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筆書法基本筆畫,短撇與平撇的區別和應用,角度筆畫位置是關鍵

2020-12-05 敏兒好學書法

筆畫是組成漢字的最小單位,是漢字構造的基礎。

橫、豎、撇、捺, 折、鉤、提、是漢字最常用的筆畫。

而「撇」,因形態角度的不同,分為「短撇、平撇、長撇、豎撇」。

「撇」在字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今天我們主要探討一下短撇和平撇的區別和應用。

短撇:

頓筆向左下行筆,隨即撇出。

短促有力,斜中微彎,彰顯了一個字的精神。

特徵:由重到輕,向左下45度行筆,行筆快而有力,快速出尖。

短撇

短撇一般在字的左上角,角度稍微立一點。

「午、牛、生、欠、氣、乞 、失、我、」等獨體字,還有單人旁,雙人旁、禾字旁 牛字旁都是短撇。

平撇

和短撇寫法相同,只是略平。斜度小於45度。

平撇

一般在字的正上方,像帽子一樣,角度略平一些。

「千,禾、手、乎、丘、斤、後」等字第一筆都是平撇。平撇的長度,依據字形變化。

以上是我學習硬筆書法過程中的一點經驗,與大家分享,因才疏學淺,有不足之處,請大家不吝指教。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

相關焦點

  • 硬筆隸書八大基本筆畫寫法
    硬筆隸書寫法和毛筆隸書基本相同,毛筆隸書講究明顯的粗細方圓變化,硬筆隸書講究線條瘦細勁挺。兩者側重點不同。然而,無論是硬筆還是毛筆隸書,但應仔細揣摩硬筆隸書字帖,包括《乙瑛碑》、《禮器碑》、《華山碑》、《史晨碑》、《曹全碑》、《張遷碑》,認真看隸書名帖,熟悉隸書筆畫、結構、字形。硬筆隸書重藝術性,而硬筆楷書和行楷重實用性。因此,在書寫隸書時,掌握隸書基本筆法後,應注重表達隸書的美感。
  • 45個筆畫、90個偏旁部首、4大結構類型,都在這篇文章裡
    顧仲安硬筆書法作品一、筆畫筆畫是漢字組成的基本元素。寫好筆畫,確定其在漢字中的位置、長度、角度等變化,是寫好漢字的基礎。2、橫筆畫按照長度和角度等不同,橫筆畫一般常用的為:長橫、短橫、斜橫等三種。3、豎筆畫按照筆畫長短及收筆形態等不同,豎筆畫一般常用的為:懸針豎、垂露豎、短豎等三種。
  • 懂得這些基本筆畫的書寫密碼,你不可能寫不好硬筆楷書!
    基本筆畫,是漢字組成的基本要素,不懂得基本筆畫的形狀、形態和行筆方法,就根本不能談論書法。基本筆畫就是零件,零件不合格,或是低劣產品,位置放得再合適也是不行的。基本筆畫的練習與把握,是每個書寫者應該長久堅持的事。寫得好與壞都是相對而言,不要指望筆畫練好了,就可以永不再練了。
  • 歐楷書法筆畫中筆畫應用,11個書寫案例,讓你了解筆畫搭配技巧
    我們說歐楷書法筆畫可以說重要的;不同的字筆畫的應用組成也不同的。每一個字的筆畫再不同寫法是不同的,應用搭配隨著應用發生。第一:橫豎撇捺的互相搭配的,需要注意的筆畫的長短曲直的不用應用。第二:筆畫互相搭配之外,還需要注意的每一個字的,主筆和次筆畫的搭配。
  • 硬筆楷書24小時速成教學大綱
    課時過半,講解為什麼叫懸針豎和垂露豎,講解豎的分類,引導學生自己區別開豎撇和撇豎,和學生一起,比較出撇豎和斜豎的區別,講解懸針豎的使用原則,然後板書「川」字,詢問學生三個筆畫在形態上有什麼不同,引出寫「川」字的注意要點作業:分別書寫懸針豎的十字和垂露豎的十字,書寫川字,知道懸針豎的使用原則。
  • 硬筆書法-楷書之派生筆畫(複合筆畫):彎鉤、臥鉤和斜鉤
    筆畫對於書法相當於萬丈高樓的地基楷書又稱正書、真書。宋《宣和書譜》記載:「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到了現代,楷書已經沒有了隸書的影子,自稱一體。現代認為,楷書的筆畫分基本筆畫和派生筆畫。派生筆畫也叫複合筆畫,每個派生筆畫都是有多個基本筆畫組成,書寫難度相對於基本筆畫有所提升。今天給大家介紹下派生筆畫中,和「鉤」有關的其中三個派生筆畫:「彎鉤」、「臥鉤」和「斜鉤」的書寫方法,供大家參考、討論!一.彎鉤
  • 毛筆書法中行楷基本筆畫的寫法詳細圖解
    對於習慣了寫正楷的人來說,初寫行楷肯定不太適應,所以要掌握行楷基本筆畫的寫法,多加練習。行楷的書寫特點是連、變、省,其筆畫比正楷字的筆畫自由,用筆方法也有許多變化。下面我們逐一介紹行楷的基本筆畫。下面是行楷字點畫的主要寫法:2、 行楷的橫畫行楷字橫畫多數帶鉤,與前後筆畫呼應或者連接,有長短、精細、俯仰等變化,如果數橫並列,要有長短參差,筆勢也要有區別。橫畫在字中往往起平衡作用,因此書寫時要注意長短、角度和曲弧。
  • 五種楷書撇的寫法,簡簡單單的認識和分辨,三分鐘區分撇的寫法
    長撇的筆畫寫法示例及運筆圖長撇在具體楷書中的應用2.然後來看一下中撇的寫法中撇對應的一般是和捺畫對稱使用,也就是我們平常寫撇捺的時候,撇稱為中撇,這樣的字一般比如 水,人,俗,等字 中撇起筆時候,和長撇筆法一樣,然後向左下方行筆,角度大約45
  • 硬筆楷書八字,結構、筆畫、常誤分析!
    2、「又」和「臣」,要挨得近一些。此處把捺畫的起筆位置往內靠一些就好了。3、「土」的兩個橫畫,離得太遠了一些。三、雅不當示例分析:1、單人旁,撇豎相交的地方,豎畫應該再下移一些。2、「隹」字,整體要往下挪一些,不能一直往上寫。
  • 分清書法的主筆和終筆,是掌握書法字形的關鍵
    我們平時說話,會有重音,在書法當中,也有重點筆畫,簡稱主筆。比如說日常交流的時候,「您吃了嗎?」「吃完了嗎?」,其中「吃」字肯定是重音,於此要找到書法中的主筆,是有一定技巧的。而是需要從字的虛實、強弱和位置上去看,在心裡給它一個位置,簡單來說,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數。不過也不要邊寫邊想,想畫哪就畫哪,這樣是不行的。寫書法的時候要做到一看到寫字的紙張,就馬上知道這個紙上的方框內,一個字的撇在哪,捺在哪,這個字的關係是怎樣排列。很多人寫書法的時候,他面對空白的紙張,下筆時是茫然的,這時候就是欠缺基本功,找不到一個字的重點。
  • 書法┆ 收藏!歐體基本筆畫動態圖大全(附:歐楷的正確寫法)
    要點:歐體的撇除常見的長撇、短撇、回鋒撇、蘭葉撇外,還有入筆強調停頓的屈頭撇。還不如先好好研究歐楷的基本筆畫,先過好筆畫關。 一、橫的寫法 橫畫是漢字中使用最多的筆畫,在字中起骨架、橫梁的作用。橫畫寫得好壞,直接影響字的結構和重心平衡。雖然強調橫平豎直,但橫畫多呈左低右高、微微向上傾斜之勢。
  • 掌握這15組筆畫書寫技巧,孩子可以寫好90%的字(上)
    封面一、橫畫要點橫可以分為長橫、中橫和短橫(中橫和短橫,中橫就是比長橫短一些,它的筆法是完全一樣)橫的形狀:它既不是一條一直往上斜的斜線,也不是一條非常僵硬筆直的直線,而是帶點彎曲度。如果覺得這個筆畫不夠完美,還可以回鋒,就是原路返回,但是不要多,起筆,還有收筆都比較重,我們可以把它叫做頓筆。二、垂露豎要點垂露豎的形狀:豎的末端像垂著的一滴露水,所以叫垂露豎。
  • 書法筆畫藝術形象的空間特徵
    書法的筆畫明明是點線的形狀,為什麼不是線條藝術?最簡明的回答是,筆畫最本質的特徵是非線性的。既然是非線性,那其藝術形體特徵到底是什麼,這的確是一個有趣而新穎的問題。顏真卿對於橫豎平直之論的可貴之處在於開啟了對於筆畫認識的新思路,用現代語言說是藝術空間意識的萌動。空間意識對於當今的書法理論而言是重要的出發點,也正因為空間意識的存在,討論筆畫的形體特徵才有了立足點。那麼,問題來了,書法藝術空間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呢?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至關重要。
  • 硬筆正楷(基本筆畫+偏旁部首+結構規律)字帖
    但是無論如何,他們對硬筆或者毛筆的教學普及發展都功不可沒的,今天分享給大家田老的鋼筆字帖,初學者的福利。 附有基本筆畫、偏旁部首、結構規律等內容。
  • 「旺、眼、肥、場、珠、經」,左偏旁不可或缺筆畫「短提」!
    書寫要點:起筆稍頓,轉向提筆,前重後輕,出鋒;注意在不同字中的長短和走向,與其他筆畫的呼應。』這個筆畫,它隱藏在『日字旁』內,最後1筆;特定的位置留給特殊的筆畫:左部偏旁最後一畫是橫的,幾乎都寫成了『短提』;『旺』字左部、右部結構都有『橫筆等距』,身高也相差無幾,把握了這樣的特點,是不是好寫多了?
  • 乾貨:硬筆書法,獨體字間架結構,10種典型類型,漂亮寫法詳解
    乾貨:硬筆書法,獨體字間架結構,10種典型類型,漂亮寫法詳解。獨體字,看起來簡單,寫起來很難,往往越是筆畫少的字,間架結構越是不好掌握。難怪有些書法家創作一幅作品,都願意用繁體字,或者用一些筆畫較多的字,覺得寫起來順手,也能找到感覺。但是,有很多時候需要用到筆畫少的字。
  • 史上最簡潔:硬筆行書技巧,六個例子就說清了!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硬筆行書技巧,就掌握以下六點,六個例子,學起來很輕鬆!如圖「此」字:二、變長為短,繽短行筆量度楷書筆畫,特別是一些行筆距離較長的長橫、長豎、長捺,均要求書寫到位,而書寫行書,為節省時間,則可把楷書中的長筆簡化縮短。
  • 硬筆書法理論知識|楷書的概念及其特點
    楷書的概念一般來講,楷書是由隸書和章草演變而來的。然而,它糾正了章草的筆畫形態多變、漫無準則,又減去了隸書的「蠶頭雁尾」,從而形成了筆畫平直、形體方正、點畫清晰、搭配勻稱的新書體。硬筆臨摹八大山人作品今天的黑體字、宋體字、仿宋體字及其他各種印刷文字、美術字都是以楷書為基礎創造的。
  • 硬筆書法正確標準握筆姿勢大全
    硬筆書法,是書法的一個類別,寫好硬筆書法的一個基本功,就是握筆。握筆姿勢不正確,書寫時就不會流暢、自然。 硬筆書法工具,一般為鋼筆、鉛筆、美工筆和粉筆,握筆姿勢都是「三指法」。
  • 學會11個隸書筆畫,你的《乙瑛碑》就不一樣了
    為防失聯,把「書法功課」設為星標「★」哦! 初學隸書,很多朋友是從臨習《乙瑛碑》開始的,但有時寫了一段時間後總感覺不像,一離開字帖就寫不出原碑的味道了。 這是因為對《乙瑛碑》的理解還不夠深入,臨帖時沒有抓住這個碑筆畫的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