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火了,ToB軟體公司能從中國電影業學到什麼?

2020-12-04 i黑馬

《流浪地球》火了。春節培訓期間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看,超出預期,雖然手法和故事上還是有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但瑕不掩瑜,和不少國外科幻大片相比已經毫不遜色。

我算是影迷,一直拿中國電影市場和中國的軟體市場比。2003年,中國電影總票房不過10億,當時也曾經有不少人認為在中國,盜版橫行,觀眾不尊重智慧財產權,也不願意為了影院觀影體驗額外付費,中國的電影票房是沒戲的。

事實上呢?剛過去的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已經達到610億,比起15年前,翻了60倍。中國的軟體市場,就一定沒戲嗎?

一個行業的興盛,不僅需要消費者的變化,也需要從業者的進化。中國的電影工業,這些年也還是有了進步,到今天,連我們過去認為中國人肯定拍不好的科幻片,也已經上路了。

中國的軟體行業,和電影業相比,在專業性上的差距,並不比市場差距來得小。幾個月前,曾經專門就這個話題寫過一篇文章,再重發一次,希望能與同行們共勉,我們在產品力和專業性上努力追上中國電影的水平,才有可能創造中國電影票房的奇蹟。

01

在中國做企業軟體,最稀缺的,還是產品力。好理念並不少,但真正的好產品,鳳毛麟角。

首先要是真正的產品,就已經篩掉大半項目型的軟體。在《做項目,做產品》一文中提過,軟體產品是「價值交付過程中可以復用的部分」,假如可以復用的部分比例很低,也就是產品化程度很低,可能連產品都算不上,就更難說是好產品。

產品化程度達到了可以讓產品銷售、產品交付的能力都快速複製和擴展的地步,比如文檔齊全,不用寫代碼就可以交付項目,可以通過標準培訓打造銷售和交付團隊,那已經可以算作產品了,但未必是好產品。

02

好產品,是比同類產品創造了更大價值的產品。

商業價值當然是個主要價值衡量指標。完全市場取向的人,會認為商業成功是好產品的基本必備條件,甚至是唯一衡量因素。但有市場之外的追求的人,就不把商業成功看做擁有一票通過權,甚至不具備一票否決權。

有人認為,有的產品在商業上也許並不成功,但在某些專業領域有創新,起到了啟發更多人,推動社會前進的作用,也是價值。還有人對軟體有專業上的衡量視角,在專業性上達到了一定高度的軟體,他們也會覺得是個好產品。

朋友說:「票房好的電影,就一定是好電影?好電影就一定會票房好?未必吧?往往票房排行榜上靠前的是爛片居多,真正的好電影卻收入慘澹。」

說這話的朋友,是個藝術家。

03

做企業,畢竟不是純藝術工作,商業上不能帶來成功,企業無法生存,好產品也難持久,更無法把其精神價值帶給更多人。

不過,有追求的軟體團隊,或多或少,都是有要把產品做成藝術品的情懷的。我們也不能免俗,創業伊始,大家在談論要打造怎樣的一種團隊氣質時,說到有兩個參照系,其中一個,就是藝術家。

畢竟,Paul Graham在《黑客與畫家》中就說,在他所知道的行業裡,黑客-程式設計師,與畫家最相像:

他們都是創作者,而不是科學家他們學習提高的主要手段都是動手去做他們學習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通過範例他們的創作都是逐步調整完成的他們的優秀作品都需要對美的狂熱追求在Paul Graham的影響下,有一段時間,我的確覺得做軟體像是畫畫,還組織過小夥伴們一起去看莫奈,給大家講為什麼莫奈是最偉大的圖形技術程式設計師。

但這一年來,我越來越覺得,畫畫還是比較偏個人創作,做企業軟體,更多還是要靠多種技能角色分工合作的專業團隊,假如要類比一個和藝術沾邊的行業的話,更像是拍電影。

做好產品,就是要拍又叫好又叫座的電影。

04

拍電影,比起大多數公司做企業軟體,其實要專業的多,有嚴謹完整的工序和專業細緻的崗位分工。

隨便一部像樣點兒的電影,假如你有耐心把片尾的字幕名單看完,就會發現整個劇組團隊成百甚至上千,除了演員之外,各類專業崗位角色至少幾十個。單說導演崗位,除了導演之外,你往往還能在字幕上看到副導演、第二副導演、助理導演、選角導演、選景導演等各種奇怪名號,攝影也往往是一個團隊,攝影指導帶著若干攝影師,某些場景還需要專業的斯坦尼康攝影師或者專業航拍攝影師,藝術指導、特效指導、後期剪輯等幾乎都要帶一個若干人的團隊協作完成各自的任務。一部電影拍下來,完全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更厲害的是,一部片子折騰幾個月好不容易殺青,往往劇組中各個崗位的人立即轉身分別加入其它劇組,快速組成新的團隊,立即進入有條不紊的新片拍攝製作之中。

張藝謀拍《影》,劇組上千人,轉戰湖北、北京等多地,四個月內全部拍攝完畢,兩個多月完成全部剪輯配音配樂等後期製作,半年弄出一個產品。很多人說《影》不怎麼樣,我是自從《黃金甲》之後就不再看張藝謀電影了,沒看也不好評論,不過要我說,《影》這個水平的作品,假如是企業軟體的話,絕對還是頂級的,秒殺群雄。

05

中國拍電影的水平再低,也還比做企業軟體的水平要高得多。

畢竟,一百多年前中國就開始拍電影了,建國前我們就有《小城之春》、《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畢竟,我們還有辦了六十幾年的教人怎麼拍電影的專業電影學院,有導演系、表演系、攝影系、美術系。

企業軟體的產品經理系呢?畢業了幾個人?

06

能夠持續穩定地製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沒多少人。宮崎駿算是一個。

上一次產品團隊的產品日活動,集體看了一部《夢與狂想的王國》,紀錄片,關於宮崎駿如何製作退休前最後一部電影《起風了》,其中可以看到宮崎駿做電影的一些日常片段。

去年去東京的吉卜力美術館,在宮崎駿用過的工作檯上,看見手繪的厚厚的分鏡頭腳本,立即想起自己畫過的軟體原型圖,但吉卜力美術館不讓拍照,為了讓同事們也能看看這個腳本的樣子,一直心中記掛著,終於找到了《夢與狂想的王國》紀錄片,和大家一起看下來,收穫要比單看看腳本要大多了。

就說說宮崎駿的手繪腳本吧,每幅畫面草圖的右邊,寫著一些註解說明,左邊則是時間,14分05秒,14分06秒,14分08秒。。。

我看的時候,很有些驚訝,也有點兒小困惑,這麼精確的時間怎麼算出來的?

在《夢與狂想的王國》的第51分32秒開始的一分鐘鏡頭裡,對宮崎駿如何標註時間有一段真實記錄。他一手拿秒表,一手模擬攝像機鏡頭,雙眼在虛空中一幀一幀地注視著他腦海中的畫面。

他是看見了他的電影的。

《起風了》上映,宮崎駿退休。他退休時,日本電影歷史票房排行榜,前十名裡,六部電影是他的,前六名裡,五部是他的。

除了票房收入,宮崎駿的電影,還有衍生品收入,龍貓的玩具日用品什麼的,也還在賣。

07

姜文也說過,他拍電影之前,是要在腦海裡把要拍的電影先看了一遍的,甚至包括片尾的字幕。

比起宮崎駿的動畫片來,姜文他們更難。畢竟,要把腦海裡的鏡頭畫出來,比組織一大幫人拍出來,還是要容易些。

拍《陽關燦爛的日子》,所有演員集體在京郊一個部隊營地封閉體驗60年代的生活,每天聽革命歌曲,看老報紙,蘇聯老電影,浸泡在哪個時代的氛圍裡。

拍《鬼子來了》,在唐山潘家口水庫邊上生生造了個村莊,全體劇組先在武警基地軍訓,然後是一起踩點、走場、學習、讀歷史文獻、看戰爭電影和紀錄片,劇組裡的日本演員香川照之數次感慨:「這真是一個好厲害的國家啊,我們究竟什麼時候才能進入實拍?」

08

《鬼子來了》在國內的票房是0,壓根兒沒讓公映。

據說姜文拍的電影,真正賺錢的是《讓子彈飛》,其它的在商業上都難說成功,甚至是賠了不少錢。姜文拍電影,捨得下本錢,往往超支嚴重,拿他的話說,「拍電影就像打仗一樣,打仗的目的是贏,不會節約子彈和槍枝。」

從產品形態的角度來說,電影是產品化程度極高的產品。產品發布之前,製作成本極高,整個製作和市場宣發期間,幾乎一分錢收入沒有(不算植入廣告),而一旦發布,交付標準化程度極高,複雜度幾乎為零,完全不需要產品研發團隊投入定製維護改Bug什麼的。

就算想改,也沒門兒,只有極少數片子才能享受若干年後發個導演版重修版的待遇,但也基本只能在過去被放棄的素材裡騰挪一下,想重拍鏡頭都不可能。從製作和發行上,幾乎都是一錘子買賣,也就意味著一旦首映頭幾天票房失利,就肯定是賠錢了。

企業軟體達不到這麼高的產品化程度,團隊不可能像劇組一樣開發完1.0版本就可以散夥,而另一方面,1.0版本在某個客戶或者某個市場反響不好,並不意味著產品的徹底失敗,只要劇本故事還可以,就還有翻盤的機會。像《鬼子來了》完全不能公映這樣的風險,更是很少,很多企業軟體,往往是拿了項目才去開發的,相當於有保底票房。

09

有保底票房,是好事,有時也是壞事。

給保底票房的金主,掛了製片人的名頭,往往就要來指導導演拍電影了。導演難免要面對製片人給出的各種寶貴意見,小到場景道具該花多少錢,大到劇本該怎麼改用什麼演員,甚至結尾該是皆大歡喜還是意猶未盡,都未必全是導演一個人能做主的。

有時候,年輕導演會羨慕大牌導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拍片子,孰不知大牌導演們也都是這麼過來的,而且再大牌的導演,永遠也要面對更大牌的製片人甚至審片人設置的各種條件和障礙。

但好的導演,終歸能拍出好的電影,就像好的產品經理,終歸能做出好的產品。

10

好導演能夠看見他要拍的電影;

好導演會投入足夠的時間與編劇們一起打磨劇本和故事;

好導演能夠召集和帶領一群不同專業的團隊完成他看見的電影;

好導演會去了解觀眾,但他不會問觀眾自己該怎麼拍電影;

好導演會看足夠多的電影來培養電影感覺,學習電影技巧;

好導演有品味,能夠分辨電影的好壞優劣,而且知道好在那裡,差在哪裡;

好導演會了解一切新的技術和手段,並按照電影的需要來選擇最合適的;

好導演會。。。。

好產品經理呢?

讓我們一起努力做好企業軟體產品的導演,做出《流浪地球》這樣的好產品,自然會有好票房,會迎來中國企業軟體市場的春天。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火到了北美
    這是春節以來記者在美國碰到的華人朋友常常會談到的一個話題。作為當前中國最賣座的科幻大片和社交媒體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流浪地球》也火到了北美。隨著該片5日同步在美國29座城市的部分影院上映,這部普通話原聲配英文字幕的影片吸引了以華人為主的大量北美觀眾,部分影院的黃金時段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火爆景象。「這部影片相對於以前的中國科幻電影的確是一個很大進步。」
  • 《流浪地球》在海外有多火?外媒吹爆:看到了異於西方大片的價值觀!
    而劉慈欣卻給出了一個充滿家園情懷的中國式解決方案:帶著地球去流浪。  《紐約時報》 「中國電影業終於加入太空競賽」  中國第一部以太空為背景的大片《流浪地球》周二盛大上映。外界對它期待是它將代表中國電影製作新時代。
  • 《流浪地球》靠什麼打動人?「毒舌」影評人譚飛為何先道歉
    不僅是題材與類型的開拓,《流浪地球》也為中國電影工業化樹立了新標高。與會專家認為,科幻電影最能代表一個國家電影工業的製作水平,避免盲目使用「流量明星」,而是將資金投入到場景、道具、特效等製作層面,是《流浪地球》為電影業界提供的成功啟示。中宣部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副主任陸紅實指出,《流浪地球》是中國電影產業轉型升級的標誌之作,更是中國電影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過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
  • 海外媒體點讚《流浪地球》
    中國日報網2月15日電 據歐洲時報網2月11日報導,口碑爆棚的電影《流浪地球》這兩天火遍了全世界,總票房已突破20億元,領跑今年中國電影春節檔。這部在上映初期不被看好的電影,靠硬核逆襲成功,還收穫了海內外媒體和網民的好評。
  • 《流浪地球》火爆全世界,連卡梅隆都點讚了!
    半島記者 劉禮智青島出品、口碑爆棚的電影《流浪地球》這兩天火遍了全世界,截至15日24點,《流浪地球》票房超過34億元(含預售票房),這一成績也超過去年春節檔的《唐人街探案2》,躍居中國影史票房榜的第三位。這部在上映初期不被看好的電影,靠硬核逆襲成功,還收穫了海內外媒體和網民的好評。
  • 紐約時報:《流浪地球》標誌中國電影新時代到來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4日報導稱,中國首部以太空為背景的大片——《流浪地球》於5日上映,外界對此寄予厚望,認為這將標誌著中國電影製作新時代的到來。參考消息網編譯文章如下:中國是太空探索的後來者,同樣,在電影業中,該國也是科幻片的後來者。這種局面即將發生改變。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個很「中國」的選擇!
    2019年賀歲檔最火的電影,毫無疑問是《流浪地球》。上映6天,總票房已經超過了20億,口碑炸裂,被業內人士視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崛起之作。在這部科幻電影中,地球人帶著地球開展了一次充滿浪漫詩意的流浪冒險之旅。
  • 《流浪地球》搭載火箭飛向太空 同中國航天迎向未來
    《流浪地球》搭載火箭飛向太空 同中國航天迎向未來 時間:2019.02.12 來源:鳳凰網娛樂 分享到:
  • 《流浪地球》火了!中國軍事科幻片還會遠嗎?
    今年春節,《流浪地球》橫空出世,好評如潮。有觀眾表示,這部電影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新的一頁。  《流浪地球》主要講述了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危機;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了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在完成這一宏偉計劃的進程中,地球流浪時代的年輕人挺身而出,展開爭分奪秒的生死之戰。
  • 《流浪地球》大賣46億,國內特效公司依然不賺錢
    並且,今年被稱為「中國科幻元年」,還將陸續有《拓星者》《上海堡壘》《明日戰記》等多部國產科幻電影與觀眾見面,其中包括《流浪地球》在內,多部影片的科幻特效都是由國產電影特效公司主導完成,這也從硬體上被視為中國科幻崛起的標誌。
  • 「流浪地球」到成都
    23日,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繼續在成都東郊記憶舉行。本屆科幻大會上除了有科幻大咖們論道外,還有種類豐富的國際科幻文創&產業展,成都科幻文創展、國際科幻文創展、《流浪地球》主題展等八大展區精彩紛呈,甚至吸引了身著蜘蛛俠、雷神的幻迷到場。科幻迷們快快前去「打卡」吧!
  • 《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
    「The Wandering Earth」bold,big-budge blockbuster,could be the dawn of a new ear for science fiction in the Chinese film industry .意思是說「流浪地球」一部大膽的大預算的大片,可能是中國電影業科幻小說新時代的曙光。流浪地球的票房相當矚目。
  • 差評《流浪地球》,豆瓣火了!
    而最近,因為《流浪地球》被網友惡意評分的事情,豆瓣卻意外的「火了」。以前的國產科幻電影實在是。帶給人們的精神衝擊太過重口,大家本來對這部電影基本處於觀望態度。上映的第一天,它的票房只排第四,然而到第三天它就遠遠地把別的電影甩到身後。
  • 能看到希望就不是流浪——《流浪地球》觀後感
    過年在家呆著心裡癢得很,我知道劉慈欣的作品《流浪地球》已經被拍成了電影,而且網絡宣傳造勢兇猛 ,導演郭帆雖然名氣不大,但是吳京的名號那是家喻戶曉的,加上他從加入演出到最後索性成了投資人的轉變成了最大的宣傳噱頭,著實讓人期待的很。
  • 《流浪地球》在美上映贏好評 感受中國科幻電影魅力
    原標題:《流浪地球》在美國上映贏好評  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在春節期間上映引發國內外關注,成為旅美華人華僑熱議的話題。不少人見面打招呼第一句話就是「最近看《流浪地球》了嗎?」
  • 吳京又火了,被「騙」6000萬救地球!網友:不得不服
    《紐約時報》:中國電影業終於加入太空競賽↓↓截止2月7日,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在豆瓣上獲得了18萬人次參評、平均8.1的高分。根據貓眼數據,《流浪地球》大年初三的實時票房已經逆襲登頂。而去年的大黑馬《紅海行動》從春節首日的第四逆襲至第一則用了七天。該機構甚至大膽預測《流浪地球》的總票房將達到50.99億。
  • 《流浪地球2》之前,導演郭帆先幹了一件大事!
    1905電影網專稿《流浪地球》爆了,郭帆火了,同時也更忙了。在很多人眼裡,他成為了「中國科幻電影」的重要標籤,他頻繁出現在各類電影活動上,《流浪地球》甚至成為高中試卷的考題。毋庸置疑,《流浪地球》下映之後,他依舊是「流量王」。在過去的半年裡,他同樣不斷有新的消息曝光。《流浪地球2》已經進入籌備階段,有望在未來兩年半到三年內,正式與觀眾見面。
  • 《流浪地球》票房破31億 電影局:科幻電影裡程碑
    影片中表現的父子情、祖孫情、兄妹情、戰友情,不僅推動著劇情的發展,還承載著一種「即便有過隔閡、誤解,但終將團結起來共建家園」的希望,這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國式表達。電影《流浪地球》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郭帆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4家公司共同出品,另有22家公司參與影片聯合出品。
  • 國家電影局點讚《流浪地球》:系科幻電影裡程碑
    影片中表現的父子情、祖孫情、兄妹情、戰友情,不僅推動著劇情的發展,還承載著一種「即便有過隔閡、誤解,但終將團結起來共建家園」的希望,這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國式表達。電影《流浪地球》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郭帆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4家公司共同出品,另有22家公司參與影片聯合出品。
  • 流浪地球有彩蛋嗎?流浪地球結局什麼意思
    流浪地球彩蛋有嗎流浪地球是科幻片,很多觀眾雖然覺得特效做得好,但是對劇情是一臉懵逼,也許你們還沒發現其中的彩蛋吧,下面就來做個詳細解析。1.製作團隊《流浪地球》的製作團隊雖然不是很有名,但是作品證明了實力確實是頂尖的水平,之所以值得我們驕傲,歸根結底,它是一個中國故事,它由中國的團隊完成。落地生根,結出了自己的東西,在同級別的戰場上對抗,片中劉培強指給俄羅斯看的艙門上,有我們熟悉的一句英文。這是過去中國製造的承接,也是未來中國製造的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