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骨延遲增強磁共振成像在關節疾病中的應用

2020-12-05 醫脈通

作者: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  徐廣春


軟骨延遲增強磁共振成像主要原理


關節軟骨主要由水、蛋白多糖和膠原等細胞外基質及分布在其中的軟骨細胞所構成,在基質中膠原與蛋白多糖的比例約為3∶1,蛋白多糖是由核心蛋白與糖胺聚糖(GAG)共價結合而成,GAG含有帶負電荷的羧基和硫酸基團,根據同種電荷相互排斥原理,帶負電荷的釓噴酸葡胺Gd(DTPA)2-分子在GAG豐富的部位受到排斥而在GAG缺失的部位濃聚,並且在滲透平衡後Gd(DTPA)2-的濃度與蛋白多糖的含量呈反比,創傷、骨性關節炎都可以使軟骨中的GAG丟失,通過對軟骨組織Tl值的測量可以反應軟骨內蛋白多糖含量的變化,故Gd(DTPA)2-可作為造影劑應用於臨床來反映電荷密度從而間接反映軟骨基質中蛋白多糖含量的多少。


靜脈注射d(GDTPA)2-後,患者立即運動10~15min以確保藥物充分滲入軟骨中,「延遲」是指對受試者在接受核磁掃描檢查前先行釓噴酸葡胺靜脈注射,等待對比劑彌散至軟骨內後再進行核磁共振掃描的時間。對於膝關節軟骨,發現造影劑注射後90~120min,Tl值比較穩定,因此,這個時間段被建議為膝關節dGEMRIC成像的窗口時間,髖關節成像的窗口時間稍短,在60~90min左右,所用釓劑一般為雙倍劑量注射,即按體重0.20mmol/kg注射。


通過MRI掃描所得的T1值稱為dGEMRIC指數,dGEMRIC指數可反映軟骨中GAG的分布,T1值較低對應為dGEMRIC指數較低,提示此部位滲入的(DTPA)2-濃度較高,說明此部位GAG缺失較嚴重。dGEM-RIC指數還受到諸如運動時間、體重指數及患有早期骨性關節炎等因素的影響。通過臨床研究如組織學、生物化學等與dGEMRIC所檢測結果相對照後,發現生化檢測及組織學檢測結果與dGEMRIC檢測結果比較一致,證明這種成像方法對檢測軟骨基質成分的變化比較可靠。


dGEMRIC技術在骨關節疾病中的應用


dGEMRIC技術檢測早期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O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變性、丟失、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骨質增生為特徵的慢性關節退行性疾病。其中軟骨退變是OA的早期變化。目前對於OA的診斷主要是根據症狀、體格檢查和X線平片,但這些手段只能反映關節軟骨中晚期退變的情況,對於關節軟骨早期退變的診斷則較為困難。


骨性關節炎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這些因素包括關節損傷(急、慢性)、關節疾病、年齡、性別、激素、肥胖、運動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其中關節損傷和運動與本病的發生有密切的聯繫。在關節損傷和運動的過程中,由於受力過度集中,致使細胞功能喪失,從而使細胞外基質的合成與分解失去平衡,最終使軟骨的基本結構遭到破壞,蛋白多糖含量的降低不僅是最早變化之一,同時這種變化貫穿整個骨性關節炎的病程,而且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由於dGEMRIC技術對於檢測軟骨早期GAG含量的缺失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並且可對GAG缺失的程度進行量化檢查,所以非常適用於研究有先天性骨性關節炎危險因素或早期骨性關節炎人群的軟骨退變情況,如有創傷、下肢力線不良、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髕股關節負重異常等。


dGEMRIC技術在股骨頭壞死疾病中的應用


股骨頭壞死是一種由於骨內循環障礙、骨細胞死亡,繼而導致股骨頭結構發生變化,引起股骨頭塌陷、髖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的疾病。股骨頭壞死的軟骨改變與否、壞死範圍如何,對於深入了解股骨頭塌陷機制及臨床治療,尤其是保存自身關節的治療選擇有重要意義。


傳統的MRI檢查缺少量化檢測退變軟骨的生物化學成分的功能,而dGEMRIC技術對於軟骨早期糖胺聚糖缺失造成的電荷密度的改變非常敏感,可在關節軟骨形態上尚未發生改變時,即可對軟骨代謝異常做出判斷。靜脈注射釓噴酸葡胺,增強劑進入軟骨後成像,通過計算機軟體處理可形成直觀的釓劑分布圖像,顯示軟骨中GAG缺失的範圍及程度,結合dGEMRIC指數,間接反應壞死程度和範圍,為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重要依據。


dGEMRIC技術在髖關節發育不良疾病的應用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由於髖臼、股骨近端存在發育上的缺陷而導致髖關節的不穩定,直至發展為髖關節的脫位,同時由於關節面受力異常而導致軟骨過度磨損,繼發骨質增生、關節間隙變窄形成骨性關節炎改變。目前對於保守治療失敗的患者早期可採用截骨矯形術治療。dGEMRIC可早期檢測髖關節軟骨改變的程度,同時可預測手術治療的效果。


dGEMRIC技術在自體軟骨細胞移植治療中的應用


軟骨中糖胺聚糖(GAG)是軟骨的重要成分,對於軟骨的機械支持功能極為重要,GAG對於自體軟骨功能的完整性不可或缺。有研究證實,軟骨機械性能的完整性主要取決於軟骨生化成份尤其是GAG的含量,過度的運動可造成軟骨中GAG含量的下降,當蛋白多糖含量明顯減少時,軟骨的機械強度大大下降出現軟化從而導致抗壓能力降低。自體軟骨細胞移植是從關節軟骨活體組織中分離軟骨細胞並進行擴增,然後將擴增的自體軟骨細胞注射到缺損區域並用骨膜瓣覆蓋,從而恢復病變部位正常的生化成份,是治療膝關節局限性全層軟骨損傷的一種很有潛力的方法。dGEMRIC技術可監測移植軟骨中GAG含量,間接測量軟骨基質含量的恢復情況,從而評估治療效果。


小結


dGEMRIC技術作為近10餘年來興起的新型成像技術,由於其具有在早期量化檢測軟骨成份變化的優勢,逐漸在科研及臨床方面得到應用,為骨關節疾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帶來很大幫助。dGEMRIC技術也有其缺點,包括需要靜脈注射釓劑,相對於普通MRI檢查較為複雜。臨床應用中對於Gd(DTPA)2-的最佳劑量及延遲時間仍存在爭論,並且也有報導稱釓劑可能會影響腎功能,造成輕度至重度的泌尿系統纖維化。


另外,注射藥物和成像之間的延遲時間較長,可能給患者帶來諸多不便,並且在成像過程中需要注意糾正運動偽影。dGEMRIC確切成像的前提是造影劑充分滲入至軟骨,所得結果可能因T1成像方案的不同所造成的對於Gd(DTPA)2-分布的轉換差異而有所不同。儘管有上述缺點,由於其相對於普通影像學檢查的優勢,dGEMRIC仍是一種評估關節軟骨狀況的極有價值的檢查方法。


來源:中國矯形外科雜誌2014年11月第22卷第21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臨床醫生應該知道的磁共振知識二
    磁共振的臨床應用,部份病理表現: 顱腦 中樞神經系統位置固定,不受呼吸運動、胃腸蠕動的影響,故MRI以中樞神經系統效果最佳。MRI的多方位、多參數、多軸傾斜切層對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定位定性診斷極其優越。
  • Nat Med:關節軟骨可再生|ssc|關節軟骨|med|關節|細胞
    關節軟骨是一種複雜而特殊的組織,在關節與骨之間充當「緩衝墊」的作用。骨關節炎(OA)是一種常見的退行性病變,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纖維化而引起的關節疾病。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關節僵硬,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受損的軟骨可以通過微骨折(MF)手術來治療,即在關節表面鑽一個小孔。
  • 可實現受損關節替換的軟骨再生3D生物列印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關節軟骨是關節中的彈性結締組織。軟骨損傷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由於軟骨的低細胞性和無血管性質,使其自我修復能力有限。軟骨損傷是關節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現有的關節假體還不能與宿主關節組織一起重塑,因此軟骨/關節重塑仍然是相當大的挑戰。
  • 李睿: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在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點專項中,李睿副研究員參加吉林大學牽頭負責的「數位化腦血流儲備功能診斷評估技術及其應用研究」項目,並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其中的「基於磁共振的腦血流儲備個體化參數測量」課題。
  • 關注關節健康,氨糖軟骨素補充軟骨營養
    但其實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關節炎類疾病中很常見的一種,全世界每年發病人數超過千萬。OA的流行病學顯示年齡是發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性別、人種、地理位置及遺傳易感性也有一定的關係。【1】剛剛過去的世界關節炎日,諸多權威媒體都共同聚焦到關節健康的話題,讓公眾對於骨關節炎的關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學會如何科學服用氨糖軟骨素補充軟骨營養,關愛關節健康。
  • 心理所等通過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評估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脊髓磁共振成像為非侵入式研究脊髓病變提供可能,但在這種體積較小且不斷隨生理節律移動的結構上成像,具有技術挑戰性。該研究為單中心臨床磁共振成像研究,運用多模態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quantitative spinal cord MRI)技術,招募多發性硬化症患者、MOG-Ab疾病患者、AQP4-Ab疾病患者和健康志願者共80人,獲取其頸部等區域脊髓的截面積、病灶分布、纖維束各向異性分數和磁轉化率等定量指標(圖1),用於區分三種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並評估其與殘疾指數和病理性疼痛等臨床指標的關聯性。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
  • 【譯著介紹011】:《​肌肉骨骼系統磁共振成像(中文翻譯版,原書第6版)》
    (中文翻譯版,原書第6版)》由國際知名的肌骨影像學專家Thomas H.Berquist教授主編,共分16章,前3章介紹了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術語、MRI圖像的解讀、肌肉骨骼系統MRI常用檢查技術,第4~11章對四肢、顳下頜關節、脊柱進行了詳細介紹並在上一版本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磁共振成像解剖知識的理解,新增加了特殊部位磁共振新技術的應用,如兒童MRI應用滲透在每一章節中。
  • 關節置換後能做磁共振檢查嗎?人工關節置換後能否做核磁共振?
    隨著關節置換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患者由於不同病因接受了該手術,其中膝關節置換和髖關節置換是人工關節置換術中最常見的兩類手術,其十年的成功率已經超過90%,更有80%以上的患者可以正常使用植入的假體長達20年以上,甚至伴隨其終生。除此以外,肩關節、肘關節、踝關節等關節置換也在不斷發展,取得了良好的中、長期結果。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MRI)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隨著MRI技術日趨成熟,應用範圍日益廣泛,它已成為一項常規的醫學檢查手段,廣泛應用於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以及癌症的診斷。二、MRI特點及優勢磁共振成像的本質是利用人體內氫原子核的磁共振效應,因此對於腦、脊椎、腰椎、關節等含水量高的組織成像效果好。
  • 實現快速成像,深圳先進院成果應用在國產高端磁共振成像設備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深圳先進院研究團隊通過大數據來學習最優的參數和實現快速在線重建,提出的智能快速成像技術,在獨立數據集的第三方測試中誤差最小,參數量最小,該技術將推動新一代從醫學圖像數據採集到輔助診斷的智能醫學影像全鏈條解決方案的推進和應用
  • 腦白質高信號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利用ASL獲得的CBF與PET檢測的結果的準確性相似,而偽連續式動脈自旋標記(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pCASL)則是目前最常使用的ASL技術,在正常人群、各種腦血管疾病及神經精神疾病中已有廣泛應用。
  • 關節軟骨修復新途徑:組織工程化軟骨
    關節軟骨在人體關節內起著承載負重與減少摩擦的重要作用,但是由於其本身無神經、血管支配且所含細胞量少,因此損傷後往往無法實現自身修復。關節軟骨損傷患病率較高,據報導約 60% 行關節鏡檢查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關節軟骨損傷。
  • 磁共振脂肪測量技術在肌肉病變中的應用進展
    因MRI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對比度、多參數及多方位成像的優勢,不但能較準確地顯示肌肉的形態和解剖結構,還可以評估肌肉的脂肪化、水腫、肥大、萎縮等改變,並且能監測肌肉受累的順序和程度,所以在肌肉疾病的診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磁共振脂肪測量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臨床研究中,在肌肉疾病中的應用亦是目前的研究熱點。
  • 60歲後,八成人軟骨磨得只剩一半!簡單一招,養關節,護骨骼
    骨關節疾病,致殘率高達53%骨關節炎,是一種可能致殘、致死的嚴重疾病,會逐步將人體一些重要部位的軟骨層吞噬殆盡,甚至「啃」掉骨頭!一旦病程進展到一定程度,將難以挽回。在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關節炎患者人數已超過一億,65歲以上骨關節炎的臨床患病率更是高達78.5%。
  • 應化所磁共振成像造影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由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開發出的5類12種新型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形成了整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劑製備技術通過了長春市科技局組織的專家驗收。專家認為,該系列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具有高效、穩定、低毒和肝膽靶向性能特點,顯示出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 動態對比增強MRI在骨科臨床應用中的熱點問題
    背景:雖然傳統平掃+增強磁MRI已被應用於骨骼肌肉成像多年,但不足以評估病變組織微觀改變特徵或病變組織活性,而動態對比增強MRI可捕捉該方面的信息,在骨科影像學檢查中顯示出優勢。目的:綜述動態對比增強MRI在骨科臨床中的應用進展。
  • 關節軟骨退變引起哪些病症?
    氨糖是一種天然的氨基單糖,體內缺乏氨糖,導致細胞出現代謝異常,軟骨彈性下降,直接導致關節滑液失去來源,使骨與骨硬性摩擦加劇,產生疼痛感,使受損的關節軟骨無法修復。硫酸軟骨素作為結締組織,能夠結合水分子用於潤滑和支撐關節的作用,促進骨細胞增殖促進骨鈣沉積,誘導新骨生成。
  • A-2巨球蛋白在骨骼肌肉系統疾病治療中應用的研究現狀
    骨性關節炎有著極其相似的病理過程,即創傷關節腔局部出現大量的炎症因子、基質降解酶類,如基質金屬蛋白酶(MMP)家族、腫瘤壞死因子(TNF)、白介素(IL)、整合素樣金屬蛋白酶(ADAMTS)等,促使大量關節軟骨細胞凋亡,導致關節軟骨進一步退變。較為嚴重的是炎症因子誘導軟骨蛋白酶產生,進而引起軟骨組織退變降解;反過來,軟骨降解代謝產物又能促進大量炎症因子產生從而引發炎症因子的瀑布效應並形成惡性循環。
  • 磁共振成像在面肌痙攣中的研究進展
    隨著MR成像技術和相關圖像分析方法的不斷發展,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基於體素的形態測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等MRI技術逐漸應用於HFS的研究中,對深入理解HFS發病機制及相關腦區的結構與功能改變的重要價值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