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截圖。
乳山市公務員「投毒」事件,引發了輿論廣泛關注。耐人尋味的,不止事件本身,還有輿論反應——新聞後的跟帖區,幾乎都成了「大型歪樓現場」。
此事最早是被一則網帖帶入輿論視線,網帖內容很有「地攤文學」裡野史軼事的既視感:公職人員於某往單位飲水機裡注入「刺激母豬發情用的激素」,致使當地統計局「上至局長,下至保安都像吃了四月肥一樣地長肉」,還有「女同事接二連三地懷孕」。因情節離奇,很多人半信半疑。
10月26日,乳山官方對此做了回應。回應主要透露了四點信息:1.於某在單位飲用水中投放異物屬實,投放的是抗過敏注射液;2.2019年7月,乳山市公安機關接到報案後,對於某進行立案偵查,案件現已移送檢察機關,正依法審理中;3.有關情況將依法依規對外公開;4.網帖有關表述與查實情況確實有較大出入,存在明顯誇大和編造成分。
官方回應無疑是對添油加醋式傳言的澄清,也將劇情從「荒誕」拽回了現實界面:雖然「查有此事」,但真實情況跟網傳情節判若天壤。
饒是如此,這「闢謠與通報兼備」的說法,仍難以改變輿論潮水的方向:輿論的聚焦點並未從「發情藥」「局長脖子腫得像水桶」等吸睛噱頭,切到案件生成邏輯與最終走向上;許多網民的注意力也被假的狗血情節牽引著,而不是被「不信謠」的提示導向嚴肅審視。
▲網友評論截圖。
與之對應的是,在網上,很多網民仍抱著看笑話的態度看待這事:被都市怪誕錄般情節成功撩起獵奇心態,還被「母豬發情藥」點中笑穴後,他們津津樂道於「神藥」的作用與無釐頭的後續,將其化作笑料的藥引就著八卦興致「服下」。
不得不說,對辦公室同事「投毒」,方式是將藥物注入單位飲水機,作案者還是公務員,這般情節確實很戲劇化——很多編劇都不敢這麼寫。魔幻情節催生獵奇心理,本也正常。在此情景下,有關方面也該用更多的信息披露,去消除公眾的某些疑問。
但這事首先連著的是不幸,涉及的是違法犯罪。「同儕挾恨」,或許事出有因,但無論如何,偷偷在單位飲水機內投放藥物,都禍及了無辜、逾越了底線,稱得上卑劣,也讓人不齒。若網帖中所說的「從2017年8月開始」就已作案,那更是惡劣不堪,而那些同事也是被蓄謀「暗算」的受害者。
於某如今已是「待」罪之身,等待他的將是依法嚴懲。「出來作惡,遲早要還」的定律,不會對他網開一面。
而人們對這類作惡的基本態度,也該是批評譴責取向,知道是與非的邊界,而不能被那些腦補出的「辦公室風雲」帶偏了,對此事的感觸全被「好玩」二字囊括,卻失去了對「惡」的敏感。
對那些受害者來說,被同事「毒害」的不幸是絕對的。這樣的不幸發生在哪個單位、場所,都難改「不幸」的底色,不能說因為發生在公共職能部門就成了笑料。
說白了,受害者的遭際無疑值得同情。「背施無親,幸災不仁」,當成共識。雖然很多網民的反應談不上「見人之厄則幸之」,說不上有多大惡意,但一句句「好笑」的留言,至少表露出了很多人「痘長在別人身上不擔心」的看客心態。寓於其中的輕佻態度,顯然跟面對他人之不幸該有的悲憫相衝突,既缺了些人性溫度,也是對受害者的刺激。
看不到「投毒」之惡,看不見無辜者之不幸,只看到「拍案驚奇」之奇,這很難說是好的習氣。雖然起初謠言帖的誤導在帶偏節奏方面難以脫責,但看到投毒字眼就只顧著腦補大戲,而不是將其放在悲劇邏輯下打量,也未免跟「傷人乎不問馬」的人文倫理相悖。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作惡的態度、面對不幸的立場,也是我們人性倫理的籤到簿與是非認知的顯微鏡。換句話說,人之為人,就在於對作惡會予以譴責,對不幸會示以悲憫,能夠以跟真善美同向的價值判斷去築牢社會共識的底盤。就算有些事有獵奇的空間,那也該先讓位於倫理層面的反饋。
最起碼,莫把悲劇當趣事,別拿不幸當笑柄。
□佘宗明(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