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復原初步工作完成有望重現於世

2020-11-29 搜狐網

  復原涉及原理復原、力學試驗和模型製造三個步驟,目前第一步的工作已經完成

  本報訊 (記者 趙婷) 已失傳十幾個世紀的張衡地動儀,有望在國內地震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聯合攻關下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近日,國家博物館古代科學研究專家李強透露,復原工作的第一步———原理復原已經完成。

  模擬古代地震 測試懸垂結構

  據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李強介紹,張衡地動儀的復原涉及原理復原、力學試驗和模型製造三個步驟,目前第一步的工作已經由國家地震局信息中心完成。下一步需要做的是根據史料記載的漢代地震情況,採用真實的隴西地震的地面運動數據,利用我國最現代化的振動臺模擬《後漢書》所述的地震情況,對模型不同的框架結構進行動力學的對比試驗。按照課題計劃,今年的工作還將包括去洛陽對歷史上擺放地動儀的地點進行實地勘探,以及計算地動儀最核心的部件———都柱的尺寸和重量。與過去那個不能工作的倒立擺復原模型不同的是,此次復原,專家更傾向於懸垂擺結構。因無法準確判斷張衡地動儀的各種金屬成分的比例,復原模型將採用銅而非青銅。課題計劃於2006年完成。

  《後漢書》中的記載只有196個字

  我們早在小學課本裡就熟悉了張衡和地動儀。這臺創製於公元132年的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臺測震儀器。然而,由於地動儀的失傳,有西方學者卻說,中國人將張衡地動儀視為「國寶」,可能更多的象徵著一個民族的嚮往。《後漢書·張衡傳》中關於地動儀的記載只有196個字。原中國歷史博物館自1951年起展出了一臺地動儀模型,它是國內著名的古代科學史研究專家王振鐸先生按照「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等描述,聽取了地震學家的意見後復原的,選用了倒立擺結構。這一模型深入人心,成為中國地震學界、甚至國家地震局的標誌。但50多年來,地震學的發展、儀器設備的進步,上述復原模型的缺陷日益明顯———倒立擺無法擺除外界其它震動的幹擾,比如上下的波動同樣可以令其傾倒。對此,原中國歷史博物館一直試圖對模型做改進,但受到地震專業知識和經費的限制,進展緩慢。

  計劃2006年完成復原

  近年來,中國地震局經過立項研究,做了一系列的理論計算、穩定性對比、歷史地震研究、文字考證和對隴西地震圖的詳細分析。十幾年來洛陽地震臺所記錄的隴西地震的詳細波狀圖以及我國目前已經擁有的可以對地震進行模擬的先進儀器,令研究人員看到了準確復原地動儀的曙光。

  目前,這一項目研究受到國家地震局的重視,相關課題也向國家文物局進行了申報。如能如期立項,2006年我們將可以看到1800多年前震驚世界的這項神奇發明。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打破僅能觀看純概念神話 中國要復原張衡地動儀
    ,有望在國內地震學家和考古學家的聯合攻關下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記者從國家地震局信息中心了解到,多年以來被國際學術界廣為關注的張衡地動儀的復原工作目前已經啟動。  張衡地動儀爭論一直未休  張衡在公元132年創製的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臺測震儀器,它同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指南針,分別是人類在地震學和地磁學的首創儀器,在人類科學發展史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張衡地動儀真偽:大家看到的是「假貨」,復原研究一直在進行
    最近關於「張衡地動儀」真偽的討論又在網絡上熱起來。 張衡地動儀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它能預報地震還是監測地震呢?我們看到的張衡地動儀是真的還是假的?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師陳天嘉博士認為,張衡地動儀是存在的,而且具有地震監測的功能,但復原工作暫時還沒能完成。 地動儀長啥樣?
  • 中國科學家宣布:復原張衡地動儀 破解千年謎
    據大河報報導,河南博物院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去年8月組成課題組,聯合研究張衡地動儀復原模型,而最重大的進展在於課題組以「懸垂擺原理」,取代傳統的「直立杆原理」。  中國科學院、國家博物館、中國地震局等單位的地震學和考古學專家驗證後,一致認為依史載複製、還原的地動儀確實具測震功能。
  • 新華社:中國復原歷史上第一臺驗震器——張衡地動儀
    新華社鄭州6月16日電(記者單純剛)中國地震學家和考古學家宣布,失傳千年的東漢張衡地動儀的復原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實現了地動儀的科學復原,新的復原模型已具備驗震功能。    張衡地動儀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臺驗震器,在1700多年前神秘消失,它的外觀和原理長期成為人們心中的謎團。
  • 科學手段復原張衡地動儀 千年地動儀之謎被破解
    人類第一臺驗震器——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當時放在洛陽,曾觀測到隴西地震,時人「皆服其妙」。     1700多年前,地動儀神秘消失,它的模樣和工作原理成為千古謎團。     去年8月,河南博物院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組成課題組,聯合研究張衡地動儀新的復原模型。
  • 中科院馮銳:張衡地動儀「懸垂擺」復原模型是現代人對歷史的逼進
    馮教授等此次專程來南陽,除了參觀市張衡博物館,瞻仰中國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張衡的豐功偉績之外,還特意為張衡博物館捐贈了他們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張衡地動儀「懸垂擺」復原模型。
  • 張衡地動儀到底長啥樣?
    (原標題:張衡地動儀到底長啥樣? 我們翻了100多年的歷史……)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2日電 課本中的「張衡地動儀」最近成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先是有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
    復原工作再啟動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王振鐸所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原理。1953年中國發行的「張衡地動儀」郵票。張衡。教材中的張衡地動儀。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參觀中國歷史博物館,專門參觀張衡地動儀。馮銳在「王氏地動儀」前。馮銳及團隊所復原的地動儀。
  •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材?因為不科學?真相是…
    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歷經一年時間,王振鐸放棄了自己1936年想遵從的「懸垂擺」原理,而是採用倒立的「直立杆原理」,於1951年設計並復原出1:10比例的木質「張衡地動儀」模型。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師陳天嘉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稱,張衡地動儀是存在的,而且具有地震監測的功能,但復原工作暫時還沒能完成。資料圖:中小學歷史教材。
  • 有關張衡地動儀,你為什麼覺得被教科書騙了?
    張衡地動儀複製品為何不能預測地震?史書記載的有關地動儀預測的隴西地震是否存在?張衡地動儀蜚聲中外也爭議不斷最早關注到地動儀的不是中國人。1875年日本學者服部一三(I。 Hattori)首次嘗試了復原張衡的地動儀。
  • 被製造出來的「張衡地動儀」
    ■ 王氏「地動儀」1934年,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歷史專業的學生王振鐸誕生了復原史書中記載的張衡地動儀的念頭,他認真地研究了史書的記載,在1936年,畫出了第一套自己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圖稿。這套圖紙中,他按照《後漢書·張衡傳》中所說「形似酒樽」記載設計了它的外形,但對於內部結構,由於史料中只有區區196字,語意模糊,他遵從了英國地震學家米爾恩1883年《地震和地球的其他運動》一書中闡述的「懸垂擺」的結構原理。也就是從地動儀的上部垂下來一根擺,用以並判明地震方向,並控制相應機關。
  • 再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管用
    了解地動儀復原模型的工作原理,只需要掌握物理學和地震學的常識即可,而這些常識恰恰是張衡所不具備的,我們倒是完全可以說:「張衡對地震這個領域並不了解。」為什麼地震局研究人員反而如此信任張衡能夠研製出管用的地動儀呢?從張衡留下的文字敘述看,他對地震的認識,並沒有超出當時的中國學者。
  • 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原標題: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 方舟子稱張衡地動儀不管用 僅僅是個擺設(圖)
    近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帖,稱歷史教科書中人所熟知的張衡地動儀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的復原模型,1800年前的地動儀到底是啥模樣早已無據可查。科普作家方舟子則於昨日發文,稱張衡當年建造的地動儀「很可能和今人復原的那些模型一樣,僅僅是個擺設」。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馮銳昨天對此表示,2005年復原成功的地動儀模型確實可以監測地震。
  • 方舟子:再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管用
    《張衡的地動儀管用嗎?》發表後,有記者詢問主持2005年地動儀新復原模型的地震局研究人員的看法,答曰:「方舟子對地震這個領域並不了解。」
  • 新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何刪除「張衡地動儀」?
    因此,流傳甚廣的卵狀復原模型飽受國內外學界垢病,不被歷史、物理、地震諸學界接受,也從來不在嚴肅的學術刊物和科學論著中引用。中國地震學的幾位奠基人李善邦、傅承義、秦馨菱,生前多年講解過地動儀的懸垂擺工作原理,並在1976年直言不諱地當面告訴王振鐸直立竿的原理性失誤。」⑤事實上,較之國人,西方學者更早注意到張衡地動儀及其可能存在的科學價值。
  • 張衡地動儀這篇課文為何被刪除,專家說:它最初復原的原理是錯的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關於張衡地動儀的話題,在2017年最為「火熱」,因為不少家長發現,在當年國家統編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竟然將張衡和地動儀的相關內容給刪除了。您要知道,地動儀在此前的歷史教科書中,一直都是重點教學內容,相信很多讀者至今都還記憶猶新,所以很多家長就疑惑了?難道是這裡面有什麼內幕嗎?
  • 張衡地動儀到底長啥樣? 我們翻了100多年的歷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2日電(記者 宋宇晟)課本中的「張衡地動儀」最近成了輿論關注的焦點。  先是有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隨後,人教社否認該消息,稱課本中對地動儀有專門介紹。這引起了網友對地動儀的討論。  那麼,歷史上真的存在地動儀嗎?地動儀的復原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 歷史課本刪除張衡地動儀?人教社回應
    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有關張衡地動儀的內容(紅圈處)。受訪者供圖張衡地動儀模型。圖/視覺中國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昨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 張衡的地動儀真的存在嗎?
    10月9日,一則《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復原模型飽受爭議》的報導,引起了網友的大討論。實際上,近年來,王振鐸所造的地動儀模型一直非議不斷。科學史界主流觀點認為,以往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宣傳並不科學,因而在無定論之前,從教材中刪除地動儀,也是秉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