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美國的科幻迷有點激動。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第二部《黑暗森林》英文版11日出版。
《三體》第一部英文版《三體問題》去年出版,在美國亞馬遜網站上收穫四星半評價,口碑相當不錯。美國出版界和文學批評界普遍認為,《黑暗森林》比第一部水平更高,故事更精彩。有意思的是,中西文化差異之下,美國編輯對大劉書中的「性別歧視」格外敏感。
三體為啥在國外這麼火?外國人怎麼看待這部由中國工程師創作的硬科幻?這部中國科幻迷奉為「科幻聖經」的小說,會給外國讀者帶來怎樣的閱讀體驗和思想衝擊?
【媒體怎麼看?】
英文版《三體問題》去年在美國出版後,掀起一股中國科幻熱,先後獲得美國星雲獎、雨果獎、軌跡獎、坎貝爾獎、普羅米修斯獎五個國際幻想文學獎項提名。
有了這個「前情提要」,美國媒體對《黑暗森林》的關注度自然相當高。不少媒體從八月初就開始「預熱」。《丹佛郵報》《圖書館雜誌》等報刊在書評部分專門介紹《黑暗森林》。
嚴肅大報《華盛頓郵報》網絡版8日刊登了康乃狄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史蒂芬·戴森撰寫的書評《你為什麼應該讀劉慈欣,中國最熱門的科幻作家》。
戴森評價,劉慈欣「對人類的政治頭腦,仇恨的力量,人性中的荒謬和卓越具有敏銳的洞察」。他格外欣賞劉慈欣「跳躍的想像力與驚人的定位敘事」能力。
戴森特別提到書中的核心思想「黑暗森林理論」:在宇宙這座黑暗森林裡,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小心翼翼探索外界的同時竭力隱藏行蹤。因為「只有先下手為強的不變思維才能抵消未來潛在風險,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
一名美國網友在戴森的文章下留言:迷人的故事情節。我必須得讀讀劉慈欣的書,看看他是怎麼看待今後400年間的全球變暖、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政治體系的。我記得(歷史學家)阿諾爾德·湯因比曾說,「文明的終結死於自殺,而不是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