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蘭迪·謝克曼:《Nature》、《Science》和《Cell...

2020-12-01 生物谷

在這裡和大家分享機器之心對2013年諾貝爾獎得主Randy Schekman的專訪以及簡短視頻,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可以為大家帶來一些力量和全新的開始。機器之心原創,訪談:鄭一溥 撰文:汪汪,鄭一溥。

Randy Schekman是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獲獎原因是他對細胞膜傳輸的研究。他除了對待科學嚴謹認真之外,還直言不諱地在《衛報》上發表文章,直指《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用「不恰當的激勵方式」來損害科學研究的進展,並宣稱自己的實驗室將「永不投稿」至上述期刊。

在機器之心主辦的Cre8 Summit系列活動中,Randy Schekman接受了我們簡短的視頻採訪。當被問到最希望對中國的年輕人以及學生學者分享和傳達些什麼的時候,Randy鼓勵熱愛科學的年輕人追求自己的夢想。他認為,如果你擁有科學夢,那麼一定要獨立地去研究,而不只是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他說:「自己去探索吧……去圖書館,讀書,設計實驗,檢驗創造性,獨立地做事情。」

同時,他分享了一個發生在他小時候的趣事作為例子——這位大師的科學夢竟然是由一臺小小的玩具顯微鏡所點燃。

Randy 10歲時得到了一臺玩具顯微鏡作為禮物。他從家附近的小溪中撈取了各種淤泥和藻類,拿到顯微鏡下觀察。當他看到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在鏡頭下遊來遊去時,真是驚呆了。可是,Randy的父親卻不屑一顧地說,這只是個玩具而已。Randy很不服氣,想要買一臺真正的顯微鏡。可是真正的顯微鏡要100美元,對10歲的他來說簡直是一筆巨款。於是,他開始打工存錢,包括除草、看孩子、做家務、送報紙……可是他父母卻總是向他借錢。

終於有一天,小Randy再也受不了了,騎上自行車跑到警察局,向警官哭訴自己的「遭遇」:「我想買一臺顯微鏡,但父母卻總是偷我錢!」後來,他跟著父母乖乖回了家。但幸運的是,那天下午,他得到了人生中第一臺真正的顯微鏡。從那之後,他就開始了自己在生物方面的獨立研究,直至今天。

人物介紹

蘭迪·韋恩·謝克曼(Randy Wayne Schekman,1948年12月30日-)是著名的美國細胞生物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主編。1992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2年與James Rothman因對細胞膜傳輸的突破研究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獎。2013年與James Rothman、Thomas C. Südhof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早年生活

1948年,Randy Schekman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聖保羅市。他的父親Alfred Schekman是一名電子工程師兼發明家。1971年,他在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了分子科學學士學位,期間作為交換生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度過了第三學年。1975年,他在1959年諾貝爾獎得主Arthur Kornberg指導下讀博士,並因對DNA複製的研究在史丹福大學獲博士學位。

在讀博士期間,Randy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待了兩年時間,研究細胞膜的結構。在此期間,他聽到了著名的細胞生物學家 George Palade的一次演講,塑造了他的職業生涯。Palade因研究細胞分泌蛋白質而獲得了1974年的諾貝爾獎,這給Randy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認定這給領域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東西。他說:「這個過程之下,一定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分子機制。」

研究

Randy Schekman自1991年以來一直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Schekman的實驗室進行了真核細胞中關於膜組件和囊泡運輸過程的分子描述的實驗。

謝克曼的研究主要是基於酵母菌。在做博士後研究時,他的導師本來研究的是哺乳動物細胞膜,但謝克曼考慮到酵母菌更易培植,便轉而研究酵母。酵母菌與人類細胞差別較大,他的研究資助申請最初被駁回,但他堅持下來得到成功。

獲得諾貝爾獎

我們身體內的細胞會產生一系列不同的分子,運送到不同的地點。在傳送過程中,許多分子會分組聚集,形成一種微小的囊狀結構,叫做囊泡(vesicles)。囊泡能幫助這些物質傳輸到細胞內的不同的地點,並從細胞表面運送分子,以作為影響其他細胞的信號。

在20世紀70年代,Randy Schekman研究了傳輸系統失效的酵母細胞。他證明了,這種失效是因為基因缺陷,解釋了不同的基因如何調節該傳輸過程的不同方面。

2013年10月7日,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Randy Schekman與James E. Rothman和Thomas C. Südhof共同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細胞內的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Randy Schekman發現了囊泡傳輸所需的一組基因。

向世界三大期刊開炮

《Nature》、《Science》和《Cell》是全球科學家夢寐以求的三大期刊。能在這三班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是對科研人員工作的極大肯定。然而,Randy卻不這麼認為。2013年12月,Randy在《衛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直言不諱地抵制三大國際期刊,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

他認為,這三大期刊把自己標榜成「奢侈品」,嚴重扭曲了科學發展的進程。他們用個人名譽和職業發展作為激勵,鼓勵科學家走捷徑,研究華而不實的領域,而不是真正對人類和社會有用的領域。他還抨擊了用來衡量期刊論文水平的「影響因子」,認為這對科學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引用次數並不總能反應一篇論文的質量。有時候,論文的引用次數高,僅僅是因為它很吸引眼球,甚至是錯誤的。他認為三大期刊的編輯深諳此道,所以喜歡選用這樣的文章。

他宣稱,自己的實驗室將永遠不在三大期刊上發表文章,並鼓勵其他科研人員也做同樣的事情。

10個關於Randy Schekman的問題

以下是《衛報》採訪Randy Schekman所問的10個問題:

1、目前最令人興奮的科研領域是什麼?

Randy Schekman:神經科學。關於大腦,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地方。

2、你相信上帝嗎?

Randy Schekman:不。但我尊重其他人對上帝的信仰,尤其是他們不將自己的信仰強加於人時。我強烈地支持政教分離。

3、哪一本科學類書籍是人人都應該讀的?

Randy Schekman:對生命科學感興趣的人應該會喜歡James Watson的《雙螺旋( The Double Helix)》,Horace Judson的《創世界的第八天(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它講述了分子生物學的歷史),還有諾貝爾獎得主Fran?ois Jacob的自傳《The Statue Within》,這本書寫得非常美。

4、CER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值得投入那麼多錢嗎?

Randy Schekman:只要想想你能將原子的結構研究得那麼深入,就……看看我們在軍事和監獄系統上所浪費的錢吧!

5、對想以科學作為職業的青少年,你有什麼建議?

Randy Schekman:我認為早年擁有一個導師是非常重要的。

6、你是否有一些因後勤、倫理或成本方面的考慮而一直沒有做成的實驗幻想?

Randy Schekman:沒有。我喜歡簡單的實驗,而且我的想法都很實際。我們最早的實驗只用了培養皿、培養器、牙籤和簡單的化學品。

7、哪一個科學進展會最大限度地改變你的日常生活?

Randy Schekman:我妻子患有痴呆。所以,在帕金森病方面的突破將極大地改變我的日常生活。對患有帕金森病或阿茲海默症這類疾病的人,如果你有方法遏制疾病的進程——即便還不能預防——它們也將不再成為一種疾病。

8、你會擔心人口增長嗎?

Randy Schekman:是的。有效的生育控制很重要。如果人們不放下他們對轉基因食物的恐懼,那我們的農業生產率不會提升。

9、你想要踏上有去無回的火星之旅嗎?

Randy Schekman:我更喜歡待在地球上。除此之外,這趟旅行將會不可避免地殺死你,因為你將暴露在宇宙射線當中。

10、如果我稱你為極客,你反對嗎?

Randy Schekman:我在高中時就被叫做呆子。但是,當我獲得了諾貝爾獎,我的高中就把我邀請回去了。我乘坐著豪華轎車回去,軍樂隊和花枝招展的姑娘們在歡迎我的到來。孩子們想和我拍一張自拍照。我取代了老虎伍茲,成為了他們心中最有名的校友……持續了一天的時間!(生物谷Bioon.com)

轉載請聯繫公眾號:機器之心(almosthuman2014)獲得授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生物谷立場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得主蘭迪·謝克曼出席合發全球·盜齡溯源幹細胞產品發布會
    2013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蘭迪·謝克曼出席此次發布會,並發表了「全球前沿生物醫療技術發展概況」主題演講。蘭迪·謝克曼教授(Randy Schekman)畢業於美國史丹福大學,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人工智慧、新抗腫瘤藥物研究、腫瘤分子生物學進展與轉移機制、腫瘤免疫,並因發現「真核細胞囊泡運輸機制」而獲得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全球頂級期刊 Nature、Science、Cell 的簡介、網站和期刊名單
    網站主頁:https://www.nature.com/Nature子刊名單及連結地址:https://www.nature.com/siteindex/index.htmlNature子刊簡介:TitlesIntroduction in ChineseNature Nature
  •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帕金森病無國界,需國際通力合作
    中新社蘭州9月19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蘭迪·謝克曼19日在中國蘭州通過網絡參加「雲會議」時說,帕金森病和新冠肺炎疫情一樣沒有國界,患病人數不斷攀升,影響全世界數百萬人,這更需要國際社會通力合作研究,呼籲全球科學家合作找出病因和治療新技術。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參考消息: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1391-1第二篇 2019《Science》: 觀察全腦細胞動力學生理需求產生動機驅動,如口渴和飢餓,調節生存所必需的行為。
  • 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歡迎關注:說教育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cell裡面都是生物內容的頂尖雜誌,以生物為主。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Science, 20 Aug 2015, doi: 10.1126/science.aac7629; doi: 10.1126/science.aac8159)2. Science:HIV重大突破!史上最詳細HIV包膜三維結構出爐!
  • ...計劃】著名生物學家蘭迪•謝克曼教授訪問北京大學並作學術演講
    李巖松首先介紹了謝克曼教授在學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和榮譽,並重點介紹了謝克曼教授長期以來在鼓勵青年學子從事學術研究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他表示,謝克曼教授對科學的執著鼓舞了許多青年學子在科研道路上堅定信念,而作為一所以研究為導向的大學,北京大學也一直致力於培養學生們的科學精神。不僅學校為他們提供最好的研究資源和條件,同時教師們也總是鼓勵學生要敢於勇往直前和培養創新精神。
  • The science to look for in 2019 | Nature Briefing
    Nature | Read this article at nature.com/nature/articles?Nature Podcast | Listen to nature.com/nature/articles?
  • 經濟,人口,教育和社會學家發表在Nature和Science期刊上的文章​最全集結!
    IN MANUFACTURINGArgote, L; Epple, DSCIENCE199059210.1126/science.247.4945.920Monkeys reject unequal payBrosnan, SF; de Waal, FBMNATURE200357610.1038/nature01963Quantifying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on
  • 多少諾貝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象公會
    · 穆利斯的自傳《心靈裸舞》,充滿了奇思妙想和奇談怪論比如,他宣稱自己 1985 年時,在加利福尼亞的樹林裡看到一隻「標準的外星浣熊」。穆利斯堅稱當時自己沒嗑藥,那隻浣熊可能是來自外太空,不但發著螢光,還會講人話。按理說,能得諾貝爾獎的人都是自己領域的佼佼者。這些錯誤連受過基本科學教育的人都不會犯,他們為什麼還會深陷其中?
  • Science 等一周論文導讀(下) 2017年2月第2期
    神經元單突觸刺激導致局部miRNA成熟和局部靶標RNA的蛋白質合成,表明時間和空間調節的pre-miRNA的成熟可以提高miRNA介導的翻譯抑制的準確性和穩定性。Hell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5/606(導讀 鄧卓)  本研究介紹了一種對螢光光子進行高精度局域化的方案MINIFLUX。利用這種方法,研究人員在大腸桿菌的核糖體中對單個螢光蛋白進行追蹤,其時間解析度和局域化都獲得了顯著提升。
  • 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這樣說……
    12月8日晚,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電視論壇舉行,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通過視頻參加會議時如是說。圖源:中新社 孫自法 攝論壇上,結合新冠疫情,國內外多位院士專家及諾貝爾獎得主就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方法談到了各自看法。
  • Science | Hobit和Blimp1指導淋巴細胞在組織中的駐留的通用轉錄程序(墨爾本大學)
    First, they found that Hobit and Blimp1 had different expression after virus infection and demonstrated that Hobit was specifically required for Trm cell development and Blimp1 collaborated with Hobit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這一研究闡釋了在氮化物超導體上直接生長高質量半導體異質結的可能性,為整合具有宏觀量子效應的超導體和光電性能的半導體材料奠定了基礎。   文獻連結:A lithium–oxygen battery with a long cycle life in an air-like atmosphere(Nature, 2018, DOI:10.1038/nature25984)   材料牛資訊詳戳:今日鋰-氧電池和鈣鈦礦電池獲得新突破,最新成果發布在Nature上
  • 蘭迪·謝克曼:加強國際科學領域合作是所有科學家最重要的議題
    借用波普爾的科學證偽主義,謝克曼指出這種富有批判精神的科學方法,是對科學本質的不斷促進,經歷質疑、探究從而改進現有的科學知識,但這些批判和挑戰必須基於科學的推理,而不是一種天然的懷疑論教條。科學在歡迎批評和挑戰的同時,也應該反對歪曲科學的無端懷疑,釐清阻礙科學發展的因素,因為科學是未來繁榮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