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都不用想,落後一定是挨欺負!
中國近代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特別是晚清這段歷史更是讓我們看清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不過今天很多人卻提出不同意見,認為落後不一定挨打,傲慢自大才要挨打。例如晚清政府不僅落後,而且還愚昧,甚至敢扣押英法使團,結果被一頓胖揍。
有鑑於此,這些人宣傳晚清政府經常挨揍是由於自大,並非是因為落後。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廷不顧道義,虐殺英法使節,導致英法攻入北京,圓明園慘遭劫掠和破壞)
對於這種觀點,我覺得有些強詞奪理了。實際上清朝在統一全國後,對外一直非常自大和傲慢。
在最初見到見到荷蘭人和葡萄牙使節時,清廷都要求對方行三叩九拜大禮,這難道不傲慢嗎?
而當時的荷蘭人和葡萄牙人卻非常識時務,為了能與大清進行貿易,痛快地答應了清廷的要求。
後來英國人兩次派出使節團訪華,清朝對外態度沒有改變,反而是英國不願意接受慣例,拒絕向清帝行禮。
就連拿破崙都指責英國使團長官阿美士德拒絕向大清皇帝行禮的做法,拿破崙認為英國人應該入鄉隨俗,向嘉慶皇帝磕頭。
那個時候西方國家為啥不抨擊清廷傲慢?因為當時清帝國雖然傲慢,甚至狂妄,但是清帝國有實力,讓西方各國不敢輕動。
(巔峰時期的清帝國讓西方感到懼怕)
尤其是在清朝中前期,西方列強在東南亞的擴張都非常估計清廷的態度。
1740年,荷蘭殖民者在印尼製造了著名的紅溪慘案,近萬名華人被殺。事後荷蘭極為擔心清廷報復,嚴密封鎖消息。只是由於清廷視海外華人為棄民,因此沒有幹預此事。
我們縱觀整個清朝歷史,清朝對西方的態度一直非常傲慢,並非是到了晚清才出現的,不能將挨打全部歸結於傲慢。
其實「落後」的意思就是指實力弱小,清朝中前期雖然已經在科技方面落後於西方,但實力仍舊很強大,因此就算清廷非常傲慢,西方也不敢揍清廷。
即便是到了晚清時期,清廷的實力仍然在那擺著,那麼大一個國家,誰都不好獨吞清國,所以清朝就算挨揍,也終究沒有被吞併。
而反觀越南、緬甸、印度、哈薩克這些國家,則相繼被西方列強兼併。
(哈薩克汗國一直對沙俄比較恭順,但還是沒逃過沒兼併的命運)
所以說清朝對西方傲慢的態度並非它挨揍的主因,清朝的落後導致的實力衰減才是它被狂揍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說假如你有實力,你的態度可以傲慢點。假如你沒實力,你就算再謙虛,也躲不過一劫,人家想揍你,藉口不有的是,例如朝鮮王國,終究是被日本滅掉了,要不是二戰日本戰敗,現在根本沒有大寒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