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9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優秀的 西北工業大學
「把地球推出太陽系需要多大的力?」這是觀賞過一段電影《流浪地球》片段過後,力學與土木建築學院教授張娟老師向學生拋出的一個問題。
從《流浪地球》到引力定律、能量守恆和逃逸速度公式。
知識、熱點、思辨……
同學們聽得全神貫注,直到下課依然回味無窮。
最讓同學們意猶未盡的,除了課堂中蘊含的豐厚學科知識,還有課堂所給予的情懷與哲理。
「將課程與思政相結合」正在張娟老師的課堂中逐步探索,為傳統力學課程注入「力」與「柔」,是張老師在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努力方向。
力:思辨是核心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多上一堂思政課,也不是簡單在課堂中加入思政元素,而需要將『育人』貫穿課堂始終。」在張老師的課堂中,你能夠從老一輩力學家身上學習到科學家肩上的使命擔當,也能在精彩的案例中感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
(由季文美等老一輩力學家編撰的課本)
同時,張娟老師認為「力學思維的核心是辯證唯物主義。」她在課堂上不斷提醒學生「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
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和能力,張娟老師在課堂上做出了很多別出心裁的設計。
「我希望通過這些精心設計的課程,不僅向年輕學子們傳遞科學知識,也能夠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與辨析,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對事物有更清晰客觀的認知。」
柔:心懷愛與善意
一位好老師,必定是有仁愛之心,有同理心之人。
「很多老師上課都擔心,學生上課到底聽懂了沒有,問同學們『你們聽明白沒有』結果沒人回答。又問同學們『你們還有什麼問題沒有』還是沒人回答。可是一交作業錯誤就暴露了出來。」張娟老師試圖站在學生的角度反思教學,致力於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
張娟老師告訴小編,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在她的課堂上發生了一些變化……
「老師一直都特別溫柔,特別和善,是一位能在情感上撫慰學生的益友」,這是學生對張娟老師由衷的評價。
「張老師講課十分認真投入,她能及時捕捉學生眼中的信息,對自己的語速以及內容進行調整,確保學生跟上上課節奏。」 學生們這樣說。
蘊:關鍵在自主
當力與柔結合……
張娟老師不斷思索,作為教師還應做些什麼?
像所有的教師一樣,張老師總想將自己知道的知識傾囊相授。然而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張老師深切體會到能夠陪伴學生們走的路是那麼有限,而時代變化發展又是那麼快「只有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才能讓學生適應時代的發展。」
為此,張老師做了許多思想鬥爭,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結果出乎意料!」張娟老師說。
力學與土木建築學院畢業生李納川是張娟老師教學方法的受益者,他對張老師的做法非常認同,他說:「給方向但不給過程,引導卻不涉足,讓學生自行探索,道路也許崎嶇,前途必然坦蕩」。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傳統「知識的傳授」,升級為「交學習自主權於學生」。在張娟老師的課堂,同學們的智慧抽穗發芽,思維開出絢爛之花。
「如春在花、如鹽化水」,
讓「課程思政」紮根人才培養,
西工大人,不懈奮鬥!
張娟,教授,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理論力學」課程負責人,陝西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機械振動」課程負責人,首批上線愛課程國際平臺的全英文在線開放課程「Engineering Mechanics」課程負責人。全國徐芝綸力學優秀教師獎獲得者,西北工業大學本科生最滿意教師。指導學生連續兩屆獲國際大學生工程力學競賽一等獎、二等獎等多項,指導學生參加國際大學生力學競賽亞洲區賽獲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等多項,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獲個人賽一等獎、二等獎等,主持國家級、省部級、校級教改項目多項,獲陝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發表教育教學研究論文十餘篇。
主要教授課程:本科生「理論力學」(中、英文),「工程力學」(全英文),研究生「線性和非線性振動」、「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工程隨機振動」、「最優化方法及應用」等。
主要研究方向:太空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振動理論及應用
特別鳴謝:教務處
往期精彩:
版權所有
文案|司哲、賈愫
視頻|司哲
編輯|胡喬楊
審核|付怡
原標題:《沒想到,《流浪地球》進了這個課堂……》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