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中國復原歷史上第一臺驗震器——張衡地動儀

2020-11-29 中國科學院

    新華社鄭州6月16日電(記者單純剛)中國地震學家和考古學家宣布,失傳千年的東漢張衡地動儀的復原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實現了地動儀的科學復原,新的復原模型已具備驗震功能。

    張衡地動儀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臺驗震器,在1700多年前神秘消失,它的外觀和原理長期成為人們心中的謎團。有幸的是,《後漢書·張衡傳》對地動儀做了記載,不過總共只有196個字,「……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根據這一史料,中外科學家一直試圖復原它。

    通過嚴謹的科學研究,中國科學家認定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應該是「懸垂擺原理」,即地動儀是利用了一根懸掛柱體的慣性來驗震的,而非當今歷史教科書所說的在儀器底部簡單地豎立一根直立杆。

    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博物館、中國地震局等研究單位的7名地震學、考古學、文物學、機械工程學等相關學科的專家組成的驗收委員會經過認真的討論後認為,新模型首次把概念模型復原成了具有驗震功能的科學儀器,邁出了復原研究的歷史性一步。復原工作於4月通過了專家的驗收。

    新復原地動儀模型是按照史料做的重新設計,其1/3小樣目前陳列在河南博物院內。它以出土的漢代酒樽為基本造型,上部為穹隆的頂蓋,飾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圖案;下部呈直筒狀,四周有八個立雕的龍頭,器壁刻有漢代的紋飾;底部的八個蟾蜍作為儀器的支點,背內面外,向上張口,承接龍口吐出的銅丸。這種新的設計更加接近漢代風格,更接近史料中對地動儀的描述。

    此前家喻戶曉的地動儀模型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科技文物專家王振鐸於1951年設計的,其內部結構採用的是直立杆原理。但是,幾十年來,國內外地震學界一直對這個模型的科學性表示懷疑甚至否定,因為它並不能檢測地震,更有西方學者認為張衡地動儀是因為沒有達到科學要求才失傳的。

    以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馮銳為負責人的研究小組,從2002年起便開始了地動儀的原理復原研究,2004年7月與河南博物院合作,收集了大量有關地動儀的史料,還首次利用了《續漢書》和《後漢紀》對地動儀的記載取得了研製新模型的更多的依據,不僅證明了地動儀的存在及確實工作過的真實性,還明確了張衡地動儀在現代地震學起步階段曾經起過的重要思想啟迪作用。

    研究組利用了唐山、越南、雲南等4次實際地震資料,通過計算機的控制,在振動臺上實現了相當於當年隴西地震在洛陽的極其微弱的地面振動,然後把新復原模型放到振動臺上驗證。結果表明,新模型對地震的反應良好,對非地震的人為幹擾一直未出現誤觸發。

    專家驗收委員會一致認為,中國科學家的研究工作邁出了把張衡地動儀復原成科學儀器的關鍵性的一步。馮銳研究員表示,目前的復原只是階段性成果,整個工作還沒有結束,內部結構需要優化,外觀造型也需要徵求公眾意見,以便進一步完善,實現整體的統一。

相關焦點

  • 打破僅能觀看純概念神話 中國要復原張衡地動儀
    記者從國家地震局信息中心了解到,多年以來被國際學術界廣為關注的張衡地動儀的復原工作目前已經啟動。  張衡地動儀爭論一直未休  張衡在公元132年創製的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臺測震儀器,它同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指南針,分別是人類在地震學和地磁學的首創儀器,在人類科學發展史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科學手段復原張衡地動儀 千年地動儀之謎被破解
    人類第一臺驗震器——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當時放在洛陽,曾觀測到隴西地震,時人「皆服其妙」。     1700多年前,地動儀神秘消失,它的模樣和工作原理成為千古謎團。     去年8月,河南博物院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組成課題組,聯合研究張衡地動儀新的復原模型。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新京報快訊 (記者王俊)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
  • 歷史課本刪除張衡地動儀?人教社回應
    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有關張衡地動儀的內容(紅圈處)。受訪者供圖張衡地動儀模型。圖/視覺中國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昨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 人教社否認歷史課本 刪除張衡地動儀內容
    圖/視覺中國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昨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新京報記者昨日採訪專業人士了解到,張衡地動儀實物和圖樣早已失傳,目前的複製品並不能正常監測地震。
  • 新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何刪除「張衡地動儀」?
    因此,流傳甚廣的卵狀復原模型飽受國內外學界垢病,不被歷史、物理、地震諸學界接受,也從來不在嚴肅的學術刊物和科學論著中引用。中國地震學的幾位奠基人李善邦、傅承義、秦馨菱,生前多年講解過地動儀的懸垂擺工作原理,並在1976年直言不諱地當面告訴王振鐸直立竿的原理性失誤。」⑤事實上,較之國人,西方學者更早注意到張衡地動儀及其可能存在的科學價值。
  • 張衡地動儀復原初步工作完成有望重現於世
    復原涉及原理復原、力學試驗和模型製造三個步驟,目前第一步的工作已經完成  本報訊 (記者 趙婷) 已失傳十幾個世紀的張衡地動儀,有望在國內地震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聯合攻關下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近日,國家博物館古代科學研究專家李強透露,復原工作的第一步———原理復原已經完成。
  • 中科院馮銳:張衡地動儀「懸垂擺」復原模型是現代人對歷史的逼進
    馮教授等此次專程來南陽,除了參觀市張衡博物館,瞻仰中國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張衡的豐功偉績之外,還特意為張衡博物館捐贈了他們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張衡地動儀「懸垂擺」復原模型。
  • 中國科學家宣布:復原張衡地動儀 破解千年謎
    中新網4月23日電 史書記載人類第一臺測震器,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曾在洛陽測到隴西地震,但於1700多年前無端消失後,它的模樣和原理相對成謎。中國地震學術單位合力研究後,近日宣布已經破解這項千古之謎。
  • 張衡地動儀被刪除?人教社:教材中有專門介紹
    原標題: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今天(10月10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 有關張衡地動儀,你為什麼覺得被教科書騙了?
    在歷史上,漢朝的張衡曾經發明了一個名為地動儀的裝置,這在史書上有明確記載,不過因為歷史的原因,今天我們看不到地動儀的的實物,後經過相關專家努力,張衡地動儀複製品終於出現。但圍繞張衡地動儀的爭議一直不斷。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
    復原工作再啟動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王振鐸所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原理。1953年中國發行的「張衡地動儀」郵票。張衡。教材中的張衡地動儀。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參觀中國歷史博物館,專門參觀張衡地動儀。馮銳在「王氏地動儀」前。馮銳及團隊所復原的地動儀。
  • 地動儀的歷史真實和科學價值
    縱觀歷史,首先肯定地動儀價值的本就源自海外:1875年,首屆日本地震學會會長服部一三;1883年,現代地震學之父——英國人約翰·米爾恩第一個向世界介紹地動儀:「人類第一架地震儀器是中國人張衡發明的。」他特別對隴西地震的成功測震予以翻譯介紹。他深入研究了地動儀,並為這類特殊的儀器起了個英文名詞——Seismoscope(驗震器),在張衡科學實踐的啟迪下發明了現代地震儀。
  • 張衡地動儀真偽:大家看到的是「假貨」,復原研究一直在進行
    最近關於「張衡地動儀」真偽的討論又在網絡上熱起來。 張衡地動儀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它能預報地震還是監測地震呢?我們看到的張衡地動儀是真的還是假的?支持者們從不同角度尋找歷史依據,以求為「張衡地動儀」的歷史正本清源——《後漢書》的記載被認為是鐵證;反對者則堅信,地動儀是歷史杜撰,經不起推敲。 張衡地動儀是真是假? 《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 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原標題: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 張衡地動儀遭質疑,被移出歷史教科書,真的不能預測地震嗎?
    人們無一不希望能有臺儀器準確預測地震發生,以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可惜現在的科技水平還達不到,電視臺上所謂的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過之後才預警的,但僅僅提前幾秒幾十秒已是大功一件,能挽回多少損失。或許有人會想起教科書上讓人以之為傲的張衡地動儀,它不能預測地震嗎?為何汶川地震時不見其起功效呢?
  • 方舟子再放豪言:地動儀根本沒有意義 專家駁斥
    地動儀(資料圖)  中廣網北京12月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張衡的地動儀是人們想像出來的假貨嗎?小時候教科書裡那張地動儀的漂亮圖片只是一個擺設嗎?有「打假衛士」之稱的方舟子近日再放豪言,認為地動儀的存在根本沒有意義,檢測不出任何的地震,更不用說復原品的價值。事實究竟怎樣?中國之聲為此專訪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2005年版地動儀模型復原課題組組長馮銳。請聽報導:  專家:真品與復原品絕對都能測出地震  在「打假衛士」方舟子看來,沒有任何記載能夠證明在張衡之後,他發明的地動儀起過作用。
  • 歷史上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真的存在嗎?
    我們都知道,漢代天文學家張衡第一個發明了測量地震的地動儀。不過由於張衡的地動儀已失傳多年,我們今天能見到的張衡地動儀是一個復原模型,是王振鐸先生於1951年完成的。隨著現在對漢代歷史資料研究不斷入,國內外學術界對該模型提出了許多批評甚至否定意見 ,對張衡地動儀的科學性的質疑聲也越來越大,甚至置疑史料記載的可靠性 。
  • 張衡地動儀不如房梁上的一塊肉?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
    張衡的地動儀為何被移出課本?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此前的仿造模型不具有張衡地動儀的預測功能,而張衡的地動儀又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因此真正的張衡地動儀究竟能否預測地震,就成了疑問,最終課本將其剔除。張衡生活在距今近2000年前的東漢時期,在那個科學尚屬懵懂,文化暗淡,思想束縛的年代,張衡能夠發明出地動儀,足以稱為不凡。張衡地動儀此前課本上的地動儀被認為就是張衡版地動儀,當然,即便當時這個模型出來時,遭來了很多人的質疑,但是其仍舊強勢登上了課本。
  • 被製造出來的「張衡地動儀」
    資料圖:張衡地動儀原載《看歷史》雜誌2010年第11期這個地動儀的故事被當作中國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但大多數學生,甚至包括講述這個故事的老師們並不知道,他們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這個故事誕生的時間並沒有那麼久遠——直至1950年代,這個故事中的地動儀才被「製造」出來,並進入教科書中,演變成幾代人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