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現在才漸漸的明白,這一千五百萬裡程是什麼。
《黑鏡》S01E02《一千五百萬》中的世界,已經完全變成現實。
一千五百萬的入場券
未來社會中,每個人房間的牆壁都是電子屏幕,屏幕滾動播放各種娛樂節目和廣告。人們每天的事情就是騎單車賺裡程數,用裡程數去購買日常用品,選擇自己喜歡的節目,以及跳過廣告。他們不會問騎單車的意義是什麼。男主Bing也是其中之一,日復一日重複著騎單車、吃飯、回到房間看屏幕。但是因為自己喜歡的女孩被誤導成為豔星,男主走上覺醒之路,通過選秀有了一檔自己的節目。
離不開的手機屏幕
《黑鏡·一千五百萬》照進現實,我們都是騎單車的人。我們看似在努力工作,但工作的價值卻又微乎其微。我們的房間雖然沒有四壁的顯示器,但我們都有大屏的智慧型手機。手機在哪裡,我們就看向哪裡。手機全天24小時不間斷供應著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素人直播。尤其是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崛起之後,通過無腦、沙雕、獵奇的內容,佔據了人們大部分的時間。抖音三分鐘,人間五小時。人們呆在一起,不再互相交流,而是一起刷手機。人們日常的樂趣,也是互相分享手機上看到的內容。抖音、快手等內容平臺,像毒品一樣,給人及時反饋,讓人及時滿足,讓人上癮著迷,讓人沉浸其中。新的熱點不斷的覆蓋昨天的內容,觀眾所有的消息都從短視頻中獲得,完全喪失了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看一天的短視頻,睜開無神的雙眼,根本不知道自己看過什麼。
流量世界的觀眾
現在是流量的世界,平臺把每個人都當作流量去獲得。純粹的觀眾,只能在屏幕上消費自己最寶貴的時間。《黑鏡》中的觀眾,早已忘記了自己活著的意義,每天機械地重複騎單車,賺裡程數,訂閱系統給自己推送的節目,早已喪失了思考能力。現實中的觀眾又何嘗不是如此,上班時做著重複的工作,下班後盯著屏幕看各種節目。有些觀眾還會為自己喜愛的明星打榜蓋樓,卻不知自己在消費的同時還被創作者嘲笑。
純粹的觀眾,最終只是一根割無可割的韭菜。
流量世界的創作者
流量世界中的另一部分人,給自己起了一個響亮的名號——「自媒體人」。這些「自媒體人」自認為自己在輸出觀點,其實輸出的只是垃圾。現在「自媒體人」的入場券比男主Bing參加選秀的門檻低太多。自己開通一個帳號,就可以輸出那些觀點文章,開篇一張圖,其他全靠編。拍攝沙雕視頻的短視頻號,販賣焦慮的自媒體號等皆是如此。本片中男主Bing參加選秀還需要一千五百萬裡程、評委的認可以及無數觀眾的吶喊才能出道。而所謂的「自媒體人」,很輕易的就能夠輸出自己並不成熟的觀點。反正總會有觀眾去閱讀、去點讚、去轉發,只要達到了十萬加,自媒體人就正式出道了。
「自媒體人」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出道,輸出不同的內容,取悅自己的用戶群體。
是誰創作了沙雕內容
自媒體的沙雕內容是誰創作的,是創作者麼?不,不是的。內容是由膚淺的觀眾決定的。既然裝沙雕能夠獲得這麼多流量、賺這麼多錢,又為什麼要吃苦受累做有思考的內容?在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社會,會留下什麼早已註定。
純粹的觀眾把所有的時間都消耗在了電子屏幕上。部分觀眾選擇覺醒,既然這些垃圾內容都有人看,我創作的一定比他們好。於是觀眾就沿著平臺制定的規則變成創作者,即「自媒體人」。無論是觀眾,還是「自媒體人」,都在平臺制定好的規則內活動,都只是平臺遊戲規則的一部分。消費者和創作者都只是平臺組成的一部分,形成一種生態循環。
屠龍的少年變成了龍
「自媒體人」為了獲得流量,為了迎合觀眾,開始源源不斷的創作觀眾喜歡的內容。
《百年孤獨》裡說道:你那麼憎恨那些人,跟他們鬥了那麼久,最終卻變得和他們一樣,人世間沒有任何理想值得以這樣的沉淪作為代價。
技術的發展到底是毀滅還是進步?
技術不斷的發展,現在的應用通過大數據計算,推薦的都是觀眾感興趣的內容。觀眾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的刷,沒有節制地刷下去,不用動腦的刷下去。他們最終會變成什麼?
自媒體人不斷地迎合觀眾。觀眾喜歡及時享樂,那就製造十幾秒的短視頻;觀眾喜歡獵奇,那就製造沙雕場景。智能的寫作工具能夠更快地捕捉社會的熱點,通過數據分析抓住觀眾的痛點,在智能寫作工具中輸入話題和關鍵詞就自動生成面向不同群體的觀點文章。「自媒體人」的創作又需要思考什麼?
內容和消費形成一種生態的循環,有良性循環,亦有惡性循環。
一千五百萬裡程是什麼
一千五百萬裡程是什麼?一千五百萬裡程是我們對這個社會的麻木,一千五百萬裡程是我們在麻木中的覺醒,一千五百萬什麼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