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突發性地下水汙染應如何防範呢

2020-12-04 中國水網

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發生後,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立即作出安排部署,並委託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率領環境應急人員和專家組已於13日凌晨趕赴事故現場,與天津市環境監測部門會合查勘現場,了解事故發生後環境汙染影響情況,並召開會議提出下一步環境應急要求。突發環境事故不僅影響大氣和地表水,也可能汙染土壤和地下水。那麼,對突發性地下水汙染應如何防範呢?

近年來,我國地下水汙染事件頻發,給社會供水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威脅了人體健康,也給我國環境管理帶來了嚴峻挑戰。由於地下水汙染事故預警機制不健全,以致地下水汙染突發性事件應急處置不及時,從而產生了一些不良社會影響。為了預防突發性地下水汙染事件的發生,應儘快建立完善的地下水汙染事故預警系統,健全地下水環境管理體系。

突發性地下水汙染事件類型劃分突發性汙染通常是指因設備失靈、生產操作失誤、人為破壞或雷電、暴雨、地震等自然災害影響,而發生的意外事故排放或滲漏,對環境造成突發性汙染的現象。根據汙染物進入含水層的時間長短和在含水層中的遷移快慢,結合水文地質條件的複雜性、汙染物遷移的遲滯性等特點,可將地下水汙染突發性事件分為事故型地下水汙染突發事件和遲滯型地下水汙染突發事件。

事故型地下水汙染突發事件

長期以來,人們關注最多的是地表水汙染事件,在應急處置時也往往以地表水為保護目標,通常忽視地下水。例如,在福建紫金礦業滲漏事故中,對汙染做出快速響應的是下遊養殖水域;在青島石化爆炸事故中,直接見到的汙染是河流、海洋等地表水體汙染,至於事故中地下水是否受到汙染、汙染程度如何,並未受到應有的關注。

事故型地下水汙染突發事件一般是指由於爆炸、車禍(翻車)、潰壩等事故使得大量汙染物迅速進入地下水含水層而造成的地下水汙染事件。

由於地下水汙染具備遲滯性和隱蔽性的特點,地下含水層之上通常具有包氣帶作為天然屏障,所以事故發生後汙染物直接進入地下含水層而造成事故型地下水突發性汙染事件的概率較小。

然而在一些特殊水文地質條件下,該類事故型突發事件仍存在較大可能性。例如,在南方管道型巖溶發育地區,地面或地下裝置設備的汙染物一旦發生事故,汙染物會迅速進入含水層,並快速遷移,影響下遊居民工農業用水安全,這種事故型地下水汙染突發事件發生的概率將大幅增加。

遲滯型地下水汙染突發事件

有些看似突發性的地下水汙染事件,其實並非由當時突發意外事故造成,而是由於早期汙染事故處理不當或重視不夠,當汙染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在某一特定條件下發生並被發現,而被定性為突發性汙染事件,這類汙染事件的「突發性」一般只是表象,可稱為「遲滯型地下水汙染突發事件」。

例如2013年河北滄州「紅豆水」事故和吉林松原石油汙染事故,2014年4月甘肅蘭州自來水苯汙染事故和河北無極皮革廠汙染事故等,均屬於該類型地下水汙染事件。遲滯型地下水汙染事件是汙染物在含水層或地下水中長期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發生的質變,也是在對地下水環境長期不夠重視、地下水環境監測和防治措施不到位、地表汙染處理過程中對地下部分忽視等原因的作用下,地下水中汙染物積累至某一特定條件或遷移至特定區域時發生的必然現象。

另外,國家地下水質監測資料表明,我國地下水環境總體趨於惡化。對比北京、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海南、寧夏、廣東等9省(自治區、直轄市)歷年的地下水水質監測結果,地下水Ⅳ~Ⅴ類水從2007年的62.5%上升至2011年的76.8%。全國近20%的城市集中式地下水水源水質劣於Ⅲ類,部分城市飲用水水源不但常規化學指標超標,甚至出現了致癌、致畸、致突變汙染指標超標現象。

儘管該類區域地下水水質惡化不會引起地下水汙染突發性事故,但全國區域性地下水水質惡化削減了地下水環境容量,降低了地下水汙染的閾值,提高了「遲滯型突發性汙染事件」發生的概率。突發性地下水汙染事件原因分析引發突發性地下水汙染事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

地下水汙染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地下水專業僅是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的二級學科地質工程專業下的一個研究方向,在地球科學領域屬於小學科,在水利學科中屬於邊緣學科,在環境科學領域也沒有足夠地位,使得地下水環境保護相關的研究發展和人才培養相對滯後。此外,我國涉水管理通常偏重於受到外界刺激後具有「立竿見影」效應的地表水汙染問題,對具有長期性、隱蔽性、遲滯性的地下水汙染不夠重視。這也導致地下水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不夠,公眾對地下水的認知嚴重不足,對肆意汙染地下水的行為缺乏應有的警惕,甚至熟視無睹,這無疑在客觀上加速了地下水汙染。

地下水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目前頒布實施的法律法規,僅有少數幾條條款涉及地下水保護與汙染防治,缺乏系統完整的地下水保護與汙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難以明確具體法律責任[4]。即使現有的法律條文有涉及地下水的條款,其對汙染地下水的管理措施也不夠嚴格,懲罰缺乏力度,對排汙者缺乏威懾力[5],從而難以形成有效的約束作用。另外,法律上對很多能夠造成地下水汙染的汙廢排放,沒有形成明確的定義或範圍界定,這也導致管理部門監管依據不足,難以「依法辦事」。

地下水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

我國對地下水的管理存在職能交叉,涉及地下水管理的有國土、水利、環保等多個部門,儘管職能各有偏重,但對於地下水而言,將其按照含水介質、水位水量、水質等實行分開管理的方式,本身就容易引發地下水管理出現較多「灰色」或「夾心」地帶,造成管理不完善,甚至混亂。

地下水汙染預警機制不成熟

近年來,地下水汙染的突發性事件表明,我國尚未健全地下水汙染預警機制,對於突發性地下水汙染事件的應變和處理能力較為薄弱。這類地下水汙染事件大多為遲滯型突發汙染事件,多是地下水汙染長期積累和影響的結果,因此建立健全地下水汙染預警機制對於地下水汙染防控、提前發現遲滯性突發汙染事件而言十分重要。另外,目前科學領域針對地下水汙染預警的研究仍停留在區域尺度地下水水質惡化趨勢的預警,對於場地型地下水汙染事件預警的研究仍鮮有涉及。

地下水汙染預警機制完善建議

由於制度和管理上的不完善,致使地下水汙染事故預警機制不健全,無法及時預報地下水汙染事件的發生風險,故國家有關部門應予以高度重視,從制度和管理體系上完善地下水汙染事故預警機制,降低突發性地下水汙染事故發生的風險。

健全地下水法律法規體系

健全我國地下水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應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對現有法律體系中已涉地下水部分的進一步修訂 ;二是對現有法律體系中缺失部分的補充。在明確地下水環境管理界限的基礎上,修訂現行的《水法》、《水汙染防治法》等,進一步落實地下水汙染責任界定、地下水偷排處罰,並從嚴管理 ;完善《環境影響評價法》中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部分,提高地下水作為一個重要環境要素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內容豐度。對於與地下水含水介質相關的 《固體廢棄物汙染防治法》也應當明確其造成地下水汙染的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法律條款的同時,應制定更詳細的實施細則,為執法提供更詳實的依據。應該從法律上對地下水環境容量賦予明確定義,明確界定地下水汙染的邊界。另外,目前法律體系中尚缺失很多地下水相關的法律標準,如地下排汙部分等,應當加快地下水立法的進程[6]。

明確地下水管理職責權限

梳理我國各部委主要職責,不難看出,目前地下水管理的權限分配不盡合理,其中水利部職責為「指導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指導地下水開發利用和城市規劃區地下水資源管理保護工作」,重點放在地下水作為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保護上。國土資源部職責中,「監測、監督防止地下水過量開採和汙染」涉及對地下水汙染的監測和監督,但所有汙染問題均由環保部管理,即防止地下水汙染又是環保部職責,與國土資源部職責有重疊。建議改革相關部委對於地下水管理的職能,合併地下水相關的管理權限,打破現在按照含水介質、水量水位、水質管理與汙染穿插管理的職能交叉局面,將水位水量繼續交由水利部管理,水質和汙染(含水介質)相關交由環保部管理,實現水源、汙染源的雙重控制與管理。

加大地下水環境監測力度

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就已經開始開展地下水水質監測工作,主要針對區域性地下水質惡化的監測; 21世紀初,進而將水質監測擴展至地下水環境監測,把地下水汙染納入了地下水環境監測的範疇。2008年,北京耗資8 476萬元,實施了平原區汙染源監測工程,重點對工業園區下遊的地下水水質進行了監控,率先邁開了地下水環境管理的步伐。然而,該項工作的全國性推廣工作相對滯後,多項全國性地下水汙染調查與防治工程在實施方案中一再強調地下水環境監測[4,7-8],但見效甚微,全國新的地下水環境監測或地下水汙染源監測工程鮮有報導。應進一步加強地下水環境監測工作,特別是對石化、重金屬、輕紡、製革、垃圾填埋場等汙染源進行重點監測。建議通過建立分級管理的地下水汙染源監測網絡,構建全國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分級監測網絡構成建議為 :一級監測由國家總體布局,針對國家級工業園區;二級監測由省市級人民政府主導,針對省級及以下工業園區和潛在的汙染大戶;三級監測由企業自主監測,定期向上級主管部門申報監測數據,並對監測數據真實性負責。

完善地下水汙染預警機制

我國學者在地下水汙染預警研究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大多均是對區域性水質惡化的預警。應加快對場地型汙染預警的研究,制訂預警方案,建立預警機制,特別是對於老企業、廢棄場址、重汙染行業的大企業應重點關注。依據汙染源類型、汙染強度、汙染影響程度,結合地下水汙染發生的滯後性特點等,對突發性地下水汙染事件進行分類分級,預判汙染發生的風險與級別,建立針對性的預警和應急處置措施,提高地下水突發汙染事故的處理效率,降低事故的危害性。

參考文獻 :

[1] 應松年. 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法律制度研究[M]. 北京: 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2004.

[2] 水利部. 中國水資源公報[M].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7-2011.

[3] 衛生部. 全國城市飲用水衛生安全保障規劃(2011—2020年)[EB/OL]. (2011-12-31) [2014-05-14].

[4] 環境保護部. 全國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EB/OL]. (2011-10-28) [2014-05-14]. 

[5] 王燦發. 健全完善法律機制遏制地下水質惡化[J]. 環境保護, 2013, 41(12): 27-29.

[6] 吳健, 馬中. 我國地下排放的監管缺失與政策建議[J]. 環境保護, 2013, 41(7): 41-43.

[7] 環境保護部. 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EB/OL]. (2013-04-22) [2014-05-14]. 

[8] 環境保護部, 國土資源部, 水利部, 等. 關於開展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工作的通知[EB/OL]. (2011-07-29) [2014-05-14]. 


本文刊發於《環境影響評價》2014年05期,標題為「地下水突發性汙染事故分類與環境管理建議」。

作者簡介:梁鵬,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周俊,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國家環境保護環境影響評價數值模擬重點實驗室。




編輯:李丹

相關焦點

  • 如何防範應對突發性地下水汙染
    那麼,對突發性地下水汙染應如何防範呢?近年來,我國地下水汙染事件頻發,給社會供水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威脅了人體健康,也給我國環境管理帶來了嚴峻挑戰。由於地下水汙染事故預警機制不健全,以致地下水汙染突發性事件應急處置不及時,從而產生了一些不良社會影響。為了預防突發性地下水汙染事件的發生,應儘快建立完善的地下水汙染事故預警系統,健全地下水環境管理體系。
  • 環境保護部關於印發《全國地下水汙染
    針對汙染造成水質超標的地下水飲用水水源,科學分析水源水質和水廠供水措施的相關性,研究制定汙染防治方案,開展地下水汙染治理工程示範,實現「一源一案」。以農村地區受汙染地下水飲用水水源為重點,著力解決潛水汙染問題。  建立地下水飲用水水源風險防範機制。
  • 地下水汙染特徵和我國地下水資源汙染現狀
    地下水汙染特徵和我國地下水資源汙染現狀北極星環保網訊:什麼是地下水汙染地下水汙染(ground water pollution)主要指人類活動引起地下水化學成分、物理性質和生物學特性發生改變而使質量下降的現象。
  • 我國地下水汙染及環境監管現狀
    在過去近10年間我國實施了大批不同精度的地下水環境調查與評價項目,基本摸清了近55萬km2範圍內的地下水水質狀況,掌握了地下水汙染的分布範圍和汙染特徵(郭高軒等,2014年)。自2015年起,國土資源部組織開展了我國首輪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工作,計劃到2015年完成主要區域的地下水汙染調查工作,掌握地下水汙染狀況。
  • 哪些因素導致地下水汙染?
    地下水汙染有自然和人為兩大原因。由於地下水廣泛存在於巖土孔隙中,土壤、巖石成分滲漏會影響水質,因此在地震等地質活動後,會對地下水造成一定汙染。但最有破壞力的還是人為原因造成的汙染,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生活垃圾汙染。在一些農村地區,垃圾河、垃圾圍村等現象屢見不鮮。在很多城市,垃圾分類做得也不好,大量有毒物及危險廢棄物與生活垃圾一起混合填埋,多種有害物滲透進地下水,造成汙染。
  • 地下水汙染怎麼辦 京津冀地下水環境管理這樣做
    結合國家技術規範和目前地下水汙染源分類研究進展,識別了京津冀區域內工業源、生活源、農業源、廢物處置類、地下設施類和地表水體六大類汙染源。綜合考慮汙染物遷移性、毒性特徵、降解性、排放濃度、排放量、防範措施和釋放可能性指標,課題組構建出地下水汙染風險源強度評價指標體系,確定了重點研究區各汙染源的貢獻率,地下水汙染風險源清單就此形成。
  • 地下水汙染的危害及處理方法
    此外,農用和醫用抗生素用量不斷增大,伴隨動物排洩、土壤滲透等發生的抗生素汙染也需警惕。地下水循環緩慢,自淨能力弱,汙染情況不好改善。地下水一旦汙染,危害的將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工業生產:汙染還會使地下水硬度增加,在生產過程中易增加設備消耗,還易產生殘次品,因此企業往往需要對硬度強的水進行軟化處理。但這一步驟增加了生產成本。地下水汙染的治理成本很高,效果也不好,所以治理要從源頭抓起。堵住汙染源的關鍵是把現有的法律法規落實好。我國《水汙染防治法》適用的對象不僅包括地表水,還應包括地下水。
  • 地下水汙染的途徑,以及治理問題
    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地下水的汙染也越來越普遍,本章水質在線監測儀廠家來和大家一起了解有關地下水汙染的途徑,以及治理的問題。,以及工程廢棄物、放射性物質埋在地下都會和地下水接觸,從而造成地下水汙染;3.農業汙染,為了追求效益,農民會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為被吸收的物質進入地下,使得地下水中的氮、磷等元素超標,除此之外,不合理的回灌使得汙水再次進入地下水中,從而影響到水質;4.鹹水汙染,在沿海地區,當含水層中淡水被大量抽取之後,可能會引發鹹水倒灌入侵的情況
  • 未來十年中國投346.6億元防治地下水汙染
    《規劃》確立了未來十年的兩個有限的目標,即到2015年基本掌握地下水汙染狀況,初步控制地下水汙染源,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質惡化趨勢,全面建立地下水環境監管體系;到2020年,對典型地下水汙染源實現全面監控,重要地下水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重點地區地下水水質明顯改善,地下水環境監管能力全面提高,地下水汙染防治體系基本建成。
  •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目前,我國有400餘個城市以地下水為供水水源,有些城市地下水甚至成為唯一的供水水源。然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及工業的迅猛發展,礦產資源的開採、冶煉等環節,地下水重金屬汙染問題日益突顯。重金屬汙染分布和特點問題,國內外有學者已進行相關研究。重金屬汙染與礦產資源的開採、冶煉密切相關,如在湖南、陝西、青海等礦石開採業較為發達的省份,部分地區地下水重金屬超標嚴重。
  • 贛州水文突發性水汙染事件應急監測規程
    突發性水汙染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水體汙染危害、影響供水安全、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緊急涉水事件。(3)市級城市集中飲用水水源受到汙染,影響供水安全;(4)其它影響重大的突發性水汙染事件。如核定為一般突發性水汙染事件,應立即編寫《突發性水汙染事件快報》(格式參照6.1.2)向市級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報告,同時提出啟動應急響應的建議,並及時向省級領導小組辦公室、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和環保部門報告;如為較大及以上的突發性水汙染事件,應立即向省級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按省級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求編寫《突發性水汙染事件快報》(格式參照6.1.2),
  • 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汙染風險分級評價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為更有針對性的解決結果填埋場地下水汙染,有利於分層和合理資源,包括裝配特徵、填埋層脆弱和受體暴露於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分析(AHP)確定指標水平不同重量,採用加權求和法計算填埋場地下水汙染風險指標,地下水風險分為「低」「中」「高」三級,針對他們的風險提議不同的建議。
  • 中國地下水汙染狀況圖
    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地帶和郊區的地下水排洩區,地下水汙染最嚴重,部分城市淺層地下水已不能直接飲用。地下水汙染表現為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的特點,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松遼平原、江漢平原和長江三角洲等地區。  《中國地下水汙染狀況圖》以國家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為依據,將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地下水質量現狀與天然條件下的地下水質量「背景值」相對照,確定地下水汙染超標組分,按照單要素評價與多要素綜合評價相結合的原則編制而成,反映了城市地下水汙染程度和汙染組分二方面內容。
  • 治理地下水汙染的技術方法有哪些
    因為治理汙染的代價太大了,尤其是地下與地上還不一樣。根據水質檢測結果顯示,我國地下水汙染嚴重,治理地下水汙染的技術方法有哪些呢?下面金標準小編為你介紹一番:物理法1.屏蔽法是在地下建立各種物理屏障,將受汙染水體圈閉起來,以防止汙染物進一步擴散蔓延。
  • 我國地下水汙染現狀及原因分析
    作者:新風學術網 1 、我國地下水汙染現狀 當前我國地下水汙染現狀不容樂觀,全國地下水汙染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超過90%的地下水資源都遭受到了程度不一的汙染,60%左右的地下水受到了嚴重汙染。不僅僅是經濟發達地區,廣大農村地區也出現了地下水汙染問題。
  • 「科普」地下水汙染及其影響因素
    地下水汙染的定義:指受人為和自然因素影響使地下水物理、化學和生物等方面的性質發生改變,從而限制或防礙它在各方面應用的現象。所以我們要重視地下水汙染問題。影響地下水汙染的因素較多。自然因素包括含水層的地形地貌、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還包括氣候、海水倒灌等因素。人為因素主要是人類活動產生的各種汙染地下水的因子,最常見的是工農業生產廢水的下滲汙染。
  • 中國地下水汙染圖譜:75個大中城市汙染較重
    中國的地下水汙染到底有多嚴重?隨著近日《全國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的通過,這個問題再次引起公眾關注。事實上,關於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的醞釀製定,早在2005年就開始啟動。於2008年形成了初步草稿。即《全國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2008~2020年)(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
  • 土壤環保小百科(2)|地下水汙染的來源、途徑與特點
    地下水往往具有水質好、分布廣、便於開採等特徵,是生活飲用水、工農業生產用水的重要水源。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地下水的形成必須具備:補給來源、儲水空間、地質條件。地下水的補給來源包括大氣降水、冰雪融水、地表河流、湖泊、凝結水等。
  • 不能公開的調查 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與超採圖景
    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摸底」收尾  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關於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狀況,官方尚未公布任何完整的汙染調研數據。  但相應的調研工作早已開始,並進入了收尾階段。早在2006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項目,該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具體承擔,首次在華北平原進行了系統的地下水汙染,特別是有機汙染的調查和評價。  「這一調查項目能夠全面而完整地反映華北平原地下水的汙染現狀,比2001-2002年第二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要細緻很多。」
  • 生態環境部:關於印發地下水汙染防治實施方案的通知
    三、清單公布方式各省(區、市)要在相關網站或公共信息平臺上逐年公布本行政區域內環境風險大、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地下水汙染場地清單。四、公布內容應依法向社會公開汙染場地名稱、所屬區縣、調查邊界及面積、其產生的主要汙染物名稱、超標情況、修復(防控)目標、整治措施及進度,主動接受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