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講堂】第55期聚焦運用生命活動解析技術探尋生命的色彩

2020-11-29 華東理工大學

生命科學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是什麼?解析生命規律提供新方法有哪些?人類疾病的診療與藥物發現研究方面有哪些顛覆性技術?11月6日下午,我校面向本科生打造的高端學術講座「通海講堂」第55期暨「學校首屆十大學術進展」系列講座第2場在奉賢校區圖文信息中心通海廳開講。光遺傳學與合成生物學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主任楊弋教授受邀作主講嘉賓,講座由藥學院藥物科學系主任劉桂霞主持。校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呂遐、校長辦公室副主任王海明、校長辦公室蔣曉春出席。

楊弋以「生命的色彩」為題,從生物成像技術史、光學成像研究前沿和目前正在從事的研究這三個部分為學生們呈現出一場震撼的生命科學盛宴。

楊弋首先介紹了生物成像的基本歷史。「生物檢測的最高境界是生物成像」,楊弋指出,生物成像顛覆性方法與諾貝爾獎的聯繫密切。自1901年倫琴因發現X射線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開始,生物成像領域的研究成果先後獲得了十多項諾貝爾獎:1906年的神經細胞染色技術、1953年相差成像技術、1979年CT斷層成像技術、1986年電子顯微鏡技術、2003年的磁共振技術、2014年超分辨螢光顯微鏡技術和2017年冷凍電鏡技術等多項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光與生命現象早已結下了不解之緣。從科學發展觀來看,在21世紀,所有的科學技術都將圍繞人與人類的發展問題,尋找各自的存在意義與發展面。因此,生物成像從來就是生命科學的熱點領域。

生命活動具有極度複雜的時空分布。在生命科學領域首先要做的兩件事情,一個是要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即能看到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另一個就是要有孫悟空的「金箍棒」,即合適的工具可以實現改變生命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之前傳統研究解析度低、通量低,近代研究是觀察性研究,在未來則要能夠實現達到更精細的層次,並能對研究對象的多重性質、動態的時空信息進行獲取,並實現對生命活動的觀察與調控。這就是生命科學的前沿所在。

生物光學成像的難點在於如何產生可識別的分子光學信號。從自然界來看,螢火蟲發光是一個常見的生命現象,它屬於高強度的生物發光肉眼可以看見。生物發光是一種酶催化的氧化作用,存在於細菌、真菌、昆蟲、魚類等許多有機體中,但是,在高等的動植物中沒有發現生物發光。1962年,下村修在一種生活在北冰洋寒冰水域的水母——維多利亞多管水母體內發現並純化了綠色螢光蛋白。馬丁·沙爾菲發現了綠色螢光蛋白的價值,並第一次將這種工具投入實驗研究。1994年,華裔科學家錢永健改造了螢光蛋白,使之螢光更強並變色。這3位科學家由此獲得了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從此,螢光蛋白帶來了生物技術的新革命,螢光蛋白可以標記任何的蛋白質分子。各種化學探針和生物探針被發明出來以了解細胞各種物質在不同的時間、空間、物種以及生命的調控過程等七維數據。

光遺傳學是最新發展起來的前沿學科,是21世紀生命科學領域最引人注目的革新之一。通過結合遺傳工程與光來操作,可對特定細胞內的生物活動直接進行時間空間的控制。生物學家長期以來用試管做實驗,而現在可以用一束光把一個細胞和計算機連接起來,用計算機控制和接收細胞信號,從而實現單細胞分析,使人類對生命現象的控制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光遺傳學的意義在於可以改變生命體系,能夠實現自動化、高通量,並通過與物理、化學、計算機、材料、機械等學科進行交叉得到大數據,並通過人工智慧進行分析,這將會幫助生命科學研究取得很大的進展。

目前,我校在細胞代謝螢光成像技術方法及其應用上具有強大研究實力,系列原創成果取得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代謝是生命的基本特徵,是一切生命科學的基礎;而細胞是代謝的最小單位也是生命活動的最小單位。幾乎所有重大疾病都與代謝相關,如糖尿病、肥胖症、衰老、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因此,代謝科學是國際生命醫學科學聚焦的最重要的研究領域。另外,人類通過控制代謝方向,讓物質流動到理想的合成的產品,比如微生物藥物、化妝品、生物材料、降解汙染物等。未來,大量的物質將要由生命科學創造,即通過使用可持續的生物製造替代石油化工,通過合成生物學的途徑來實現「綠色地球」的目標。我校五十年代建校時的五個專業有三個專業與細胞代謝研究領域相關:染料專業、製藥工程專業、抗生素化工專業。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形成了細胞代謝研究的創新群體。我校科研工作者在細胞代謝監控原創工具的基礎研究、藥物發現與藥物生物合成等應用基礎研究方向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創新成果。如楊弋教授團隊發明的系列核心代謝物遺傳編碼螢光探針、螢光RNA探針、光控基因表達系統等前沿技術方法可以實現對細胞代謝活動實時、高分辨、多層次的最精密監測與控制,現已被國際同行廣泛跟蹤應用。這些技術未來有望在代謝機制、藥理與藥物代謝、新藥發現、藥物製造、化妝品檢測、食品檢測、環境檢測、藥物篩選、醫學即時檢測等各個方向得到廣泛應用。

在互動環節,同學們積極踴躍的提出問題:糖尿病是否在將來可以通過光控的方式實現治癒、「對癌的戰爭」與「帶癌生存」的不同觀點的看法等,楊弋分別作出了詳細的回答。


相關焦點

  • 九江市第十一中學開展「探尋生命奧秘」主題科普研學活動(組圖)
    大江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陳玉文報導:為拓展孩子們的視野,加深其對人體構造及相應功能的了解,提高其對學習的積極性及準確度,樹立科學學習的方法,12月11日,九江市十一中組織同學們來到九江市婦幼保健院健康教育基地開展了一場「探尋生命奧秘」主題科普研學活動。
  • 第十八期(2018年)有機質譜譜圖解析應用技術提高培訓班邀請函
    為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使質譜更好地為科研、生產工作服務,適應當前從事質譜應用技術科技人員的迫切需求,自2009 年起,先後開設了近四十期不同類型和層次的質譜技術培訓班,受到廣大學員歡迎和好評。  近年來,質譜技術在我國快速發展,廣泛應用於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化學化工、製藥、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各領域,成為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質譜的定性分析基於對質譜譜圖的解析。
  • 【人文講堂】魚在深淵:「百年大學·人文講堂」 第四期 第4講
    【人文講堂】魚在深淵:「百年大學·人文講堂」 第四期 第4講 2020-01-16 0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淮陰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探尋生命科學 解碼生命奧秘
    生命之美,盡在生科。歡迎選擇淮師生科院,讓我們一起探尋生命科學奧秘,放飛人生夢想!  畢業生可擔任中學生物教師、小學科學教師、普通高校及高級職業技業學院生命科學相關專業教學及實驗輔助人員、生命科學相關行業實驗技術人員等。本專業碩士研究生錄取率一直為30%以上。
  • 上財商學院校友會生命健康俱樂部第二期活動精彩回顧
    6月23日上午,上財商學院校友會生命健康俱樂部(以下簡稱「生命健康俱樂部」)第二期活動在大禮堂二樓博雅知識堂圓滿舉辦。
  • 人類對外星生命的探尋
    人類對地外智慧生命的探尋的過程是漫長的,而世界未解之謎似乎都會與外星人搭上關係,金字塔、巨石陣、稻田怪圈、百慕達三角、復活節島上的巨石像等等,這也似乎是間接地將外星人歸結為未解之謎的系列,而這也正符合人類天生的強大的好奇心。我們對深邃美麗星空嚮往已久,我們同樣也渴望知道我們到底會不會是廣袤無垠的宇宙中孤獨的存在。
  • 在孩子心中播下「生命科學」的種子
    ,檢驗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浙江省醫學遺傳學重點實驗室、浙江省模式生物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心等實驗技術平臺向公眾開放,吸引了溫州市實驗小學、溫州市籀園小學、甌海實驗小學等8所學校的小學生和家長共400餘人前來參觀和體驗。
  • 首都科學講堂第590期《護佑國寶綠孔雀》
    2019年5月5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590期首都科學講堂活動在首都圖書館舉行。本期講堂邀請了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高源老師,為大家帶來主題為《護佑國寶綠孔雀》的精彩講座。講座一開始,高老師就拋出了三個問題:中國歷史上有孔雀嗎?是哪一種孔雀?中國孔雀現狀如何?
  • 《第116期衍林講堂》崔平遠教授解密深空探測
    10月18日下午,我校有幸邀請到北京理工大學崔平遠教授,做客我校第116期「衍林講堂」,為同學們解密深空探測概念、技術與趨勢。海南中學王涵副校長,教務科梁振鋒科長與高一、高二部分同學在圖書館二樓演播廳聆聽了崔教授精彩的講座。
  • 科普:到莫克蘭海溝探尋「生命的第三種形式」—古菌
    新華社「實驗3」號1月31日電(記者張建松)地球上究竟有幾種生命形式?科學家最新的劃分是三種: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  包括人類和動植物在內的真核生物,細胞內有細胞核,遺傳物質DNA主要儲存於此;細菌則沒有細胞核,DNA游離於細胞質中;古菌則又是不同於細菌的一種生命形式,它們沒有細胞核,但另一些特徵又與真核生物相似,例如存在重複序列和核小體。這種生命形式如此獨特、如此陌生,令各國科研人員都充滿好奇和想像。古菌研究正在世界範圍內升溫。
  • 探尋生命價值和意義!上海「生命教育」聯合教研室落戶靜安→
    探尋生命價值和意義!>靜安區社區學院院長蔣中華介紹,作為全市最早開展全年齡段生命教育的成人教育機構,靜安區社區學院將按照市學習型社會建設服務指導中心辦公室要求,依託上海「生命教育」聯合教研室建立生命教育相關課程與資源,促進生命教育課程資源的理論研究,開展提升生命教育教學方法的實踐探索。同時,研究室還將探索上海終身教育學分銀行中的社區教育課程的學分制管理,以進一步提升全市社區教育的內涵建設。
  • 雛鷹科普講堂第十六期 | 日常生活中的奇妙之光
    2020年10月31日,新站高新區勤勞社居委和雛鷹行動青少年公益服務中心聯合舉辦了科普講座《日常生活中的奇妙之光》,這也是雛鷹行動青少年公益服務中心系列公益科普講座的第16期。主辦方邀請了合肥工業大學劉晨教授,為雛鷹志願者們普及光學知識。
  • 第十一期山東幹部講堂開講,王堅圍繞「城市大腦與城市治理」作報告
    第十一期山東幹部講堂開講,王堅圍繞「城市大腦與城市治理」作報告 2020-07-26 1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命科技賽道持續升溫 信銘生命科技未來可期
    原標題:生命科技賽道持續升溫,信銘生命科技未來可期   信銘生命科技
  • 作為生命活動的形式
    朗格將感覺的層次進行了劃分,首先是作為最初級意識的感覺,它是有機體活動的一個方面;其次是更高階段的感覺;再次是主觀知覺能力,這是當感覺活動具有了方向目的性以及它的本能更加複雜才具有的高級能力。而對朗格的生命形式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其規定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李美妍出席活動 量身定做「生命之花」弘揚大愛
    搜狐娛樂訊 近日,書法家兼演員李美妍出席由「優家薈」主辦的主題為葉明子攜手「生命之花」精英聚會活動。當天李美妍通過了解「生命之花」的奧秘後,當場創作了一幅獨一無二的畫作,共同弘揚「大愛與祥和」的精神。  「量身定做生命之花」  近日,書法家兼演員李美妍出席了葉明子攜手「生命之花」的精英聚會。活動當天,雲集各界精英智者,共同傾聽與探討「生命之花」的奧秘,並當場創作了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之花」畫作。
  • 北京市政協文化講堂活動在E9區創新工場舉辦
    2020年5月12日,北京市政協文化講堂活動在E9區創新工場舉辦,圍繞「健全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引領區建設」進行專題學習。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副主席楊藝文、牛青山、林撫生參加。講堂舉辦地——E9區創新工場由原三元食品乳品一廠老廠房騰退改造而成,集聚了一批文化科技融合領域的領軍企業。
  • 關於舉辦「第十五期有機質譜譜圖解析最新應用技術」專題培訓班...
    為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讓有機質譜更好的為科研、生產及研發工作服務,適應當前從事質譜應用技術科技人員的迫切需求,培訓中心考察了全國各類有機質譜應用技術培訓現狀,借鑑並發揚培訓成效顯著的全國有機質譜應用技術培訓班的成功經驗,與儀器行業最大的門戶網站儀器信息網合作,從2009 年開始,開設了三十期不同類型和層次的質譜培訓班,受到廣大學員歡迎和好評。
  • 我科學家揭示生命信息載體第二級密碼
    原標題:我科學家揭示生命信息載體第二級密碼   新一期的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幅研究論文形式報導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們的一項重大發現。中國科學家發現了基因組「生命信息載體」的第二種雙螺旋結構——染色質的左手雙螺旋結構。
  • 季維智: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
    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今年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一路走到國際靈長類研究的最前沿。「通過研究猴子,能夠探索人類生命發育的奧秘。」季維智解釋自己研究猴子的初衷,「現在很多疾病沒有特效藥,人們對這些疾病的發病機理不了解,不知道早期發病的症狀。通過研究猴子模型,就能早點發現發病的症狀和機理。」1977年恢復高考時,他考入雲南大學生物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