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設計」生命,如此複雜的生物怎麼會起源於惰性物質呢?

2021-01-15 宇宙探索百科

打從物種起源以來,各類與生命有關的問題就困擾著我們。即使有了現代科學知識的幫助,這些問題依舊存在。獵鷹精準地捕食獵物,蜂鳥懸在半空中採蜜,細菌有自生能力:這些都是驚人控制力和精準度的實例。如此複雜的生物怎麼會起源於惰性物質呢?幾千年來,很多智慧的思想家都在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大多數人得出的結論是:生物一定是由一個有意的設計過程產生的。當然他們錯了,《進化論》中的變異和自然選擇——查爾斯·達爾文的重大飛躍——說明了那些驚人的複雜機制是怎樣不通過設計而產生的。然而,揭示生物本身仍然任重而道遠。

達爾文理論提出的首要問題最終歸結於物理:生物有某些性能,似乎能夠把它們同其他惰性物質聚合物分開。它們有許多不同的組成部分(根據生物適應的實例),可以依據功能相互協調。這是關鍵屬性:它們很像經過設計的物體,就像工廠和機器人那樣。例如,眼睛的睫狀肌和水晶體,它們協調得天衣無縫,我們才能看得見,就像一臺高性能相機的光學元件。在現代生物學中,這叫作外觀設計。這種性能曾被蘇格拉底描述過,1802年,威廉·帕利也給出了神學方面的表達,他把上帝比喻成「鐘錶匠」。

更廣泛地說,生物就像工廠運作和機器人一樣,必須具有非常高的精確度來進行物理轉換,一直重複並且十分可靠。和工廠不同的是,所有生物都依賴一種非常奇特的發明:活細胞。細胞可以自生,從核心角度講,即產生新細胞的過程中能夠如實地複製細胞DNA上面的遺傳信息。我們發現,這種能力也存在於自然界的其他地方,甚至在人類技術上。舉個十分簡單的例子,就好像用3D印表機列印人體的一些零件。

生物的這些特性為什麼構成了一個物理問題?關鍵在於,在物質世界中,什麼可以發生和什麼不可以發生是由物理定律決定的。例如,不管投入多少資源,永動機是不可能建成的,因為它與物理定律相悖。反言之,宇宙中的生命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符合物理定律。

但我們的物理定律只存在於某些基本的物質,如簡單且種類繁多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本身不能反覆地進行高精度轉化,它們似乎也不發揮任何作用。即使產生了轉化,也不是精準可靠的:會損失或出錯,耗盡能量,等等。換句話說,物理定律不包含這些精確轉化的內在機制,尤其不包含能夠帶來這種轉化的生物適應裝置。從狹義上說,這些轉化沒有經過設計。因此,對物理描述範疇之內的生物來說,問題在於它們可以進行各種高精度的轉化,這顯然不符合物理定律。

那麼,如果生命不是一個有意的設計過程的產物,生物又是如何進化的呢?達爾文理論提出了這一問題,通過解釋變異和自然選擇引出了外觀設計。但這本身跟解釋空缺無關(尤其從現代版達爾文理論——新達爾文主義——可以清晰地看出這點),其核心是複製,或者說攜帶DNA的基因通過轉化遺傳給下一代。此外,生物體內的複製十分精準,細胞自生也是如此。總之,理論假定了某些精準物理轉化的可能性,而這正是非設計物理定律未能提供的入門套件。

難題在這裡出現了。生物複製和自生事實上是協調得驚人的物理轉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解釋它們是如何在如此簡單且非設計的物理定律下運作的。這種額外的解釋雖然不包括在進化論內,但可以從本質上為進化論解釋生物是如何在無意的設計過程中進化的,即填補了解釋空缺。

事實證明,這樣的解釋是難以用當下流行的物理方法得出的。後者可以在以後預測物理系統會做什麼(或可能做什麼)時,給予一定的初始條件和運動規律。但是將運動規律應用於粒子,在表達外觀設計、複製、自生和自然選擇方面是一個棘手的方式。這些過程十分複雜,涉及無數相互作用的粒子的集合運動。

不止如此。即使我們能預測——根據特定的動力學定律和初始條件——粒子可以聚集,以便在特定的時間內形成一頭山羊,也根本不能解釋山羊是否是不需要設計就可以產生的。我們都知道,山羊的設計可以在初始條件或運動規律下被編碼。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必須解釋山羊是否以及如何在非設計物理定律下產生,而不僅僅是根據現存的一些物理定律和初始條件,預測它將會(或可能會)發生什麼。

當下流行的概念已經促使很多物理學家得出「物理定律必須適用於產生生物適應」這一結論,包括196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尤金·維格納和量子物理學家戴維·玻姆。這是一個驚人的錯誤。如果這是真的,物理理論就必須在初始條件、運動規律,或兩者共同作用下,增加「設計」這一概念,而達爾文進化論中全部的解釋就會被丟掉。

那麼,如果這個概念提供的工具不夠充足,我們該如何根據非設計物理定律解釋複製和自生是可行的呢?

這就要用到物理學的一個新基本理論:構造理論。構造理論是一種新型解釋模式,由牛津大學物理學客座教授大衛·多伊奇提出。他率先應用了量子計算機理論。通過構造理論,多伊奇概括了一些導致先前想法的見解,並將它們應用到整個物理學中。

在構造理論中,物理定律根據任務可行性(包括任意高精度、可靠性和重複性)的制定,說明哪些不可行及其原因,而不是根據運動規律和初始條件說明什麼會發生,什麼不會發生。如果一項任務違背了物理定律,那它是不可行的;否則,它就是可行的。這意味著一項任務的構造者:一個導致任務發生並保持重複能力的對象。汽車工廠、機器人和活細胞都精準地與構造者相似。

這一觀點的巨變與根據初始條件和運動規律的通用解釋保持一致,但使物理學能解釋更多的現象。現在,要注意的第一件事就是這個框架如何自然地允許我們表達生物學問題。準確地複製和自生符合非設計物理定律(即不包含生物適應設計的定律)嗎?結合進化論的構造理論,研究者對這一問題給出了明確肯定。

也許這聽起來像一個真理:很明顯複製和自生確實發生了!但生命的構造理論解釋了更多。例如,它回答了這一問題:因為物理定律都是非設計的,準確的自生和複製確實存在於生物體內,都需要進化論,什麼條件能使這些構造者和非設計物理定律之間相互兼容呢?

首先,人們為精準的構造者的操作設置了必要特徵,就像一家汽車製造廠要遵循一定的規定。事實證明,這種機器必須遵循一個「配方」——一個基本指令的順序——來執行任務,並糾正中途出現的任何錯誤。這些指令很簡單,在執行過程中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設計,它們是一種轉化,與非設計物理定律完全兼容。

事實上,汽車製造廠有詳細的步驟說明,「配方」是工廠的一部分,即使它沒被寫入非設計物理定律。持續了數百萬年的高精度構造者,「配方」也一定被複製了很多次。因此,對這些構造者來說,「配方」上的信息必須是數位化的,複製後有可靠的誤差修正機制(如果不是數位化的,就會在檢測錯誤方面存在基本的限制,這將增加對準確性和可實現彈性的錯誤和限制)。

一個自生細胞也必須做到這些。親細胞包含一個DNA「配方」,所有指令用來構造新細胞。這意味著發生準確的自生需要兩個步驟:利用逐字母複製和誤差修正,親細胞可以把「配方」的高保真副本植入新細胞中;然後根據「配方」,在其餘的細胞上構造複製機制。20世紀40年代,匈牙利物理學家約翰·馮·諾依曼最先發現了這一邏輯,當時他正在研究細胞自動機,以便用於離散計算模型。構造理論表明,這是精準的自生和非設計定律之間唯一可能存在的邏輯。

在基礎物理方面,構造理論給了「配方」一個精確的描述特徵。它是被數字編碼的可作為構造者且具有彈性的信息,這種能力一旦被實例化在物理系統中,就會一直保持。在構造理論中,這被稱為「知識」(這裡指的不是人們通常使用的那個術語,它僅僅表示這種特殊的帶因果關係和彈性的信息)。而對各類生物(一般意義上的精確構造者)特性解釋最主要的一點是,它們包含這種「知識」。

此外,根據必要的「知識」,任何不被物理定律禁止的轉化都可以實現,是構造理論的一個基本觀點。要麼被物理定律禁止,要麼可行,除此之外沒有第三種可能。這就解釋了進化的另一方面。根據相關「知識」和數位化「配方」的實例,在不受限制的情況下,甚至可以產生更優良的構造者。

從構造理論的角度看,早先的進化歷史就是一個漫長的、不準確的、非目的性的建造,最終從沒有任何內在的基本事物中產生了承載「知識」的方法。這些基本事物是簡單的化學物質,如短核糖核酸鏈,只能執行低保真度的複製,不承擔外觀設計,因此允許由非設計物理定律控制的前生物環境存在。

因此,生命的構造理論明確表明,自然選擇不需要假定任何包括「知識」在內的初始「配方」的存在。這表明,無論我們在生物體內發現何種「配方」,它們都不需要特殊的生命中心主義或神秘的物理定律證明生物產生於基本的初始元件,而只需要物理定律允許數位化信息的存在,再加上足夠的時間和能量(至於多少要因生命體的不同而異)。這又為我們理解生命現象和物理的可行性增加了另一個深層次原因。無論物理定律禁不禁止我們,我們都能做到,這隻取決於我們創造了多少「知識」。這一切統統取決於我們自己。

相關焦點

  • 萬物是否起源於巖石,而非地球「原始湯」中?
    生命地表起源說岌岌可危 事實上,隨著地質學家對地下巖石層的探索越深入,「出土」微生物給生物學家帶來的驚喜也就越多。它們成功佔領了這片死氣沉沉的區域,蟄居在巖隙石縫裡,依靠礦物和水接觸後產生的化學能維生。於是,一個猜想油然而生:這些地下生命是否最先誕生?萬物是否起源於巖石,而非「原始湯」?生命是否從地球內部萌芽,而非地球表面?
  • 生命為何如此不同?
    由此可以看到,無機世界的精密機器或裝置等各種複雜系統,在面臨突然的環境變化時,沒有辦法自我調適,一個零件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癱瘓甚至報廢。然而,同樣是被稱為複雜系統的生物體,卻不會如此脆弱,一個生命體受個小傷小痛根本就沒什麼大不了,缺個胳膊少個腿也照樣能活得很好,即使是患上癌症這樣的不治之症,也不會立刻崩潰,假以時日甚至還有治好的可能。
  • 地球生命起源於火星?
    過去早有人提出,地球生命可能起源於火星。那時是基於「生命能進化到今天這麼複雜的程度,地球年齡還不夠長」這一論據。現在,科學家又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同樣的觀點。「某個溫暖的小池塘」——1871年,達爾文給朋友寫信,描述他對地球生命誕生的搖籃的推測時,這樣寫道。
  • 生命起源於隕石?不,生命其實起源於巖漿活動
    很多人可能對於地球生命的起源也抱有類似的想法,他們認為地球生命起源於太空。當然,這只是一種最為樸(民)素(科)的生命地外起源說,這種說法認為地球生命起源於外星人或者是神(反正搞不清楚的事都推給外星人或者是神,這已經成了慣例了)。
  • 生命起源於隕石?不,生命其實起源於巖漿活動
    很多人可能對於地球生命的起源也抱有類似的想法,他們認為地球生命起源於太空。當然,這只是一種最為樸(民)素(科)的生命地外起源說,這種說法認為地球生命起源於外星人或者是神(反正搞不清楚的事都推給外星人或者是神,這已經成了慣例了)。
  • 地球生命起源於火山?科學家在2400米火山口發現20多種生物
    審核:小文地球上生存著成千上萬種生命,那這些生命最初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個問題一直是科學家比較感興趣的問題,不過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有部分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起源於宇宙中的,一開始是宇宙中的彗星帶著生命在宇宙中到處流浪,當彗星遇到地球的時候,那些生命發現地球很適合自己生長,於是那些生命種子就在地球上安家落戶了,這種關於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說法很浪漫,但是卻不能說服大部分科學家。大部分的科學家都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起源於海洋中的,因為最初的海洋是有誕生原始生命的條件的。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生命的起源
    >   5.從進化觀點來看,高等生物起源於()     A.多細胞動物B.水生藻類C.低等動物D.單細胞生物     6.米勒的實驗說明,在生命起源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是什麼的供給()     A.氧氣B.能量C.隕石D.其他星球的生命     7.原始大氣中不含有下列哪種氣體?
  • 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起源於海底煙囪?
    按照主流科學家的觀點,生命起源經歷了從無機小分子到有機小分子,再從有機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又從生物大分子到多分子體系,最後從多分子體系形成原始生命這樣四個階段。就目前掌握的證據來說,生命形成階段的原始地球只有海洋,沒有陸地,而地球上的第一個原始生命就在這個海洋中慢慢孕育而生。  而在原始海洋中,因為海底煙囪的存在,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裡,原始海洋的海底會在熱液噴出口附近形成一個類似煙囪的景觀。就在現在地球的海洋底部,在海底煙囪附近有很多奇特的原始生物,已有很多學者把這個奇特的生物現象作為探索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重要場所。
  • 生命起源於「原始湯」?
    因為原始生命起源於38億年前,地球經歷滄海桑田的變化,能夠提供研究意義的化石基本都風化沉積變質了。    多年來科學家通過不斷的研究,提出了包括「原始湯」起源說、海底熱液起源說、黏土起源說等眾多假說。其中,地球生命起源於海洋一直是科學界的主流看法。
  • 俄科學家將公布生命起源於地球形成前的證據
    同時,如果生命存在於地球起源之前,科學家也不知道生命起源於何處,以及是如何起源的。羅扎諾夫表示:「對於這個問題,我暫時不回答您。那些問題中的其中一個『生命是如何產生的?』,這一問題短期內不太可能得到答案。」
  • 生命是否從地球巖石內部萌芽,而非地球表面?
    生命地表起源說岌岌可危事實上,隨著地質學家對地下巖石層的探索越深入,「出土」微生物給生物學家帶來的驚喜也就越多。它們成功佔領了這片死氣沉沉的區域,蟄居在巖隙石縫裡,依靠礦物和水接觸後產生的化學能維生。於是,一個猜想油然而生:這些地下生命是否最先誕生?萬物是否起源於巖石,而非「原始湯」?
  • 科學家或找到地球上複雜生命的起源:一個微生物家族種群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些微生物可能開啟了地球上複雜生命的演化進程。圖示為動物細胞瑞典烏普薩拉大學一個科學家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稱他們回答了一個有關生命的最重要問題之一——地球上複雜的生命是如何開始進化的。在我們的地球上,有三種類型的生命:細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細菌和古生菌屬於原核生物,它們沒有完整的細胞核;真核生物是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包括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 生命起源於外太空?相比其他假說,似乎這個更靠譜
    >那麼,生命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呢生命起源的方式是不是對物種的多樣性已經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呢?其實,關於生命起源的假說有很多,包括起源於地球、起源於外星文明和起源於外太空,當然也包括神創論。不過今天,咱們只從科學的角度探討生命起源的問題,神創論咱們就不做討論了,而且筆者一直認為所謂的「神」和外星文明就是一碼事兒。
  • 病毒與人類,生命兩種形態。進化是從簡單到複雜,還是複雜到簡單
    我們不妨將目光聚焦到人類的生命健康史上。病毒的特徵病毒體積大約是細菌的千分之一大小。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沒有細胞結構,僅僅由一個蛋白質外殼包含一段遺傳性物質組成。最多有些種類外殼上加了一層包膜。這是自然界最簡單的微生物,如此簡單的結構組成了生命,是實至名歸的簡約之王。
  • 人類為何無法製造生命?因為生命太過複雜,智慧生命就更是如此
    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可以說是一部製造史,人類逐步製造出更為複雜和便捷的工具,製造出亭臺樓閣,而在科學誕生之後,人類的製造更是邁入了一個新的層次,人類開始製造出各種複雜的電子設備,開始製造能夠擺脫地球引力束縛的太空飛行器,然而自始至終,有一件事物是人類無法製造出來的,那就是生命。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生命的演化
    第五單元《生命的演化》單元檢測試題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下列關於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原始生命起源於原始地球B.原始大氣為生命起源提供氧氣     C.生物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
    不正確的是()     A.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B.生命起源於原始陸地     C.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氣.氨.甲烷等D.現代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2.美國學者米勒模擬原始地球條件和大氣成分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A.原始生命誕生於原始海洋B.原始地球能形成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
  • 生命起源於水?答案可能沒那麼簡單
    來源:Nature自然科研 原文作者:Michael Marshall 活生物都離不開水,但水能分解DNA和其他關鍵分子。那麼,最早的細胞是如何解決這個水悖論的呢?
  • 地球生命起源於何處?從太空到地下,萬物皆奇蹟
    生命起源於當閃電出現在充滿水、氨、氫、甲烷的大氣層中,米勒發現試管中的無機物質轉變為了有機物質,試管中出現了胺基酸和糖,這是形成生命的關鍵物質,因此米勒認為古代地球環境可以產生複雜的化學反應,進而產生生命。然而這項實驗是在1953年進行,並且在地球上進行,因此很多科學家認為實驗有被汙染的可能性。
  • 美媒揭秘李小龍死因:一個身體如此完美的人怎麼會在睡夢中死去呢
    「畢竟,一個身體如此完美的人怎麼會突然在睡夢中死去呢?」近日,美媒《zergnet.com》針對李小龍當年之死同樣發出巨大疑問,並梳理了生前、生後發生的一些事件,漸漸揭開李小龍死亡謎團。文章表示,李小龍是一個可以像水一樣流動,像動物一樣尖叫,可以隨意舞弄雙節棍的人,這不是任何人都能完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