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細胞外泌體顆粒表徵測量技術新進展

2020-11-30 儀器信息網

  外泌體最早發現於體外培養的綿羊紅細胞上清液中,是細胞主動分泌的大小較為均一,直徑為40~100納米,密度1.10~1.18 g/ml的囊泡樣小體。

  細胞外泌體攜帶多種蛋白質、mRNA、miRNA,參與細胞通訊、細胞遷移、血管新生和腫瘤細胞生長等過程並且有可能成為藥物的天然載體,應用於臨床治療。然而,測量技術手段的局限限制了外泌體在這些領域的研究進展。所以,在這篇文章中,總結了外泌體的純化方法,比較了現存各種外泌體測量技術,重點介紹了一種新的測量技術,納米微粒追蹤分析術,在外泌體尺寸和表徵研究中的應用。

  1. 外泌體提取及方法學評價

  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一種方法能同時保證外泌體的含量、純度、生物活性。

  1.1 離心法

  這是目前外泌體提取最常用的方法。簡單來說,收集細胞培養液以後依次在300 g、2 000 g、10 000 g離心去除細胞碎片和大分子蛋白質,最後100 000 g離心得到外泌體。此種方法得到的外泌體量多,但是純度不足,電鏡鑑定時發現外泌體聚集成塊,由於微泡和外泌體沒有非常統一的鑑定標準,也有一些研究認為此種方法得到的是微泡不是外泌體。

  1.2 過濾離心

  過濾離心是利用不同截留相對分子質量(MWCO)的超濾膜離心分離外泌體。截留相對分子質量是指能自由通過某種有孔材料的分子中最大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外泌體是一個囊狀小體,相對分子質量大於一般蛋白質,因此選擇不同大小的MWCO膜可使外泌體與其他大分子物質分離。這種操作簡單、省時,不影響外泌體的生物活性,但同樣存在純度不足的問題。

  1.3 密度梯度離心法

  密度梯度離心是將樣本和梯度材料一起超速離心,樣品中的不同組分沉降到各自的等密度區,分為連續和不連續梯度離心法。用於密度梯度離心法的介質要求對細胞無毒,在高濃度時粘度不高且易將pH調至中性。實驗中常用蔗糖密度梯度離心法,在離心法的基礎上,預先將兩種濃度蔗糖溶液(如2.5 M 和0.25 M)配成連續梯度體系置於超速離心管中,樣本鋪在蔗糖溶液上,100 000 g離心16 h,外泌體會沉降到等密度區(1.10~1.18 g/ml)。用此種方法分離到的外泌體純度高,但是前期準備工作繁雜,耗時,量少。

  1.4 免疫磁珠法

  免疫磁珠是包被有單克隆抗體的球型磁性微粒,可特異性地與靶物質結合。同樣,在離心法的基礎上,預先使磁珠包被針對外泌體相關抗原的抗體(如CD9、CD63、Alix)與外泌體共同孵育,蒸餾水衝洗後,重懸於PBS緩衝液中。這種方法可以保證外泌體形態的完整,特異性高、操作簡單、不需要昂貴的儀器設備, 但是非中性pH和非生理性鹽濃度會影響外泌體生物活性,不便進行下一步的實驗。

  1.5 色譜法

  色譜法是利用根據凝膠孔隙的孔徑大小與樣品分子尺寸的相對關係而對溶質進行分離的分析方法。樣品中大分子不能進入凝膠孔,只能沿多孔凝膠粒子之間的空隙通過色譜柱,首先被流動相洗脫出來;小分子可進入凝膠中絕大部分孔洞,在柱中受到更強地滯留,更慢地被洗脫出。分離到的外泌體在電鏡下大小均一,但是需要特殊的設備,應用不廣泛。

  2. 外泌體測量各種方法的比較

  2.1 電子顯微鏡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的工作原理是以能量為1-30KV間的電子束,以光柵狀掃描方式照射到被分析試樣的表面上,利用入射電子和試樣表面物質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二次電子和背散射電子成象,獲得試樣表面微觀組織結構和形貌信息。高的解析度。由於超高真空技術的發展,場發射電子槍的應用得到普及,現代先進的掃描電鏡的解析度已經達到1納米左右,足夠用來進行外泌體尺寸的測量。鑑於SEM的工作特點,在外泌體研究中,能夠直接觀察到樣品中外泌體的形態。並且SEM具有很高的解析度,能夠鑑別不同大小不一的外泌體。但SEM對樣品的預處理和製備上面要求較高,樣品的準備階段比較複雜,不適合對外泌體進行大量快速的測量。而且由於外泌體經過了預處理和製備過程,無法準確的進行外泌體濃度的測量。

  2.2 動態光散射技術

  動態光散射是收集溶液中做布朗運動的顆粒散射光強度起伏的變化,通過相關器將光強的波動轉化為相關曲線,從而得到光強波動的速度,計算出粒子的擴散速度信息和粒子的粒徑。小顆粒樣品的布朗運動速度快,光強波動較快,相關曲線衰減較快,大顆粒反之(圖1)。

  

圖1 大顆粒和小顆粒光強波動及相關曲線

  在外泌體研究中,動態光散射測量敏感度較高,測量下限為10納米。相對於SEM技術來說,樣品製備簡單,只需要簡單的過濾,測量速度較快。但是動態光散射技術由於是測量光強的波動數據,所以大顆粒的光強波動信號會掩蓋較小顆粒的光強波動信號,所以動態光散射不適合大小不一的複雜外泌體樣本的測量,只適合通過色譜法製備的大小均一的外泌體的尺寸測量,並且無法測量樣品中外泌體的濃度。

  2.3 納米微粒追蹤分析術

  納米微粒追蹤分析術(以下簡稱NTA)是一種比較新穎的研究納米顆粒的方法,它可以直接和實時的觀測納米顆粒。NTA通過光學顯微鏡收集納米顆粒的散射光信號,拍攝一段納米顆粒在溶液中做布朗運動的影像,對每個顆粒的布朗運動進行追蹤和分析,從而計算出納米顆粒的流體力學半徑和濃度。

  NTA系統的工作原理是將一束能量集中的雷射穿過玻璃稜鏡對樣品(懸浮顆粒的溶液)進行照射(光路圖見圖2)。

圖2 NTA雷射光路圖

  

  雷射光束從較小角度入射進入樣品溶液,照亮溶液中的顆粒。配備相機的光學顯微鏡,被放置在特定的位置上,收集視野中被照亮的納米顆粒發射出的光散射信號。 樣品池有大約500微米的深度,採樣點雷射照亮寬度為20微米,這個數值和光學顯微鏡的聚焦的視野深度相匹配。相機會進行60秒的影像拍攝,每秒30個採樣畫面。顆粒的運動過程被NTA軟體進行分析。NTA軟體在每幅被記錄的畫面中鑑別和追蹤做布朗運動的納米顆粒。

  根據顆粒的運動速度,通過二維 Stokes-Einstein方程計算顆粒流體力學半徑

  在方程中2是均方位移,KB是Boltzmann常數; T是溶液的溫度,單位是Kelvin;ts是採樣時間,例如,1/30 fpsec = 33 msec;η是溶液粘度;dh是流體力學直徑。 NTA檢測顆粒大小的範圍和顆粒本身的折光指數相關。測量的下限取決於被研究顆粒和背景之間信噪比,也就是顆粒的散射光強度和背景的光強差距。顆粒的散射光強度根據Rayleigh散射方程,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其中,d是顆粒的直徑,λ是入射光的波長,n是顆粒和溶液的折光係數比。通常來說,生物樣品,如外泌體等,折光係數較低,所以測量下限為30-40納米。

  由於NTA技術是直接追蹤樣品中每一個納米顆粒,決定了NTA對複雜的樣品具有極高的解析度,為了證明NTA對於複雜樣品的分辨能力,我們將100納米和300納米兩種不同大小的聚苯乙烯顆粒按照5:1的數量混合,使用NTA進行測量(圖3A)。儘管其分布圖形有一定的重疊,但兩種不同大小的納米顆粒的峰清楚的區分開來。這種對複雜樣品的分辨能力對於外泌體這樣的研究對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NTA也能對樣品濃度進行直接測量。對一系列濃度為1×108-8×108的100納米單分散樣品進行測量,可以看到NTA測量濃度結果和實際濃度存在著很好的線性相關(圖3B)。對於多分散體系,測量結果的準確取決於儀器參數的設定(照相機快門速度和光圈),恰當的參數設定可以保證不同大小顆粒都被NTA軟體追蹤和計算。

圖3 A. 100納米和300納米混合樣品NTA測量 B. NTA測量濃度和樣品實際濃度線性相關

  NTA還具有分析螢光樣品的能力,NTA有四種不同波長405納米, 488納米, 532納米和635納米的雷射器可以選擇,在搭配相應的濾光片,從而實現對螢光樣品的測量。將100納米的螢光標記的顆粒和200納米的非螢光顆粒用同一溶劑做成混合樣品,使用NTA進行測量(圖4),圖4中,藍色的線顯示為NTA的光散射模式,可以看到儘管100納米和200nm納米顆粒的分布圖有重疊,但還是清楚的區分了100納米和200納米的峰值。然後使用螢光濾光片進行分析,只觀測到100納米的螢光標記的納米顆粒(紅線)

 

圖4 NTA螢光樣品測量

  由於外泌體表面有標誌物CD9,CD63等跨膜分子的存在,在複雜的背景環境下(如血清中),可以用螢光抗體標記外泌體,在用NTA的螢光測量功能實現在複雜背景下對外泌體的測量。NTA相比較於流式細胞儀的螢光功能,解析度較高,測量螢光顆粒的下限可以達到30-40納米,而流式細胞儀的測量下限為400納米,即使對於最新一代的數碼流式細胞儀,其測量下限已經達到100納米,但由於它仍然建立在監測光信號的基礎上,所以測量和準確性和解析度仍然不可靠。所以在外泌體螢光功能測量上,NTA具有獨特的優勢。

  3. 總結

  外泌體作為生物標誌物的研究目前處於起步階段,但臨床應用已顯示出良好的前景。 在臨床診斷中,簡單快速的在複雜的生物背景下(如血漿,尿液)測量外泌體濃度,大小和表徵數據是必備的要求。目前存在的方法都無法完美的解決這一問題。NTA作為一個相對新的測量技術,具有實時觀測,較高的解析度,準確的濃度測量和螢光測量功能,提供了對外泌體大小和濃度研究的新的思路。

  (作者:張帥,英國馬爾文儀器公司生物科學專家,負責生命科學相關產品的推廣與技術支持。)

  註:文中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讀者參考。

 

 

相關焦點

  • 抗衰老的新風口:幹細胞外泌體|幹細胞外泌體|阿爾茲海默病|抗衰老|...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美國科學家羅思曼、謝克曼以及德國科學家祖德霍夫,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的囊泡運輸調控機制。美國抗衰老醫學研究會主席Klatz博士稱:「外泌體是幹細胞技術的下一個發展方向」。那麼,人們面臨衰老時,幹細胞外泌體正在發揮著怎麼樣的作用?
  • 不同幹細胞來源外泌體在牙周再生領域的研究進展
    在組織再生過程中,幹細胞可通過旁分泌機制釋放多種生物活性分子(如趨化因子、生長因子等),構建複雜的局部微環境,趨化周圍的宿主幹/祖細胞遷徙至損傷部位並增殖、分化,抑制受損細胞凋亡和炎性反應,促進血管新生,調節細胞免疫功能,誘導再生反應的發生。外泌體作為幹細胞旁分泌機制的重要產物,在組織損傷修復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對外泌體在牙周組織再生領域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內附20多外泌體高分套路、技術資料
    非編碼RNA研究將從全新的角度揭示生命調控的分子機制,並為人類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理論依據和新的技術。詳細介紹,快速了解外泌體技術資料外泌體推薦綜述文獻10篇外泌體相關綜述還有領域內最值得讀的24本外泌體相關綜述,從專業角度帶你解讀外泌體研究,高分文章不用愁!
  • 為什麼說幹細胞外泌體將是修復心臟功能的新主流?
    幹細胞外泌體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組織修復以及缺血性疾病等的治療研究,成為了醫學領域的新熱點。近期,幹細胞雜誌(STEM CELL)最新發表的綜述描述了幹細胞外泌體對於心臟的修復以及保護的作用,圍繞幹細胞外泌體的功能以及臨床應用研究,展示了幹細胞外泌體治療心臟相關疾病的潛力。
  • 製藥巨頭扎堆 外泌體賽道火熱
    外泌體是來源於細胞內膜的納米級囊泡,包含有核酸、蛋白和脂質等生命物質,作為一種細胞間交流的機制,在生命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近年來,一些新的公司湧現出來,專注於開發治療性外泌體或其他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 EV)作為基因和RNA療法的載體,理由是它們具有作為核酸載體的天然傾向。11月3日,發表於Nature Biotechnology的一篇文章介紹了外泌體等EV領域近期的投融資交易狀況及研究進展,這些信息體現出了外泌體賽道的持續升溫。
  • 再生醫學的新主流:幹細胞外泌體修復心臟功能
    幹細胞外泌體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組織修復以及缺血性疾病等的治療研究,成為了醫學領域的新熱點。近期,幹細胞雜誌(STEM CELL)最新發表的綜述描述了幹細胞外泌體對於心臟的修復以及保護的作用,圍繞幹細胞外泌體的功能以及臨床應用研究,展示了幹細胞外泌體治療心臟相關疾病的潛力。
  • 多孔材料的比表面和孔分析理論及顆粒表徵技術進展研討會
    美國康塔儀器公司(Quantachrome Instruments),是國際著名的材料特性分析儀器專業製造商,在四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致力於粉體及多孔物質測量技術的創新,碩果纍纍:1972年研製出世界第一臺動態氣體吸附比表面分析儀,同年又研製出世界第一臺商用氣體膨脹法真密度分析儀;1978年首次將連續掃描注汞技術應用到壓汞儀中
  • ReliveFILL瑞黎菲-基於歸巢療法的細胞外泌體醫學美容
    打開生命枷鎖的密鑰人類被衰老這道自然限制器束縛,古有飲鹿血、食鹿胎的帝後,近有白藜蘆醇、NMN、細胞療法的新技術新產品,其本質都是人類在尋找破解限制器的密鑰。再生醫學是網際網路、電子與信息革命之後的又一股技術發展熱浪。
  • 什麼是幹細胞外泌體生發?這是最專業的回答
    外泌體是細胞在特定條件下分泌的小囊泡,是細胞間傳遞信號,相互溝通和影響的重要工具,它可以直接進入受體細胞影響細胞功能。外泌體修復衰老細胞的機理年輕的脂肪組織中提取外泌體,在特定條件下擴大培養出具有調控毛囊幹細胞功能的外泌體,包含多種細胞因子的外泌體直接進入毛囊細胞
  • 幹細胞外泌體技術三個月還你新發再生
    幹細胞生發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相對比較陌生,外泌體生發技術更是鮮為人知!那麼幹細胞外泌體生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理和作用呢?重點內容一定要仔細閱讀。頭髮的生長脫落以及包括頭皮的健康程度究其本源和毛囊幹細胞的狀態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國內外泌體領域進展總結(上篇)
    此外研討會還對對外泌體的分離和檢測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討論。     本期文章研究性文章主要內容包括:KRAS突變、胰腺癌、外泌體RNA和ctDNA的液體活檢,原癌基因細胞質酪氨酸激酶(SRC)、microRNA-21 、KRAS突變、腫瘤微環境等。
  • 清華AM綜述:鋰電池原位表徵的五個關鍵技術
    (X 射線衍射,X 射線吸收光譜,X 射線成像技術)電子原位表徵技術:工作原理,原位裝置設計,研究實例。(掃描電子顯微鏡, 透射電子顯微鏡)中子原位表徵技術: 工作原理,原位裝置設計,研究實例。(中子衍射, 中子深度分析, 中子反射和中子成像)光譜原位表徵技術:工作原理,原位裝置設計,研究實例。
  • 輕鬆解鎖外泌體RNA生物標誌物的研究策略
    >  在當下這種高負荷的科研工作環境下,或許您需要的是一劑輕鬆又不失嚴謹的良藥,近年來外泌體(exosome)越來越受到醫學研究人員的重視,被認為是疾病標誌物早期診斷或監測的潛在新途徑,對於循環外泌體RNA(尤其是miRNA),已經成為檢測早期癌症的最具前景的生物標誌物之一,而lncRNA作為當下的另一個研究熱點,尚不確定血漿中腫瘤細胞來源的外泌體lncRNA
  • 抑制炎症,激活抗凋亡,促進組織修復,幹細胞外泌體的好處太多了
    "表面的"鎖"——受體蛋白(receptor)識別[3],打開大門,外泌體得以進入指定細胞內,這個過程被形象地稱為歸巢內化。人體千千萬萬種細胞之中,目前被研究最多的,臨床試驗在跑的,是在再生醫學領域有著巨大潛力的間充質幹細胞(MSC)所分泌的外泌體。 研究發現,在人工培養的間充質幹細胞中,某些特定的RNA會優先累積,形成外泌體 [5],這可能讓間充質幹細胞外泌體裡的成分不至太過"隨緣"。
  • 幹細胞外泌體,美容護膚黑科技
    幹細胞具有三方面迷人的特徵:首先,幹細胞恰似睡美人,一般情況下95%以上的幹細胞沒有活性,而當組織受到損失時,這些幹細胞便甦醒過來開始增殖。第二,幹細胞非常聰明,像天空中的小鳥知道如何歸巢,能夠自行向目標組織遷移。第三,幹細胞非常能幹,一旦身體需要,這些幹細胞可按照發育途徑分化出不同的功能細胞。
  • 「自然展望-細胞外RNA」增刊
    外泌體是直徑30到100納米的脂質球體,被全身細胞用來轉移microRNA(miRNA)之類的小分子。外泌體可以在人體內自由通行,而不引起免疫系統的過度關注,每一個外泌體都是「一個理想的藥物載體」,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生物工程師Juliane Nguyen說。
  • 奧本源肌膚再生黑科技—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源外泌體
    源頭激活細胞,重啟全面年輕態研究發現間充質幹細胞外泌體可以參與皮膚組織修復與再生的各個過程,通過促進皮膚細胞的增殖遷移,促進血管新生。奧本源動能素由澳洲幹細胞實驗室技術研發,添加臍帶間間充質幹細胞源外泌體等活性成分,調節免疫反應來促進創傷癒合與皮膚組織及膠原蛋白再生,抗炎抗氧化,從根源上進行組織修復與細胞再生,從而實現真正的源頭抗衰,恢復肌膚健康之美。
  • 一場學術交流的饕餮盛宴——顆粒的測試與表徵分會場成功舉辦
    2020年10月24-25日,中國顆粒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顆粒技術研討會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會議同期舉辦16個不同主題的分會場,儀器信息網對「第4分會場:顆粒的測試與表徵」進行了跟蹤報導。
  • 小小兵的大貢獻—神奇的幹細胞外泌體
    幹細胞是具胚胎時期特性,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的細胞,是人體內可以轉化為各種器官和組織的細胞。幹細胞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單一細胞如何發展成為器官,以及健康的細胞如何取代更換受傷或病變而壞死的組織細胞,在發育和組織修復上具有極大重要性。三十多年前,科學家發現自小鼠胚胎獲取幹細胞的方法,並於1998年科學家成功地分離出人類胚胎幹細胞,並在體外培養與繁殖。
  •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漿外泌體生物標誌物研究取得進展
    有研究報導,血液外泌體可能在柯薩奇B病毒引起的VMC發病的病理生理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比較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漿外泌體差異蛋白質組,有可能篩選出隱藏的生物學信息,這將為尋找敏感特異的生物標誌物及新的藥物靶點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