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收到很多學生詢問何時能復學的信息,學生們急切返校的原因很多,但大部分學生都說: 「再不開學、全家都瘋了」。
為什麼呢?
原來學生在家的這段時間,很多人與父母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
自從上學後,從來沒有這麼長時間和父母朝夕相處過,之前「母慈子孝」的感受,在同一個屋簷下長期相處中,父母與孩子不同的生活習慣和觀念之間出現了矛盾和衝突。
年齡大一些的孩子,不願意父母過多地幹涉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年齡小一些的子女,學習態度和生活習慣,又很讓父母操心和抓狂。
兩代人同處一室,侷促不斷是常有的事,孩子覺得心煩,父母感到心累,雙方都期望能早點開學。
原本和諧友愛的「家庭教育」氛圍,在這段時間裡,變成了父母與孩子「相愛相殺」的狀況。
01庭成員的關係已經從「事業型」轉向「情感型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中,對中國家庭組織有過深入和妥帖地描述:
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如果事業小,夫婦兩人的合作已夠應付,這個家也可以小得等於家庭。如果事業大,超過了夫婦兩人所能擔負時,兄弟伯叔親戚全可以集合在一個大家裡。中國的家庭,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夫婦之間只是配軸,配軸,雖則和主軸一樣並不是臨時性的,但是這兩軸,卻都被事業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謂普通的感情是和紀律相對照的,一切事業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求效率就得講紀律,而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
對於目前70後、80後這部分社會的「主力」家長群體,他們成長的社會環境,正是中國啟動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階段,社會處於新舊秩序交替時期,社會大眾的認知和思維尚具有一定的滯後性。
在這個大背景下,家庭成員的關係是典型的「事業型」組織,這個組織下的家庭教育觀念就是要將子女在家庭中就馴化成適應社會要求的模子,吃苦耐勞和馴化心性就變得尤為重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生活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收入增長,個體的獨立意識顯著的增強,特別是在數字媒體氛圍下成長起來的90後、00後,更強調個性和自我,這一代人,與其父母的生長環境有著極大的不同。
實際上,傳統的「事業型」家庭,在內、外環境的影響下,正在向情感型組織轉變,儘管在很多情況下,家庭教育仍然以傳統觀念為主,但是面對著作為情感組織的家庭,原來的家庭教育觀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已經同現有的家庭結構不相適應。
在這種情況下,子女一邊在心中渴望親情,渴望與父母團聚,享受天倫,一邊又渴望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脫離家族束縛,成就自我價值,這就使得孩子與父母更難以和平相處。
02子女的親情意識與父母輩相比,已鬆散很多
在「計劃生育」政策下成長起來的70後、80後們,結婚成家後,事實上形成了「兩家並一家」的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的改變帶來了生育觀念上的變化,家庭也從事業型組織轉型成為感情連接的情感組織,「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的傳統育兒觀念,在現實面前,已經變得「面目全非」。
孩子所承擔的最主要的角色,並不是在可見的未來扛起家庭的重負,也不是為夫妻二人養老送終的保障,孩子變成了夫妻雙方愛的結晶,成為了夫妻雙方及其背後家庭情感聯結的最好的媒介。
婚姻從一紙契約,因為有了孩子這樣一份「禮物」,孩子成為夫妻雙方維繫情感的重要紐帶,也成為他們割捨不下的血脈聯繫。
雖然父母輩更加重視親緣關係,在很多70後、80後的心目中,維護親緣關係依然很重要,他們認為長輩與晚輩多加來往才會促進相互間的親情。
但對於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來說,他們並不如父輩那樣重視與親人間的緊密聯繫,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流動性持續加大,尤其是在外讀書的年輕人,跟長輩的關係會慢慢變得沒有那麼緊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化,孩子們把時間花費在諸如社交軟體或網路遊戲等科技產品上,他們更願意和同齡人互動和分享,與此同時,與父母輩之間的聯繫變得越來越鬆散。與子女在成長環境上的不同,使得70/80後父母與90/00後子女之間,在觀念上存在較大的差異,
0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與「我就是我」之間的衝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知識正義空前的速度在累積和增加,信息技術滲透進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科技成為了推動社會進步和人們認知提升的最強大力量,科學精神成為社會發展的支柱與動力。
家庭教育也以新實用主義的面貌發生著變化,「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貌似是學校教育的內容,但這種功利性也逐漸影響著家庭教育,或者說是一種功利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比,是一種非正式的教育模式,但在70、80後群體成長為社會的核心力量,並在組建家庭後,這些普遍接受了較高水平的學校教育的父母們,在對其子女的家庭教育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頂替了學校教育的部分功能,將原本屬於學校教育的應有內容融進了家庭教育中。
再加上計劃生育的影響,絕大多數獨生子女幾乎是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重炮火下,瞄著看不見的人生起跑線,奮勇向前。
而父母一代,在自覺或不自覺的狀態下,總是或多或少的把自己未能達成的目標和願望,轉嫁到了孩子的身上。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對孩子的控制和馴化看似增強了,但是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獨立意識的增強,控制和馴化式的家庭教育方式,越來越難以被孩子接受。
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父母在面對孩子時,家庭教育遇到了「管不動」和「管不了」的尷尬,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權威被明顯的弱化。
孩子在光怪陸離的外部世界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薰陶下,他們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行為習慣、興趣愛好等,發生了迥異於前輩的變化。
在一系列的挑戰下,家庭教育從不得不從「威權」時代向平等、尊重、溝通、理解、支持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父母對於子女的要求也從原來的高期待,逐漸轉向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
總之,家庭教育與家庭生活密不可分,在這個方面,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無法與家庭教育相提並論。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對子女的深刻了解和關愛,使家庭教育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感染力。
孩子的生活態度、個性特點、價值觀、行為習慣以及情感模式、生活作風等,很多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受父母的影響而建立起來的。
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思維不是輕易就能改弦易轍的,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是成長,是修行,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
好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同時,整個社會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斷進步。
父母與子女都有著各自成長的時代背景和烙印,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與子女之間難免會出現衝突與摩擦,但在面對這種境況時,父母要摒棄馴化和威權的思維,對子女除了採取必要的訓誡外,更需要傾聽子女的心聲,成為子女的朋友,共同面對生活的挑戰和成長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