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有一具百年真人骨架 女傳教士捐遺體當教具

2021-01-13 騰訊大浙網

保存在寧波教育博物館的晚清真人骨架教具,高157釐米重6千克。 通訊員供圖

去年,英國利物浦市一所高中意外發現該校一具使用長達40多年的課堂骨骼模型竟是真人骨骼,師生決定為其舉辦葬禮。而在寧波,也有一具真人骨架,而且使用時間更久。只是,現在,她已經安靜地躺在寧波教育博物館裡。

昨日,記者了解到,這是晚清時期一所教會學校的醫學教具,已有100多年歷史,而在當時,使用真人骨架開了國內基礎教育的風氣之先。現在這具骨架是寧波教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真人骨架來自

教會學校一女傳教士

百年前她留下遺言

將遺體捐獻用作教具

在寧波教育博物館三樓近代教育廳,記者看到了這具真人骨架,淨高有157釐米,重6千克。

這具骨架是誰的?是哪所學校的教具?博物館孫國華副館長告訴記者,經考證,這是晚清時期一所教會學校保存下來的人體骨架。

清同治七年(1868)英國傳教士祿賜和戈柏來寧波傳教。為了更長遠的發展,他們將貫橋頭(原孝聞街旁有河、有橋,此橋即貫橋頭,後河填橋失,也即今鼓樓西側鼎新街)附近的民居改建為義塾學校,開設課程,培養人才。建校8年後,光緒二年(1876)在英國霍約瑟教士的資助下,他們在孝聞坊興建起了新校舍,取校名「三一書院」。(七年後新建校舍至廣仁街,1912年易名為三一中學。)

新校搬遷孝聞坊三年後,霍約瑟開始監理三一書院。這一時期,學生人數不斷增多,校舍也有擴充,新增算學、歷史、地理、體操等課程。一位在三一書院任教的女傳教士留下遺言:願將遺體捐獻給三一書院作為教具。在她去世之後,校方遵囑將她的骨架保存。該教具從三一書院留存至寧波三中,直至今天保存完整。

「在當時的基礎教育界,人體教具多為模型,採用真人標本的可以說是第一次。」孫國華副館長介紹說,「製作技術之難、教具保存之不易可想而知,在當時那個相對保守的年代,可以說開了國內基礎教育風氣之先。」

一代代寧波三中老師

心懷敬仰保存至今

這個有關師德的故事口耳相傳

感動很多人

該教具從三一書院留存至寧波三中,至今保存完整。為什麼會在寧波三中。回看寧波三中的歷史,其實就是以前的三一書院。

昨日,記者聯繫上了幾位老三中人。退休老師沈勤是最了解這具骨架的人。沈勤在寧波三中30多年,2007年退休,一直從事生物實驗的教學工作。「可以說,這段歷史是口口相傳傳下來的。我一進學校,我的師傅就告訴了我這位女老師的故事。我師傅解放初期到三中,他說那個時候就有這具人體骨架。師傅退休前囑咐我說這是一件寶貝,讓我好好保存。我退休那年,我也把當年師傅囑咐我的話告訴了我的接班人。」

就這樣,這具教具歷時百年保存完整。另外,沈勤還告訴記者:那時候寧波三中還有初中部,初中教學裡就有一課有關人體與骨骼的內容,每個同學都要上。「那時候學生都知道這個故事,一開始看到真的人體骨架,會有一些驚訝與害怕,特別是一些女生,但是聽完這個故事,學生們都懷有敬仰之心。」

後來,寧波三中變為高中學校,這一教具才被擱置,並保存起來。

昨天,記者還尋找了一位老三中人。他透露說:三中曾經有一次搬遷,這一教具就是重點保護對象。後來三中還計劃搞校園教育博物館,把它列入鎮館之寶,所以當寧波教育博物館想收藏它時,老師們並不同意。「後來,老三中人想到這是非常典型的師德教育的案例,生的時候奉獻給學生,死了還是想奉獻給學生。如果放在寧波教育博物館,讓更多的人看到,會發揮更好的作用,後來才同意了博物館的請求。」

■相關新聞

寧波教育博物館喊你看展覽

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2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今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是「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6月11日,「2016文化遺產日」浙江主會場城市活動在金華市博物館舉行。寧波教育博物館送評的「甬上文教開先聲」陳列展覽上共展出1042件文物(標本)展品,60件珍貴展品:從國子監歷史上頒發的最後一批監照,到寧波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章鋆的闈墨卷;從清末寧波各書院月課試卷,到三一書院真人骨架教具……已經有100多年歷史的真人骨架教具是第一次亮相。

「甬上文教開先聲」陳列展覽上獲得了浙江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今天開始,你就可以去博物館看展咯。記得每周一是閉館日,不要跑空啦。

編者註:該視頻與原文無關,僅供擴展閱讀。

相關焦點

  • 寧波這位醫生收到一具人體骨架!足足1.8米高!從醫34年的他這樣...
    來源:寧波晚報「從醫30多年,這是我收到過的最貼心的禮物!」11月16日上午,寧波奉化新橋骨科醫院三病區主任李時軍和記者說起這個事,頗為感動。而這份禮物背後,還有一個很暖心的故事。病人家屬扛來一個大箱子原來是一具人體骨骼模型11月13日,寧波奉化新橋骨科醫院來了幾個人,扛著一個大箱子,說是送給三病區主任李時軍的禮物。大家打開箱子一看,都目瞪口呆——裡頭是一具完整的人體骨架模型,足足高1.8米。「謝謝您看好了我父親的腰腿疼痛,現在他終於能好好睡個覺了。我們送您這具人體模型,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 寧波這位醫生收到一具人體骨架!足足1.8米高!從醫34年的他這樣說
    11月16日上午,寧波奉化新橋骨科醫院三病區主任李時軍和記者說起這個事,頗為感動。而這份禮物背後,還有一個很暖心的故事。病人家屬扛來一個大箱子原來是一具人體骨骼模型11月13日,寧波奉化新橋骨科醫院來了幾個人,扛著一個大箱子,說是送給三病區主任李時軍的禮物。
  • 年輕時為國灑熱血,百年後獻遺體!8位老兵登記遺體捐獻,並得到一個...
    據上遊新聞消息,11月15日,重慶抗美援朝聯誼會的志願軍老兵聚會時,進行了集體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手續辦理。 重慶市紅十字會也向他們承諾:百年之後,把捐獻者老兵們的名字刻在同一塊碑上,讓戰友們還能繼續「在一起」。
  • 她和老伴要捐角膜捐遺體
    華商報訊(記者 李琳 攝影 黃利健)昨日,劉碧霞老人迎來了70大壽,也送給了自己一份最美的生日禮物——和老伴李明波一起籤下了角膜捐獻志願書和遺體捐贈志願書。   壽宴現場,在西安市眼庫副主任劉明的指導下,兩位老人填寫了角膜捐獻志願書,還籤了遺體捐贈志願書。親眼目睹兩位老人的善舉,鄉黨們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讚。劉明表示,老人的行為不僅會影響後輩,也給鄉親們做了個好榜樣,會引導更多的人參與到器官捐獻的公益事業中。   劉碧霞老人說,器官、遺體將來帶走也沒用,能幫助有需要的人非常有意義。
  • 張羅31年他人身後事,自己身後要捐遺體
    濟寧市兗州區大安鎮徐家村村民徐士元和老伴王翠菊,目前剛剛收到兗州區紅十字會送來的兩份遺體捐獻登記證書,兩位老人百年後將把遺體(角膜)全部捐獻出來。老夫婦兩人的願望很簡單,「將身體能用的部分捐贈救人,不能救人的部分用於醫學研究」。「我嫁給你,一輩子跟著你。」
  • 填寫登記表 百年後捐獻遺體
    原標題:填寫登記表 百年後捐獻遺體   「我是一名黨員,就想著去世以後,能再為
  • 英高中為真人教學骨架舉辦遲來的葬禮
    【環球網留學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2日消息,英國一所高中的藝術與科學部裡有一副使用多年的教學用人體骨骼,在被發現是真人遺骸後,該校師生為遺骨舉辦了一場體面的葬禮。海多克高中(Haydock High School)位於英格蘭默西塞德郡,校內有一副使用多年的骨架供孩子們練習繪畫和認識身體時使用,人們親切地稱他為「亞瑟」。
  • 全國人大代表支月英:亟待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
    立法後,由於捐獻流程規範有序,江西各部門嚴格依法履職,未出現一例因捐獻而發生的糾紛。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中國紅十字會順應社會需要、踐行自身宗旨、發揮組織優勢逐步開展了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工作。1982年上海紅十字會率先開展遺體捐獻,2000年深圳市紅十字會率先開展人體器官捐獻,2010年中國紅十字會啟動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2012年中編辦批准成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經過3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全國有29個省級紅十字會成立了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的工作機構,有2500餘名專兼職工作人員參與開展此項工作,還有170萬人自願登記為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 「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女大學生捐獻角膜遺體
    陳琦媽媽籤署角膜遺體捐獻志願書。 紅網時刻1月6日訊(通訊員 楊麗紅)「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的女大學生陳琦一直催媽媽聯繫省城長沙紅十字會。
  • 劉少奇長女劉愛琴遺體告別儀式取消,已舉行遺體捐獻儀式
    劉少奇長女劉愛琴遺體告別儀式取消,已舉行遺體捐獻儀式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 2020-06-17 17:26 來源
  • 貪財火葬場一爐疊燒38具遺體,還順手賣100多個人腦?!
    然而,美國有一家子經營火葬場的人,竟然通過一個爐子燒30多具屍體來壓縮成本賺錢。有雜誌社專門對他們進行了專訪,並找到兩位演員來扮演Laurieanne和兒子David Sconce,上圖即是(圖源:topic)David Sconce一開始是沒有想過要繼承家族企業的,和很多人一樣,他一直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地來。
  • 辭世百年依然栩栩如生,遺體不朽讓人驚嘆上帝庇佑
    一年後,屍體多半只剩下骨架與牙齒,只有少數細胞組織還附著在骨架上。但是在法國有一名聖女貝爾納黛特,在35歲逝世並安葬,時光歷經百年,其遺體依然完好無損,絲毫沒有腐爛的痕跡。不久,貝爾納黛特便離開家人,進入法國訥韋爾的修道院,也就是如今她的遺體所在之處。
  • 為遺體捐獻者立碑,這事為何擱下了
    吳阿姨把這篇追思交給我們,還有一個原因,想讓我們幫她打聽一個事:兩年前有報導說,杭州將為遺體捐獻者建『紀念碑』」,這件事如今不知道怎麼樣了。  19歲那年,他向我借一本化學書  吳阿姨是溫州人,認識申光的時候,她19歲。  他倆住在一條街,」我住在東邊,他住在西邊,有一天他看到我,突然問我,可不可以借他一本化學書?我說,好。」
  • 美媒:迄今唯一一具完整恐龍骨架組裝完成
    據美國天才男孩報導網站8月27日消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具完整恐龍骨架存放了160年才得到應有的重視。過去三年裡,研究人員拼合出了這具骨架,對其歷史有了很多了解。化石所屬動物是肢龍,與甲龍親緣關係接近。幾個世紀以來,研究人員發現了許多恐龍化石。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去年6月,裴風岐陪老伴參加好友徐凱心臟移植重生一周年感恩慶典,倆人被觸動了,作出了遺體捐獻登記的決定。「以前也聽說過遺體捐獻,有這麼個概念,但是比較模糊,他(徐凱)前年做的換心手術,去年周年紀念的時候請大家一起去見證,他們祖孫三代一起做了登記,我們很受觸動。」袁桂芳說。
  • 22歲女大學生捐獻角膜遺體,眼看著流淚
    #健康守護者##湖南醫聊超能團##長沙愛爾眼科#「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的女大學生陳琦一直催媽媽聯繫省城長沙紅十字會。1月4日下午5點,陳琦媽媽輾轉通過長沙市紅十字會,電話裡強烈表達了陳琦角膜遺體捐獻的意願:「她想要在她還活著的時候親自籤署志願書,她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但她還很年輕,想要把角膜留在世上,幫助別人看見這個世界,用另一種方式活下去,遺體捐出來做醫學教研,用最後的力量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 1月5日凌晨零點02分,陳琦因搶救無效不幸去世,生命永遠定格在22歲。
  • 3人遇車禍死亡送殯儀館 一具遺體被家屬錯認火化
    殯儀館表示,之前那具火化的遺體是否就是「消失」的雷太,還須進行科學鑑定。  1月5日,成綿高速複線彭州段發生一起慘烈車禍,造成車主雷一和父親雷太以及搭車的朋友龍強3人死亡。  剛出世7天的女兒,還未看清楚父親和爺爺的模樣,就從此陰陽相隔,這讓雷家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 安徽遺體捐贈數逐年上升 華東最大人體生命科學館年底開館
    記者了解到,目前華東地區最大的人體生命科學館內,就存放著上千件真人器官、胚胎和骨骼標本,用於醫學臨床應用、科普教育和人文關懷等用途。這一科學館位於安徽醫科大學內,預計將於年底開館,未來或將對公眾開放。展館裡有豐富的人體標本。
  • 重病後,湖南22歲女大學生想親自籤名捐獻角膜遺體,可惜走得太突然
    22歲的女大學生陳琦一直催媽媽聯繫省城長沙紅十字會。1月4日下午5點,陳琦媽媽輾轉通過長沙市紅十字會聯繫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遺體捐獻接收站,電話裡強烈表達了陳琦捐獻角膜遺體的意願。陳琦媽媽說,女兒想要在她還活著的時候親自籤署志願書,她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但她還很年輕,想要把角膜留在世上,幫助別人看見這個世界,用另一種方式活下去,遺體捐出來做醫學教研,用最後的力量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1月5日凌晨零點02分,陳琦因搶救無效不幸去世,生命永遠定格在22歲。媽媽根據女兒生前的願望,馬上與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遺體捐獻接收站取得聯繫。
  • 廣州規定家人不能阻礙遺體捐獻 國外如何破解悔捐
    那麼,原本的遺體接受方也束手無策。  為了破解這種"悔捐""棄捐"的困境,《廣州市志願捐獻遺體管理辦法》4號獲得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這意味著志願捐獻遺體無需徵得直系親屬同意。  廣州市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歐陽炳惠介紹,舊辦法中規定,捐獻人在填寫申請表以及捐獻時都必須徵得所有直系親屬同意才能完成逝者遺願,如果任何家屬表達反對意見,義舉就一票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