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宇宙的聲音

2021-01-15 NASA愛好者

圖片來源:NASA


你想像過真正的「天籟」會是什麼樣的嗎?哈勃空間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給我們帶來了數不清的視覺盛宴,但除了圖片和影像,這些天文奇觀也可以用其他感官來體驗:通過數據音頻化處理,轉換成圖像的數據同樣也可以轉換為聲音。


圖像的元素,比如說亮度和位置,都被映射成了音高和音量。下面的每段聲音翻譯都從圖片的左側開始,然後移至右側。雖然太空之中無法傳播聲音,但音頻化處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體驗和概念化數據的新方式。音頻化擴展了數據的受眾群體,讓盲人和視覺障礙者也可以「聽見」天文圖像,探索圖像背後的數據。

 


Abell 370


在距離地球約40億光年的星系團Abell 370核心裡,居住著數百個星系。星系的質量造成了空間的扭曲,讓來自背景星系的光得以放大和彎曲,這種效應被稱為引力透鏡(gravitational lensing),讓我們可以看到極遠的物體。


引力透鏡星系團Abell 370

數據來源:NASA /哈勃

音頻化處理:SYSTEM Sounds (M. Russo, A. Santaguida)

 

在上面的音頻化處理中,聲音的生成基於圖像中宇宙物體的亮度和位置:明亮的光映射成了更大音量的聲音,而聲音頻率則從圖像的底部到頂部逐漸增加。



螺旋星雲(Helix Nebula


這一螺旋星雲距離我們655光年,直徑大約3光年。當一顆低質量恆星在壽命快要結束、脫落掉外層的物質時,便會形成這種形式的螺旋星雲。


數據來源:NASA /哈勃

音頻化處理:SYSTEM Sounds (M. Russo, A. Santaguida)


在上面的音頻化處理中,紅光映射到了較低的音高,藍光則映射成了較高的音高。蕾絲光的頻率從紅色到藍色逐漸增大,聲音的頻率也自紅色到藍色由低變高。



雙子星系AM 2026-424Twin Galaxies AM 2026-424


這張哈勃拍攝的星系碰撞圖像看起來就像是一張臉,其中的「眼睛」則是兩個星系的明亮核心,臉部的輪廓是一圈年輕的藍色恆星。該系統以Arp-Madore 2026-424(AM 2026-424)為名,被編入Arp-Madore「南方奇特星系與星協目錄」(Catalogue of Southern Peculiar Galaxies and Associations),距離地球大約7.04億光年。


兩個相撞的星系,仿佛一張臉上的雙眼

數據來源:NASA /哈勃

音頻化處理:SYSTEM Sounds (M. Russo, A. Santaguida)


在上面的音頻化處理中,垂直位置映射成了音高,亮度則映射成了音量。

 


宇宙礁石(Cosmic Reef


在哈勃拍攝的宇宙礁石30周年圖像中,顯示了兩個星雲,分別是NGC 2014和NGC2020。這兩個星雲位於大麥哲倫星雲(Large Magellanic Cloud)中,我們銀河系的一個衛星星系(satellite galaxy),距離我們163 000光年。


宇宙礁石星雲圖像

數據來源:NASA /哈勃

音頻化處理:SYSTEM Sounds (M. Russo, A. Santaguida)


其中紅色的星雲是一個恆星的溫床,而藍色的星雲則是由一顆巨大的恆星發射出的物質產生的。紅色表示氫和氮的存在,藍色表示氧的存在。在上面的音頻化處理中,顏色映射成了音高,藍色表示較高的音高,紅色表示較低的音高。



透鏡星系團(Lensing Galaxy Cluster


由大型星系團產生的巨大引力會扭曲並放大相對位置位於它們背後的更遠天體的光線,這種現象被稱為引力透鏡。在這張圖像中,星系團RXC J0142.9+4438讓我們瞥見了來自非常遙遠的星系的扭曲光線,如果不是它,我們將無法知道這些遙遠星系的存在。


音頻化處理過的星系團

數據來源:NASA /哈勃

音頻化處理:SYSTEM Sounds (M. Russo, A. Santaguida)


靠近圖像底部的天體映射成了較低的音調,而靠近頂部的天體則映射成了較高的音調。恆星和緊湊型星系映射成了短而清晰的音調,而龐大的星系發出的聲音更長的音調,也改變了音高。靠近圖像中心的星系密度較高,因此視頻中部出現了中等音高的音調。


 

創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


這些氣體和塵埃形成的柱狀結構是鷹狀星雲(Eagle Nebula)中恆星誕生的區域,被形象地稱為「創造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在一縷縷的柱列之中,隱藏了眾多的新生恆星。這些柱列長約4至5光年,相對於整個鷹狀星雲而言只是些較小的結構,整個鷹狀星雲的大小大約為70×55光年。


鷹狀星雲中的氣柱

X射線處理:NASA / CXC / SAO

可見光處理:NASA / STScI

音頻化處理:NASA / CXC / SAO / K. Arcand, M. Russo & A. Santaguida


在上面的音頻化處理中,可見光和X射線的視覺處理後,由左向右在圖像上水平位移生成了聲音。光線數據的垂直位置映射成了音高,柱狀結構經過了特殊的處理,從低音掃到高音再反向。想要了解這一音頻化處理的更多信息,請訪問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Chandra X-ray Observatory)的音頻化頁面(http://chandra.si.edu/photo/2020/sonify/)。



銀河系中心


我們銀河系的中心有一個巨大的黑洞,周圍是密集的恆星和明亮的星雲。這張圖像結合了哈勃、錢德拉(Chandra)和斯皮策(Spitzer)空間天文臺的觀測結果,顯示了恆星誕生的活躍區域、數十萬顆恆星、發光的塵埃雲和銀河系核心附近的劇烈活動。


銀河系中心的恆星和發光的氣體雲

X射線處理:NASA / CXC / SAO

可見光處理:NASA / STScI

音頻化處理:NASA / CXC / SAO / K. Arcand, M. Russo & A. Santaguida


在上面的音頻化處理中,位於圖像頂部的天體光線映射到了更高的音高,而光線的強度對應著音量。恆星和緊湊的光源被轉換成了單獨的音符,而大量的氣體和塵埃雲則變成了逐步出現的嗡嗡聲。圖像的右下角有一處漸強,這是位於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所在,質量約為400萬倍太陽的質量,這裡的氣體和塵埃雲最為明亮。想要了解這一音頻化處理的更多信息,請訪問錢德拉音頻化頁面(http://chandra.si.edu/photo/2020/sonify/)。



參考來源:

https://www.nasa.gov/content/explore-from-space-to-sound

相關焦點

  • 宇宙大爆炸的聲音聽起來像什麼?
    我們之所以知道這一點, 是因為在華盛頓大學一位名叫約翰G.克雷默的物理學家決定重塑宇宙大爆炸所發出的聲音。首先,他利用一顆已發射的衛星來檢測宇宙微波背景——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電磁輻射殘餘並記錄其數據。最後,他把這些獲得的數據輸入一個電腦程式,使之轉換成聲音。
  • 一起來聽來自宇宙的聲音
    他們已經迫不及待地要進場聽講座啦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空軍上尉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裡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
  • 一起來聽來自宇宙的聲音
    宇宙到底有多大?真的會有外星人嗎……孩子的世界,思想卻能到達任何觸摸不到的遠方,腦海裡總是裝著天然的奇思妙想和對未知事物的探尋渴望。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漸漸對浩瀚無垠的宇宙有了一個較為客觀的認知,日常瑣事卻限制了我們的遐想,直到偶然間,聽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的一段來自太空的聲音,像是被一種神秘的力量召喚,被遺忘太久的好奇心再次被激活,終於想起: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 一定要聽!高校通知書裡竟藏「宇宙深處的聲音」……
    光碟上刻錄的是國科大為新生準備的特別禮物——來自宇宙深處的聲音。這些聲音有的像是汽船正在鳴笛離港、草原上的牧民打馬而過,有的像是心臟跳動的聲音、雨聲、手持煙花燃放時發出的聲音……(戴上耳機聽,假裝自己被錄取)據介紹,這些聲音是由國科大師生通過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
  • 宇宙中沒有聲音?那你就錯了,聽聽太陽系中各個行星的聲音
    宇宙中沒有聲音?那你就錯了,聽聽太陽系中各個行星的聲音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內容,宇宙中沒有聲音,那你就錯了,聽聽太陽系中各個行星的聲音,說的聲音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了,在我們的生活中,聲音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就算是一根小小的針,掉落到地上,都是會散發出不同的聲音。
  • 宇宙最大的聲音有多大?
    聲音怎麼來的?宇宙中最大的聲音是什麼?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是我媽媽早上喊我起床的聲音!這聲音大到直接把我從另一個世界嚇回來了!」這當然是一種幽默的說法,打雷、地震、火山爆發的聲音可比媽媽的聲音大多了。那麼什麼是宇宙中最大的聲音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聲音是怎麼出現的。
  • 聽聲音就能高潮?:ASMR是什麼
    這個詞聽起來很高端哦,中文翻譯過來是「自發知覺高潮反應」也叫「顱內高潮」。說的通俗一點呢,就是「能讓耳朵睡覺的聲音」。國外的神經科學家實驗結果顯示,ASMR能夠減輕一些人的失眠症狀。在抖音上看到的一些減壓視頻,其實就屬於ASMR:
  • 科普資訊 | 聽!來自宇宙的心跳~
    科普資訊 | 聽!來自宇宙的心跳~ 2020-08-12 1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宇宙是真空狀態, 到底能不能聽到聲音?
    當你在電影院觀看宇宙大戰的電影時,你是否會想到武器發出的聲音以及宇宙飛船被飛彈擊中,發生巨大爆炸產生的聲響。
  • 宇宙聞起來有金屬味、宇宙的顏色像牛奶咖啡,宇宙的聲音很神秘
    辨色、聽聲,聞味是人類感知世界的三種方式。迄今為止地球還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但人類對太空非常感興趣,人類極想聞到太空的味道、聽到太空的聲音,看到太空的顏色。太空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人類以離地球海平面100千米的高度為分界線,稱為卡門線;卡門線上面就是宇宙。且跟我一起嗅宇宙的味道、辨宇宙的顏色,傾聽宇宙的聲音。一,宇宙的味道。要想嗅到宇宙的味道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鼻子聞。
  • 如何讓你的聲音更好聽?心理學家:聽聲音能聽出他人的性格
    如《紅樓夢》中賈母說話慢條斯理,但聲音明亮,顯其尊貴的身份;而劉姥姥去大觀園,說話語速快,高聲調,多是些卑微之輩。而慢語速,低聲調也常體現出沉重呆板或悲傷的情緒;說話結巴,語無倫次,高而快的聲調常表現出緊張或無自信。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不管男女說話都可帶點氣息聲,會顯得底氣足,身體健康,男人年輕朝氣,藝術感強;女人美妙動人,能聽出女人味。
  • 10個冷知識,為什麼錄音中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很陌生?
    10個冷知識,為什麼錄音中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很陌生?1、地球上沙子的數量超過宇宙中星星的數量假設宇宙有10007、為什麼錄音中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很陌生?當我們聽錄音中的聲音時,只通過空氣傳播,所以就會聽起來很陌生。8、左耳比右耳更加敏感嗎?
  • 聽!來自鼓浪嶼的聲音!
    聽!來自鼓浪嶼的聲音!鼓浪嶼遙望著贛江水贛江水伴我成長登上日光巖眺望只見雲海茫茫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徜徉在前湖旁母親生我在英雄城鄱陽湖把我滋養我緊緊依偎著紅谷灘聽她講古豫章
  • 人的嘴巴為什麼聽不見聲音?人的耳朵為什麼又不會說話?
    為什麼我們的嘴巴聽不見聲音?這一切與外界的大環境有關。在太陽系之中,太陽是恆星,就像物質的原子核,行星就像圍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地球是太陽系的行星,它有自己的磁場,就是我們所認知的。太陽作為恆星它的磁場與地球磁場是有所不同的。就像上下級的關係一樣,恆星的磁場表現方式是光線和聲音。
  • 如果宇宙大爆炸有聲音,那是震耳欲聾,還是悠遠綿長?
    宇宙大爆炸是什麼聲音?看的」宇宙大爆炸」這個題目,你可能認為會有撞擊的噪聲陪著它。但產生我們宇宙的大爆炸並不是震耳欲聾的爆炸聲,而是一種機器人的嗡嗡聲,並且人耳屎聽不到的。它看起來確實很壯觀,但它聽起來像什麼?圖源ALFRED PASIEKA /科學圖片庫/蓋蒂圖片社得益於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家約翰 克拉默教授企圖重現大爆炸的聲音,我們能對其有所了解。他用了一架監視宇宙微波---大爆炸的殘餘電磁輻射---的衛星收集的數據。他將這些數據輸入可以將其轉換為聲音的電腦程式。
  • NASA的聲波化項目讓我們聽到宇宙的聲音
    NASA的聲波化項目讓我們聽到宇宙的聲音2020-09-24 18:27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一些最美麗的宇宙圖像並不是真正的照片,它們通常是不同元素或不同類型的光的合成圖像,如可見光、紫外線和紅外線,並賦予不同的顏色,以使其更容易可視化結構。
  • 既然地球上有聲音,那太空中也有吧?還是只是因為你聽不見而已?
    第二個錯誤是,被核爆炸轟出小行星至宇宙的不僅有麗芙·泰勒,還有引擎的轟鳴聲。另一部犯了第二個錯誤的電影是《星球大戰》。宇宙飛船爆炸成碎片的聲音或是導致爆炸的雷射衝擊波飛速移動的聲音,在科學理論中,都是不能接受的。無論如何不變的是,那些發生在宇宙中(除了在宇宙飛船內部產生的聲音)貫穿整部電影的打鬥情節一定是沒有聲音的。
  • 聽,春天的聲音!
    聽,春天的聲音!
  • 宇宙最大的聲音有多大?也許已經傳播了幾十億光年
    聲音怎麼來的? 宇宙中最大的聲音是什麼?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是我媽媽早上喊我起床的聲音!這聲音大到直接把我從另一個世界嚇回來了!」這當然是一種幽默的說法,打雷、地震、火山爆發的聲音可比媽媽的聲音大多了。
  • 引力波百年預言成真:傾聽宇宙的「聲音」
    這是人類第一次能夠「聽」到宇宙的「聲音」。  傾聽宇宙的「聲音」  在一片嘈雜的背景噪音中,一聲「噗」的清脆聲響,如水滴落水,持續時間短暫得不到1秒,這正是由引力波轉化成的宇宙之聲。當天在華盛頓召開的記者會上,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OGO)科學家現場播放了來自宇宙的「聲音」。  這個聲音源自於13億年前一個雙黑洞系統的合併。正如LIGO項目組發言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物理學家加布裡埃拉·岡薩雷斯所言,那時「多細胞生物才開始在地球上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