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艙定金5000元,商務艙定金10000元,包機產品不退不改,若航司取消航班扣2000元。」3月的某一天,這條為回國人員包機的消息頻繁出現在某回國航班諮詢群中。
儘管被多人質疑「騙子」、「取消還要扣錢不合理」,但類似的高價國際航班機票、高價包機信息依然在微信群中被掛出數萬元甚至更高的價格。其中,直飛回國機票的價格更是遠遠高過轉機票價。據AI財經社了解,有票代給「英國直飛」機票開出了11萬元/張的「天價」。另有媒體報導稱,有國際航班機票價格高達18萬元/張。
8月29日,AI財經社以「倫敦-上海」航線10月份(提前約一個月預定)為條件查詢票價情況。某OTA平臺信息顯示,經濟艙單程票價多落於13000元-25000元區間內。價格仍然不便宜,但較3月、4月峰值已有明顯下降。一位票代也表示,直飛、轉機價格較前段時間均有下降,他給出的報價和OTA平臺相差不多。
不過,從平臺餘票數來看,回國需求或許依然不小。據平臺信息顯示,前述行程的機票目前可以預定,但餘票不多。在微博某航空博主評論區,仍有不少人在交流回國機票、當地如何核酸檢測等信息。
實際上,在疫情早期,動輒五位數、六位數的天價國際機票信息在「回國群」、「航班群」內比比皆是,但高價機票並不完全由供需不平衡所致。在隱秘的倒票江湖裡,票務代理人(票代)甚至航空公司前員工都可能是構成鏈條的一環。
在信息不對稱、不透明的情況下,回國心切的人們很難辨別高價機票的水分究竟有多大,這也使得不少人利用信息差賺取了利潤。
倒騰信息的票代
「開一單吃一輩子」,票務代理苗融如此形容那些報價六位數的同行們。
鮮有票代願意透露自己通過賣票賺了多少錢,但通過各方的售價、購入價可以看到,票代的可操作空間不小。AI財經社了解到,有票代在7月給「倫敦-科倫坡-上海」航線某航班的經濟艙報出了3萬元的價格,而不久前,才有乘客以超過4萬元的價格買了該航班同等艙位的票。
難以估算票代們的具體收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由於票的來源魚龍混雜,很多機票信息被票代「在群裡互相交換」,有的票代甚至可能沒有和航空公司直接接觸過,即開始倒票,交易成本成迷。
國內某航空公司員工告訴AI財經社,疫情發生後,其所在航空公司無法通過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航信」)的分銷系統分銷國際航班機票,航空公司改為通過申請制給票代出票,即票代向航空公司提出購買某航班、座位的申請,付錢後拿票。
消費者也可以自行撥打航空公司呼叫中心的電話提需求,前述航空公司員工表示,但他也坦言,「能不能有(票)就不知道了,肯定要走關係。」
作為航空公司的長期合作方,票代顯然是更有「關係」的一方。而票源進入票代手中後,票務圈內的「騰挪遊戲」隨即開始。
票代圈裡有不少行業群或者類似的平臺可以供大家「倒信息」,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在票代群中,票代之間會交流各自擁有哪些座位」,業內人士陳熠稱,如果對方有需要的話,可以互相轉手,這其中有抬價的可能。
「(賣)多少錢,說白了就是大家談(定的)。」陳熠表示。但對於具體經歷,票代們諱莫如深。
票代賺到了錢,但並不願背上過多的罵名。在他們看來,這場不透明遊戲中的規則制定者之一——航空公司並不完全「清白」。
「航空公司有時放了位子出來,但不對外賣,也不掛在官網。」票務代理孫洋抱怨稱,這些票只會給「有關係的代理」。有業內人士稱,雖然國際機票被炒出了高價,但也有不少做國際業務的票代公司已經倒閉。
「航司不對外放座位」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前述航空公司員工的印證。他坦言,「航空公司故意不放出庫存,(是因為)航司也想多賺點錢。」
缺錢的航空公司
缺錢確實是疫情發生以來所有航空公司面臨的窘境。國航、東航、南航上半年均虧損超過80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較往年同期大幅減少。此前,三大航更是累計發債超百億元。
但在票務生意中,航空公司還是擁有相當的話語權,前述航空公司員工也承認申請制背後存在一定的操作空間。
「這個操作空間是業內默認一直都有的。跟誰關係好、誰(指票代)多給點錢,就先幫你把位置出了,對公司來說也沒有太多利益損失。」該員工表示,「航空公司很現實,會優先照顧以前出票量大、賣得多的票代。」
但這名員工也稱,目前,定下的代理公司名單都要報到航司高層審批,甚至需要「總經理級別」的高層,「部門領導應該定不了。」對於為何需要高層審核,他認為,「否則下面人頂不住誘惑的。」
一個細節是,在國際航班機票最緊俏的時候,「那時天天有人微信來問有沒有票,電話被打爆了。」
海口警方近日破獲的一起案件或許說明航空公司並非「鐵板一塊」。據了解,近日警方摧毀一個以入侵航空信息系統篡改機票信息、非法倒賣機票牟取暴利的犯罪團夥,凍結涉案資金300餘萬元。
經審查,犯罪嫌疑人系某航空公司辭職員工,利用疫情期間國際航線機票緊缺、旅客急於回國的需求,同他人通過盜用航空公司的帳號和密碼非法篡改中國民航信息系統中多家航空公司機票信息,並聯繫多個代理違規辦理國際機票票務,高價倒賣機票牟取暴利。
信息系統的安全性是否存在隱患?前述航司員工認為,突破信息系統的行為應該是個例,「這樣的情況在航空公司內部應該比較少,因為操作都有記錄。」
票務生意的隱秘江湖
無論是航空公司與票代,亦或航空公司與航空公司之間,總有些業內「規則」存在。
在票代面前,航空公司是說了算的強勢方,這是雙方都認同的事實。不過,票代對於航司來說仍有承擔分銷任務的重要作用,「應該會一直存在。」
有航空公司員工認為,如果航空公司把票代幹掉,就會變成航空公司之間直接PK,「直接打起來太慘了,只能培養一些票代,降低自己的風險。」
降低風險可以體現在退票上。旅客要求退票後,有票代會先給旅客墊付退票款,「而航空公司由於手頭緊,會用類似於系統內虛擬充值的方式補上欠票代的票款。」這個模式和銷售體系中的返傭返利相似,一定程度上轉嫁了風險。
更為敏感而微妙的競爭則發生在航空公司之間。前述員工告訴AI財經社,由於此前國際航班位置緊俏,其所在航司的某架航班曾出現過起飛前被另一航空公司「K了位置」,致使部分已登機旅客下機的情況。
「K位置」是業內術語。通常來說,只有消費者付款後,飛機上的座位位置才會被確認,確認後的訂座狀態為「HK」。而「K了位置」就是指直接佔住座位,這一般需要航空公司相關部門的系統在一定條件下才能處理,需要較高的權限和相關配置。
據受訪者稱,在前述事件裡,「公司的配置莫名其妙地流出去了」,某競對公司用機場的離港系統配置K了位置,「換了另一批旅客上去。」
這聽起來荒誕不經。但可以確定的是,無論行業「規則」如何,最終「受傷」的仍是消費者。「希望這個行業能越來越透明」,前述航司員工表示。
(以上信息與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