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人的天職在勇於探索真理。 —— 哥白尼
中國是一個擁有極其悠久歷史的國度,曾經無比的神秘讓很多人都嚮往,中國的祖先也給現代留下了一筆豐厚的財富,幾乎每朝每代都會有許多珍貴的物品。由於中國特殊的喪葬制度讓很多人把生前喜歡的物品帶到了墓葬裡,直到現在才被我們發掘了出來。
對於考古專業人員之外的人來講,古墓本就是一個無比神秘的地方,由於盜墓題材小說的興起,讓更多人對古墓為之害怕,他們總認為真實的古墓就像小說裡描寫的那樣,擁有著很多的機關,但是事實上古墓卻並不是那樣的危險。在古墓的發掘歷史當中,曾經存在著一個傳奇,它就是位於湖南的馬王堆漢墓。在這座龐大的古墓裡出土了很多的珍貴文物,其中包括一本書。它的出土震驚了世界,就連西方的一些專家們連連說這本書絕對是假的。
特殊的喪葬制度
事實上,我們國家能夠發現如此的人物,也非常要感謝在古代獨特的喪葬制度,人生在世,有很多電視都完全閉不開。其中就包括死亡。古代人們的思想比較保守,在他們認為自己死亡之後。會到另外一個世界生存。而自己墓裡的陪葬品也會被帶到另外一個世界,所以他們往往會把自己生前喜歡的東西帶到自己的墓葬裡。就為了能夠讓自己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得比較好一點。
在古代往往地位越崇高的人,他的古墓規格越大,陪葬品也越多,我們所熟知的,比如秦始皇陵,當年秦始皇為了能夠在死後徵戰另一個世界,他造了大量的陶俑陪葬在墓裡。
我們現在能夠見識到種種珍貴文物,其實應該感謝這種特殊的喪葬制度,也正因為他們很多比較珍貴的東西買到了土裡,沒有飽受戰亂的影響保存了下來,這才能讓我們後世通過考古發掘他們。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之後也震驚了世界,它的規模之大,規格之高,史無前例。在秦始皇陵當中出土的各種珍貴文物數不勝數,隨便出土一件都是國寶級的文物。
馬王堆墓葬
在考古界,除了秦始皇陵之外,還有幾個比較出名的墓葬,其中就有馬王堆。很多的文物出土都非常的意外,包括今天所說的這本奇書,在馬王堆大墓現世之後,很多的勘探員在它附近尋找其他的古墓,就在主墓的附近正在進行勘探作業的時候,意外發生了塌方。
挖掘古墓出現塌方是非常正常的,但塌方後卻慢慢地浮現出了一些非常難聞的氣體。當時周圍的全是有豐富經驗的考古隊員,出現了這一特徵也就意味著,在這個塌方的地下仍然存在著一個古墓,隨後,周圍的人把這個地點做了標記,並向上匯報,展開了搶救性的挖掘,經過考古專家的鑑定,這個墓是西漢時期的古墓,墓主人也比較顯赫。
這個古墓氣勢恢宏,一共有三座組成,在墓中出土了許多的珍貴文物,大多數都是一些玩字畫之類的,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他非常喜歡讀書,在出圖的字畫當中,有一本書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他就《五星佔》專家們本以為這本書就是普通的一本,可是隨著對《五星佔》深入研究。他蘊含的秘密徹底震驚了專家。
震驚世界的《五星佔》
《五星佔》整本書的字數並不多,僅有八千多字,但是它的做工十分的精美,整本書都是由頂級帛絲製成。也正因為是這樣,他才能夠保存到現在,而他的內容也是專家們最為驚訝的地方,在這本書中記載了大量的天文學知識,而且還教會人們如何根據變化來判斷自己未來的運勢,這只是令專家們震驚的地方之一。
隨後專家們看到了一個讓他們不敢接受的事實。這本書中詳細地介紹了土星,木星和金星的位置以及他們變化的周期,這個周期的數據和現在非常相似,也就是說早在西漢時期,我們國家沒有現代科學儀器的條件下,就已經能夠測出行星的運動數據。
這本書是我國的天文學著作之一,事實上在古代我們就已經非常重視天文學的發展。早在《幼學瓊林》一本書中就記載「天地與人,謂之三才。日為眾陽之宗,月乃太陰之象」。他的現實也讓世界為之這句話,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西方的天文學一直都比較發達,但是事實上中國古代的經濟學要領先於世界,在西方還沒辦法測算行星軌道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測算出來,這也證明了中國古代對天文學的重視、
古代科學的發達
雖然我們國家古代人的思想比較傳統,但是科學技術發展也並沒有被西方所落下太長,尤其在天文學技術的發展過程當中,古代有很多人一生都在研究天文學。而且不單單是研究天體的行動,就連現代人最近所研究的太陽黑子古代人都有涉及,「豐其蔀,日中見鬥,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這就是我國古人對太陽黑子的最早記載。
古代流傳到現在的一些書籍確實值得我們去研究一下,因為古代人的科技並不是發達,也沒有現代精密的機械設施,但是他們測出的東西卻能和現代人所差無幾,這是非常令人欽佩的,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典籍,也從側面證明了曾經的我們是如此的繁榮,在當時的世界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和我們比肩。
當時人們只知道在東方存在著一個無比神秘的國家,世界上很多人都想來到東方,去看一看這個神秘的國家到底是什麼樣子,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人們也逐漸了解到了真實的面目,這也讓我們很多優秀的文化得以向世界展現,到了後來馬可波羅寫下了一本遊記,讓當時世界上其他的國家見識到了中國的繁榮。
參考文獻
《周易》《幼學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