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最熟悉的家庭生活,在長期相處中,為何矛盾和摩擦不斷

2020-12-05 教育擺渡者

這幾天,收到很多學生詢問何時能復學的信息,學生們急切返校的原因很多,但大部分學生都說: 「再不開學、全家都瘋了」。

為什麼呢?

原來學生在家的這段時間,很多人與父母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

自從上學後,從來沒有這麼長時間和父母朝夕相處過,之前「母慈子孝」的感受,在同一個屋簷下長期相處中,父母與孩子不同的生活習慣和觀念之間出現了矛盾和衝突。

年齡大一些的孩子,不願意父母過多地幹涉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年齡小一些的子女,學習態度和生活習慣,又很讓父母操心和抓狂。

兩代人同處一室,侷促不斷是常有的事,孩子覺得心煩,父母感到心累,雙方都期望能早點開學。

原本和諧友愛的「家庭教育」氛圍,在這段時間裡,變成了父母與孩子「相愛相殺」的狀況。

01庭成員的關係已經從「事業型」轉向「情感型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中,對中國家庭組織有過深入和妥帖地描述:

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如果事業小,夫婦兩人的合作已夠應付,這個家也可以小得等於家庭。如果事業大,超過了夫婦兩人所能擔負時,兄弟伯叔親戚全可以集合在一個大家裡。中國的家庭,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夫婦之間只是配軸,配軸,雖則和主軸一樣並不是臨時性的,但是這兩軸,卻都被事業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謂普通的感情是和紀律相對照的,一切事業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求效率就得講紀律,而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

對於目前70後、80後這部分社會的「主力」家長群體,他們成長的社會環境,正是中國啟動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階段,社會處於新舊秩序交替時期,社會大眾的認知和思維尚具有一定的滯後性。

在這個大背景下,家庭成員的關係是典型的「事業型」組織,這個組織下的家庭教育觀念就是要將子女在家庭中就馴化成適應社會要求的模子,吃苦耐勞和馴化心性就變得尤為重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生活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收入增長,個體的獨立意識顯著的增強,特別是在數字媒體氛圍下成長起來的90後、00後,更強調個性和自我,這一代人,與其父母的生長環境有著極大的不同。

實際上,傳統的「事業型」家庭,在內、外環境的影響下,正在向情感型組織轉變,儘管在很多情況下,家庭教育仍然以傳統觀念為主,但是面對著作為情感組織的家庭,原來的家庭教育觀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已經同現有的家庭結構不相適應。

在這種情況下,子女一邊在心中渴望親情,渴望與父母團聚,享受天倫,一邊又渴望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脫離家族束縛,成就自我價值,這就使得孩子與父母更難以和平相處。

02子女的親情意識與父母輩相比,已鬆散很多

在「計劃生育」政策下成長起來的70後、80後們,結婚成家後,事實上形成了「兩家並一家」的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的改變帶來了生育觀念上的變化,家庭也從事業型組織轉型成為感情連接的情感組織,「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的傳統育兒觀念,在現實面前,已經變得「面目全非」。

孩子所承擔的最主要的角色,並不是在可見的未來扛起家庭的重負,也不是為夫妻二人養老送終的保障,孩子變成了夫妻雙方愛的結晶,成為了夫妻雙方及其背後家庭情感聯結的最好的媒介。

婚姻從一紙契約,因為有了孩子這樣一份「禮物」,孩子成為夫妻雙方維繫情感的重要紐帶,也成為他們割捨不下的血脈聯繫。

雖然父母輩更加重視親緣關係,在很多70後、80後的心目中,維護親緣關係依然很重要,他們認為長輩與晚輩多加來往才會促進相互間的親情。

但對於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來說,他們並不如父輩那樣重視與親人間的緊密聯繫,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流動性持續加大,尤其是在外讀書的年輕人,跟長輩的關係會慢慢變得沒有那麼緊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化,孩子們把時間花費在諸如社交軟體或網路遊戲等科技產品上,他們更願意和同齡人互動和分享,與此同時,與父母輩之間的聯繫變得越來越鬆散。與子女在成長環境上的不同,使得70/80後父母與90/00後子女之間,在觀念上存在較大的差異,

0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與「我就是我」之間的衝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知識正義空前的速度在累積和增加,信息技術滲透進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科技成為了推動社會進步和人們認知提升的最強大力量,科學精神成為社會發展的支柱與動力。

家庭教育也以新實用主義的面貌發生著變化,「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貌似是學校教育的內容,但這種功利性也逐漸影響著家庭教育,或者說是一種功利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比,是一種非正式的教育模式,但在70、80後群體成長為社會的核心力量,並在組建家庭後,這些普遍接受了較高水平的學校教育的父母們,在對其子女的家庭教育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頂替了學校教育的部分功能,將原本屬於學校教育的應有內容融進了家庭教育中。

再加上計劃生育的影響,絕大多數獨生子女幾乎是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重炮火下,瞄著看不見的人生起跑線,奮勇向前。

而父母一代,在自覺或不自覺的狀態下,總是或多或少的把自己未能達成的目標和願望,轉嫁到了孩子的身上。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對孩子的控制和馴化看似增強了,但是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獨立意識的增強,控制和馴化式的家庭教育方式,越來越難以被孩子接受。

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父母在面對孩子時,家庭教育遇到了「管不動」和「管不了」的尷尬,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權威被明顯的弱化。

孩子在光怪陸離的外部世界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薰陶下,他們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行為習慣、興趣愛好等,發生了迥異於前輩的變化。

在一系列的挑戰下,家庭教育從不得不從「威權」時代向平等、尊重、溝通、理解、支持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父母對於子女的要求也從原來的高期待,逐漸轉向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

總之,家庭教育與家庭生活密不可分,在這個方面,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無法與家庭教育相提並論。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對子女的深刻了解和關愛,使家庭教育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感染力。

孩子的生活態度、個性特點、價值觀、行為習慣以及情感模式、生活作風等,很多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受父母的影響而建立起來的。

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思維不是輕易就能改弦易轍的,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是成長,是修行,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

好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同時,整個社會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斷進步。

父母與子女都有著各自成長的時代背景和烙印,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與子女之間難免會出現衝突與摩擦,但在面對這種境況時,父母要摒棄馴化和威權的思維,對子女除了採取必要的訓誡外,更需要傾聽子女的心聲,成為子女的朋友,共同面對生活的挑戰和成長的壓力。

相關焦點

  • 如何處理好婆媳之間的矛盾和摩擦?(深度好文)
    談起如何才能處理好婆媳之間的矛盾和摩擦,這個話題對大家來說都將面臨著或多或少的困擾,那麼,在婆媳相處共同生活中,如何才能處理好婆媳之間的矛盾和摩擦呢?即下來,虞戀莎為朋友們分享一些如何處理婆媳矛盾,如何處理婆媳之間的矛盾,如何處理好婆媳之間的摩擦,如何才能處理好婆媳之間的矛盾和摩擦等相關方面的心得體會,供朋友們參考。
  • 父母吵架,是孩子看過的最可怕的恐怖片
    父母爭吵對孩子的影響甚至比離婚還大,在父母爭吵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期生活在應激壓力的環境中,更容易患上一些心理疾病。《奇葩大會》上有個很可愛的姑娘叫劉可樂,可是當她講起她的故事的時候,卻發現她並沒有像她的名字那樣快樂生活。劉可樂是一名「雙向情感障礙患者」,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躁鬱症」。
  • 和親家一起帶孩子,怎麼相處才好?
    看似風平浪靜的一家人相處的非常融洽,晚上出來遛彎的時候,媽媽和外婆帶著一個孩子走一起,爸爸和奶奶帶著一個孩子走在一起,交談甚歡,畫風溫馨。很多人覺得奇怪,為什麼兒媳不和婆婆走在一起,女婿和丈母娘一起呢?這小兩口說,和自己媽媽走在一起,聽聽她們的嘮叨,可以為她們打開心結,然後小兩口再交流意見,免得有大的矛盾了,就不好解決了。
  • 電視劇《少年派》中的教育思考:好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與孩子既是一輩子的牽絆,有時也是冤家,最近火爆的青春偶像劇《少年派》中,編劇六六開始聚焦少年的成長與煩惱,劇中穿插了很多值得玩味的教育思考,比如中年老母親與青春期孩子之間的矛盾、如何同孩子談人生,家長如何同孩子一起成長,等等問題。
  • 家庭成員間出現摩擦、矛盾怎麼辦 浙江各地法院積極探索審理新方式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庭成員間出現摩擦、矛盾,最難評判誰對誰錯。然而,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事案件事關百姓的切身利益,事關社會治理的成效。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婚姻家庭觀念不斷改變,家事案件類型呈現出多樣化特點,矛盾化解難度持續加大。一份簡單的判決書,已越來越難滿足群眾處理家事案件的現實需求。
  • 孩子和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正確處理的方法是什麼?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他們也會逐漸的發展社交,會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肯定避免不了爭執和矛盾。那麼孩子和孩子之間發生爭執,父母要怎麼做呢?在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時,並不是一股腦的把他推向社會,也並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在一旁袖手旁觀。那麼孩子與別人的交往和相處模式都要在我們這裡首先得到學習,因為他們自出生以來最先的社交對象就是父母。
  • 父母要以身作則,建立起良好的「家庭生態系統」,孩子才能明是非
    父母如何以身作則,建立起良好的「家庭生態系統」? 近日,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條視頻:一個6、7歲左右的小孩子,在公園裡玩耍,不知為何,他突然一個助跑衝進花壇,對著裡面的小花就是一腳。
  • 為何老師說孩子會聽,父母說孩子卻不聽?可能是你忽視了對比效應
    試想一下,如果長期處於某一種環境,那麼必然會對這個環境有熟悉感,甚至會去分析在某個階段它會有怎樣的變化?這是大家對於環境的感知能力,將這種所謂的感知能力,應用到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孩子長期接受一種教育,他們就會進行一定的分析。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這些給父母的建議請收好
    ,也是與父母最容易出現摩擦和衝突的時期。孩子不願說話、叛逆難溝通,不知道哪句話就讓孩子炸了毛,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孩子為什麼會有逆反心理?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了山東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孔屏,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程小菁做客演播室,與我們共同探討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做朋友。問:為什麼在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
  • 螢火蟲媽媽,一個讓父母和孩子不斷成長的平臺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巨大。所以,要營造一個對孩子成長有利的家庭環境,父母應當率先做出模範帶頭作用。線上教育因不受地域時間等限制、孩子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的方式,逐漸被眾多家庭採納。
  • 二胎家庭,為什麼有的打得雞飛狗跳,有的卻和睦相處?關鍵在父母
    她說在森碟眼裡,弟弟是世界上最有心機的人,覺得弟弟老想「陷害」自己,所以她也不斷找弟弟的麻煩,和弟弟爭寵,弟弟吃飯要喂,森碟也要媽媽餵;媽媽餵弟弟喝奶,森碟也搶著喝,甚至還說出「要是沒有弟弟就好了,這樣爸爸媽媽就只愛我一個人了。」這樣的話。
  • 中國和美國父母差異,工業化社會父母和移民的工業社會父母的碰撞
    農業社會因為社會生產等因素,生產和生活都依賴家庭甚至家族,所以家庭關係聯繫得比較緊密。因為一個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由幫助下實現。而工業社會一個人的生老病死很大比例都是由社會完成。所以和中國比,美國的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沒有中國的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沒有中國那麼緊密。中國美國父母和子女關係的差異具體而言,我做一個不成熟的歸納。
  • 《原生家庭》③ |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傷害孩子最深
    昨天我們讀到了不稱職的父母會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不稱職父母的副作用是不易察覺又難以界定的,不過,只要成年的孩子及時意識到,他們的出路並不是只能做被情感牽制的傀儡,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就可以改善這種影響,變得更愛自己,對自己更負責任。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有毒父母中的另一種——操控型父母,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吧。
  • 王濛回應同李琰矛盾 工作摩擦很正常
    北京時間1月23日晚,王濛接受了央視新聞頻道《新聞1+1》節目的專訪,在與白巖松的對話中,王濛回應了與主教練李琰有矛盾的傳聞,並且表示自己不會退役,只要隊伍需要就會回來。王濛訓練意外受傷牽掛了很多人的心,而當被問道受傷是否哭了,這位女漢子說道:「受傷時就哭了,冰刀鞋太堅硬了,脫不下來,當時實在太疼了,往下脫的時候哭了,那是我最疼的時候。在醫院結果出來也哭了,讓領導通知我的父母,給她們打了電話,因為我知道這事外面已經都知道了,如果傳出他們那裡肯定會蒙的 ,我告訴他們是想讓他們踏實,不想讓他們擔心,說這些時教練和領隊那會都哭了。」
  • 這三個表現,證明孩子「沒有安全感」,父母要給他以保護
    父母要及時觀察孩子的這幾種表現,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兒童的這三種表現都表明他們缺乏安全感(一):常怕與人接觸,溝通,對抗陌生環境「社交恐懼症」,我們常說的,最有可能發生在孩子身上。有些小孩不喜歡和別人相處,有些小孩喜歡和同齡人一起玩,但是沒有安全感的小孩總是喜歡單獨相處。
  • 怎麼和水瓶男長期和平相處
    和水瓶男緣分很深, 前任男友和現任老公都是水瓶男, 此情境絕非蓄意。水瓶男不好相處, 他們像孩子多變, 像科學家聰明, 像女人敏感,又很大男人虛榮。 這麼難的動物,也還是那麼多女女愛, 那麼就來說說怎麼和易怒,忽冷忽熱的水瓶長期和平相處。
  • 賽爾號:戰聯的家庭關係,雷伊和蓋亞最慘,連父母是誰都不知道
    賽爾號:戰聯的家庭關係,雷伊和蓋亞最慘,連父母是誰都不知道,賽爾號是我們玩家非常熟悉的一款網頁遊戲,到現在已經開服有將近十一年的時間,陪伴著90以及00後度過歡快的童年,是我們童年最為經典的回憶。繆斯的家庭關係基本上算是賽爾號中最為完整的,其他的家庭根本沒有如此完整的,不過大家有沒有發現,繆斯家庭成員除了她已經全部混沌化,而只有自己本人是戰神聯盟成員,屬於正義的力量。布萊克布萊克的家庭背景也不錯,不過人生經歷比較悲慘,在他小的時候,父母就被威斯克殘害。
  • 最熟悉的陌生人
    父母陪伴我們上半生,孩子和伴侶陪伴我們下半生。但從頭到尾,從生到死,真正全程陪伴我們的只有自己———熟悉的陌生人。從這個角度來說,人人都是孤兒。人在跌跌撞撞和踉踉蹌蹌中成長,每一次的成長,都是因為我們看清了一些事情的本質。
  • 三角原生家庭:父母吵架後,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小?
    父母之間的關係,是第一序列關係。他們是家庭中最有話語權的兩個人。父母之間的關係決定著家庭關係最初的圖景,也決定著家庭關係的運轉是否正常。如果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發洩情緒,就會導致家庭系統出現故障。吵架的時候,父母雙方各執一詞。
  • 多貓家庭血淚史!怎麼才能讓主子和諧相處?
    但是隨著家裡成員的增加,互相的摩擦也變得多了起來。對於有多隻貓咪的家庭來講,怎麼讓家裡的主子和諧相處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兒吧~在多貓家庭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貓咪打架,兩隻貓咪由於領地意識或者是不安全感、警惕等因素,會發生鬥爭,除了會讓彼此受傷「掛彩」,長此以往還會加重兩隻貓咪的精神壓力,導致應激或者引起其他身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