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靶向ASIC通道有可能減輕與黃疸相關的神經損傷

2021-01-15 生物谷

2020年2月17日訊/

生物谷

BIOON/---膽紅素(bilirubin)是血液中紅細胞的血紅素代謝後的廢棄物,主要由血紅蛋白轉化而來。人的紅細胞的壽命一般為120天。紅細胞死亡後變成間接膽紅素,經肝臟轉化為直接膽紅素,組成膽汁,排入膽道,最後經大便排出。間接膽紅素與直接膽紅素之和就是總膽紅素。上述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障礙,均可使人發生黃疸。

當膽紅素超過正常值時,膽紅素就偏高,即為高膽紅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當總膽紅素在34μmol/L時,臨床上即可發現黃疸;如血清總膽紅素超過正常範圍而肉眼看不出黃疸,則稱為隱性黃疸。黃疸最常見於肝膽疾病,但其他系統疾病也可出現。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也稱為黃疸(jaundice),是一種由高膽紅素水平引起的兒科疾病。當伴有因感染、局部缺血和缺氧導致的酸中毒時,黃疸可引起神經毒性並導致神經功能障礙。

一種流行的觀點是酸中毒會增加血腦屏障對膽紅素的通透性,並加劇它的神經毒性。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加拿大多倫多病童研究所、多倫多大學和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博格莫萊茨生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人類樣本和動物模型中研究了酸中毒與與黃疸之間的關聯性,發現相比於不伴有酸中毒的黃疸新生兒,在來自伴有酸中毒和黃疸的新生兒的樣本中,神經元損傷增加了。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12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Bilirubin enhances the activity of ASIC channels to exacerbate neurotoxicity in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in mice」。

膽紅素化學結構式。

他們發現高膽紅素血症伴有酸中毒的嬰兒的腦脊液中細胞死亡標誌物乳酸脫氫酶(LDH)的濃度升高,與酸中毒的嚴重程度呈較強的相關性,但與膽紅素濃度的升高無關。

在小鼠新生神經元中,膽紅素顯示出有限的毒性,但能強有力地增強酸敏感離子通道(acid-sensing ion channel, ASIC)的活性,從而導致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和峰值放電增加,並導致細胞死亡。

此外,在新生小鼠中,高膽紅素血症和因缺氧引起的酸中毒促進學習、記憶和複雜的感覺運動功能遭受長期損害,這種損害可通過剔除ASIC加以極大減弱。這些發現提示著靶向ASIC可能減輕與黃疸相關的神經損傷。(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Ke Lai et al. Bilirubin enhances the activity of ASIC channels to exacerbate neurotoxicity in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in mic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0, doi:10.1126/scitranslmed.aax1337.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喝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激活,破壞大腦神經傳遞,引發焦慮
    眾所周知,喝酒有害健康,酗酒更是會導致腸胃、肝臟,以及大腦等器官病變甚至可能導致出現威脅生命的狀況。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CNS)的影響通常會導致焦慮、認知能力下降、運動功能障礙以及突觸功能受損等等。
  • 葛均波團隊Natrue子刊發文:靶向作用於賴氨酸去乙醯化酶修飾為心...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葛均波院士團隊在Natrue子刊發文指出了心血管病治療的新思路:靶向作用於賴氨酸去乙醯化酶修飾。葛均波等表示,未來的研究重點應放在組織特異性去乙醯化酶抑制劑的設計或尋找組織特異性病理靶標上。據悉,大量研究顯示,賴氨酸乙醯化修飾與心血管病、癌症等關係密切。
  • 「黑盒子」神經幹細胞移植成功修復脊髓損傷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學家成功將神經幹細胞移植入小鼠脊髓損傷處,並揭示了其中的機制。近年來,神經幹細胞研究成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熱點,而長期以來,利用幹細胞恢復患者因脊髓損傷(SCI)而喪失的功能,也一直是科學家和醫生的雄心壯志。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2020-10-0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屏狀核通過控制慢波而產生意識
    1,昨日,《Nature》子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5,通過工程化的病毒衣殼來靶向作用多種類型腦細胞 來源:生物谷 重組腺相關病毒(aAAVs,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es)是一種通過靜脈給藥的高效基因運輸載體,然而,天然血清型會表現出有限的趨向性集合
  • Nature子刊:青光眼是可治癒的免疫疾病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發現,青光眼實際上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或可通過阻斷自身免疫活動來開發治療方法。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10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該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陳建柱說:「這為預防和治療青光眼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青光眼最大的危險症狀是眼壓升高,增高原因是房水循環的動態平衡受到了破壞。
  • Nature子刊重磅:健康老年腸菌,讓年輕人「煥發新生」
    知幾文獻速遞是一個周更欄目 分享一周人體微生態及公共衛生相關前沿新聞 01 Nature子刊:健康老年腸菌,讓年輕受體「煥然一新」
  • Science子刊:喝酒為何會上癮?酒精會改變腦細胞外空間形狀及大腦中...
    實際上,酒精具有很強的誘導神經適應的能力,從而促進強烈的飲酒欲望,簡稱「酒癮」。酒癮對個人生活和家庭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然而,卻很少有研究對酒癮的具體形成機製作出解釋。近日,西班牙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雜誌發表了題為:Chronic alcohol consumption alters extracellular space geometry and transmitter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子刊揭示嗜酒成癮之謎;老年聾的真正原因
    《Nature》子刊發布!全球獨一無二的資料庫,揭示人類和130種哺乳類動物大腦連通性守恆!來源:腦友記BrainUp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對大約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進行了先進的擴散MRI掃描,生成了一個全新的、全球獨一無二的資料庫。這項史無前例的研究,旨在調查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連通性。
  • Science |閆靖等開發新型抑制劑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
    然而,NMDAR也可能對神經元有害,因為它們同樣可以關閉(shut-off)存活相關基因的表達,導致線粒體功能障礙,從而引起由過量穀氨酸誘導的興奮性毒性細胞死亡從而進一步通過實驗鑑定出一段含有18個胺基酸的肽段,除一個胺基酸有差異外其餘均相同。
  • 「Science子刊」科學家首次通過微米級3D列印技術
    轉化醫學網早前報導,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3D列印出了能夠正常運轉的釐米級人類心臟泵(相關閱讀:【新發現】首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3D列印釐米級人類心臟泵,能夠正常運轉),以及能夠模擬患者真實感受的心臟瓣膜模型(相關閱讀:【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
  • 從氯胺酮抗抑鬱新機制探討靶向離子通道的新藥研發
    2019年,康奈爾醫學院Conor Liston教授認為,氯胺酮可以通過促進突觸形成減輕慢性應激導致的額葉皮層損傷,發揮長期的抗抑鬱作用[10]。氯胺酮作為NMDAR抑制劑,其治療抑鬱症的機制是否也與NMDAR有關呢?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團隊研究發現,氯胺酮發揮抗抑鬱作用的靶標是外側韁核NMDAR。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Science子刊:細胞自噬的黑暗面,幫助癌細胞逃脫免疫系統殺傷
    雖然腫瘤免疫療法顯著改變了癌症治療格局,但由於多種原因,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對這些療法沒有反應。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腫瘤細胞對T細胞殺傷敏感性的分子機制。自噬(Autophagy)是一種進化上非常保守的溶酶體介導的生物降解過程,是對細胞自身廢物的回收再利用,對細胞內穩態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因此,細胞自噬與多種疾病有密切關係。
  • 【三軍大Nature子刊】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與腫瘤幹細胞...
    近日,該團隊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最新研究進展。此外,PTPRZ1表達隨GSC分化而逐漸下降,提示PTPRZ1表達與GSC表型密切相關。擅長神經病理診斷和研究,科研方向是「腫瘤血管生成和腫瘤幹細胞」。在Nature、Cell Stem Cell、Nat Commun、PNAS等SCI期刊發表 論文 167 篇。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 Science:泛素化過程參與DNA損傷與修復
    來自耶魯大學醫學院治療性放射線學系,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內醫系的研究人員發現受體相關蛋白80(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80,RAP80)參與了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在DNA損傷應答中的作用,而RAP80具有一泛素作用結構域,從而研究人員認為
  • 【Science子刊】比二甲雙胍還厲害!一種肝臟蛋白質可有效控制血糖!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athy 導言:2型糖尿病影響全球大約4億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上升,它會引起高血糖,從而導致心血管疾病,神經損傷和腎臟損傷
  • 黃疸照藍光對寶寶有影響嗎?剛出生的寶寶為什麼會有黃疸
    剛出生的寶寶為什麼會有黃疸 剛出生的寶寶有黃疸,是由於血液中的膽紅素較多,但肝臟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膽紅素不能及時的代謝出去,會導致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升高,寶寶的額頭、四肢、胸部、白色眼珠部分發黃,但顏色不深,寶寶食慾跟精神都不錯,一般在出生後三天出現,七到十天達到最高峰,兩周後自行消退。
  • 周圍神經損傷領域相關進展
    影像學診斷領域隨著近年來無創、可視化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和推廣,影像學圖像能更加直觀地顯示完整、連續的神經,尤其是超聲和MRI的廣泛使用,使得很多過去通過等待自行恢復來判斷損傷和病變累及程度的疾患的早期診斷成為可能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需要注意的是,在腦脊髓等所有神經組織中,不同的神經幹細胞類型產生的子代細胞種類不同,分布也不同。 神經幹細胞的治療機理是:(i)患病部位組織損傷後釋放各種趨化因子,可以吸引神經幹細胞聚集到損傷部位,並在局部微環境的作用下分化為不同種類的細胞,修復及補充損傷的神經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