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的綦江人,為何偏偏迷戀這味道...
時間是食物的摯友,醃製發酵蘊含了國人智慧。
醃製類食品作為傳統食物,在中華大地上已有長達千餘年的食用歷史。如今已成為百姓家庭餐桌上的常備菜,但酸醡肉、臘肉、臘排骨等,卻已是大年三十團年宴桌上默認必有的。
簡單的食材搭配繁複的技藝,卻能迸發難以想像的活力與不可思議的美味,成為年關抵近時,遠方遊子心頭的歸途牽掛。
其形樸實,其色淡黃,其味鮮香,清爽宜人,入口肥而不膩,增進食慾是傳統酸肉的一種,因其淡淡的酸味,稱作酸醡(zha)肉。
① 回味無窮的獨特味道
酸醡是保藏肉類和菜品的一種儲藏方法,在肉、魚和水分不重的根莖蔬菜上,裹一層醡粉,裝入土壇中,倒扣在裝水的土缽中密閉,致使原料不斷地吸取土缽中的水分,並進行一系列的乳酸發酵,呈現酸鮮風味的一種食物儲藏方式。
酸醡肉是在自然狀態下利用微生物進行厭氧發酵而成的一類乳酸菌型發酵肉製品。在重慶、貴州、四川等地,是漢族、侗族、苗族等生活中必需的肉產品,民間有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的俗語。不難想出,這是當年深山裡的人家為了儲藏家養和獵取得來的肉食的絕好方法,且沿用至今,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特色美味。
隆盛窯罐酸醡肉就是被時間二次製造出來的民間傳統美食,在綦江地區頗有聲譽。它的製作工藝及選料頗為講究,必須選用優質農家豬的五花肉,嚴格按照傳統祖傳秘方,並佐以食鹽、米麵和花椒醃製發酵處理而成。
吃法因人而異,通常以清蒸為主,蒸熟的酸醡肉色澤鮮亮、五花肉紅白相間、糯而不膩、香中略帶酸味,口感層次豐富,若再配以蘸水味碟佐食,味道極美。也可油炸,酸香酥脆,肥而不膩。
酸醡肉具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人體必需的脂肪酸、維生素,並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鋅等微量元素吸收的半胱氨酸,能夠改善缺鐵性貧血,具有潤燥補虛,滋陰潤肺的功效。其味道在漫長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等情感信念混合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回味無窮。
② 三代相傳的唐氏窯罐酸醡肉
在隆盛有一家唐氏窯罐酸醡肉已經有100餘年歷史。早前,定居於隆盛場上的唐家,祖輩均以小食店為業,到唐明生這代,閒暇之餘,借鑑年輕時往返川黔一帶不同地域環境、不同民族所見酸醡肉的做法,經過無數次試驗,摸索形成獨有的醃製方法,開始在本土銷售,到兒子唐體炳這一代進行了完善,再經過孫女唐青的發揚光大,三代口口相傳,使隆盛酸醡肉逐步形成自己鮮明的地域風味特色,並在渝南黔北蜚聲在外,流傳開來。
「從小我就聽大人說做食物一定要真材實料,我們都是用的土豬肉,沒有任何飼料添加,純天然的。」唐青介紹著自家的酸醡肉。相伴山野的除了淡淡的炊煙,便是濃濃的肉香。源遠流長的不單是傳承,還賦予了飲食文化豐富的內涵。
隆盛唐氏酸醡肉,吸取各地醡肉製作精華,糅合獨家秘制工藝,取傳統飼養的新鮮土豬五花肉、豬肚、大腸為主料,配以食鹽、香糯、米麵、花椒、茴香和茶葉等輔料手工製成。將精選的土豬肉、大腸等手工切塊晾去餘水,然後配以輔料進行醃製,再用特製的土窯罐密封進行發酵。通過10天左右密閉儲存,即可食用。
打開壇口,遠遠就能聞到一種特別的香味。它以獨特的季節性生產、獨特的取材、獨特的配料、獨特的醃製發酵、獨特的土罐包裝,以「色、香、味、形」四絕名聲遠播。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