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在寧波教育博物館的晚清真人骨架教具,高157釐米重6千克。 通訊員供圖
去年,英國利物浦市一所高中意外發現該校一具使用長達40多年的課堂骨骼模型竟是真人骨骼,師生決定為其舉辦葬禮。而在寧波,也有一具真人骨架,而且使用時間更久。只是,現在,她已經安靜地躺在寧波教育博物館裡。
昨日,記者了解到,這是晚清時期一所教會學校的醫學教具,已有100多年歷史,而在當時,使用真人骨架開了國內基礎教育的風氣之先。現在這具骨架是寧波教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真人骨架來自
教會學校一女傳教士
百年前她留下遺言
將遺體捐獻用作教具
在寧波教育博物館三樓近代教育廳,記者看到了這具真人骨架,淨高有157釐米,重6千克。
這具骨架是誰的?是哪所學校的教具?博物館孫國華副館長告訴記者,經考證,這是晚清時期一所教會學校保存下來的人體骨架。
清同治七年(1868)英國傳教士祿賜和戈柏來寧波傳教。為了更長遠的發展,他們將貫橋頭(原孝聞街旁有河、有橋,此橋即貫橋頭,後河填橋失,也即今鼓樓西側鼎新街)附近的民居改建為義塾學校,開設課程,培養人才。建校8年後,光緒二年(1876)在英國霍約瑟教士的資助下,他們在孝聞坊興建起了新校舍,取校名「三一書院」。(七年後新建校舍至廣仁街,1912年易名為三一中學。)
新校搬遷孝聞坊三年後,霍約瑟開始監理三一書院。這一時期,學生人數不斷增多,校舍也有擴充,新增算學、歷史、地理、體操等課程。一位在三一書院任教的女傳教士留下遺言:願將遺體捐獻給三一書院作為教具。在她去世之後,校方遵囑將她的骨架保存。該教具從三一書院留存至寧波三中,直至今天保存完整。
「在當時的基礎教育界,人體教具多為模型,採用真人標本的可以說是第一次。」孫國華副館長介紹說,「製作技術之難、教具保存之不易可想而知,在當時那個相對保守的年代,可以說開了國內基礎教育風氣之先。」
一代代寧波三中老師
心懷敬仰保存至今
這個有關師德的故事口耳相傳
感動很多人
該教具從三一書院留存至寧波三中,至今保存完整。為什麼會在寧波三中。回看寧波三中的歷史,其實就是以前的三一書院。
昨日,記者聯繫上了幾位老三中人。退休老師沈勤是最了解這具骨架的人。沈勤在寧波三中30多年,2007年退休,一直從事生物實驗的教學工作。「可以說,這段歷史是口口相傳傳下來的。我一進學校,我的師傅就告訴了我這位女老師的故事。我師傅解放初期到三中,他說那個時候就有這具人體骨架。師傅退休前囑咐我說這是一件寶貝,讓我好好保存。我退休那年,我也把當年師傅囑咐我的話告訴了我的接班人。」
就這樣,這具教具歷時百年保存完整。另外,沈勤還告訴記者:那時候寧波三中還有初中部,初中教學裡就有一課有關人體與骨骼的內容,每個同學都要上。「那時候學生都知道這個故事,一開始看到真的人體骨架,會有一些驚訝與害怕,特別是一些女生,但是聽完這個故事,學生們都懷有敬仰之心。」
後來,寧波三中變為高中學校,這一教具才被擱置,並保存起來。
昨天,記者還尋找了一位老三中人。他透露說:三中曾經有一次搬遷,這一教具就是重點保護對象。後來三中還計劃搞校園教育博物館,把它列入鎮館之寶,所以當寧波教育博物館想收藏它時,老師們並不同意。「後來,老三中人想到這是非常典型的師德教育的案例,生的時候奉獻給學生,死了還是想奉獻給學生。如果放在寧波教育博物館,讓更多的人看到,會發揮更好的作用,後來才同意了博物館的請求。」
■相關新聞
寧波教育博物館喊你看展覽
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2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今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是「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6月11日,「2016文化遺產日」浙江主會場城市活動在金華市博物館舉行。寧波教育博物館送評的「甬上文教開先聲」陳列展覽上共展出1042件文物(標本)展品,60件珍貴展品:從國子監歷史上頒發的最後一批監照,到寧波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章鋆的闈墨卷;從清末寧波各書院月課試卷,到三一書院真人骨架教具……已經有100多年歷史的真人骨架教具是第一次亮相。
「甬上文教開先聲」陳列展覽上獲得了浙江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今天開始,你就可以去博物館看展咯。記得每周一是閉館日,不要跑空啦。
編者註:該視頻與原文無關,僅供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