頭。他在福特公司所在地迪爾本大舉購置土地,為建造遺產園做準備。

十年之後,美國歷史遺產園的藍圖在老福特心中已然成熟。1929年,他在建造規模宏大的室內博物館——愛迪生學院(即今天的福特博物館)的同時,在旁邊的土地上也開始建造反映美國工業及社會發展的歷史村落——綠野村。 

這座歷史村落通過精心布局,完整地展現出美國過去幾個世紀中的生活和生產場景,使今天的人們能夠在實景中了解美國社會和工業發展的過程。

佔地二百多英畝的綠野村擁有一百多座從美國各處搬遷過來的著名原始建築,包括住宅、實驗室、工廠、作坊、農莊、商店、教堂、學校、法庭、廊橋、風車等,還有一條蒸汽火車線路穿行在村中。

如今,佔地二百多英畝的綠野村擁有一百多座從美國各處搬遷過來的著名原始建築,包括住宅、實驗室、工廠、作坊、農莊、商店、教堂、學校、法庭、廊橋、風車等,還有一條蒸汽火車線路穿行在村中。

走到村中,你會看到一片綠野蔥蘢、駿馬奔騰的鄉村景色。這裡有流水淙淙的磨坊,綠油油的農田;有各種上世紀的手工作坊,還有熱鬧的小城街道。街道上有政府行政大廳和各種小店,以及保留著一百多年前原樣原味的餐館。街角處有一座漂亮的木馬轉盤,從那裡不時地傳來孩子們歡樂的笑聲。

抬頭望去,街上那座從英國倫敦搬來的卡通大鐘按時敲響通往過去的鐘聲。遠處教堂高高的塔尖映著藍天白雲,優美的婚禮音樂嫋嫋,傳來濃濃的愛意。村子中心諾大的綠蔭草坪上,幾部老爺車悠閒地停在哪裡,回味著往日的精彩。 那座飽含荷蘭風情的大風車正在緩緩地轉動,像是轉動著歷史的年輪。山坡下的河面上停靠著一艘精緻的蒸汽輪船,汽笛不時地鳴響,似乎是在等待著今天的你,買張船票登上駛向歷史遠方的客船。

在村中徜徉,不期然你就走進了老福特兒時的廚房,想像一下當年他曾經品嘗的美味。你還會駐足在萊特兄弟家的門廊下,琢磨這倆兄弟是如何產生飛天的衝動。你還能走進愛迪生的那座舉世聞名的電燈泡實驗室,仔細看看他點亮生活之光的地方。你還可以坐上老福特當年的原版T型車,體驗一下這輛大眾之車的風範,細細品味美國汽車工業的起源和發展滄桑。

在這裡, 你從每一個角度看去都是一幅風景,更是一段歷史的畫面。

選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你從福特博物館出來, 向左沿一條林蔭道走去,不遠就是綠野村的大門。走進大門, 左前方有座小火車站,一輛蒸汽火車正在等你。

好了,你就安心地坐上這部時光列車吧!隨著一聲嘹亮的汽笛,列車便徐徐啟動帶你回到美國幾百年來工業革命發展的歷史中去了。

愛迪生之光

「史學家說愛迪生不僅是發明家,還是發明的發明家——他發明了發明的正確方式。」

在近代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所做的貢獻無論怎麼評價都不過分。他就像是那位盜火者普羅米修斯神,將光明帶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上個世紀末,愛迪生名列美國二十世紀一百位世紀偉人的榜首。

愛迪生擁有一千多項發明專利,其中最為人稱道三項是:電燈和電力系統、留聲機以及電影放映機。愛迪生生活和事業的起步與車城底特律息息相關,尤其是他和老福特之間亦師亦友的終身情誼是一段廣為傳頌的歷史佳話。

如今,這段佳話被永久地保留在了福特博物館和綠野村中。

1847年2月11日,愛迪生出生於俄亥俄州克利夫蘭附近的米蘭(Milan)小鎮。七歲時,他隨家人來到了位於底特律北邊的休倫港(Port Huron),開始了讀書學習的生活。彼時的小愛迪生天生好動,思維跳躍而注意力不能集中,成為學校裡「無法清晰地思考」的問題孩子而不受歡迎。無奈之下,小愛迪生綴學回到家裡,由曾經做過老師的母親指導學習了。

十九世紀下半葉,由於得天獨厚的五大湖資源和便利的水上交通條件,大量的移民從美國東部來 來到底特律,逐步奠定了底特律工業革命之城的基礎。很快,在愛迪生家所在地休倫港和底特律之間修起了一條六十多英裡的鐵路,大大促進了底特律的商業活動。

也許是不受傳統學校的束縛,少年愛迪生的眼光很早就已經開始轉向外界。年僅十二歲時,小愛迪生開始在往返於休倫港和底特律之間的火車上賣報,同時販運一些農產品,收穫了第一桶金。  隨後,小愛迪生創辦了自己的報紙《先鋒周報》。他租用了一節車廂作為編排和印刷間,並僱傭了一些報童在車上為他賣報。

火車上的事業起步後,愛迪生有時間經常光顧底特律公共圖書館,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的養分。大量的閱讀開啟了少年愛迪生異想天開的大腦,他開始在火車上做起化學實驗。不幸的是,一次實驗事故引起了火災,使他早年在火車上的這段冒險經歷嘎然而止。

幸運的是一位火車站站長很快將愛迪生招入麾下,把他培養成一位出色的鐵路電報員,播下了他對電痴迷的種子。幾年之後,青年愛迪生決定以發明為業闖蕩江湖了。他輾轉在波士頓、紐約和華盛頓之間,開發出自動投票器和股票行情記錄儀等產品,也經歷過數次創業的失敗。

到了1876年春天,愛迪生選擇在離紐約不遠的新澤西州門羅公園(Menlo Park)市建造了被史學家稱為「發明工廠」的實驗室,正式開始了研究和發明的生涯,逐步走向發明創造的頂峰。

人們對發明的認識有個發展過程。很長一段時間,發明是出於個人愛好,滿足好奇心。門羅公園實驗室建立之後,愛迪生明確提出發明是以嚴謹的方式進行成功的實驗,並最終取得造福人類成果的過程。在他看來,單純的發明也許是天才的一閃念,而要將這一閃念變為可以造福人類的成果,卻需要無數的實驗和漫長的開發過程才能真正實現發明的意義。所以史學家說愛迪生不僅是發明家, 還是發明的發明家——他發明了發明的正確方式。

如果說早期愛迪生的發明還是有很多天分和偶然的話,那麼從建立了門羅公園實驗室之後,他在發明創造的道路上昂首闊步、一騎絕塵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了。正如他常常說得那樣:發明是百分之一的天分,百分之九十九的辛苦,而最好的寫照就是愛迪生電燈泡的發明過程。

其實,愛迪生並不是電燈最早的發明者。早在1854年,美國一位名叫亨利·戈培爾的鐘表匠就將一根碳化的竹絲放在真空玻璃瓶中通電發光,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電燈泡。但是這個電燈泡壽命很短,不具備使用價值。後來曾有許多人嘗試開發實用電燈泡,但終因太難而半途而廢。

愛迪生建立起門羅公園實驗室之後,很快就將開發實用電燈泡作為最重要的工作。在經過了數年上千次實驗失敗之後,愛迪生終於在1879年10月21日點亮了第一盞真正具有廣泛實用價值的白熾燈。隨後,他又投入到照明電力系統的開發中,最終將電燈照明普及到千家萬戶。愛迪生的實用電燈的誕生之地——門羅公園實驗室由此而舉世聞名。

帶著成功發明的電燈和電力系統,愛迪生回到了他少年夢想開始的地方——底特律成立了愛迪生電力公司,並建造了底特律第一個發電廠——A站,使底特律成為美國乃至世界最早電氣化的城市之一。 

在愛迪生誕生十七年之後,另外一位攪動人類工業進程的巨人在底特律出生了。他就是後來的汽車大王亨利·福特。

正是這束來自底特律的愛迪生之光點亮了少年福特的夢想。中學之後他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決然走出農莊來到底特律,投身於工業革命大潮。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從愛迪生的A站開始的。四年之後,青年亨利憑著精湛的機械技能和創新的悟性, 成為底特律愛迪生電氣公司的總機械師。

受愛迪生的創新精神的影響和鼓勵,亨利後來毅然決然辭掉了優厚的工作,開始了汽車產業的創新曆程。他以質美價廉的T型車以及革命性的流水生產線方式,極大地推動了美國乃至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將汽車帶進了千家萬戶。

這是歷史賦予底特律的機緣——兩位同是從車城走出的巨人,以他們的高瞻遠矚胸懷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開啟了人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大門,從而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為了迎接愛迪生發明電燈五十周年紀念日,老福特開始在綠野村中建立永久的愛迪生紀念區域。他排除一切困難,將愛迪生歷史性的電燈泡發明之地——門羅公園實驗室整體搬遷到了綠野村。同時搬來的還有愛迪生為員工建造的單身宿舍樓——那座歷史上首次使用電力照明的樓房。不僅如此,他又將愛迪生在南部佛羅裡達州度假時專用的實驗室也搬到綠野村。為了增強這片愛迪生區域的歷史真實感,老福特甚至將愛迪生實驗室原址上的大量土壤也運到綠野村,鋪在了門羅實驗室周圍。

1929年10月21日是愛迪生電燈發明五十周年紀念日。當天,在包括胡佛總統、萊特兄弟、居裡夫人等一百多位美國各界名流的見證下,老福特請愛迪生在綠野村中的門羅公園實驗室內莊重地按下電鈕, 重現了五十年前那個歷史性的一刻。

老福特曾問愛迪生,綠野村的門羅實驗室是否和原來一樣?愛迪生答道:一樣,百分之九十九的一樣!僅有的不一樣是這裡的地面比較整潔。

如今,這座見證歷史的電燈泡實驗室靜靜地聳立在綠野村中,向人們展示出當年愛迪生發明電燈泡的真實場景。在這裡,你可以觸摸愛迪生曾經用過的座椅,可以仔細端詳他曾經用過的各種實驗工具和材料樣品,可以感受一百多年前創新發明的氛圍。

T型車之路

「他揮斧把牆鑿出個大洞,拖出了這輛四輪車,徑直向底特律中心開去,最終造就了底特律這個名副其實的汽車城。」

綠野村有一條福特T型車之路, 從福特出生長大的老屋開始,走過福特第一輛車的出生地,通向福特汽車公司的初始生產車間。最後,人們還可以坐上老福特的原裝T型車,在鋪滿歷史的道路上駛過,親身體驗上世紀初告別馬車時代的興奮和豪情。

亨利·福特出生於1863年。和愛迪生一樣,小亨利在底特律周邊的農莊裡長大,從小就展現出極強的好奇心和動手能力。

愛迪生十二歲時登上通往底特律的火車,開始了人生的夢想之路。同樣,福特也是十二歲那年在通往底特律的路上看到了蒸汽機車,萌生了投身工業大潮的志向。當他成為底特律愛迪生電廠總機械師後,並沒有滿足於這個令人羨慕的位置,而是開始了他一生最偉大的創新:製作一輛不需要馬拉而由機械動力驅動的四輪車。經過一段艱辛的努力,這輛車做出來了。當時他是如此專注,四輪車組裝好之後才發現門太小,根本開不出去。

但這難不倒福特。他揮斧把牆鑿出個大洞,拖出了這輛四輪車,徑直向底特律中心開去,最終造就了底特律這個名副其實的汽車城。

回顧往事,老福特非常珍惜他在開發第一輛四輪車以及在愛迪生發電廠A站工作的經歷,很早就將那間儲藏室和發電廠A站搬遷到了綠野村中。如今,這間儲藏室成為美國汽車發祥地的重要見證,裡面陳列著那輛歷史性的四輪車和各種生產工具,生動地展現了老福特當年製作四輪車的場景。儲藏室的一面牆上至今還是一大一小兩扇門。你很難想像當年的福特就是從這面簡陋的牆上開出了他的第一輛機動車,從而開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汽車時代。

在汽車工業百年歷史中,福特的T型車的出現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事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早期的汽車生產效率低下,汽車價格昂貴,只是少數富人的玩物。農莊長大的老福特醒悟到汽車必須走進千家萬戶,必須可靠、實用、價廉。

從1906年開始,老福特花了兩年時間開發出一款嶄新的T型車。這款車真正具備了可靠、實用、價廉的特性。它採用了很多當時的先進技術,而且設計巧妙而簡單,使它還可以輸出動力源,帶動其他機器運行。在當時普遍售價兩千美元以上的汽車市場上,T型車的售價為僅為八百美元,在市場上掀起了購買汽車的熱潮。

為了解決T型車供不應求的困境,福特開始了生產模式的創新。他在底特律北邊的高地公園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規模宏大的汽車流水線工廠,隆重地推出了革命性的大規模流水生產方式,正式拉開了大工業生產的序幕。

這種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方式將生產效率提高了數十倍。到了1914年,經過不斷優化的福特高地公園工廠平均不到一分鐘就有一部汽車下線,日產量超過了其它所有汽車公司產量的總和。也是這一年,福特的第一千萬輛T型車下線,在生產效率和市場佔有率方面創造了汽車生產史上至今未能超越的奇蹟。正因為如此,美國業界鄭重地以福特汽車公司成立的1904年作為汽車工業的元年。如今,福特汽車公司的初始門面作為汽車元年標誌聳立在綠野村口,走過那個村口,就好像跨過了一個工業時代。

史學家說,二十世紀是福特為美國的經濟裝上了輪子,而這個輪子就裝在了T型車上。

今天,在綠野村的道路上行駛著幾十輛福特原裝的T型車。人們只需五美元就可以坐上一輛T型車,駛過這條村落中的T型車之路,親身體驗一下當年乘坐T型車的愜意和豪情。

萊特兄弟之翼

「威爾伯在妹妹凱薩琳的小桌上寫下那封一生中最重要的信——致函史密森尼學會索要航空資訊和出版物。」

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當福特聞訊萊特兄弟的老屋即將出售時,立即將它買下並整體搬遷到了綠野村中,同時搬來的還有孕育萊特兄弟飛行事業的自行車行。

兄弟中,哥哥威爾伯·萊特於1867年出生在印第安納州,比福特小四歲,比愛迪生小二十歲。四年後,弟弟奧維爾·萊特出生。兩人的童年都是在這幢老宅中度過的。早年父親外出時帶回來一個橡皮螺旋飛行玩具在他們的心靈上播下了飛行的種子。

弟弟奧維爾在小學讀書期間調皮搗蛋,以至於曾一度被學校開除。中學之後,奧維爾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開辦了一家印刷廠,並說服哥哥威爾伯加入。兄弟倆一道設計並製作了自己的印刷機,同時辦起了自己的第一份報紙。

但是,他們在辦報的路上並沒有走多遠。隨著美國社會對自行車日漸增長的熱愛,兩個從小痴迷機械的兄弟於1892年創立了萊特自行車公司,開始生產和銷售自有品牌的自行車。

這一年,美國幾件有關飛行的大事催發了兩兄弟投身航空的熱情。該年五月,史密森尼學會的塞繆爾·蘭利成功試飛了一架蒸汽動力的無人飛機模型。同年夏天,芝加哥的工程師威奧克塔夫·沙努特在密西根湖畔試飛了多架不同類型的滑翔機。

在經營自行車行的同時,萊特兄弟開始了飛行器的研製。他們先從觀察鷹在空中的飛行,研究和思索它們起飛、升降和盤旋的機理。後來他們意識到要完成一個可以由人操控的飛行器的設計,只有觀察不夠,還必須有充分的理論研究和分析。

但從哪裡尋找有關飛行研究資源呢?

1899年5月31日,威爾伯在妹妹凱薩琳的小桌上寫下那封一生中最重要的信——致函史密森尼學會索要航空資訊和出版物。

正是這封信,標誌著萊特兄弟正式開啟了飛機研發的歷程。

這張凝聚著萊特兄弟飛行夢想的小桌如今仍然擺在老宅的起居室裡。看著這張精緻小桌,你很難想像當年的威爾伯坐在這裡是怎樣的堅定。你甚至懷疑這張小桌是否能承載起萊特兄弟豪邁的飛天夢想?

以後數年中,萊特兄弟設計出各種飛機模型,經過了近千次試飛,終於組裝出世界上第一架自有動力飛機——飛行者一號。

1903年12月17日是個被歷史銘記的日子。這天萊特兄弟帶著飛行者一號來到了北卡海灘,冒著泠冽的寒風,成功地完成了人類第一次依靠自身動力載人飛行的壯舉,開啟了人類飛天的大幕。

一百年後,一群美國的航空愛好者們集聚在了一起,嚴格按照萊特兄弟的當年的參數製作一臺新的飛行者一號。在萊特兄弟飛行百年記念日的當天,他們在同一個海灘上再現了人類第一次動力飛行的場景。

如今,這臺百年之後的飛行者一號陳列在福特博物館,而萊特兄弟的老宅和當年的自行車行被永久地保留在了綠野村中。

人文之華

「在這裡,人們可以感受韋伯斯特編撰大詞典的場景,看看他是怎樣為人類文字史上創造出這部鴻篇巨製的。」

綠野村不僅保留著工業社會發展的印記,還有許多有關人文歷史的珍藏。

眾所周知,出版於1828年的韋伯英文大詞典是美國第一部,也是影響最大的英文詞典典。這部字典的編撰者小諾亞·韋伯斯特(Noah Webster Jr.)出生於1758年,是美國教育和教科書先驅,被稱為「美國學者和教育之父」。

韋伯斯特早年做過中小學教師,編撰了系列英語學習叢書。他在1783年出版的《藍皮英文拼寫》很長一段時間是美國學生英文學習的必備,在近百年間賣出了創紀錄的一億多冊。

進入十九世紀之後,韋伯斯特開始編撰有七萬多詞條的英文詞典。這無疑是一項開拓性的浩瀚工程,耗費了他整整二十六年的時間,於1828年完成。在這期間,他的很多編撰工作是在位於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的住所內完成的。

如今這座飽含韋伯斯特編撰艱辛的住宅位於綠野村內。在這裡,人們可以感受韋伯斯特編撰大詞典的場景,看看他是怎樣為人類文字史上創造出這部鴻篇巨製的。

在離韋伯斯特之家不遠地方,有一幢綠樹相掩的褐色兩層小樓。這是當年的洛根縣法院,是律師林肯經常光顧的地方。

林肯於1809年出生於一個美國西部的開墾家庭。他在伊利諾州自學成才,成為律師。當年的林肯律師非常勤奮,不辭辛苦辦理各種案件,用法律的手段維護平民的權益。在解決法律案件的過程中,林肯善於傾聽和分析,展現出公正和思路敏捷的一面,在律師界和老百姓中聲名鵲起。林肯後來從政,成為美國第十六任總統,帶領美國走出南北戰爭,解放了黑奴,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和華盛頓美譽並駕齊驅的總統。

出於對林肯總統的崇敬,老福特在博物館內和綠野村中都保留了珍貴的林肯遺蹟。這座建於1804年法院小樓作為綠野村的第一批建築被老福特搬遷到村裡。小樓中的法庭仍然保留著律師林肯時期的原樣。在辯論律師的席位上,你可以想像當年林肯在辯論的情形。

老福特喜歡拉小提琴,對音樂心有獨,所以他要為綠野村尋找音樂的元素。找誰呢?他將目光投向了出生於1826年的史蒂芬·福斯特(Stephen C. Foster)。這位被稱為「美國流行音樂之父」的作曲家,一生寫下了兩百多首歌曲,包括「哦!蘇珊娜」,「艱苦的時光再也沒有」,「我的肯塔基老家」,至今仍膾灸人口。

史蒂芬出生在賓夕法尼亞的勞倫斯維爾。1934年,當老福特知悉勞倫斯維爾有一幢據稱是史蒂芬的出生的老房子要出售時,果斷將這這幢房子買下,整體搬遷到了綠野村。

這座具有希臘風格的房屋建他父親的土地上。整棟建築小巧玲瓏,白牆綠窗,盡顯希臘復興式建築的古典和優雅。儘管史蒂芬的後代指出這幢房子可能並不是史蒂芬的出生地,真正的出生地已經焚毀。但綠野村仍然將它作為一個小型的美國之聲博物館,以期紀念美國早期的這位偉大的音樂家。

綠野村中還有許多反映美國人文歷史的寶貴建築,包括來自美國南方的種植園和黑奴的居所,歐洲英倫最美鄉村科茨沃爾德地區的小民居、十七世紀的農家房屋、古樸的廊橋、和美國最早仍可運行的大風車。

作坊之精

「今天,作坊中的機器仍然可以流暢操作,真實地再現老福特兒時看到的場景。」

在大工業革命之前,具有歐洲傳統的手工作坊遍布北美大地。這些作坊依賴傳統的機械和工匠們精湛的手藝,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時期起過重大推動作用。

為了保存和展示美國的這段歷史,老福特在綠野村中特意開闢了一個自由作坊區,保留了許多早期的經典作坊,包括玻璃坊、土陶坊、紡織坊、錫製品坊及印刷坊等。這些作坊內仍然保留著原始的機械和製作工藝,人們在這裡可以現場操作和製作出各類用品,體驗當年的作坊之精。

羊毛梳理作坊曾經是老福特兒時的記憶。羊毛梳理是拉直和綑紮羊毛纖維的過程,是製備毛呢織物的基本步驟。人工羊毛梳理既繁瑣又吃力,所以在機械化的早期就發明了精巧梳棉機,取代了手工梳理的繁瑣過程。綠野村的這個羊毛梳理作坊原來位於在老福特家鄉魯日上遊二十英裡處的普利茅斯小鎮上。兒時的亨利常常坐著父親的馬車沿著今天的漢斯公園路來的這裡梳理羊毛。

1929年老福特開始建造綠野村時就想到了這個作坊,將它買下整體搬遷到綠野村。今天,作坊中的機器仍然可以流暢操作,真實地再現老福特兒時看到的場景。

十九世紀初期,錫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家用物品材料。家庭主婦們非常喜歡輕巧而易於清洗的錫製品,因此在北美出現了許多錫製品製作坊。在綠野村中有座錫製品作坊,保留了當年錫匠們的工作場景。在這裡,你仍然可以看到那些手藝精湛的錫匠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許多當年的各類精美的錫製品。

玻璃作坊被稱為手工技藝最高的級別。北美最早的玻璃製品大都來自歐洲。1738年,來自德國的卡斯珀·維斯塔在北美新澤西州建立了第一座玻璃作坊。之後,玻璃製作在北美開始普及。

為了展示十八世紀的精美玻璃製作技藝,老福特於1931年在綠野村按照原型建造了一座北美早期的玻璃作坊。為了具有更真實的感覺,他將原作坊的石頭運來這裡,安裝在作坊的門窗周圍。今天的作坊仍在運行,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玻璃器皿的手工製作過程,也可以欣賞各種精美絕倫的玻璃精品。

農莊之美

「老福特有句名言:一腳在工業,一腳在土地上的人是最安全的。他自己正是這句名言的踐行者。」

老福特有句名言:一腳在工業,一腳在土地上的人是最安全的。他自己正是這句名言的踐行者。

當他帶領福特公司走在大工業革命潮頭的同時,也開始了一項偉大的實踐 ——「鄉村工廠」計劃。他在底特律周邊的鄉村建立了大大小小二十多座鄉村工廠,將附近的農民招進工廠,亦工亦農,堅持了二十多年。

走進綠野村,首先看到的是藍天白雲下的一大片農田。田間流過淙淙小河,河上有水磨坊。鄉間的土路上還時常有馬車走過,濃濃的鄉村氣息撲面而來。

在這片土地上有一個搬遷過來的真實農莊——凡士通農莊。這座農莊於1828年在俄亥俄州的哥倫比亞地區建立,經過彼得·凡士通家族幾代人的傳承, 如今已成為綠野村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自十九世紀初開始凡士通家族一直生活在這個農莊。他的孫子哈維·凡士通(Harvey Firestone)後來在美國輪胎工業中大顯身手而享有盛名,並成為老福特的摯友。1983年,哈維的後代將農莊整體捐獻給了綠野村。

現在的凡士通農莊保留著原來房屋建築以及農場上的主要場景。這裡仍然以十九世紀所用的方式那樣季節性地用馬和犁耕種土地。農場裡有許多牲畜,包括起牛、豬、雞和綿羊。一些動物在可以在田間自由遊蕩。農莊上的那座穀倉年代久遠,是十九世紀初北美大地上最常見的穀倉之一。

如今,在農莊的房屋、穀倉、和田野中,你可以得到一種沉浸式體驗,將你帶回到十九世紀的農莊生活場景中。這裡還有一個古老的蘋果園,種有許多十九世紀或更早的蘋果樹,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罕見的蘋果在上面生長。

果園旁是老福特上世紀三十年代設立的大豆研究實驗室。老福特一直在尋找將農作物用於工業的途徑,他在晚年對大豆的種植和提煉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這座大豆實驗室展示著老福特當年使用過大豆加工的專用設備以及當年的大豆加工過程。

今日之慶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這些偉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們為人類的進步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將伴隨綠野村的這些不朽建築而永存。」

綠野村有一所福特學校,每年夏天都為中小學生舉辦夏令營。小女兒初二那年有幸成為夏令營中的一員。一日清晨,我將女兒送進夏令營後,信步走進綠野村。

時間尚早,此時的村中空寂恬靜,清風習習。金色的陽光穿過斑駁陸離的樹葉,照在了一幢幢曾有先驅們身影的建築上面,照亮了它的屋頂和和窗欞。走近這些房屋,透過古老的窗戶,似乎能夠穿越時空,感受到歷史流淌的氣息。在寂靜的綠野村中,我仿佛看到了老福特、愛迪生、萊特兄弟身影。如果他們能夠從歷史中走來在村中相聚交談,這將是一幅多麼動人的畫面?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這些偉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們為人類的進步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將伴隨綠野村的這些不朽建築而永存。

春天到了,各種花卉便會將綠野村中裝點成花的海洋。尤其是路邊那一株株高大的櫻花樹上結滿了密集的粉白色花蕾,呈現出一個鋪天蓋地的櫻花世界。如果這時來到村裡,你可以看到許多身穿不同歷史時期服裝的大人和孩子們出現在村中的各個角落。他們在花下散步,在草坪上嬉戲,在街頭拉琴,在教堂裡唱詩。一種遠去的北美歷史畫面每天都在綠野村生動地展開。

夏天的綠野村中會舉辦各種古董車展,一部部油光鋥亮的老爺車隨意地停在村中的道路或草坪上。你隨便走過去和車邊的老人攀談幾句,便會聽到一段稱奇的故事,體驗一種懷舊與自豪交織的情感。

如果湊巧,你還能看到從當年反法西斯戰場上開下來的軍車。那輛滿身疤痕的吉普,也許經歷過諾曼第的槍林彈雨。還有那輛帶著星號的凱迪拉克,可能曾載著某位將軍馳騁在血雨腥風的戰場。

路邊的一個古老的小屋被幾位老兵當作了哨所。進去和他們聊聊,原來是二戰老兵和他們後代在此相聚。他們身穿當年的軍服,重溫著過去的血淚與光榮。聽完他們的故事離開時,幾位老兵一同走出哨所,儼然一夥不棄不離的弟兄,令人心生敬意。

走在路上,不經意間還會遇到幾位騎車的青年男女。看起來他們似乎騎著萊特兄弟的自行車來自上世紀某個年代。不知後來他們是否參軍奔赴戰場,如同在許多二戰時期的電影中看到的那樣。

金秋十月是收穫的季節,村裡的農莊上呈現一片豐收的景象。收割後的田野在陽光的照射下顯露出泥土渾厚的光澤,還未收攏的玉米稈仍在依依不捨地親吻著大地。田間路上的馬車噔噔地走過,車上那位手握韁繩的老者仰起頭來憨厚地笑著,洋溢出滿足和自信。

這是真實的麼?

眼前的一切好像是從莫奈剛剛肆意塗抹後的畫面中走來。北美古老而美麗的農莊在這裡是如此的鮮活,只有村中那一株株如火的紅楓才執拗地將綠野村帶回現實,融化在密西根當下濃濃的秋色之中。 

美國獨立節期間,綠野村會連續四天舉辦盛大的《致敬美國》煙花音樂會。許多民眾從四方湧來相聚在村中,與底特律交響樂團一道用音樂和歌聲緬懷美國先驅們獨立建國的不朽功績。此時的村中的插滿了國旗和慶祝彩旗,穿著不同時代服裝民眾在街上載歌載舞,村中一片歡樂的海洋。

當夜幕降臨時,伴隨著《星條旗永不落》的雄壯樂曲,炫麗多彩的煙花在村中沖天而起。人們歡呼歌唱,將綠野村的國慶活動推向了高潮。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而在人民中間也總會有不平凡的人物出現,猶如浩瀚星辰中的一道燦爛光亮,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這些光亮在歷史的長河中也許只是一瞬,很快被人淡忘。如何保留這些不平凡的人和事所發出的光亮而激發起大眾傳承的熱情,對社會和國家的進步至關重要。

「亨利·福特:作為一個國家,我們依賴大眾的智慧,但對那些個別或偶然的創新智慧宣揚不足。其實,他們是真正的天才,我希望綠野村能夠對這些天才們的創新精神和智慧起到宣揚和傳承的作用。」

正如亨利·福特在綠野村奠基時說得那樣:作為一個國家,我們依賴大眾的智慧,但對那些個別或偶然的創新智慧宣揚不足。其實,他們是真正的天才,我希望綠野村能夠對這些天才們的創新精神和智慧起到宣揚和傳承的作用。

所幸的是,老福特的希望在綠野村實現了。不管什麼時候來到綠野村,你總能看到美國歷史上的某段場景,感受某位巨人工作的精神和氣息,從而帶走你的思索以及如何為社會進步做一點貢獻的那份心情。  

相關焦點

  • 這座古鎮歷史悠久,文化遺蹟保存完整,是一處絕佳的旅遊景點
    仙市古鎮緊靠釜溪河畔,這個千年古鎮歷史悠久,文化遺蹟保存完好,這裡不是熱門的觀光地,幾乎沒有商業氣息,可以感受到古樸幽靜的原始古鎮的氛圍,鎮內有許多佛教寺廟,佛像雕刻林立,常年焚香,古剎的鐘聲迴蕩在古鎮,在廟裡燒香拜佛求平安是不錯的選擇。
  • 14處現已廢棄的歷史遺蹟,瀰漫著恐怖的氣息,讓人毛骨悚然!
    有些甚至與世界上最恐怖的旅遊目的地,小編為你準備了14處現已廢棄的歷史遺蹟,瀰漫著恐怖、神秘的氣息,讓人不寒而慄! 14.紐約市政廳地鐵 在1898年的鼎盛時期,1000人生活在石榴石中——但是到了1905年,黃金耗盡,人口減少到150人。然後在1912年,一場大火摧毀了半個城鎮。到了20世紀40年代,沒有人留下,包括家具在內的所有東西都落在了後面。現在是一個步行博物館,遊客可以幫助支持美國歷史的保存工作。 11.
  • 福特:誰說大象不能跳舞?
    實際上,如果要追溯福特的電氣化進程,在其百年的發展史中,這一進程似乎從未間斷。 打破「煙囪」效應 驅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必然是創新。對於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企業來說,這種創新,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還包括管理和組織結構的優化。 為此,福特打造了D-Ford團隊。
  • 愛因斯坦大腦被偷,愛迪生最後一口氣都沒被放過,實在令人氣憤!
    如果問你知道的天才科學家是誰?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作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科學家,他的很多著作一直到今天都被運用。人類的科技發展離不開這些科學家們的貢獻。很多人為了更好地銘記這些科學家,大多都會收藏科學家們的一些遺物,比如筆記。
  • 愛迪生真的發明了電燈?——8個有關發明的真實故事
    這些家喻戶曉的名字還有故事,你一定不會陌生:愛迪生發明了電燈,貝爾發明了電話,惠特尼發明了軋棉機。直到1793年伊萊-惠特尼( Eli Whitney )「發明」了軋棉機,才使這項工藝機械化。不過人們利用各種各樣的壓輥(譯者註:輥子,是分離棉纖維和棉籽的技術工具)方式製作棉布當時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1788年,也就是在惠特尼「發明」軋棉機的5年之前,約瑟夫-伊夫(Joseph Eve)改進了輥子軋棉技術,使其具備機械化自進功能。
  • 從伽利略手指,到愛迪生最後一口氣
    但無論他們是誰,都會經歷出生—衰老—死亡這一亙古不變的過程。那些偉大的名人們終究也有離去的那天。有些人以紀念為目的,保留了他們沒有溫度的軀體,但也有一些名人的器官被保留了下來,那麼有哪些名人器官呢?今天就讓:「科技科幻迷」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首先第一個也是最著名一個,就是愛因斯坦的大腦。1955年,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醫院去世,享年76歲。
  • 萊特兄弟:失敗的勝訴官司 歷史
    這時候他們甚至仍有機會避免這一場噩夢般的消耗戰——然而他拒絕了柯蒂斯尋求合作的建議,企圖通過專利權控制並壟斷這一行業。六年前的1903年,萊特兄弟在經過多次試驗後,成功試飛了他們的第一臺動力飛行器,這是人類第一臺動力飛行器——飛行者一號。儘管之前人們有各種各樣的嘗試,但都歸於失敗。萊特兄弟認為飛行的最大核心問題不是動力,而是控制系統。
  • 福特成立愛迪生團隊,點燃關鍵的電動汽車戰略
    在Sherif Marakby(福特自動駕駛和電氣化副總裁)和福特新任執行長Jim Hackett的密切關注下,這家總部位於密西根州迪爾伯恩的公司現在準備縮小差距。愛迪生團隊為這一舉措提供了便利,該團隊的任務是使企業的EV目標保持正軌,最終確保快速,全面地做出決策。
  • 從愛因斯坦眼睛再到愛迪生最後一口氣
    大腦的去向很多人都知道,至於眼睛,哈維將它送給了自己的好友亨利·阿伯拉姆斯,亨利曾經給愛因斯坦看過幾次眼病。也許哈維與亨利是覺得愛因斯坦這麼聰明的人,大腦與眼睛不留下來做研究實在是科學界的一大損失,但他們的行為還是引起了非議。亨利將愛因斯坦眼睛保存在一個瓶子裡,瓶中盛滿甲醛液體,後來這個瓶子被秘密送去銀行保險箱,如今它的具體位置並沒有對外公開。
  • 被博物館收藏的名人器官:從愛因斯坦大腦,到愛迪生的最後一口氣
    回去以後,他對愛因斯坦的大腦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然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哈維偷愛因斯坦大腦的事情被發現了,醫院立刻命令他交出大腦,哈維果斷拒絕,甚至連夜把愛因斯坦的大腦切成240片,「細心」拍照保存,然後帶著它們離開了,從此「消失」。
  • 特斯拉Vs愛迪生,誰才是最好的發明家
    《特斯拉:電氣時代的發明家》(普林斯頓出版社,2013)一書的作者W.伯納德•卡爾森說:「他們是不同的發明家,但你不能說誰更偉大,因為美國社會需要一些愛迪生,也需要一些特斯拉。」因此,他可以用很少的初步圖紙來製作設備原型,也就是說他能在想像中實現自己的發明。」。相比之下,愛迪生更像是一個素描者和修補者。如果你去實驗室看他工作,你會發現他的工作檯上到處都是東西:電線、線圈和各種發明。然而,根據託馬斯愛迪生國家歷史公園的統計,愛迪生一生擁有1093項專利。當然,愛迪生有更多的助手幫助他設計發明,還購買了他的一些專利。誰最有遠見?
  • 十位改變歷史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排第三,愛迪生列第五
    TOP、8萊特兄弟萊特兄弟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哥哥是威爾伯·萊特,弟弟是奧維爾·萊特。他們是美國的發明家、飛機的製造者。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首次試飛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動力、機身比空氣重、持續滯空不落地的飛機,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有人將它與電視和電腦並列為20世紀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三大發明。
  • 愛因斯坦死後被偷走大腦,愛迪生更慘,就連最後一口氣也不被放過
    商家在名人效應中看到了利益,而大部分人相比起真心喜歡一件產品,人們不過是想要滿足自己對名人的崇拜而已。然而,這個世界除了大眾所接受的收藏品以外,一些科學家在名人效應的影響下,他們的器官也成為了崇拜者的收藏品之一。你可能覺得很荒唐,這對於逝去的科學家而言是非常不敬的,但為了表現出對科學家的熱愛,歷史上還真的發生過科學家器官遭到偷竊的事件。
  • 為什麼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卻輸掉了電燈公司?
    而特斯拉為了打敗愛迪生,證明自己對交流電的預判,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他在西屋電氣出現財務危機之時,竟然放棄了自己的專利權——可能是歷史上最值錢的專利,以減輕經營壓力。愛迪生要賣的是電燈等電器產品,但為了能讓電燈亮起來,同時賣發電機,最終變成一個電燈加一個直流發電機組成的「家用發電系統」,就像一個手機配一塊手機電池一樣。而威斯汀豪斯真正想賣的,是電力系統,燈泡只是系統下的明星產品,類似iOS系統和iPhone關係一樣,他要先把電力系統賣給城市和社區,再把燈泡賣給家庭。
  • 為保存列寧遺體,俄羅斯科學家絞盡腦汁,目前遺體僅剩10%?
    曾有傳言:「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他就沒有良心;誰要是想恢復過去的蘇聯,他就沒有頭腦!」 或許,這便是俄羅斯人對於曾經的蘇聯所作出的最好總結。
  • 特斯拉和愛迪生:誰是更偉大的發明家?
    他的死敵、前老闆託馬斯·愛迪生是美國燈泡、留聲機和電影的標誌性發明者。這兩個不和的天才在19世紀80年代展開了一場「電流大戰」,爭奪誰的電力系統將主導世界供電。愛迪生推廣用直流電來提供電力分配,不過特斯拉所推廣的交流電效率更佳。
  • 特斯拉:愛迪生的一生之敵,被歷史悄悄掩蓋的時代開創者
    特斯拉被歷史有意或無意的掩蓋的原因有很多,事實上,他完全在自己有生之年便可以為自己正名,特斯拉被提名9諾貝爾獎,與愛迪生共同獲獎2次,雙方都選擇了拒絕領獎。愛迪生作為電燈的改良者,進入了各國的科學與歷史教材,而特斯拉則在21世紀,通過一個意想不到的方式,才引起世人的注意。
  • 關於萊特兄弟的16個令人驚訝的事實每個人都應該知道
    在他們的航空事業取得成功後,公司於1909年關閉;1937年,亨利·福特將這座建築搬到了格林菲爾德村博物館保存。原萊特傳單(c 1908)的專利計劃1900年至1902年,萊特兄弟在北卡羅萊納州凱蒂霍克附近對滑翔機進行了廣泛的測試,最終確定了他們的飛艇I的設計:「第一臺動力比空氣重的機器,能夠在飛行員的陪同下實現可控、持續的飛行」。
  • 電燈到底是誰發明的?不是愛迪生嗎?
    據《每日郵報》 報導,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本周四(9月3日)在威斯康辛州演講時語出驚人,聲稱電燈泡是黑人發明的,一時間輿論譁然。拜登是為拉攏黑人選民刻意為之,還是因為不了解電燈的發明歷史鬧出烏龍?讓我們一起回顧電燈的前生今世,看看一盞電燈是如何照亮這一百多年的歷史。拜登在訪問威斯康星州基諾沙市時發表了這番言論。
  • 尼古拉·特斯拉vs託馬斯·愛迪生:誰是更好的發明家?
    在科學書呆子中間,很少能有比尼古拉·特斯拉和託馬斯·愛迪生引起更激烈的爭論了。那麼,誰是更好的發明家呢?「他們是不同的發明家,但你不能說其中一個更偉大,因為美國社會需要一些愛迪生,也需要一些特斯拉,」《特斯拉:電子時代的發明者》(Tesla: Inventor of the Electrical Age,普林斯頓出版社,2013)一書的作者w·伯納德·卡爾森(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