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光激活的氫氣傳感器
受蝴蝶翅膀表面的啟發,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光激活的氫氣傳感器,在室溫下能產生超精確的結果。該技術可以在氫氣洩漏造成安全隱患之前就檢測到氫氣洩漏,並且可以測量人們呼吸中的微量氣體,用於診斷腸道疾病。商用氫氣傳感器只能在150℃或更高的溫度下工作,澳大利亞墨爾本RMIT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原型是以光為動力,不是以熱為動力。
-
由光碟機動的新型氫氣傳感器
受蝴蝶翅膀表面的啟發,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光激活的氫氣傳感器,在室溫下能產生超精確的結果。該技術可以在氫氣洩漏造成安全隱患之前就檢測到氫氣洩漏,並且可以測量人們呼吸中的微量氣體,用於診斷腸道疾病。商用氫氣傳感器只能在150℃或更高的溫度下工作,澳大利亞墨爾本RMIT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原型是以光為動力,不是以熱為動力。該傳感器基於模仿蝴蝶翅膀表面的凹凸微結構,在《ACS Sensors》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詳細介紹了該傳感器。
-
研究人員合成室溫超導材料
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首次在極高的壓力下用氫氣壓縮簡單的分子固體,首次創造出在室溫下超導的材料。這項工作由物理學和機械工程學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的實驗室進行。迪亞斯說,開發超導材料(在室溫下沒有電阻和磁場的排斥)是凝聚態物理的「聖杯」。經過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探索,這種材料「絕對可以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迪亞斯說。為了創造新的記錄,迪亞斯和他的研究團隊將氫與碳和硫結合在一起,以光化學方法在金剛石砧座中合成了簡單的有機衍生的碳氫化物。
-
國外研發新型光纖傳感器,可快速遠程檢測氫氣洩露
例如,當氫氣從儲罐洩漏時,可能會出現危險。2019年5月,挪威加氫站爆炸事故就是典型案例。對此,最近,俄羅斯和捷克的研究團隊最新 開了一種基於光纖的氫氣檢測傳感器,這一傳感器簡單、靈敏度高,可用於快速遠程檢測,成本是傳統色譜儀的10%,未來有望廣泛用於無人值守加氫站以及燃料電池應用中。
-
科學家找到在室溫下將可穿戴傳感器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方法
據外媒報導,柔性電子技術為可穿戴傳感器的應用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可能性。可穿戴傳感器可以被做成類似於紋身、用於監測人體健康各個方面的膠片和袖套。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現在已經開發出了一種可以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安全裝置,它可以追蹤體溫和血氧水平等信息,一旦工作完成上面的信息就會被清除掉。
-
新型傳感器系統可探測加氫站氫氣質量 確保燃料電池車用上高純度氫
據外媒報導,燃料電池車需要氫氣才能夠運轉,但是氫氣必須要不含任何汙染物,否則將會損壞燃料電池。德國薩爾布呂肯大學(Saarland University)大學教授Andreas Schütze及其研究團隊正與研究夥伴研發傳感器系統,可以在加氫站持續地現場監測氫氣的質量。
-
美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新型液態金屬電池
美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新型液態金屬電池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07-10 17:20:58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新型液態金屬電池
-
研究人員使用新方法在室溫下捕捉到難以捉摸的三重粒子
這項新的方法使科學家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操縱並研究三重粒子的基本性質。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在室溫下捕捉和研究難以捉摸的三重粒子的方法。以前,人們只能在過冷條件下研究三重粒子。三重粒子由兩個電子和一個電子空穴(電子結構中一個電子可以填滿但沒有電子的空間)或兩個空穴和一個電子組成。
-
石墨烯在室溫和普通光照下可產生電流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石墨烯可以對光產生不同尋常的反應,在室溫和普通光照射下,就可以發生熱載流子效應,產生電流。這一發現不僅為石墨烯再添新奇屬性,更有希望使其在太陽能電池、夜視系統、天文望遠鏡及半導體傳感器等應用領域發揮作用。該研究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美研究人員在超高壓下實現室溫超導
2020-10-17 17:25:23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倫敦10月16日電(記者張家偉)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成果說,該團隊在超高壓下的一種氫化物材料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這一新突破讓研究人員朝著創造出具有極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進了一步
-
一種新的水分解技術,可產生乾淨的氫氣
電解氫的生產需要使用電能從水中生成氫,理想情況下,電能可來自可再生能源,例如陽光和風。儘管這種生產氫氣的方法是提高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但研究人員必須克服幾個關鍵挑戰才能使其普及。Rothschild及其同事設計的技術因此需要使用熱量來控制產生氧氣的化學反應,因為反應速率在低溫下會變慢,而在高溫下會加速。氫氣的產生在低溫或環境溫度下發生,氧氣的產生在約95攝氏度的高溫下發生。這就是為什麼研究人員決定將其稱為E-TAC工藝的原因,該工藝代表電化學-熱活化化學工藝。
-
研究團隊開發出無需加熱可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金屬可穿戴傳感器
包括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師在內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工藝,可以直接在皮膚上列印金屬可穿戴傳感器,而過程中不需要加熱。新工藝幫助可穿戴傳感器從簡單的電極發展為能夠為用戶提供生物識別測量和提供足夠舒適度的可彎曲設備。
-
研究人員研發吸收太陽光的單分子將太陽能轉化為氫氣供汽車使用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們首次研發了一種能夠有效吸收陽光的單分子,而且該分子還可以作為一種催化劑,將太陽能轉化為氫氣,而氫氣可作為清潔的燃料替代品,用於燃油汽車。該種新分子可以從整個可見光光譜中收集能量,與目前的太陽能電池相比,可以多利用50%的太陽能。
-
美研究發現可在超高壓下實現室溫超導
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成果說,該團隊在超高壓下的一種氫化物材料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這一新突破讓研究人員朝著創造出具有極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進了一步。 部分電能會因普通導體存在電阻而轉變為熱量並白白損耗。
-
可燃氣體傳感器對機房蓄電池產生氫氣情況的檢測
電池使用後,需要進行充電恢復容量。而不管是使用哪種類型的電池,在其充電的過程中電池室內都會排放出一定量的氫氣出來,並且,充電的速度越快,產生的氫氣的速度也是越快的。我們都知道,氫氣是一種清潔能源,但同時也是一種易燃氣體,所以說很多東西都有兩面性,對易燃物質處理不當就會發生燃燒爆炸的危險。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該研究發現了能夠在室溫下以最佳效率導電的材料,這可以說是一項科學裡程碑事件。該研究發現,氫元素、碳元素、硫元素的化合物可在高達 59 華氏度(15 攝氏度)的溫度下作為超導體運行,比去年的高溫超導紀錄高出 50 華氏度。
-
可在室溫下工作的量子幹涉儀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會網近日報導,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人員日前製造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量子幹涉儀,能廣泛應用於醫療、勘測、考古等多個領域。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 量子幹涉儀是應用量子力學原理製成的超高靈敏度磁傳感器,可檢測出非常微弱的磁場。
-
超高壓下可實現室溫超導
據新華社倫敦電 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研究成果。研究人員表示,該團隊在超高壓下的一種氫化物材料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這一新突破讓研究人員朝著創造出具有極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進了一步。 部分電能會因普通導體存在電阻而轉變為熱量並白白損耗。
-
世界上最小半導體雷射器誕生,可在室溫下的可見光範圍內工作 | OE NEWS
一個國際研究人員團隊(其中大部分來自ITMO大學)宣布開發出世界上最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該雷射器可在室溫下工作在可見光範圍。根據這項研究的作者所說,雷射是一個只有310 nm大小的納米顆粒(比1 mm小3000倍),在室溫下可以產生綠色相干光。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記錄這些綠光,也可以通過光學顯微鏡用肉眼觀察到。據了解,該團隊選擇滷化鈣鈦礦作為其納米雷射的材料。傳統的雷射器由兩個關鍵元素組成:激發介質和光學諧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