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巴黎的平民攝影家――羅伯特·杜瓦諾

2021-01-09 蜂鳥網

在法國攝影界,羅伯特·杜瓦諾和利·卡笛爾·布列松堪稱為一對並駕齊驅的大師。這兩人的攝影都以紀實為主,但風格卻迥然不同。布列松經常雲遊四海,作品比較深沉嚴肅,關心各地民族疾苦。杜瓦諾則一生只以他所居住的巴黎為創作基地,喜歡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風趣的瞬間。

在各種題材裡,杜瓦諾所拍的兒童照片,其著重點和切入點都跟我們某些記者大異其趣,甚截然相反,比如,表現學生們在室外的活動,從不去拍攝那引起升旗或做操等整齊劃一的鏡頭,而是專門用心去抓拍那些校園裡孩子們頑皮、喧鬧、活潑的場面。又如,表現課堂上的孩子,一般的照片喜歡表現他們的陪聰明和伶俐,杜瓦諾則有意識地表現他們的幼稚和笨拙。對於孩子們的放學回家路上的惡作劇,杜瓦諾也不放過,他跟在後面拍攝他們。這些照片雖然有可能被空是醜化小學生,但給人的感覺卻是更真實、更能體現孩子們的天真本性,給人們留下了既新鮮又深刻的印象。

關於那套《觀畫》系列照片是這樣拍攝的:杜瓦諾的一個朋友,在巴黎一條街道上開辦了一家取名為"羅蜜"的古玩鋪,經營19世紀的工藝品和繪畫作品。有一次,此店購進了一幅畫家華格納的人體油畫,掛在櫥窗裡。杜瓦諾想:如果把各種人物的不同反應一一拍攝下來,也許會組成一套很有趣的系列性的專題照片。於是,他就在古玩店裡找了個適當的角度,坐在一把椅子上,把那臺常用的祿來雙反相機安放在膝蓋上,連續不斷的拍攝。由於櫥窗玻璃的反光,站在窗外觀畫的人不容易發現坐在室內暗處的杜瓦諾。再加上專心致志地觀看油畫,其神態更是真情流露,兩三天這樣"守株待兔"式的拍攝戰果輝煌。最精彩的一張照片是一位衣冠楚楚的紳士,乘著他夫人興趣盎然地評論某畫時,斜眼偷看那幅裸女人體。這套系列照片證實了他的攝影觀點,他說:"日常生活裡的奇妙情景是最動人的。你在街道了不期而遇的事情,哪一個電影導演也不可能在鏡頭前給你安排出來。"

攝影評論家經常把杜瓦諾跟法國著名作家都德相比,說他總是用一種溫柔的、幽默的眼光注視著他周圍的芸芸眾生,用同情的態度加以刻畫。因此他的作品不但具有幽默感。同時還給人一種特別的親切感。例如本書中的《態度不同》,對於人情和人性的刻畫,則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你看那位頭髮花白的先生,雖然年進花甲,已經沒有招蜂引蝶之心。但是如果有一位漂亮的年輕女郎自願把一條胳膊搭在他的大腿上,老先生也不致于堅決反對,甚至還有點自得其樂。但是這種令人無法容忍的情景,已經被坐在身邊的夫人所發現。顯然,老夫人的心裡很不高興 。但在大庭廣眾之下,一時又不能發作。她強壓怒火,擎惕地盯著坐在地上的舞女。那位夾在中間的老先生,對他夫人的脾氣,當然早就有所領教,內心裡也頗為惴惴不安,但臉上卻還故作鎮靜,把這麼複雜微秒的人情人性刻畫到如此入木三分、淋漓盡致的地步,在攝影作品中是不多見的。

杜瓦諾熱愛巴黎,熱愛生活在他周圍的平民百姓,是一個平民攝影家。他喜歡跟普普通通的市民們在一起泡酒店,喝咖啡,談天。人們不但不怕杜瓦諾身邊的相機,甚至還心甘情願地充當他某些鏡頭中的模特。杜瓦諾說:"我喜歡平平常常的老百姓,儘管他們身上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我並不在乎。我們會在一起談得融洽,挺熱乎,親如一愛"。在跟這些平民百姓來往和接觸中,杜瓦諾挖掘出一幅又一幅精彩的傑作。

杜瓦諾生平概要 1912年4月14日:生於法國巴黎。

1925--1929年:學習石印刻版。

1931年(19歲):任安德烈,維格紐的助手。

1932年(20歲):售出第一套由照片組成的圖片故事。

1934年--1939年:在雷諾汽車廠擔任工業攝影師。

1939年(27歲):,由於經常遲到而被辭退,成為獨立攝影師。認識拉復圖片社奠基人查理斯·拉多,並得到第一個採訪任務,但因二戰爆發而未能完成。

1942年(30歲):與馬克西蘭·伏克斯相識,為他的科學著作拍攝插圖。

1945年(33歲):參加聯合圖片社,認識了包括卡蒂埃布勒松在內的一批攝影名家。

1951年(39歲):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法國攝蛸四人展。另三人是布拉賽、威利·苦尼斯和依捷斯。這意味著杜瓦諾獲得了國際性的認可。

1956年(44歲):榮獲涅普斯攝影獎。

1960年(48歲):美國洛杉磯和好萊塢攝影採訪。作品在芝加哥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

1968年(56歲):到蘇聯攝影採訪。法國國家圖書館舉辦杜瓦諾個人影展。

1972年(60歲):作品在紐約喬諾·依斯曼館展出。莫斯科法國大使館同時展出他的作品。

1973年(61歲):於費朗西斯·波賽勒合作拍了一部《羅貝爾·杜瓦諾在巴黎》電影短片。

1979年(67歲):杜瓦生平回顧展在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導演F·莫斯科維茲拍一部有關三位攝影家的電影,杜瓦諾是其中之一。另二人讓洛浦·西埃夫和布魯諾·巴爾貝。

1981年(69歲):作品在紐約威特金畫廊展出。

1983年(71歲):獲國家攝影大獎。4月,在中國舉行個人展覽。

1986年(74歲):杜瓦諾個人攝影在巴黎展出,並出作版作品影集。

1994年1月:去世,享年82歲。

01詩意的乞討(1953)

一位盲女經常出入工薪階層常去的咖啡館和飯店,靠拉手風琴賣唱掙一點微薄的賞錢。杜瓦諾為這種「詩意的乞討」所吸引,花費了整天的時間跟蹤拍攝。這時他已開始採用輕便而善於抓拍的小相機徠卡。

[#img_688954_no_0_Black#]

02觀畫眾生相

杜瓦諾的一個朋友在巴黎開了一家藝術品商店,有一次購進了一幅華格納的人體油畫掛在櫥窗裡,杜瓦諾認為不同的人觀看這幅油畫定有形形色色不同的反應於是他躲在反光的櫥窗玻璃後面不易被人發覺的地方,架好三腳架,進行了兩三天「守株待兔」式的拍攝,結果「戰果輝煌」。

[#img_688955_no_0_Black#]

[#img_688956_no_0_Black#]

[#img_688957_no_0_Black#]

03心不在焉(1949)

這是杜瓦諾在羅蜜畫廊裡「守株待兔」抓到一個精採鏡頭。那中年紳士的目光妙不可言。杜瓦諾說:「日常生活裡的奇妙情景是最動人的。你在街道上不期而遇的事情,哪一個電影導演也不可能給你安排出來。」

[#img_688958_no_0_Black#]

04還不下課!(1956)

杜喜歡兒童,一心表現他們的天真活潑。這張照片中的一個孩子,一邊聽課,一邊抬頭看牆上的鐘。其內心臺詞是:這鐘怎麼走得那麼慢?怎麼還不到下課時間?

[#img_688959_no_0_Black#]

05冥思苦想(1956)

這個小男孩似乎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他兩眼望天,苦苦思索。他身旁的另一同學則手託嘴邊,閉眼深思。這種把表現孩子們的稚拙作為重點表現方法跟我們常見表現聰明伶俐的切入點,有著很大的不同。

[#img_688960_no_0_Black#]

06課間休息(1956)

在教室裡憋不幾十分鐘孩子,利用課間休息的時間,跑到校園裡嬉戲。他們打打鬧鬧。活蹦亂跳,充分體現出活潑好動的本性。站在高處往下俯攝,不僅可以拍到較大的場面,而且可以把前前後後的孩子們全部容納在景深範圍之內。

[#img_688961_no_0_Black#]

07頑皮的孩子們 (1934)

小學生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也不老實,喜歡搞一些無傷大雅的惡作劇。此照表現他們無緣無幫地按響一家住戶的門鈴。等到主人聞聲開門一看,孩子們早就逃得無影無蹤。

[#img_688962_no_0_Black#]

08往事今昔

利用一面鏡子,杜自然而又巧妙地把這對夫婦的往昔和今朝組合在同一個畫面之中。在室內攝影時,他經常採用閃光燈的補助。為了避免鏡子對閃光的強烈反射,杜把閃光打到天花板上,使照片中的光線既明亮又均勻柔和。

[#img_688963_no_0_Black#]

09漫畫家雷蒙.沙維納 (1950)

在這幅肖像中,杜別出心裁的讓漫畫家沙維納跟自己筆下的漫畫人物對弈,既表現出畫家獨特的風格,也破除了獨自一人的單調,使照片更加生動有趣,耐人尋味。

[#img_688964_no_0_Black#]

10前車之鑑

法國聖。薩爾軍事學院的青年學生們,回到他們以前的校園,憑弔被戰火摧毀的遺蹟,但見殘垣斷壁,芳草萋萋,一片荒涼的景象。其中的一座無頭石像,站立在一個角落,似乎在向他的後輩進行著「前車之鑑」的警告。杜敏感地看出了這兩者之間的奧妙關係,拍下了這個引人沉思的鏡頭。

[#img_688965_no_0_Black#]

11地獄之門

對於巴黎的警察老爺們,杜的態度,顯然不夠友好。他竟然在這位警察走過一張類似血盆大口的鐵門時,按下他的快門。他也許是想叫這張大嘴,一口吞掉這位警官,也許是利用這張大嘴,象徵某種吃人的行徑。拍攝這類照片,講究「意在筆先」和「胸有成竹」,才能在所需要的形象結構突然出現時,果斷的攝取,不致陷入手忙腳亂的境地。

[#img_688966_no_0_Black#]

12目光

在巴黎的一家小酒店裡,一對新婚夫婦在喝酒,陶醉在幸福之中。他們的身旁,各有一位單身漢,顯然還沒有找到對象,只好瞪著眼睛,痴情地望著女售貨員。。。。。。杜用閃光燈抓拍了這個妙不可言的瞬間。人們說杜很像法國的寫實主義作家都德,他總是用一種溫柔的、幽默的眼光注視著周圍的芸芸眾生,並且用同情的態度進行拍攝,因此他的作品總有一種親切感。

[#img_688967_no_0_Black#]

13單身漢的白日夢 (1952)

此照是一幅杜膾炙人口的名作。它表現一位年紀已經不算太小的碼頭工人,悠然自得地躺在訂上,一邊抽菸,一邊面對著滿牆的美女畫,做著自我安慰的白日夢。把巴黎下層勞動人民的心態,刻畫得細緻入微、淋漓盡致。

[#img_688968_no_0_Black#]

14花園偶拾

兩尊毫無關聯的冷冰冰的石雕像,經過杜的經營處理,好像變成了有生命、有情感的活人。左邊的騎士仿佛正在凝神注視著眼前的一位女郎。那位女郎發現有人在注意她,嬌羞地舉起浴巾,轉過身去……這幅平中出廳的作品,反映出杜攝影創作中的特色:細緻的觀察,豐富的聯想,巧妙的構思,以及善於找到能夠抒發自己思想、感情的最佳角度。

[#img_688969_no_0_Black#]

15搬運雕像 (1964)

有一次,在應約前去拍攝廣告的半路上,杜遇見幾個工人正在搬運一尊女人的雕像,由於這座銅像十分沉重使得其中的兩個工人不得不在雕像身上找出能夠下手的著力點,顯然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個動作不太雅觀。而杜卻發現了其中的妙趣……

[#img_688970_no_0_Black#]

16六隻手 (1973)

杜把六隻在勞動事故中傷殘的手跟鋼鐵廠的畫面組合在一起,提醒人們:在生產中必須注意對人身的保護,不能讓現代機器對人們肢體的吞噬再繼續下去。由此可見,杜也不是一味地追求風趣幽默,他也關注人類面臨的一些嚴肅問題。

[#img_688971_no_0_Black#]

17畢卡索展示作品 (1963)

把一塊畫布披在身上以後,畢卡索就具有了當年羅馬凱撒大帝的風度。當他伸手向觀眾展示畫室是的眾多作品時,表現出一種「作者是自己作品的上帝」自滿而又自豪的氣概。

[#img_688972_no_0_Black#]

18畢卡索的早餐 (1952)

有一次,杜到畢卡索家訪問,正逢這位畫家在進早餐,於是兩人合作,拍攝了這張照片。為了使桌上的特製麵包(即有名的「畢卡索麵包」)看起來更像一對「巨掌」,畢卡索有意識把雙手藏在桌下。

[#img_688973_no_0_Black#]

19市政廳廣場前的愛吻 (1950)

此作由於情態真實自然,成為杜《巴黎之吻》系列照片中最受歡迎和最負盛名的一幅,並曾被各國報刊廣泛採用,發行量達百萬以上,但畫面裡的情侶仍是僱用的演員模特。

[#img_688974_no_0_Black#]

20不許照 (1952)

這張照片裡的攝影師和小姑娘,儘管全都看不到臉面,但通過他們的雙手,可以看出這一幕小小的喜劇。杜在敏捷獵取日常生活有趣瞬間方面不愧是位大師,同時他從來都是以一種溫柔、幽默的眼光來看待和表現這一切。

[#img_688975_no_0_Black#]

相關討論

此文從網上採摘,如您對版權問題有所疑問,請發信給編輯。

相關焦點

  • 攝影大師羅伯特·杜瓦諾:我拍的是我希望的生活
    在法國攝影界,羅伯特·杜瓦諾(Robert Doisneau 1912-1994),和布列松堪稱為一對並駕齊驅的大師。這兩人的攝影都以紀實為主,但風格卻迥然不同。布列松經常雲遊四海,作品比較深沉嚴肅,關心各地民族疾苦。杜瓦諾則一生只以他所居住的巴黎為創作基地,喜歡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風趣的瞬間。
  • 消失的巴黎 | 羅伯特·杜瓦諾
    >羅伯特·杜瓦諾的消失的巴黎攝影:羅伯特·杜瓦諾(Robert Doisneau)撰文:周仰《財智生活》2018年12月羅伯特·杜瓦諾16歲的時候,拍下了一生中第一張照片:一堆鵝卵石。一個吻和兩場訴訟在明顯的歐洲城市背景前,在匆匆而過的人流中,一對情侶忘我的擁吻,這一影像被捕捉下來,並長久地與巴黎「浪漫之都」的名聲捆綁在一起,但最初,這來自1950年美國《生活》(Life)雜誌的一次拍攝任務,當時的要求是讓杜瓦諾拍攝一些巴黎情侶的照片,用作雜誌跨頁,而照片的知名度在十幾年後才突然爆發,那是1986年,一位出版商用這張照片製作了海報
  • 羅伯特·杜瓦諾 Robert Doisneau
    羅伯特·杜瓦諾 Robert Doisneau 2020-05-14 11: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羅伯特·杜瓦諾為什麼那麼快就退出了《時尚》雜誌?
    撰文 | 傅爾得巴黎被公認為街頭攝影的搖籃。作為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法國攝影師之一,羅伯特·杜瓦諾被認為是尤金·阿傑和布拉塞的傳承者,他們都拍下了街頭的巴黎。而與尤金·阿傑鏡頭下世紀之交時空曠、疏離的街頭和布拉塞拍攝的1930年代的夜巴黎所不同的是,杜瓦諾以飽含著愛和幽默的視角,記錄了1940至1960年代巴黎的街頭生活。
  • 茂名市攝影家協會舉行換屆選舉
    &nbsp&nbsp&nbsp&nbsp南方日報訊 (記者/鄧巴烽)27日下午,茂名市攝影家協會第八次會員大會在茂名迎賓館召開。來自全市各地的120名代表歡聚一堂,共商茂名攝影事業繁榮發展大計。中國攝影報向會議發來賀信。
  • 萊昂納德·弗裡德-關心人類的攝影家 【布列松的選擇】NO.031
    (每人一張,個別人有兩張)在巴黎辦的一個展覽的名字。1973年,他在倫敦攝影家畫廊展舉辦了著名的成果展覽《暴力的幽靈》,觀眾們仿佛置身於真實的謀殺現場。他們穿過黑色幕布走進畫廊,當發現樓梯間底部橫陳的一具屍體時,燈光突然熄滅;周圍的場景都置於硬紙襯板之上,令觀眾戲劇性地進入實景重現當中。1972年,弗裡德加入了瑪格南圖片社。與大多數瑪格南同事一樣,弗裡德更喜歡拍攝黑白照片,使用現場光。
  • 鄭州市攝影家協會新一屆主席團成員亮相
    1月8日上午,鄭州市攝影家協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在鄭州召開。河南省攝影家協會、鄭州市民管辦和鄭州市文聯領導及特邀代表,來自鄭州市攝影家協會的會員代表,共80餘人參加會議。大會審議了鄭州市攝影家協會第三屆理事會工作報告;修改並通過了協會新章程;選舉產生了鄭州市攝影家協會第四屆理事會和主席團。
  • 透視神秘小人國 法國攝影家微觀影像作品
    Vincent Bousserez於1973年出生於法國巴黎,從小就執著於創造性攝影,下面這組微觀攝影是他傑出的作品之一。本文屬於原創文章,如若轉載,請註明來源:透視神秘小人國 法國攝影家微觀影像作品report 463 Vincent Bousserez於1973年出生於法國巴黎
  • 洪雅縣:「繪聲繪色」的攝影家年會
    四川在線眉山頻道訊(朱小根 程衛 何勇)近日,記者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攝影家協會的2014年年會了解到,該縣廣大攝影愛好者每年都會歡聚一堂,觀作品,聽點評,迎新春,話明年,共同慶祝攝協年會。洪雅攝協年會作品評審現場  據悉,2014年洪雅縣攝影家協會在人才培養、作品創作、參展參賽、攝影惠民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尤其是漢王鄉的手機攝影輔導站成為全國首家「手機攝影輔導站」,備受公眾關注。目前在冊會員120多人,國家級會員5人,省級會員27人,市級會員30餘人。
  • 「農民攝影家」盧白子榮膺2020年度中國當代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2020年8月29日,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演播大廳隆重舉行2020年度《中國當代德藝雙馨藝術》頒獎大會,來自革命聖地西柏坡的中國第一個農民撮影家盧白子榜上有名,接受中宣部及國家部委領導授獎
  • 美國攝影家帶山西民眾走近美洲原住民(組圖)
    美國攝影家帶山西民眾走近美洲原住民(組圖)     「美洲原住民張雲 攝來自美國的印第安人道格拉斯?阿爾文也為觀眾表演了印第安歌舞。 張雲 攝   中新網太原7月6日電 (胡健)美國激揚美術學會和山西博物院共同主辦的「美洲原住民:瑪雅、印加和北美土著——傑夫·佛可思攝影作品展」6日在山西博物院開展。
  • CHAUMET尚美巴黎:來自浪漫之都的珠寶臻品
    CHAUMET尚美巴黎:來自浪漫之都的珠寶臻品CHAUMET尚美巴黎創始於1780年的浪漫之都巴黎,時至今日已擁有240年的歷史,CHAUMET同時也是世界奢品領袖LVMH路威酩軒集團內歷史最悠久的殿堂級珠寶時計翹楚,被世人譽為「皇冠頂尖的鑽石」。
  • 尤金史密斯,一位以紀實之名、化真理為偏見的攝影家
    一些人們熟知「攝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外顯事蹟,大致是如此陳述的。尤金史密斯,1918 年出生於美國中部堪薩斯州威奇塔,來自於一原屬小康、但家道中落的剛毅家庭。年少時的他經歷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苦澀嚴峻,從身為攝影師的母親處習得了拍攝與衝洗照片的專業技能,並很快以此為業、分擔喪父後的家計重擔。
  • 「2021開年巨獻」藝無止境·當代名攝影家——張建新
    吾言說吾友:非著名攝影家建新的故事作者:吾言攝影圈裡認識張建新的人很多,他是典型的「國字」臉——面目慈祥,皮膚略黑。他是性格溫和中透著堅毅,憨厚中透著靈動,平緩中透著果敢的壯實漢子。他是微信群裡的「老友」。
  • 中國·日本印象——旅日華人攝影家馮學敏攝影展重慶開幕
    人民網北京12月1日電(吳穎 張麗婭)12月1日,由重慶美術館主辦,重慶市對外友好協會、重慶市攝影家協會支持,中國東方航空公司(日本)、中國國家旅遊局(日本)、日本堀內圖片公司、日本ADK公司、香港置地協辦的「中國·日本印象——旅日華人攝影家馮學敏攝影展」在重慶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展出馮學敏先生的44幅優秀攝影作品。
  • 恐怖襲擊為什麼襲擊法國 巴黎襲擊事件原因分析解讀
    法國首都巴黎13日晚發生系列恐怖襲擊事件,至少已有129人死亡、352人受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稱對此負責。法國總統奧朗德14日表示,這是極端組織的戰爭行徑,在國外策劃,在法國有同謀。  11月14日,在法國巴黎共和國廣場,人們點燃蠟燭,寄託哀思,悼念恐怖襲擊遇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