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新算法找到夢境的隱藏含義;自私的人成功難維持長久

2021-01-09 腦科學君

1,Nat Genet | 林希虹團隊揭示多組學數據的有效整合增強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研究中罕見變異與表型和常見疾病關聯性的發現

來源:BioArt

8月24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林希虹教授團隊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Dynamic incorporation of multiple in-silico functional annotations empowers rare variant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large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studies at scale 的研究論文,提出了一個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的罕見變異與表型和常見疾病關聯性分析有效的和可 擴展的檢驗方法STAAR(variant-Set Test for Association using Annotation infoRmation)。

該方法通過動態加權有效地引入並整合了多組學功能注釋數據,顯著地提高了罕見變異與表型和常見疾病關聯性檢驗的統計功效。STAAR方法可以用於分析多種類型的表型數據,包括連續性表型和離散型表型,同時可以避免由人群分層現象和親屬及相關樣本所帶來的關聯分析混雜性。這一研究創新地在關聯分析中引入了多組學功能注釋數據,填補了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中罕見變異關聯分析方法的重要空白。

2,建立大樣本獼猴腦影像標準化模型為個體化分析奠定基礎

來源:細胞

近日,《Cerebral Cortex》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Normative Analysis of Individual Brain Differences Based on a Population MRI-Based Atlas of Cynomolgus Macaques》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王徵研究組完成。該研究在162隻健康食蟹猴上採集了高分辨的磁共振影像數據,製作了食蟹猴腦圖譜並同時建立了標準化模型,描述單個獼猴大腦的解剖結構特徵隨年齡變化的軌跡。此大樣本標準化模型可用於獼猴疾病模型的參考對照,為實現個體化定量統計分析鋪平了道路。

3,【Nature子刊】新發現:激活Wnt蛋白可治療耐藥性髓母細胞瘤

來源:轉化醫學網

圖註:難治性MBs中罕見的內源性wnt活性MB細胞降低了其致瘤特性

成神經管細胞瘤(MB)是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腦瘤,近年來已被分為四種分子亞型。第一組腫瘤預後良好,很少擴散,也很少致命。但第二、三和四組仍然具有侵襲性,有轉移性擴散,儘管接受了全面治療,20-30%的患者仍會死亡。第一組MB也被稱為Wnt亞型,其特徵是Wnt信號通路的明顯激活,而Wnt信號通路在多個組織和器官的正常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麥克馬斯特大學希拉·辛格博士實驗室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了一種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激活成神經管細胞瘤非Wnt亞型中的Wnt通路,使這些惡性腫瘤對治療更敏感。這項工作還發現了Wnt通路,它在歷史上被認為是促進癌症的,在某些情況下起著癌症抑制劑的作用。該研究在8月28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題為「Wnt activation as a therapeutic strategy in medulloblastoma」。

4,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高的人有導航缺陷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一項由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和弗萊堡大學的Anne Bierbrauer博士、Lukas Kunz博士、Carlos Gomez博士和Nikolai Axmacher教授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高的人也發現有空間導航問題。文章於8月28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團隊使用了計算機化的導航任務,其中參與者無法使用外部地標找到自己的路。研究人員比較了無遺傳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的202名志願者和有遺傳風險增加的65名志願者的導航性能。後者具有載脂蛋白E(APOE-ε4等位基因)基因的特異性表達。結果表明:有阿爾茨海默病遺傳風險的參與者表現不如對照組。

5,傷口總是留疤?沒關係,激活這種傷害感受器,或許能與疤痕說拜拜~

來源:生物探索

圖註:γδT細胞是TRPA1介導的組織再生所必需的

8月28日,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皮膚科的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藥理激活皮膚感覺神經元上的傷害感受器——TRPA1可減少疤痕形成並促進組織再生。相關成果發表於《Science Immunology》上。

6,柳葉刀子刊:數位化心理幹預用於中低收入國家的有效性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8月28日,《柳葉刀·精神病學》在線發表了一項系統綜述及meta分析,為數位化心理幹預用於減輕中低收入國家精神健康問題提供了新的證據。本項研究是首項探討數位化心理幹預用於改善中低收入國家個體精神健康問題的meta分析。

針對22項研究的分析顯示,數位化心理幹預的療效優於包括常規治療在內的對照,效應量中等(Hedges』 g=0.60),需治數(NNT)為3。此類手段有望填補資源有限的國家的精神健康服務缺口,而這一點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尤其有意義。

7,AI解夢成為現實,貝爾實驗室新算法嘗試找到夢境的隱藏含義

來源:學術頭條

在近期發表於《皇家社會科學學會》的一項研究中,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發表了他們設計和編寫一種新的算法,並利用該算法自動分析了 DreamBank.net 資料庫中的 24000 多個夢境。

該算法基於一種心理學家歡迎的「評分」系統,為每個夢境計算出多個「分數」:例如,夢境中人物的攻擊性,或情感之間的關係以及消極、積極的情緒。當研究人員將他們的工具得分與心理學家所計算的得分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算法計算出的分數與心理學家給出的分數匹配率達到了 76%。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利用這個新算法所創建的工具,可以識別並量化夢境中的特徵、互動和情緒,並幫助心理學家快速識別患者潛在的壓力源和心理健康問題。

8,PNAS新鮮出爐:自私的人成功難維持長久!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9月1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跟蹤調查了那些性格不好的人(自私、好鬥和善於操控他人)從大學或研究生畢業走上職業生涯約14年後,用科學數據得出的明確結論:自私的人在追求權力過程中沒有優勢。

研究通訊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的心理學教授Cameron Anderson教授說:「我對調查結果的一致性感到驚訝。無論是個人還是環境,不友好並沒有給人們在權力競爭中佔得優勢,即使是在更殘酷的『狗咬狗』的組織文化中也是如此。」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換血或能改善中風症狀;睡眠不足增加憤怒感和挫敗感

2,腦科學日報:人工蛋白質成功修復神經連接;午睡超1小時有損健康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新算法找到夢境的隱藏含義;自私的人成功難維持長久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王徵研究組完成。該研究在162隻健康食蟹猴上採集了高分辨的磁共振影像數據,製作了食蟹猴腦圖譜並同時建立了標準化模型,描述單個獼猴大腦的解剖結構特徵隨年齡變化的軌跡。
  • 腦科學日報:神經元功能維持的關鍵;曬太陽能減肥?沒那麼簡單
    實驗結果表明,新療法似乎可以改變Dravet症候群小鼠模型中的破壞性疾病進展。 3,Cell Rep:研究揭示神經元功能維持的關鍵 來源:轉化醫學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神經星形膠質細胞中一種重要的能量調節劑——AMPK的缺失會導致神經元死亡,進而導致動物自發性腦癲癇發作。
  • AI解夢成為現實,貝爾實驗室新算法嘗試找到夢境的隱藏含義
    古代巴比倫人認為夢境包含了預言,而古埃及人則將夢境視為神靈給予的信息來崇拜。在 19 世紀 90 年代,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為夢境裡面的人物、物體和場景分配了象徵意義,並著重於性別和侵略性方面的意義。縱觀歷史,人類一直試圖從夢境中提取它所隱藏的含義。
  • AI解夢成為現實 貝爾實驗室新算法嘗試找到夢境的隱藏含義
    古代巴比倫人認為夢境包含了預言,而古埃及人則將夢境視為神靈給予的信息來崇拜。在 19 世紀 90 年代,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為夢境裡面的人物、物體和場景分配了象徵意義,並著重於性別和侵略性方面的意義。縱觀歷史,人類一直試圖從夢境中提取它所隱藏的含義。
  • AI變身解夢師,貝爾實驗室新算法找夢境的隱藏含義
    古代巴比倫人認為夢境包含了預言,而古埃及人則將夢境視為神靈給予的信息來崇拜。縱觀歷史,人類一直試圖從夢境中提取它所隱藏的含義。而如今,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開發出了一種AI算法,試圖解讀人們夢境所隱藏的含義。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算法分析人的夢境
    據《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建立了一種新算法來分析人的夢境,並通過機器自動分析了來自「夢境銀行」(DreamBank.net)網站的24000份數據,證實了這種算法的有效性。該成果如被應用於心理學領域,可以通過定性、定量地分析夢境中的角色、交互關係和情感,來幫助心理學家快速判斷做夢者的潛在壓力源和心理健康問題。
  • 新算法助力人類「解夢」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9月2日電 (實習生高行健)據《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建立了一種新算法來分析人的夢境,並通過機器自動分析了來自「夢境銀行」(DreamBank.net)網站的24000份數據,證實了這種算法的有效性。
  • 新算法配合大數據,助力人類科學「解夢」
    美國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建立了一種新算法來分析人的夢境,並通過機器自動分析了來自然而,解析夢境是一項冗繁而耗時的工作,需要心理學家提取夢境中的片段,並從中找到主題。,這種新算法應運而生。如此,夢境不僅昭示了人的日間狀態,更反映了人的本性,正如「連續性假說」所表明的一樣。
  • 《自私的基因》:人是自私的嗎?
    一按「新中國」的說法,自私是萬惡之源,資產階級最自私,萬惡不赦,共產黨大公無私,吃喝住用都由公家提供。到「新新中國」,中國人更加進步,不僅行為不可自私,自私的念頭也要不得,於是,全民「狠鬥私字一閃念」。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到了「最新中國」,自私從首惡的席位上退了下來。
  • 降維算法讓腦神經大數據處理變簡單
    隨著神經元記錄技術的發展,科學家能同時監視、記錄腦中數百個神經元的活動,並有望將這一數字成倍提高。但關鍵問題不是為了超越單個神經元,而是從這些神經元集群的記錄中,能得到什麼科學解釋。 對神經元活動的簡單記錄不會自動產生明確的表達,讓科學家理解大腦是怎樣工作的。
  • 你不可不知的7大夢境含義,隱藏在潛意識裡的秘密
    自從人類有了智慧,便開始研究夢的含義,並希望從夢中得到啟示。雖然科學無法證明夢的含義,但千百年來全世界無數文獻典籍沉澱下來對夢的研究揭示了這7大夢境含義的普適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夢境7:迷路或被困這是一種很多人都有並且很常見的夢。
  • 腦科學日報|可測量腦信號的紋身電極;衰老可能與免疫細胞有關
    1,最新《科學》:我們為什麼會衰老?科學家們在免疫細胞裡找到新答案來源:學術經緯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刊登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免疫細胞可能扮演了加速衰老的重要角色。這些評估為這些超薄電子紋身傳感器在多模式大腦監測和診斷中的成功應用提供了寶貴的意見。
  • 腦科學日報|基因組對壽命的影響;聞氣味也可以讓你變胖
    此項研究在果蠅模型中篩選到許多壽命相關的候選基因,成功量化了果蠅基因組的壽命變化,並表明在不同性別和環境中,壽命的變化可能是由可變的等位基因效應所維持的,為了解人類衰老和保護老年人健康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 美科學家研究一種新算法來分析——解析夢境
    據《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建立了一種新算法來分析人的夢境,並通過機器自動分析了來自「夢境銀行」(DreamBank.net)網站的24000份數據,證實了這種算法的有效性。該成果如被應用於心理學領域,可以通過定性、定量地分析夢境中的角色、交互關係和情感,來幫助心理學家快速判斷做夢者的潛在壓力源和心理健康問題。
  • 腦科學日報:口渴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接觸過鉛的成人戒酒更難
    利用這種方式,Sarm1蛋白維持了自身在健康神經元中的活性抑制狀態。更重要的是,作者通過對全長Sarm1蛋白降解NAD+活性的動力學分析發現,高濃度的NAD+對Sarm1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由此顯示該蛋白中除了Sarm1TIR的NAD+底物結合位點外,還應該存在一個NAD+的別構調節位點,NAD+通過這種方式對Sarm1蛋白的水解酶活性發揮負調節作用。
  • 腦科學日報:新一代乙醯膽鹼探針實現體內乙醯膽鹼信號的精確解析
    新一代乙醯膽鹼探針在果蠅及小鼠中的成功應用 9月28日,北京大學李毓龍實驗室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井淼實驗室合作在Nature Methods雜誌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An optimized acetylcholine
  • 對24000個夢境的科學分析證實了睡眠科學家的「假設」
    例如,生活中的焦慮會導致產生負面影響的夢境,反之亦然。做夢會影響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心理學理論可以追溯到20世紀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其他人的工作,他們率先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即夢中隱藏的意義可以在一個人的真實世界經歷中被解開。
  • 夢境中所出現的場景,真的有「特殊含義」嗎?科學家怎麼說?
    夢境中所出現的場景,真的有「特殊含義」嗎?科學家怎麼說?夢境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東西,在晚上臨睡覺之前,會和自己最心愛的人各自道一句晚安好夢,希望在你的夢裡有我的出現。如果自己在夜裡夢到了自己喜歡的人,這是由於太喜歡這個人了,白天不斷思念,所以才會出現在我們的夢境當中,這是我們對自己所做夢的解讀。心理學對夢的解讀在心理學和科學上,對於不同的夢境也有不同的含義,他們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定的故事,關於夢境有些人不以為意,而有些人很願意探討夢境之後隱藏的故事。
  • 腦科學日報:大腦用多久記住一個新單詞?意識解離是什麼?
    2,Science Immunology:單細胞測序揭示腦脊液免疫環境來源:生物通儘管存在血腦屏障和血-腦脊液屏障,但T細胞通過腦脊液(CSF)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監控著其中的病原體。與此同時,T細胞也可能導致神經炎症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MS)。
  • 自私的基因-人類自私的科學解釋
    《自私的基因》 理察道金斯 著本書從進化論出發,說明人類的一些自私的心態跟行為源自人類的基因需要生存和延續,因而導致了人類具有自私的本性。在這本書裡,道金斯從遺傳學、生物行為和生態學等方面,向我們闡述一個基本觀點,人的本能註定了我們會自私自利,就連那些看似無私的舉動,其實都摻雜著自私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