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教育乃國之根本,一個家庭的教育更重要!
在中國古代,每一個朝代的教育,一直到清代,都是從這個理念紮根的。所以一個國家建立之後,能夠長治久安。一個政權能夠維繫幾百年之久,不是沒有道理,而是教育的成功。
我們讀《禮記》,「學記」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國就是現在所說的,建立一個政權;君民是統治這個國家,領導全國的老百姓,什麼最重要呢?教育最重要。教學為先,其他都是次要。
善財成就根本智之後,換一句話說,得清淨心,在四弘誓願裡面講,煩惱無盡誓願斷,他已經斷掉了。煩惱斷盡了,根本智成就了,這齣去參學。參學就是四弘誓願第三個專案,法門無量誓願學,去參學了。
你看看文殊菩薩教他出去參學之前,特別交待他參學的態度,這幾句話重要。這幾句話就是我們今天求學的態度。我們今天遇不到善知識,遇到善知識,人家也不教你。為什麼會不教你呢?因為你沒有具備求學的條件,他不會教你。
求學最重要是真誠,真誠表現在外面,自自然然的態度,不加絲毫勉強。我們聽聽文殊菩薩的話,他教善財,第一個:求善知識,勿生疲懈。疲是疲倦,懈是懈怠。親近老師,永遠不疲不厭,精進不懈。
這個老師看到這樣的學生,他歡喜,他也認真教,他也教不倦,這是實實在在的。自古以來,那一個好老師,都希望能夠得到幾個傳人。傳人可遇不可求。學生求一個好老師,難;一個好老師,在一生當中想找到幾個好學生,更難。
所以他如果遇到了,他非常珍惜,他怎麼會不認真教學呢?所以他教不厭,我們學不倦。師資道合,這個裡面有樂趣,在佛經裡面講法喜充滿。師生都歡喜,都法喜充滿。
第二個便是家庭的教育。
文殊菩薩說,對於善知識這個教誨,決定不能夠滿足。得少為足,也是個大障礙。你只能得到一部分,你還沒有得到圓滿,那裡就可以滿足了呢?世間事情,我們常講知足常樂,唯有求智不能知足。
求智一定要達到究竟圓滿,換一句話說,不成佛,你成了等覺菩薩,你還不能滿足,我一定要成佛。其他的事情,在物質享受、精神享受這一方面,應當知足常樂。唯獨求智,不可以厭足。
所以對善知識的教誨要記住,要透徹的理解。《金剛經》上佛常講:「深解義趣」,意思就是你真正能夠聽懂,明白了。
第三個是你要隨順把它做到。做不到,還是空的,還是惘然。看破、放下,要記住;看破、放下的意思,你也明白了;可是事實上,還是看不破,還是放不下,那有什麼用處?白學了。一定要做到,你才能夠真正得受用,這一點要緊。
而對善知識要善巧方便,巧是巧妙。善,我們今天講的合理是善,合情、合法是巧;合理是善。他的方法合情、合理、合法,可是我們凡夫沒有那麼深的智慧,往往他的善巧,我們沒有見到。
我們所見到的,好像他是過失,其實是他的善巧方便。把他的善巧方便,我們看作過失了,那就壞了。所以懂得他善巧方便,不見他的過失。他或者做的好像我們看到是過失的事情,他必定有他的道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