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1日,林大全教授在模擬人的生產車間內。
林大全教授在模擬人的生產車間內。
三十餘年的堅持,林大全在國內開創了仿真材料和仿真人體模型的研究領域,發明了36種300多具擁有高度擬人性和民族性的中國模擬人□這位四川大學教授說,機器人是代替人進行危險、繁重的勞動,而模擬人,則是代人受苦,為人類造福。
說起林大全,上網搜索,關於他的代言詞太多了。「我國仿生幅照人體模型創始人」、「中國模擬人之父」、「中國當代名人」、「世界傑出成就人物」。
從傘兵軀幹模擬假人到直升機抗墜毀實驗假人,再到航空彈射救生假人……30年時間,林教授獨孤奮戰,研發出400多具假人,填補了中國模擬人研發的空白。也正是他對這一領域的研發,開創了我國人機系統的「仿生工程學科」,為我國醫學教育、搶險救災、戰地救護、緝私禁毒案件提供了中國人的實驗模擬人。
採訪林大全教授,記者看不到名人的閃耀光環,卻無不被他積極樂觀的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質以及對科研執著的態度感動著。
【榮譽篇】
他被譽為「中國模擬人之父 」
我們知道,腫瘤診斷治療的醫學工程、高速運載工具的安全工程、核電工程和軍事工程等重大領域,都緊密涉及人體健康與安全,不可能用活體來檢測。那麼,有沒有替代品呢?
人類的替身「仿真模擬人」的想法,是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原子彈專家,世界體模發明人S.W.Anlderson教授,為評價日本原子災難受害者輻射損傷而首次提出並成功應用的。這一應用,讓眾多科學家紛紛步入理、工、醫交叉的人體仿真模型科技領域。
鑑於技術原因,目前也只有美、英等少數國家掌握模擬人的關鍵技術。而我國著名科學家林大全教授30年如一日,傾注心血歷經艱辛,成功研究生產出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仿真人」系列產品,使中國傲然躋身世界「仿真模擬人」研製的高端領域。
上世紀80年代起,林大全開創了我國仿生人體模型及仿生功能材料的研究,成為我國仿生幅照人體模型的創始人。林被海內外譽為「中國模擬人之父」。「我要做的,是造福百姓的模擬人」
1980年前後,腫瘤的放射性治療,在我國還屬於一個新興、發展中的醫療技術。
但在國外,仿真輻照體模已成為比較成熟的技術被廣泛運用。但國外的所有指標都是以歐美人種為基礎,以歐美放射診斷治療、防護為目的。這些方案和技術在中國不能完全照搬,國內的資料幾乎為零,就連一些專業人員也不知道「模擬人」(phantom,dummy)為何物。
從簡陋的替代物開始,採集到一些數據,但這種實驗採集到的信息未經驗證,醫院哪敢使用,而且還引起同行的嘲笑。面對國人基礎數據極度缺乏與經費的匱缺,林大全決心「一切從頭做起!」
三十餘年堅持,林大全在國內開創了仿真材料和仿真人體模型的研究領域,發明了300多具擁有高度擬人性和民族性的中國模擬人,使我國成為繼美、英之後研究生產人體模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