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需要學校、家庭和個人協同施力

2020-12-03 感悟身邊的美好

近期,一則山西#大學生作弊被抓後墜亡#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有人說是學校的責任,也有人說是家庭的責任,更多的人說是學生的責任。其實,這個問題應當綜合來看。學樣、家庭、社會和個人都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才造成了這樣的一場悲劇。

01學校:在引導與懲戒中尋找平衡

發一個通報引起學生們的注意,多少年來、多少個學樣都是這樣做的,也無可厚非。問題是這個通報是不是必須的?如果懲戒本人的目的已經達到,還有必要再擴大範圍,進行第二次的傷害和懲戒嗎?是否存在著用力過度的問題?這個問題需要每一個學校管理者、教育執行者的深度思考。

教育工作與時俱進,教育的觀念和方式方法也要及時跟進,不能停留在老思路、老辦法上。老的並不一定都是好的、都是正確的。發現錯了、有問題、有疏漏了,要及時地改正。

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要重點在引導上下功夫,多做「修渠引水」的事情。要根據實際情況做懲戒,把握好制度的剛性、力度和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02家庭:在萬千標準中找對適合的那一個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寶,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能夠出人頭地。為此,每個家庭的教育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有放養、順其自然的,有虎爸虎媽、工廠式管理的,更有學習至上、代辦一切的……酸甜苦辣,打罵哭鬧,利益引誘,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當然,成效也各不相同。

培養孩子沒有絕對的標準。成功了,你就是榜樣;失敗了,你也是「典型」,只不是反面的。成功了,苦也是幸福;失敗了,苦上加苦。

作為一個家庭,期望值越低,幸福感越強。特別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培養孩子要有嚴格的底線思維。那就是適合孩子,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要統籌考慮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社會認知能力和身體健康情況,忽視了哪一個,都會把孩子引到一個偏頗的方向和道路上。

03孩子:在關愛與挫折中歷練成長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家長和社會的共同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其本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

分數成績並是唯一的。一個人的成長,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挫折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須的一項內容。遇事挫折時的處置能力是必須要有的。

一個人的成長很短很短,來不及愛和回報。要學會珍惜,學會應對,學會面對一些「不完美」的人和事。要懂得愛和報答,不「完美」的人生也會變得完美。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東北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趙剛:孩子是「腳...
    學校教育根本上是解決社會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的共性的教育,而個性化的教育主要在家庭。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營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圍,日前,教育部、全國婦聯、中國教育學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聯合在北京市育英學校舉辦了以「家校協同,讓孩子健康成長」為主題的全國家庭教育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
  • 微信公眾號在中學家校協同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當前中小學教師構建微信群和QQ群作為家校協同的教育通道。但此方式仍然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家校合作效率低下、教師單向交流和家長無法關注學生在校學習過程。文章基於微信公眾平臺設計並開發了班級微信公眾號,設立了班級和家長兩個功能模塊,通過家長模塊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培訓和引導,通過班級模塊對家長發布班級公告與動態、學生一日小結、家庭作業和學習資源等學習過程要素。
  • 父母協同育娃,才是家庭穩固的根基
    但是想想,如果從一開始就引導孩子父親參與到育娃的整個過程當中,夫妻合力協同育娃,也許是維護家庭穩固的最有力的辦法。 哪怕父親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能佔到三成,也不要完全脫離育兒的實踐,只有了解帶娃、育娃的不容易,才能懂得體恤對方,才可能尊重和感恩對照顧家庭付出更多的一方。 而且在協同育娃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夫妻雙方更多的交流和互動,這也是增進夫妻親密情感的重要契機。
  • 北大教授道破中國教育問題,學校減負,教育成家庭投入無底洞
    學校減壓減負、快樂童年是異想天開渠教授在第2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上曾經發表精彩演講,把脈當下中國教育,一語道破中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他認為教育成了家庭資源無限投放的無底洞。學校減壓減負,然而孩子們在學校裡輕鬆快樂,一出校門就被家長們領著進了各種輔導班。
  • 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轉化
    共享經濟這個概念最早是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的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Joel Spaeth)於1978年發表的論文《群落結構和協同消費:基於日常生活方式》(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 關於增強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合力的淺議
    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助手。沒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學校是很難把學生教育好的。因為學生的活動場所不僅在學校,還要在社會上和家庭裡生活。家庭教育是社會教育的重要前提。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的健康和充滿活力,能使整個機體健康和充滿活力。  總之,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知識和教育變革?
    學校教育脫離現實,和數位化時代要求日益相悖現實已變,我們的學校教育卻在脫離現實。這是全世界的教育面臨的問題。可汗學院創始人薩爾曼·可汗強調,「學生們不能只學會被時代迅速更新的書本知識,更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開展個人或團隊的創新項目,比如詩歌創作、編寫代碼程序、拍攝電影、製造機器人、繪畫或開展與物理或數學有關的實驗———需要謹記的是,最初的數學、科學和工程學從本質上講與藝術無異,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 俄羅斯貴族家庭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貴族家庭的孩子通常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交由奶媽照顧。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許多貴族媽媽不是忙於社交,就是忙於照顧其他更小的孩子,而無法給他們所渴望的關愛。因此,對於貴族孩子來說,成長時沒有受到父母直接管教的情況也很常見。父母通常將孩子託付給親戚(通常是未婚的阿姨或者奶奶),或者是讓家裡的保姆、女僕和其他的僕人照顧。
  • 「學校保護」法例下的生命教育再思考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於2020年10月17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對於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和法律責任等都有清晰的界定和明確的要求。但法例提出學校應當進行心理健康輔導、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對家庭困難、身心有障礙的學生,對行為異常、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留守未成年學生、困境未成年學生進行關愛幫扶等,這些都是奠定生命美感的重要基石。若有偏差的精神生命何以談美感、何以達成高度。隨著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修訂,生命教育亟待學校行動,而行動之前學校先要解決三個問題。
  • 有關當前教育重心轉移方向的個人思考
    再假設甲乙丙丁四個人皆不藉助家庭資源而各自奮鬥,那麼他們在社會中的位置很有可能如下圖所述:教育資源差異對人未來收入的影響信息離不開信息載體,信息的載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人的素養越高(你的同學身上有其家庭的信息量),物的價值越高種類越多,所包含的信息量也越高,一個優質的人才環境與硬體環境可以組建一個優良的信息環境,有利於人才早期的信息量積累,但優質信息環境的組建需要時間成本,信息量大但是混亂無序,則無法做有效輸出,所以一個好學校也需要時間沉澱來迭代教學輸出效率與內容(對信息做熵減的處理),另外即使學校擁有環境稀缺性
  •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途徑的新探索
    探索學校主動接納家長深層次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新途徑,改善家校關係,形成學校、家庭、社區協作機制是學校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需要。本文通過總結家長教師協會(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在北京市的建設和推廣經驗,研究了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新途徑。
  • 家長不批改作業需手寫說明,孩子的家庭作業是如何壓垮成年人的?
    文/媽寶經,內容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1孩子的家庭作業是如何壓垮成年人的?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孩子的家庭作業成了家長的作業,家長群、輔導作業、批改作業已經成了壓在家長身上的「三座大山」。就像前兩天傳遍全網的文章「壓垮年輕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學校和家長之間的矛盾也是愈演愈烈。很多老師打著「重視教育」的旗號,要求家長做這個做那個。
  • 您的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學校用品?
    要成為一個精明的購物者,在確保孩子擁有他們所需要的東西的同時,獲得學校用品的最佳價格,您需要一種策略。您甚至可以添加一些有趣或特殊的物品以及基本物品。學校如何編制供應清單通常,學校管理員會在學年結束時對教師進行調查。
  • 教育的出路不在教育工作本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技能證書加薪、管理崗位要求持有特殊技能證書、填補個人某方面的學識空缺......社會教育的核心就是讓客戶自身價值得到提升。社會是一個大舞臺、一所大學校,每個親歷其中的人們經歷事情越多時自然也就會遇到更多的問題。然而,這些問題並不是家庭或者學校教育完全解答過的。所以,每個人進入社會工作之後仍然需要不斷學習,以跟上社會發展進步的節奏。
  • 父母和孩子最熟悉的家庭生活,在長期相處中,為何矛盾和摩擦不斷
    實際上,傳統的「事業型」家庭,在內、外環境的影響下,正在向情感型組織轉變,儘管在很多情況下,家庭教育仍然以傳統觀念為主,但是面對著作為情感組織的家庭,原來的家庭教育觀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已經同現有的家庭結構不相適應。
  • ...市婦聯「家庭教育流動學校」百場講座進萬家項目走進蒲呂石魚
    11月26日,市婦聯「家庭教育流動學校」百場講座進萬家項目走進蒲呂街道和石魚鎮興發村,分別開展了題為《親子閱讀 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和《祖輩當好配角 父母教育不缺席》的兩場專題講座。在蒲呂街道會議室裡,親子閱讀推廣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小讀者學堂重慶分會會長、聯合國兒基會學前教師培訓優秀志願者、首屆全國創新運用十大新聞人物劉豔老師為大家分享了家庭閱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開展好家庭閱讀,指導和幫助孩子成長成才。
  • 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每天準時為你講述果媽閱讀【家庭教育100講】,希望這美麗的相遇能讓每個家庭都能享受教育帶來的美好生活。你有沒有意識到,在現在強調綜合素質的時代,「情商」變得越來越重要了。我們經常看到這個公式:人生高度 = 20%智商+80%情商。這絕不是成功學給我們打雞血。
  • 全國優秀教師李鎮西:學校教育很重要,但是家庭教育更重要
    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觸和了解的地方,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地方,是孩子接受薰陶時間最長、作用最大、最不可或缺的地方。教育之所以受到重視,這是因為家庭教育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家庭教育也有廣義和狹義的分別:廣義家庭教育:指除自己以外的家庭成員對自我有目的、有意識的影響。這種教育通常久遠,甚至影響一生。狹義家庭教育:指一個人成年之前,父母或家裡的長輩對其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
  • 【芥末翻】哈佛教育學院演講:孩子在學校表現優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但是,沒有任何基因層面的因素會絕對性地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和人生,所有事情都是被環境影響的,你不能將遺傳學與個人經歷分開討論,是經歷驅動基因的表達。二、影響學生在學校表現的三大科學因素在早期發育階段,回應性關係有助於促進兒童安全感和穩定感,從而促進健康大腦發展,這對早期技能發展至關重要。雖然這種關係從家庭互動中開始,但是不僅僅限於家庭,與幼兒園教師、育兒保姆、 鄰居、朋友的互動中也存在這種關係。這也不僅僅是你有多愛自己的孩子,很少人不會為了孩子傾其所有,甚至獻出生命。
  • 家長積極參與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導語:家長積極參與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近年來,家長參與學生教育已成為一項更大的挑戰,給牙買加的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問題。父母有相互競爭的優先事項,這往往會減少他們參與兒童教育的時間的數量和質量。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的是,母親在勞動力中佔很大一部分,不允許有高質量的時間與孩子在一起。許多兒童生活在低收入的單身女性戶主家庭,沒有適當的食物、衣服和住所等基本必需品。儘管教育部舉辦了育兒研討會和講習班,以幫助父母從事育兒工作,但變化不大。本文旨在探討和尋找改善父母參與的策略。牙買加全國家長教師協會主席:家長必須更好地參與學生的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