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陸軍實驗室研究發現光處理可以提高了機器人的感知能力

2020-09-15 科技之王之家



一組陸軍研究人員揭示了人類大腦是如何處理明亮和反差光的,他們說,這是提高機器人感知能力和讓自主主體與人類合作的關鍵。

研究人員說,為了使自主發展成為陸軍的首要任務之一,機器感知必須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具有彈性。

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陸軍研究實驗室的研究員安德烈·哈裡森說:「當我們開發機器視覺算法時,現實世界的圖像通常被壓縮到更窄的範圍,就像手機攝像頭一樣,在一個叫做聲調映射的過程中。」「這可能導致機器視覺算法的脆性,因為它們是基於不完全符合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看到的模式的人工圖像。」

哈裡森說,通過開發一種具有100,000對1的顯示能力的新系統,研究小組發現了大腦在更真實世界條件下的計算能力,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傳感器中建立生物復原力。

目前的視覺算法是基於人類和動物的研究和計算機顯示器,其有限的亮度範圍約為100比-1,最亮和最暗像素之間的比率。在現實世界中,這種變化可能是100,000比-1的比率,一種稱為高動態範圍的條件,或HDR。

陸軍研究員周寶洪博士說:「光的變化和重大變化可能會挑戰陸軍系統--當風吹過樹葉時,在林冠下飛行的無人機可能會被反射率的變化所迷惑,或者在崎嶇的地形上行駛的自動車輛可能無法識別坑洞或其他障礙物,因為它們的照明條件與它們的視覺算法訓練時略有不同。」

研究小組試圖了解大腦是如何自動地從現實世界接收到100,000對1的輸入,並將其壓縮到更窄的範圍,從而使人類能夠解釋形狀。研究小組研究了HDR下的早期視覺處理,研究了像HDR亮度和邊緣這樣簡單的特徵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此來揭示潛在的大腦機制。

「大腦有超過30個視覺區域,我們對這些區域是如何將眼睛的圖像處理成對三維形狀的理解,我們仍然只有一個基本的理解,」洪說。「我們基於人類行為和頭皮記錄的HDR亮度研究結果顯示,我們對如何彌合實驗室與現實世界環境之間的差距所知甚少。但是,這些發現打破了我們的局限,表明我們以前從標準計算機監視器中得出的假設,在推廣到現實世界方面的能力有限,它們揭示了能夠指導我們向正確機制建模的原則。」

這個視覺雜誌發表了該小組的研究成果,在高動態範圍(HDR)亮度下突然變暗會對高對比度目標產生促進作用,並根據亮度相似性進行分組。

研究人員說,發現光線和對比度邊緣如何在大腦的視覺表現中相互作用,將有助於提高在真實世界亮度下重建真實三維世界的算法的有效性,通過糾正從2D信息估計3D形狀時不可避免的含糊不清之處。

「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我們的大腦已經進化出從2D信息重建3D的有效捷徑,」洪說。「這是一個持續了幾十年的問題,它繼續挑戰著機器視覺科學家,即使是最近人工智慧的進步。」

除了自主視覺之外,這一發現還將有助於開發其他支持人工智慧的設備,如雷達和遠程語音理解,這些設備依賴於大範圍動態範圍的感知。

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研究人員正與學術界的合作夥伴合作開發計算模型,特別是具有尖峰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可能對hdr計算和更高效的視覺處理都有好處,這對於低功率無人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考慮因素。

「動態範圍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感知問題,」洪說。「在大腦計算中,這也可能是一個更普遍的問題,因為單個神經元有數萬個輸入。你如何構建算法和架構,能夠在不同的背景下聆聽正確的輸入?我們希望,通過在感官層面上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確認我們已經走上了正確的軌道,這樣,當我們構建更複雜的人工智慧時,我們就可以擁有正確的工具。」

相關焦點

  • 美國陸軍演示在真實環境下的「機器人+ AR」協同作戰行動
    (映維網 2020年09月15日)你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但你不能碰它。不過,你的機器人可以。對於戰場,周圍環境的微小變化都可能預示著危險。想像一下,一個機器人可以檢測到相關變化,並通過眼戴產品的顯示屏立即提醒你。這正是美國陸軍科學家正在開發的系統。
  • 美陸軍開發出高效機器人訓練模型
    美國陸軍面向未來多域作戰概念研發了一種高效的地面機器人學習模型,該模型提出基於強化學習的策略,可有效減少當前訓練強化學習策略的不可預測性,使自主智能體能夠推理並適應不斷變化的戰場條件
  • 「耳眼並用」的機器人,感知識別能力更強
    如果機器人能夠「耳眼並用」,將具有更強的感知、識別能力。人類很少只依靠一種官感來認識世界。然而,機器人除了依靠視覺,最多還能有觸覺的幫助。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8月14日消息稱,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上個月的「虛擬機器人科學與系統」會議上展示了他們的最新發現:通過增加另一種官感,可以顯著提高機器人的聽覺感知能力。
  • 提升通信、態勢感知能力 美陸軍發展高空氣球項目
    ↑安裝中的美陸軍高空氣球平臺據外媒報導稱,美陸軍正探索利用高空氣球作為一種低成本方式,為部隊提供更強的通信和態勢感知能力,同時增強陸軍在多域作戰中的裝備多樣化能力。據報導,美陸軍高空氣球項目主要指可在1.8萬米至2.7萬米高空長時間飄浮的氣球平臺和飛艇,可在陸地、海洋和空中進行遠距離、廣域通信,偵察、監視敵縱深目標,中繼和增強現有空、天傳感系統等。近年來,隨著商業市場對高空氣球的研發投入,該領域技術取得長足進步,其中最重要的是續航和有效載荷性能。
  • 美陸軍野戰炮兵訓練中引入虛擬排遊戲提高能力
    火力作戰實驗室(即以前的縱深與同時攻擊作戰實驗室)最早確定需要研製一種接口,將模擬信息轉換成戰術信息,模擬高級野戰炮兵戰術數據系統(「阿法茲」)進行訓練。這一需求導致了研製增強型協議接口裝置,該裝置能使炮兵參謀人員在一種「自由演練」的模擬環境中進行大規模的訓練。這向著「做不可能做到的事」的方向邁進了第一步,已經為美國陸軍和國防部提供了巨大的效益。
  • 美國陸軍科學家通過量子研究革新網絡安全
    (美國陸軍攝影:Jhi Scott)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ARL)的RDECOM研究實驗室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在傳輸過程中保護量子信息的新穎方法,為戰場上的戰士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通信之門。雷射和納米物理學,量子光學和光子學等前沿技術的最新進展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控制和操縱微型量子系統的必要工具,例如單個原子或光子-最小的光粒子。
  • 研究人員探索用於改造由機器人製成的機器人的材料
    圖片來源:(豐田汽車協會,Kohshi Katoh) 美國陸軍和麻省理工學院的位與原子中心的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將材料與獨特的機械性能聯繫起來的新方法,這為未來由該機器人製成的軍事機器人提供了可能性。 該方法使用離散的網格或類似Lego的系統統一構造各種類型的機械超材料,從而可以設計具有適合其應用的特性的模塊化材料。
  • 美陸軍技術聯盟推進認知神經科學發展
    為加速搶佔這一新興科技制高點,美陸軍早在2010年5月即著手組建「認知與神經工程學協作技術聯盟」(CaN CTA,下稱技術聯盟),匯聚美陸軍研究實驗室頂級科學家、世界一流的研究團隊和經驗豐富的行業合作夥伴,開展真實作戰任務環境下人腦功能機制研究,旨在增強高負載動態信息條件下的個體和群體協同作戰能力。
  • 神經擬態晶片可讓機器人擁有觸感,感知比人類快1000倍
    他們的研究發表在新近一期的《機器人技術:科學與系統》雜誌上。人類擁有觸覺,可以感知粗糙、柔軟等不同表面之間的細微差異。但對於大多數機器人來說,它們的機械手是冷冰冰的,沒有觸覺感受,僅能基於視覺處理進行操作。為機器人提供一種類似人的觸感可以大大改善其功能,可以擴展其使用範圍。例如,在工廠中,配備有人造皮膚的機械臂可以觸摸產品,並根據產品的不同施加適當的壓力,抓取不熟悉的物體。
  • 混沌理論提高機器人思考能力
    新一期英國《自然·物理學》雜誌報告說,德國科學家日前研發出一種應用混沌理論的小型機器人,其簡單的「大腦」可以處理大量信息並發出指令,從而完成複雜任務。  負責這項研究的德國伯恩斯坦計算神經科學中心介紹說,現有的小型機器人一旦接收到太多信息,其能力有限的「大腦」處理起來就有困難,而自然界中的蟑螂等昆蟲雖然大腦神經系統簡單,卻能靈活地調整身體應對環境變化。  科學家此次設計的機器人有6條腿,由18個微型馬達驅動,另有18個光、熱和觸覺傳感器收集信息。
  • MIT新研究:機器人可以通過視覺和觸覺感知物體
    6月18日消息,日前,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預測性人工智慧,它可以通過視覺和觸覺來感知物體。該團隊的系統可以從視覺輸入創建逼真的觸覺信號,並從這些觸覺輸入中預測哪些物體和哪些部分被觸摸。
  • 重大突破,美國陸軍研究人員找到了量子計算在室溫下工作的途徑
    美國陸軍研究人員預測,在大約十年後,不再需要在極端低溫下才能工作的量子計算機電路可能成為現實。多年來,在室溫下工作的固態量子技術似乎遙不可及。雖然具有光學非線性的透明晶體的應用已成為實現這一裡程碑的最可能途徑,但這種系統的合理性始終是個問題。現在,美國陸軍科學家已經正式證實了這種方法的有效性。
  • 基於雷射冷卻原子美國開發量子傳感技術
    據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報導,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科學家正在對量子傳感領域進行探討,發現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提高陸軍導航和探測能力。  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傳感器與電子設備局物理學家Qudsia Quraishi博士指出,經典物理學可能限制精確感知技術(如成像和導航)的性能。他說:「精確成像通常受到光的衍射極限的限制。
  • 美國科學家研發腦部植入晶片,可使盲人有視覺感知
    美國科學家研發腦部植入晶片,可使盲人有視覺感知 據矽谷洞察10月14日消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植入盲人大腦的實驗裝置Orion,可使盲人部分恢復視覺感知。該設備適用於後天因受傷或疾病而失去視力的人,患者在家中即可自行使用。
  • ...這個植入「迷你大腦」的AI機器人,可感知疼痛,還能自我癒合
    藉助這一反應機制,如果給機器人植入一個「大腦」,是否也可以讓它感知疼痛?對於這個疑問,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的科學家們給出了肯定回答。最近,他們通過一種啟發大腦的方法,為機器人開發了一個「迷你大腦」,可以讓它敏感地識別「疼痛」。不過,光是識別疼痛還不夠。
  • 神經擬態晶片可讓機器人擁有觸感,感知比人類快1000倍,智能時代
    但對於大多數機器人來說,它們的機械手是冷冰冰的,沒有觸覺感受,僅能基於視覺處理進行操作。為機器人提供一種類似人的觸感可以大大改善其功能,可以擴展其使用範圍。例如,在工廠中,配備有人造皮膚的機械臂可以觸摸產品,並根據產品的不同施加適當的壓力,抓取不熟悉的物體。這種能夠感知周圍環境的能力,還可以讓人與機器人的互動更緊密、更安全。
  • 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和「小腦」!可顯著提升多任務處理能力
    混合系統的關鍵——憶阻器我們知道,機器人要想在動態環境中控制機體,需要具備極強的處理能力,這既需要有一個超大的晶片空間,又需要有足夠多的電量來維持續航。同時,機器人在實時控制中,需要快速獲取和處理感官信息,從而可以對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做出快速反應。
  • 美陸軍開發「基於狀態」的飛機結構受損檢修方法
    美陸軍研究實驗室(ARL)和美陸軍航空與飛彈研究、開發及工程中心的研究人員成功開發測試了一種聲發射傳感器網絡美陸軍工程師海勒博士表示,陸軍今後的飛機結構要更輕、更安全且穩定。為了實現這些目標,陸軍必須採取先進的結構設計方法、改良結構材料、集成受損感知與風險預測能力的綜合性策略。
  • 樂高海底機器人圖片大全_樂高機器人 - CSDN
    機器人能力的評價標準包括:智能,指感覺和感知,包括記憶、運算、比較、鑑別、判斷、決策、學習和邏輯推理等;機能,指變通性、通用性或空間佔有性等;物理能,指力、速度、連續運行能力、可靠性、聯用性、壽命等。因此,可以說機器人是具有生物功能的空間三維坐標機器。
  • 美國陸軍和麻省理工學院使用超材料開發可重構結構
    美國陸軍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出一種連接超材料的新方法,能夠製造可重構結構。該方法由美國陸軍和麻省理工學院比特與原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共同開發,使用類似於樂高的離散晶格系統連接具有獨特力學性能的材料,開發具有可重構能力的結構。該結構具有強適應性、可重構性和彈性,採用經濟高效的注塑成型工藝和網格連接方式來快速組裝宏觀結構,使用的材料包括剛性材料、柔順性材料、膨脹性材料和手性材料等類型。該技術為製造可重構軍用機器人開闢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