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山西#大學生作弊被抓後墜亡#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有人說是學校的責任,也有人說是家庭的責任,更多的人說是學生的責任。其實,這個問題應當綜合來看。學樣、家庭、社會和個人都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才造成了這樣的一場悲劇。
01學校:在引導與懲戒中尋找平衡
發一個通報引起學生們的注意,多少年來、多少個學樣都是這樣做的,也無可厚非。問題是這個通報是不是必須的?如果懲戒本人的目的已經達到,還有必要再擴大範圍,進行第二次的傷害和懲戒嗎?是否存在著用力過度的問題?這個問題需要每一個學校管理者、教育執行者的深度思考。
教育工作與時俱進,教育的觀念和方式方法也要及時跟進,不能停留在老思路、老辦法上。老的並不一定都是好的、都是正確的。發現錯了、有問題、有疏漏了,要及時地改正。
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要重點在引導上下功夫,多做「修渠引水」的事情。要根據實際情況做懲戒,把握好制度的剛性、力度和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02家庭:在萬千標準中找對適合的那一個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寶,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能夠出人頭地。為此,每個家庭的教育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有放養、順其自然的,有虎爸虎媽、工廠式管理的,更有學習至上、代辦一切的……酸甜苦辣,打罵哭鬧,利益引誘,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當然,成效也各不相同。
培養孩子沒有絕對的標準。成功了,你就是榜樣;失敗了,你也是「典型」,只不是反面的。成功了,苦也是幸福;失敗了,苦上加苦。
作為一個家庭,期望值越低,幸福感越強。特別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培養孩子要有嚴格的底線思維。那就是適合孩子,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要統籌考慮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社會認知能力和身體健康情況,忽視了哪一個,都會把孩子引到一個偏頗的方向和道路上。
03孩子:在關愛與挫折中歷練成長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家長和社會的共同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其本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
分數成績並是唯一的。一個人的成長,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挫折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須的一項內容。遇事挫折時的處置能力是必須要有的。
一個人的成長很短很短,來不及愛和回報。要學會珍惜,學會應對,學會面對一些「不完美」的人和事。要懂得愛和報答,不「完美」的人生也會變得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