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展望-細胞外RNA」增刊

2020-11-29 騰訊網

原文作者:Amanda Keener

研究人員利用天然的細胞外囊泡網絡提供RNA療法。

來源:David Parkins

2008年,Lydia Alvarez-Erviti開始在英國牛津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她當時的研究目標是開發出針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基因療法。她將α-突觸核蛋白作為標靶,這是一種在帕金森病患者大腦中積累的蛋白質,並且設計了小幹擾RNA(siRNA)以減少小鼠體內產生的α-突觸核蛋白。但是,她需要能將siRNA導入大腦的方法。該方法既要保護RNA穿越循環血液與大腦之間的屏障,又要安全到可以重複使用。幸運的是,一位同事恰好在研究天然存在的外泌體,這種納米大小的囊泡可能對Lydia的研究有幫助。

外泌體是直徑30到100納米的脂質球體,被全身細胞用來轉移microRNA(miRNA)之類的小分子。外泌體可以在人體內自由通行,而不引起免疫系統的過度關注,每一個外泌體都是「一個理想的藥物載體」,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生物工程師Juliane Nguyen說。

大約十年前,現在任職於西班牙拉裡奧哈省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Alvarez-Erviti和她的同事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證明了外泌體作為藥物載體的潛力[1]。現在,大量動物實驗以及早期人體實驗都證明了外泌體產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從其他類型的細胞外囊泡(EV)中分離外泌體非常昂貴,並且分離出的外泌體天然攜帶多種未經表徵的物質。從安全性和標準化角度來說,這種複雜性使基於外泌體的療法介於細胞療法和小分子藥物療法之間。不過,這些挑戰並沒有阻止Alvarez-Erviti的團隊或其他致力於將EV標準化和產品化並用於人體的研究團隊和企業。她說:「當你的研究對象是外泌體時,你必須要有很強的決心。」

天然替代物

對於RNA和小分子藥物而言,如何進入細胞內部是抵達靶標的主要瓶頸。人體會採取適當的措施防止異物進入細胞,比如細胞膜和RNA降解酶。為此,生物技術專家想出了各種解決辦法,比如用合成的納米顆粒載體或空載病毒保護藥物不被降解,促進其進入細胞。其中最受歡迎的載體是一種被稱為脂質體的脂質分子球,直徑一般在100到200納米,可以與細胞膜融合來運送其內含物。但是,高劑量的脂質體會破壞細胞,並且脂質體和病毒載體在重複給藥後都會觸發免疫反應。這些問題導致許多研究人員把目光投向了外泌體——這種載體本身就在人體內執行運輸RNA的任務。

通常認為外泌體比人工囊泡更安全,因為它們原本就在體內循環。研究人員發現,在實驗室中用外泌體處理細胞不會引起細胞死亡,並且可以將外泌體反覆注射給小鼠而不會引起炎症反應[2]。Alvarez-Erviti從未成熟的免疫細胞中獲取外泌體,因為這些細胞的囊泡表面沒有免疫激活分子。來自間充質幹細胞的外泌體也很受歡迎,因為幹細胞通常可以躲過免疫系統的監測。

生物工程師Ke Cheng發現外泌體會對它們的來源組織表現出親和力。來源:NC State University/Becky Kirkland

與大多數納米粒藥物載體一樣,外泌體主要在肝、肺和脾臟中累積。但是外泌體也會對它們的來源組織表現出親和力。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羅利分校的生物工程師Ke Cheng發現,將從纖維肉瘤細胞中獲取的外泌體注射到荷瘤小鼠體內後,這些囊泡會被吸引到腫瘤上[3]。

這種歸巢特性意味著外泌體可以將更多藥物運送到需要的地方,降低了產生副作用的可能性。Cheng的研究小組報告說,將基於脂質體的化療藥物阿黴素裝載到癌細胞外泌體中,可以增加到達腫瘤的藥物量。用外泌體包裹的阿黴素也比單獨使用阿黴素能更大程度地縮小腫瘤。

來自非癌細胞的囊泡也具有重要的歸巢能力。據雅典喬治亞大學幹細胞生物學家、生物技術公司Aruna Bio的共同創始人Steven Stice說,來自人類神經元幹細胞系AB126的外泌體可以穿過血腦屏障,進入受傷部位。一些研究人員正在改造外泌體,以增強它們停留在某些組織中的能力。例如Alvarez-Erviti的研究小組對細胞進行了基因工程改造,以產生表面上帶有狂犬病病毒蛋白的外泌體,這會導致外泌體在腦內存在該蛋白受體的位置聚積。

能將囊泡引導至目標組織的肽也可以與外泌體表面蛋白發生化學連接或將其嵌入囊泡的膜中,這種方法可以加快其在臨床應用中的製備。例如,Cheng的團隊使用一種市售的磷脂試劑將已知會歸巢心臟細胞的肽嵌入外泌體膜中。這增加了外泌體在被誘導心臟病的大鼠心臟中的聚積[4]。

控制內含物

當Alvarez-Erviti開始研究外泌體時,她已經有了一種起治療作用的分子供外泌體攜帶。但是EV中天然充滿蛋白質、RNA和脂質。儘管這些物質的生物活性基本未被表徵,但有些似乎本身就具有治療作用。

研究人員正在努力確定外泌體內的治療活性分子,並將其用於新的治療方法中。Cheng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被稱為miRNA-21-5p的人類外泌體分子,可降低小鼠心臟病發作後的心肌細胞死亡率,並促進血管生成和組織修復。該小組的長期目標是生產具有高濃度miRNA和帶有歸巢心肌細胞能力的肽的外泌體。這些被Cheng稱為超外泌體的外泌體可以在心臟病發作後立即通過血液給藥。

用EV裝載藥物的一種方法是用電流或化學物質破壞囊泡膜,使藥物進入。另一個方法是對產生囊泡的細胞進行基因工程改造,使其在形成囊泡前就製造RNA或蛋白質藥物。但是,尚無法保證經基因工程改造的細胞會將所需的物質裝載到其囊泡中。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生物醫學和材料科學家Young Kwon說:「細胞會自己決定要封裝哪些物質。」

Nguyen的小組正在研究細胞是如何做出這些決定的,以尋求提高外泌體裝載人工物質的方法。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天然外泌體RNA中常見的、可能在包裝分子中起作用的編碼鏈。Nguyen發現將其中一些分子密碼複製到其他RNA上會使它們在外泌體中的裝載量增加多達100倍。她計劃使用該技術為乳腺癌細胞外泌體裝載能抑制血管生成和癌症擴散的miRNA。

另一種控制囊泡內含物的方法是通過對細胞進行物理或化學處理來迫使它們形成。Kwon的研究小組通過化學方法誘使細胞夾斷其本身的膜結合小泡,這種小泡與天然存在的EV相比,其大小和內含物更均勻,因為細胞產生的任何RNA將隨機分配到小泡中。通過這種方式,細胞可以在數小時內而不是數天之內產生數量為天然EV十倍的小泡[5]。

新型生物製劑

EV必須來源於活細胞,這是EV具有諸多優勢的原因,但也為其開發成商業化產品帶來了諸多挑戰。大多數企業都使用一些特徵明確的細胞系來生產所有的外泌體。幹細胞自然是一種選擇,因為它們可以培養很長時間,並且不會產生免疫反應。瑞典哥德堡大學研究外泌體的Jan Lötvall說,比起在平坦表面上培養,懸浮培養的細胞能產生最多的外泌體。但是幹細胞必須附著於某種物質才能生長,因此一些企業使用懸浮在培養基中的球形微載體來培養幹細胞,這種方法可使外泌體的產量提高20倍。

除此之外,這些公司還要優化從細胞生長培養基中大規模(比研究實驗室要大得多)純化EV的方法。Lötvall認為諸如此類的製造問題是可以克服的,但也會增加用EV遞送藥物的成本。並且,外泌體療法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獲批途徑。Cheng說,諸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藥物監管機構尚未發布有關如何測試這些囊泡的安全性和效力的指引。目前,研究人員和企業逐批對其進行測試,每批測試根據所開發的藥物使用不同的測定方法。

製造人工外泌體可以避開這些挑戰,但是研究人員仍然需要弄清楚外泌體的製備方法,以及為什麼它們可以如此有效地進入細胞並避開免疫系統的監測。只有在回答了這些基本問題之後,這種新的藥物運載方式才能為臨床治療服務。

Amanda B. Keener是科羅拉多州利特爾頓的一位自由職業科學記者。

參考文獻:

1. Alvarez-Erviti, L.et al. Nature Biotechnol.29, 341–345 (2011).

2. Izco, M.et al. Mol. Therapy27, 2111–2122 (2019).

3. Qiao, L.et al. Theranostics10, 3474–3487 (2020).

4. Vandergriff, A.et al. Theranostics8, 1869–1878 (2018).

5. Ingato, D., Edson, J. A., Zakharian, M. & Kwon, Y. J.ACS Nano12, 9568–9577 (2018).

原文以How extracellular vesicles can enhance drug delivery為標題發布在2020年6月18日的《自然》增刊「自然展望 – 細胞外RNA」上。

該增刊亦在《科學美國人》8月刊中登載。

nature

相關焦點

  • SCI期刊增刊那些事兒
    今天,阿旺作為guest editor在某SCI期刊上組稿一個專輯的proposal正式被立項(approved)了,自然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阿旺綜合了1000個答案後,匯總如下:(1) 期刊分為正刊和增刊,正刊是期刊正常出版的刊物,而增刊就是在正常出版周期外因為某些特定原因而額外增加的刊期。(2) 出版增刊需要備案。
  • 自然指數AI增刊:中國在人工智慧(AI)應用研究上居於主導地位
    最新出版的自然指數AI增刊(Nature Index AI supplement)顯示,中國在人工智慧(AI)應用研究上居於主導地位。這是自然指數首次聚焦涉及人工智慧的研究。近年來,計算機能力不斷增強,數據集不斷擴展,算法也變得前所未有的複雜,這讓涉及人工智慧(AI)的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大量增加。
  • 非編碼RNA研究園地 | 一種大環肽與腫瘤發生的自然通訊
    分別對CRC SW 480細胞和相應轉移的SW 620細胞進行核糖體結合RNA序列測定。本研究對已鑑定的INcRNAs進行了研究。在SW 480和SW 620細胞之間鑑定了384個差異表達的核糖體結合的≥1.2(補充數據)。
  • Nature專題報導南京大學張辰宇教授細胞外RNA研究進展
    近日,《自然》雜誌專訪我校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辰宇教授團隊,「Nature自然科研」公眾號對此次專訪「looking outside the cell for potential」(「挖掘細胞外RNA的潛力」)做了中文推廣。張辰宇在訪談中講述了團隊探索細胞外RNA的研究經歷、成果意義和未來展望。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細胞的外表面就好比人的臉
  • Cell:新研究揭示人體體液中存在6種胞外RNA貨物類型
    2019年4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為了開發由胞外RNA(extracellular RNA, exRNA)介導的細胞-細胞通訊圖譜,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胞外RNA通訊聯盟(NIH Extracellular RNA Communication Consortium)創建了exRNA圖譜資源(https://exrna-atlas.org
  • sci增刊與正刊有什麼區別
    發表是sci論文,有的是刊登在增刊上,有的是刊登在正刊上。sci增刊與正刊不是一回事,發表的sci論文也有差異。那麼,sci增刊與正刊有什麼區別?1、定義不同。sci正刊就是指正常出版的sci期刊,就像月刊、半月刊、周刊等,出版的期刊都是連續的有規律的,會標明第幾期期刊。
  • 研究人員發現了調節神經發生的特定環狀RNA
    這些事件在幹細胞生長/分裂的能力和神經元祖細胞最終退出細胞周期並成為成熟神經元之間建立了一個微調的平衡。多種基因在分化時上調或下調,產生神經元特異性蛋白和核糖核酸(RNAs),包括環狀rna (circRNAs)。這類環狀rna直到最近才逃脫了常規檢測,儘管這些分子在哺乳動物大腦中高度表達。然而,腦表達環狀rna的功能作用仍然是未知的。
  • 《自然》增刊發布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上海升至第五
    英國《自然》雜誌增刊《2020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最近發布,以「自然指數」為主要衡量指標,展示2019年位居全球前列的科研城市,北京、紐約都市圈、波士頓都市圈、舊金山—聖何塞地區、上海分列全球前五位。根據調整後的「自然指數」,北京自2016年以來一直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上海則從2016年的第8位升至2019年的第5位,體現了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的提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介紹,「自然指數」評估的是全球各大城市在82本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的科研論文產出,一個由知名科學家組成的獨立委員會根據期刊聲譽,在各自研究領域挑選出這些期刊。
  • non-coding RNA databases匯總
    miRNAMap:http://mirnamap.mbc.nctu.edu.tw/ miRNAMap資料庫涵蓋了多個物種的經過試驗證明的miRNA和miRNA靶基因,其中包括人類的、小鼠的、大鼠的以及其他多細胞動物的基因組Deepbase v2.0:http://rna.sysu.edu.cn/deepBase/psRNATarget:http://plantgrn.noble.org
  • 學術期刊亂象診斷:假刊增刊 買賣版面 虛假引用
    《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2期共刊載了259篇論文,涉及我國除港澳臺外的31個省(區、市)的340名作者,其中既有副教授、教授,也有小學甚至幼兒園教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查明這是典型的「假刊」,根本不具備法定出版條件,因此依法予以註銷。
  • 【突破】500,000+單細胞的RNA序列揭示所有主要人體器官的細胞類型圖
    在周三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中國研究人員根據來自中國漢族捐贈者的500,000多個單細胞的RNA序列,描述了所有主要人體器官的細胞類型組成。這項研究為人類生物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 環狀RNA(circRNA)資料庫大匯總,快來看看有沒有你需要的!
    此外,更新後的資料庫包含了人類和小鼠之間環狀 rna 的保守性分析。首個匯總編碼蛋白環狀 RNA 的資料庫, 共收錄了 32,914 個帶注釋的人類外顯子 circRNA, 是一個完整的人類環狀 RNA 分子資料庫, 每條記錄包含詳細的基因組信息、 RNA 編輯情況、 IRES 序列元件、
  • JMCB:中科院生化細胞所鮑嵐研究員和王斌博士發表miRNAs綜述文章
    2016年12月8日,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鮑嵐研究員和王斌博士題為
  • 《自然》增刊發布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上海升至第五,基礎科研水平提升
    英國《自然》雜誌增刊《2020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最近發布,以「自然指數」為主要衡量指標,展示2019年位居全球前列的科研城市,北京、紐約都市圈、波士頓都市圈、舊金山—聖何塞地區、上海分列全球前五位。根據調整後的「自然指數」,北京自2016年以來一直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上海則從2016年的第8位升至2019年的第5位,體現了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的提升。
  • 【Nature子刊】史上最大單細胞RNA測序項目!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
    研究人員第一次檢測到他們所描述的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GSC),這是一種所有其他癌細胞都從中發育而來的細胞類型。他們顯示出腫瘤的細胞分級組織起源於膠質瘤幹祖細胞。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題為「單細胞RNA-seq揭示了膠質母細胞瘤重現正常的神經發育層次」(Single -cell RNA-seq reveals that glioblastoma recapitulates a normal neurodevelopmental hierarchy
  • 新年將至,Science增刊 | 十餘位專家牽頭論述中國精準醫學與癌症...
    2018年2月2日,正值中國新年來臨之際,Science推出了最新一期名為《Precision medicine and cancer immunology in China》的增刊,由10餘位國內專家牽頭撰寫,詳細描述了中國精準醫學的發展趨勢及癌症免疫治療的過去
  • 李晴 周琪:iPS細胞研究進展及展望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晴和周琪研究員在《2010科學發展報告》上發表了題為「iPS細胞研究進展及展望」的文章,對這一生命科學的新興熱點領域的近期發展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並對未來研究趨勢和應用前景進行了展望。文章首先對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近年來的研究趨勢和進展作了簡要回顧。
  • 抗衰老的新風口:幹細胞外泌體|幹細胞外泌體|阿爾茲海默病|抗衰老|...
    科學家們又是如何利用幹細胞外泌體來對抗衰老?衰老是一種病嗎?在了解如何利用幹細胞外泌體來對付衰老之前,我們要先看看什麼是衰老?衰老是不是一種病?我們曾經認為,衰老是一個自然過程。外泌體可以從多種細胞釋放到細胞外環境中,例如:腫瘤細胞、樹突狀細胞、淋巴樣細胞、間皮細胞、上皮細胞或來自不同組織或器官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