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走訪:新都區新繁街道辦事處汪家村
12月,一個薄霧的冬晨,新都區新繁街道辦事處汪家村石家院子林盤,外來老闆羅前兵投資打造的「似錦花園羊肉湯」開張營業,特推冬季砂鍋羊肉湯。作為主廚,林盤裡長大的石奎,早上不到7點就趕到後廚忙碌。
林盤是川西平原的農村特色聚居形態,農家院落竹樹環合,並與周邊耕地、渠系、道路融為一體。「過去,農民主要以糧食和蔬菜種植為生,住得生態,過得清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讓這裡發生了變化。」汪家村村委會主任劉華傑說。站在林盤邊緣,成都市規劃總長近1.7萬公裡、黃綠藍三色線標註的天府綠道已延伸到這裡,把一個個「石家院子」串珠成線,勾勒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圖景。
依託電商 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鄉村振興首先是產業興,汪家村是一個有農業種植傳統的村莊,全村每年有1200餘畝土地輪種蔬菜,種植的特色蔬菜番茄、黃瓜等相繼都獲得了綠色認證。早在2007年,汪家村蔬菜種植大戶就發起成立了汪家蔬菜專業合作社。2013年11月 「汪家灘」蔬菜商標正式通過工商註冊,標誌著汪家村蔬菜種植邁上了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發展道路。
2013年6月,在汪家村黨委的大力扶持下,結合當地產業特色,汪家村建成了新都區首個「農民工會創業園」。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成都市較為成熟的農業創業園區之一,該園區種植面積達800餘畝,其中,蔬菜大棚300餘畝,以番茄、苦瓜、等種植為主,單就種植業一項,年產值就可達1360萬餘元,帶動農民工200餘人就業。如今,汪家村每年都會舉辦兩次熱鬧的蔬菜栽種技能大賽,大力傳播農業科技知識,為農戶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如今,汪家村已經成為新都區鄉村振興示範片區——新繁蔬菜電商小鎮的核心區,正依託新繁本土農產品電商「長德菜易通」平臺優勢,積極發展物聯網科技大棚,打造「訂單式」高科技農業生產基地,走「網際網路+農業」的科技興農之路。
林盤保護 引領鄉村旅遊
綠道步入林盤,茂林修竹、流水潺潺,茶院、火鍋、私房菜、共享辦公區等特色院落點綴其間,這便是汪家村攜手市場主體創意打造的「拾裡庭院」文旅聚落。
新繁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拾裡庭院」的主要創意,是依託成都市正在大力推進的川西林盤保護開發政策,盤活閒置農房(院落),打造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新業態。主要思路則是「一司兩統三分離」,即成立一家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公司,並按照「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分離的原則,吸引農民將多餘房屋及閒置庭院(宅基地)、耕地等資源的使用權和經營權量化入股,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統一運營。
2018年6月15日,汪家村成立了陌上汪家商務服務有限公司,汪家村村委會主任劉華傑任董事長。經過溝通,石家院子29戶村民全部籤字同意,將農用地、院壩地、宅基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納入陌上汪家,與成都源素輕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
正午時分,一鍋鍋美味羊肉湯端上了餐桌。看著客人們在竹林裡大快朵頤,村民石奎很滿足:「家門口打工,掙錢比以前在外開大車還要多。」
據了解,為進一步激發農民共建美好生活的幹勁,「拾裡庭院」整個項目堅持以「住商分離+商住一體」的全新運營思路,保障農民在增加收入同時,也能享受美好人居,真正把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理念落到實處。
截至目前,「拾裡庭院」已引進9家經營主體,今年9月28日開張後,僅一個月就實現了35萬元營業額。按照「保底+分紅」的利益聯結機制,目前陌上汪家已向股東兌現了2萬餘元保底金。到今年年底,單個股東最高可以有6000多元分紅。
「只要有利於老百姓,我們一定會大膽探索。」新繁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項目各方將積極籌劃「拾裡庭院」二期,以期將更多農戶納入其中,並堅持「宜商則商、宜農則農」的理念,積極探索產業創新助推鄉村振興的更多實現方式。
華西社區報記者 彭戎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