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渤海溢油汙染事故暴露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機制諸多漏洞
2011年6月初發生的中海油渤海油田溢油事故將近年來我國海洋環境問題推向高峰,其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應當引發對我國環境法制建設的深入思考。 在我國,迄今為止對汙染案件的救濟主要停留在彌補個人或部分人群的損失(主要是財產損失)層面,沒有對大企業和一些享受特殊待遇的外資企業「上綱上線」。海洋溢油這類事故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損害國家大範圍的海洋國土功能,直接威脅國家環境安全,而當今世界上國家安全概念中環境安全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內容。
-
海洋汙染訴訟 溢油事故考驗中國環境法律
海洋汙染因發生在渤海灣的漏油事件再次出現在了公眾的視線,夏軍律師以三個案例介紹了中國海洋汙染訴訟的歷程。編者按:近期,渤海溢油事故再次將海洋石油汙染問題擺在公眾面前。其間,海洋溢油汙染付諸法律訴訟的呼聲日漸強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第62號)國土資源部關於修改《地質...
部 長 姜大明 2015年5月11日 國土資源部關於修改《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管理辦法》等5部規章的決定(2015年5月6日國土資源部第2次部務會議通過) 為深入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維護法制統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國土資源部對
-
國土資源部2013年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探成果新聞發布會
時 間: 2013-12-17 10:00 地 點: 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職工會議室 內 容: 2013年12月17日上午10:00,國土資源部在部信息中心職工會議室就《2013年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探成果
-
國土資源部:我國首次在陸域凍土帶鑽獲"可燃冰"
國土資源部於9月25日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稱,我國先後於2008年11月和2009年6月,在青海省天峻縣木裡鎮永久凍土帶多次成功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實物樣品。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在中低緯度凍土區發現「可燃冰」的國家,是繼加拿大、美國之後第三個在陸域鑽獲「可燃冰」的國家。部總工程師張洪濤代表國土資源部向外界發布了這一消息。
-
國土資源部:我國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砂巖型鈾礦床
國土資源部日前宣布,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並組織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國內目前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巖型鈾礦床。連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該地區累計控制鈾資源量已經躋身世界級大礦行列。
-
國土資源部公布2015年全國地質災害情況
中國氣象網訊據國土資源部網站消息,2015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8224起,與2014年相比,2015年地災發生數量、造成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有所減少,分別減少24.6%、28.3%和54.0%。
-
我國地下水汙染及環境監管現狀
在過去近10年間我國實施了大批不同精度的地下水環境調查與評價項目,基本摸清了近55萬km2範圍內的地下水水質狀況,掌握了地下水汙染的分布範圍和汙染特徵(郭高軒等,2014年)。自2015年起,國土資源部組織開展了我國首輪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工作,計劃到2015年完成主要區域的地下水汙染調查工作,掌握地下水汙染狀況。
-
對突發性地下水汙染應如何防範呢
例如2013年河北滄州「紅豆水」事故和吉林松原石油汙染事故,2014年4月甘肅蘭州自來水苯汙染事故和河北無極皮革廠汙染事故等,均屬於該類型地下水汙染事件。對比北京、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海南、寧夏、廣東等9省(自治區、直轄市)歷年的地下水水質監測結果,地下水Ⅳ~Ⅴ類水從2007年的62.5%上升至2011年的76.8%。全國近20%的城市集中式地下水水源水質劣於Ⅲ類,部分城市飲用水水源不但常規化學指標超標,甚至出現了致癌、致畸、致突變汙染指標超標現象。
-
國土資源部:將有序開放油氣勘查開採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油氣資源勘查開採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負責人表示將完善並有序開放油氣勘查開採體制,實行勘查區塊競爭出讓制度和更嚴格的區塊退出機制。 國土資源部新聞發言人、地質勘查司司長於海峰指出,五年來,全國石油儲量基本穩定,累計探明地質儲量57億噸,年均探明11.4億噸,同比下降7.9%;石油產量穩步增長,年均產量2.08億噸,同比增長7.2%;天然氣儲量產量快速增長,累計探明地質儲量3.92萬億立方米,年均探明7849億立方米,年均產量1192億立方米,同比分別增長21.5%和39.8%;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加速推進
-
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地質勘查資質分類分級標準》的通知
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地質勘查資質分類分級標準》的通知 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地質勘查資質分類分級標準》的通知(國土資發〔2008〕13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 根據《地質勘查資質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20號)的有關規定,部組織制定《地質勘查資質分類分級標準
-
國土資源部就《地質勘查資質監督管理辦法》答問
加強資質監管 保證勘查質量——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負責人就《地質勘查資質監督管理辦法》答記者問 1月25日,國土資源部發布實施《地質勘查資質監督管理辦法》(國土資發〔2010〕14號,以下簡稱《辦法》),就加強地質勘查資質監督管理
-
東北黑土地或將消失 我國10%耕地遭重金屬汙染
但是,近年來,伴隨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大地不斷遭到各種汙染的傷害。僅僅因土壤汙染防治不足、環境監管乏力,導致的食品藥品安全事件就頻頻發生,2008年以來,全國已發生百餘起重大汙染事故。目前我國大地汙染現狀嚴峻,成因十分複雜,形成令人扼腕的「大地之殤」。
-
國土部:2013年我國人均新增煤炭資源量約40噸
人民網北京2月28日電(記者 杜燕飛)國土資源部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國土資源部儲量司副司長許大純介紹2013年我國油氣等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和產量等情況。 數據顯示,2013年度我國煤炭新增資源儲量520.7億噸,如果按照我國13億人口計算,2013年我國人均新增煤炭資源量約40噸。
-
地下水汙染特徵和我國地下水資源汙染現狀
地下水汙染特徵和我國地下水資源汙染現狀北極星環保網訊:什麼是地下水汙染地下水汙染(ground water pollution)主要指人類活動引起地下水化學成分、物理性質和生物學特性發生改變而使質量下降的現象。
-
國土資源部:所屬館藏機構地質資料目錄必須公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向社會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近日,國土資源部發出《關於建立健全地質資料網絡服務體系的通知》。《通知》要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所屬館藏機構保管的地質資料目錄信息必須在網絡上公開提供社會查詢利用,但涉及保密的放射性礦產和海域地質資料除外。
-
我國海洋汙染事件每年成倍增長 環境法醫學鮮為人知
溢油鑑定在海洋行政執法中不可或缺「油指紋鑑別在海洋、海事行政執法中作用顯著。」前來參加此次研討會的加拿大環境部應急科學技術中心溢油部主任王鎮棣博士介紹,目前世界範圍內海上共發生溢油量超過5千噸的大型溢油事故175起,其中災難性事故64起。從分類統計結果看,溢油事故主要來源於船舶運輸和海上石油開採。
-
「土十條」印發:2020年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90%以上
中國政府網5月31日消息:國務院於5月28日印發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
國土資源部出臺《地質勘查單位質量管理規範》
日前,國土資源部出臺《地質勘查單位質量管理規範》,旨在統一地質勘查單位的質量管理標準,切實發揮質量管理體系在地勘單位管理中的主導作用,整體提高地勘單位科學管理水平,確保地質工作質量。國土資源部有關負責人指出,《規範》出臺後,地勘單位應當分析本單位原有的質量管理現狀,對照《規範》要求,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行並不斷改進和完善,使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如期實現。今年,國土資源部將組織修訂《地質勘查資質分類分級標準》,擬將GB/T 19001-2008和《規範》共同作為地勘單位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審核依據。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自2006年起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青藏高原基礎地質調查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項目進入結題階段。 隨著青藏鐵路通車,如何積極開發利用青藏地區的優勢資源,成為我國地質工作的重大課題。1999年啟動的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將青藏高原地質研究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並於2005年完成了青藏高原空白區152萬平方公裡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首次實現了我國陸域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全面覆蓋。從2006年起,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始組織實施「青藏高原基礎地質調查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