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打開貝爾編程的網站,進入眼帘的是一個個色彩豔麗、動畫一樣的作品,點擊可操作、可改編,而這樣的設計正是出自貝爾編程學員之手。在每節課後半段,他們將利用學到的編程知識,完成一個DIY的作品。
這些作品中,「悟空」是最為常見的角色,諸如「西遊尋寶之旅」、「悟空站在太空船上」、「豬八戒的筋鬥雲」等等。此外,「悟空」這個元素還貫穿于貝爾編程整個課程體系中。
自雙師課堂於2018年年中上線以來,無論是純線上面向的C端用戶,還是加盟貝爾編程使用雙師模式的200家線下中心(這些線下中心是貝爾編程母公司貝爾科教早先布局的800家機器人活動中心的200家)用戶,在「小貝老師」的指導下,操作「悟空」與外界戰鬥拯救世界,一躍成為他們學習編程知識的手段。
而這一課程模式的轉變,給貝爾編程帶來的是完課率的提高:與之前的85%相比,97%是雙師教學模式+遊戲化闖關學習系統交出的成績。
儘管貝爾編程的「雙師課堂」不同於線上線下的雙師教學模式,林釗仕卻告訴鯨媒體,其依然可以做到有針對性地個性化教學,並且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解決了模式複製過程中極為緊要的師資問題。
遊戲化闖關學習系統
「對孩子來說,學習少兒編程知識,首先要有興趣,這一點很重要。」林釗仕坦言,「如果一上來就給孩子一個工具讓他去學編程,對孩子來說,這無異於『下馬威』一樣的存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貝爾編程採用了5C1E的教學模式,即先將知識點拆分成模塊,然後讓孩子在遊戲化的闖關過程中,分模塊地學習。並且在每節課的末尾,孩子被要求補充完成一個做了一部分的項目,以檢驗其學習效果。
當然到了L2(圖形化編程進階)階段,孩子則被要求獨立完成一整個項目。
作為源自北美的少兒編程教育品牌,貝爾編程主要是面向K12階段的孩子提供基於美國CSTA(ComputerScienceTeachersAssociation)課程體系的少兒編程課程。這也是目前,國內少兒編程教育普遍採用的參考標準。
而遊戲化的闖關形式則是貝爾編程對CSTA標準的一個本土化改造,貝爾編程在課程體系中,融入了AI與西遊元素。
「每節課都是一個趣味性故事。我們將西遊世界與AI世界遊戲化,並且設置的背景是這兩個世界發生了碰撞,造成了混亂。」林釗仕介紹道,「故事的主人公悟空,在碰撞中失去了法力,它需要通過學習『編程之力』去拯救它的朋友跟整個世界。」
(課程內容截圖)
此外,為了做到針對性地個性化教學,課程中很多關卡是被鎖住的,系統會根據孩子的學習程度,比如闖關得分,推薦其進入後面的學習內容。
(課程內容截圖)
貝爾編程還專門在學習內容比較難的部分設置了一個puzzle工具,他舉例道:「比如悟空需要躲避閃電,這個工具會給出智能提示,教孩子如何操作悟空完成躲避閃電的動作,當然完成這個操作的方法就是學習編程知識。」
林釗仕補充道,孩子在編程過程中,會遇到各種case,「我們會給出不同的提示,引導孩子去探索」。
這種遊戲化的闖關學習模式,給貝爾編程帶來的效果是完課率由85%上升為了97%左右。
(課程內容截圖)
為了讓家長看到孩子的學習效果,貝爾編程出具的學習報告專門設置了一個「特色講解」模塊,由孩子來講解他的作品,做一個2-3分鐘的錄屏。
這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家長的轉發率(70%左右),對於口碑傳播跟獲客也有一定的幫助。
目前貝爾編程的教研團隊有20多人,約為公司總人數的1/5,課程會根據每周收集的數據進行更新優化。
「小貝」IP式雙師課堂
如果想要探討雙師最早的原型,大概可以追溯到2006年。2006年,主打IT培訓的達內開始用「遠程直播、雙師模式」授課,可以算是業內最早布局雙師課堂的機構。
而如今雙師已經算不得什麼「新物種」,模式也在不斷創新中,如今為人所知的大概包括:傳統概念的「雙師」,如線下1對1模式中的「班主任+輔導老師」;線上線下結合概念的雙師,如「線上主講老師+線下輔導老師」;純網際網路概念的雙師,如「AI老師+主講老師/班主任」。
可以說「雙師」是一個被人為製造出來的概念。本質上,「雙師」其實指的是不同的老師根據自身不同的定位,用不同的方式來服務於學員,從而滿足學員的各種需求,從這個意義上可以有「N師」。
2018年年中,貝爾編程「雙師課堂」誕生,其主講老師是一個叫做「小貝」的IP,小貝貫穿於整個課程體系中。貝爾編程的課程採用的是劇情引導式的視頻形式,小貝作為視頻裡的「常住居民」,承擔的是「傳道授課解惑」的職責。
(圖片來自官網)
視頻中,小貝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學生利用編程知識操作視頻主人公「悟空」闖關,「這樣的方式很容易增強學生的代入感。」林釗仕說道。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純線上的C端用戶,「雙師」中的另一位老師指的是專門答疑的老師。
課程系統設置了自動回復,學生有問題可以直接在後臺提問,系統會給出反饋;此外,針對系統無法做出回答的問題,貝爾編程還專門設置了一個由10多個老師組成的團隊,用輪班的方式隨時替代系統給學生答疑。
林釗仕特別提到:「實際上,孩子們更多是尋求家長的幫助,家長則到微信群裡來提問,然後我們群裡的老師會及時答疑解惑。」目前,貝爾編程純線上的付費用戶已經有數萬名。
與純線上雙師不一樣的是,加盟貝爾編程並且使用雙師授課的線下中心,則設置了指導老師這一崗位,配合視頻中的「小貝」完成教學,線下中心每個班級學生人數不超過6人。
而對於線上線下這兩種雙師模式的教學效果,林釗仕表示各有優勢:「線下因為是一個集體,互動性強,指導老師也能做分層式教學。不過,線上也有線上的優勢,由於我們的課程是圍繞孩子自主探索構建的一個產品,比如線上的視頻學習、puzzle的探索,整個過程都是由孩子自己來完成的,可以鍛鍊他的自學能力。」
to B與雙師課堂
貝爾編程的to B模式幾乎與雙師課堂綁在了一起,隨著雙師課堂的面世,貝爾編程在商業模式上也開始了to B的嘗試。之所以能達到如此立竿見影的效果,主要源於母公司貝爾科教早先布局的線下機器人活動中心(貝爾科教線下直營店叫做「貝爾編程機器人活動中心」;加盟店叫做「瑪酷機器人活動中心」),這些門店成為雙師課堂的最先使用者。
「目前只推進了其中的200家,我們先服務內部用戶,一步一步來。」林釗仕表示。
從當前來看,做品牌加盟的編程機構不在少數,林釗仕認為,貝爾編程的核心壁壘就在於,其與加盟店綁定式的運營模式。通俗解釋就是,加盟店與貝爾編程用戶的一致性,所以貝爾編程給到加盟店的是一個一體化的方案:雙師課程內容本身+師資培訓+運營服務等。
對於雙師教學來說,線下指導老師如何與線上小貝配合尤其重要。用林釗仕的話解釋就是「並不是說我們把雙師這套模式給到你就完了,我們會跟你一起做運營,一起去上好這個課」。
具體運營服務包括機構/班級/老師/學生管理、銷售工作等。機構一旦加盟使用雙師課堂,先要接受一個為期15天的培訓,內容包括如何從各種渠道招生、如何開設一個班級、如何培訓老師、第一節課怎麼樣教好等等。此外,在對線下指導老師的培訓上,貝爾編程做得尤其重,頻率在1次/兩周。
今年,除了C端市場用戶的拓展,貝爾編程計劃將目前現有的200家線下中心用戶量擴充到每家中心200個用戶,達到線下付費用戶4萬的目標。「因為我們to B市場的最終目標不在於有多少家加盟,而在於機構有多少用戶,真正做到為機構賦能,為用戶創造價值。」
後記
2019年開年,少兒編程賽道獲得的融資實在讓人眼花繚亂,單就2月份,就有樂芒iMango、小碼王、核桃編程等獲得融資,並且數額還不算小,比如核桃編程是1.2億元人民幣,小碼王也是近億元,加之信息學奧賽重新回歸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少兒編程的春天似乎已然到來。
然而在林釗仕看來,2019年整體的投資環境仍舊是冷的,資本更傾向於那些商業模式已經跑出來的公司。「品牌已經樹立起來,如果新進入者無法在課程產品上創新的話,基本上就沒有機會了。」
不管是怎樣的商業模式,在他看來,核心仍在於課程產品能否吸引用戶。「你的課程產品好了,轉化率就高了,獲客成本自然就低了。」目前,貝爾編程的體驗轉化率超50%,復購率超90%。
編程作為STEAM教育的一個類別,起的是基礎性作用,「可以在編程的基礎上做一點結合,比如APP的開發、H5的開發或者硬體的開發等等。」林釗仕表示,「在編程能力的基礎上,做好跨學科的結合,這對孩子的創新能力將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他認為少兒編程教育的一個效果出口,除了參加各種競賽外,還應該體現在對編程的真正應用上。「實際上,我覺得少兒編程本身是需要教會孩子這種編程技能的,而不是單單給他一個啟發。」
對於少兒編程的未來,林釗仕充滿期待。
「去年信奧參賽人數增長了30%多,意味著在整個時代發展的大環境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編程教育的價值和重要性。」
在他看來,這其中,除了社會各界力量的普及推廣,還與國家相關教育政策支持,以及相關賽事含金量的背書密不可分。未來會有更多的家長關注到編程教育,關注到少兒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