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解讀印度的死亡數據與「群體免疫」

2020-12-06 騰訊網

印度的新冠病毒確診人數為世界第3,但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準確性受質疑。

到2020年8月下旬,印度已登記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數比全球第4多的俄國多出2百多萬,新冠死亡病例從5萬多例正向突破6萬大關發展,早已超過了英國、在全球新冠死亡人數排名表位居第四。

但到了2020年8月下旬,印度每百萬人平均感染死亡人數比率僅為大約40多例,遠遠低於歐洲或北美的比例。美國為每百萬人平均感染死亡536例,英國609例,德國111例。

衡量新冠患者死亡的感染致死率CFR(確診感染人數對比病例死亡人數)印度只有2%左右。即使在像馬哈拉施特拉邦這樣遭受嚴重打擊的地區,死亡人數也只是在40天內翻了一番。

這種儘管病例大幅上升但死亡率一直保持很低的現象引起全球許多流行病學家的關注。

印度私人機構的一項研究稱,該國可能有1/4的人曾感染新冠病毒,攜帶新冠病毒的抗體。7月間的其他研究也發現,孟買部分地區已經有過半居民獲得新冠病毒抗體。

數字公布後有人質疑,這是否意味著印度可能在政府公共衛生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仍然寄希望於西方部分學者提出的群體免疫來抵擋新冠病毒的衝擊?

印度官員說,這種現象只是結果、不是選擇。

較低死亡率分析

許多流行病學家將印度相對較低的死亡率歸因於印度人口更年輕,因為老年人通常在新冠病毒面前更脆弱。

目前尚不清楚這種低死亡率是否有其他因素,如以前來自其他冠狀病毒感染獲得的免疫力,是否也是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

此外,他們還指出,南亞國家新冠病毒死亡率普遍較低,這些國家大多人口眾多而年齡結構比較年青。平均每百萬人口中感染新冠的死亡率在孟加拉國大約為25例,巴基斯坦大約不足30例。

顯然,從人口規模上看,印度低死亡率顯得其抗擊新冠疫情似乎做得比歐洲和美國好得多。然而,正如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考希克·巴蘇所說:「把這種數字當作自我安慰是不負責任的。」

巴蘇教授表示,這種人口情況的比較意義有限。

他說,一旦你這樣做,你就會意識到印度實際上的表現非常糟糕。在中國,平均每百萬人口中,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率是3例,而在印度是40多例。

在南亞,印度是這方面表現最差的國家,其次才是阿富汗(約36例)。

巴蘇教授指出,印度是全世界少數幾個沒有使新冠感染曲線的上升趨於平緩的國家之一。「從3月底到現在,病例和死亡人數不僅在上升,而且是不斷加速上升。」

「新冠死亡數嚴重低估」

此外,專家們說,印度的死亡率相對較低並不能說明問題的真實情況,一些人認為,在幾個邦,新冠死亡人數被嚴重低估。

首先是,印度許多邦違反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準則,沒有在最後統計數字中算入新冠疑似病例。

其次,少數邦將新冠病例死亡人數眾多歸咎於患者自身的基礎疾病或病發症。

印度醫療衛生事務記者普裡揚卡·普拉(Priyanka Pulla)的調查顯示,古吉拉特邦和特倫甘納邦的統計數字似乎嚴重偏低。例如,在古吉拉特邦的瓦多達拉市,死亡人數過去兩個月只增加了49%,而當地新冠病例數量同期猛增了329%。

第三,據報在一些印度城市,官方公布的新冠病毒造成的死亡人數與當地火葬場和墓地的計數存在差異。

雖然印度新冠病毒正在擴散,政府又急於復產復工和恢復國內國際旅行。

統計不足

考慮到印度因為只有一小部分人接受了檢測(到2020年8月下旬僅約2%),低檢測率加上許多新冠死亡沒有獲得醫學證實報告,那麼,印度的統計數字是否錯過了很多新冠死亡病例?

在印度,死亡人數中只有1/4的死因獲得醫學認證。

印度德裡的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的奧蒙·C·庫裡安說:「當然,由於我們的醫療衛生監測系統薄弱,統計不足人數遺漏是肯定的。但問題的關健是統計不足的規模有多大。」

美國密西根大學生物統計學和流行病學印度裔教授布拉馬爾·慕克吉表示:「如果沒有歷史數據,以及在此期間超額死亡水平的計算,很難衡量統計不足的量有多大。」

「超額死亡」是指高於正常水平的那部分死亡人群,其中一些可能是由新冠病毒造成的。

超過230名印度專業人士,包括醫生、研究人員和學生,已經發出正式的申請,請求印度當局公布至少過去3年的死亡信息,以統計這次新冠的「超額死亡」數據。

他們希望將每年在印度發生的交通事故中死亡15萬多人分別統計進行識別,以便發現新冠疾病造成的死亡更可靠的數據。

統計遺漏問題並非印度一國所特有。7月份,一項研究對28個國家的死亡率數據進行覆核後發現,這28國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死亡的人數,比其官方公布的死亡統計數報告至少多出16.1萬人。印度不在接受調查的28個國家之一。

「百萬級提前死亡研究項目」

印度加強檢測後,新冠病毒確診人數開始大幅度上升。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流行病學家普拉巴特·傑哈領導了印度雄心勃勃的「百萬級提前死亡研究項目」,這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過早死亡研究之一。

傑哈博士說,即使在擁有良好醫療條件和提供死亡醫學證明的高收入國家,數據分析顯示,也存在約30%至60%的死亡人數沒有準確反映在每日統計中。

他說,印度電信公司應該公布3月份的通話記錄數據,以找出數百萬印度人在被封鎖後從城市工作場所遷往的地點。當政府宣布防疫封鎖城市、這些人沒有工作後,其中很多步行和乘火車回家,進一步傳播了感染。

利用電信數據,政府可以派遣小組到熱點地區記錄隱藏的感染新冠成人死亡數據。他還建議各市政當局應公布與上年相比所有原因的總死亡人數統計,以了解「超額死亡」情況。

傑哈博士質疑,如果印度政府不能準確衡量死亡數據,它怎麼能使新冠死亡曲線降低呢?

或許,當新冠大疫情徹底結束時,新冠病毒死亡人數將成為判斷各國在控制感染方面表現的唯一指標。

恢復國內和國際旅行

印度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其官方人口數據為13.5億,僅次於中國的14億),新冠病毒正在向貧民窟和鄉村擴散,印度政府又急於復產復工和恢復國內國際旅行。

印度民航部5月23號就宣布重啟國內民航航班,7月份宣布恢復開通與美國的國際航班,隨後印度還宣布正在與澳大利亞、日本、英國等13國談判恢復國際航班的條件。

但香港特區政府8月19日表示,由於香港近期多起輸入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為印度抵港人士,8月18日至31日期間,禁止印度航空運營的客機著陸香港。

因為印度的人口基數和它恢復國內國際旅行的努力,該國的疫情控制可能將影響到世界很多地方。

相關焦點

  • 印度最新研究:可幫助實現群體免疫
    截止目前印度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達到了822萬,面對日益嚴峻的疫情形勢莫迪政府似乎正在落實群體免疫措施,也就是選擇對國內疫情放任不管。顯而易見這種做法會引來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因為就算按照模型預測當下印度真實感染率也只有30%,遠遠沒有達到世衛組織制定的群體免疫標準。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新華社倫敦3月15日電新聞分析:英國的「群體免疫」,是科學還是無奈?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劉石磊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英國採取的旨在延緩高峰而非強力控制的應對措施以及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引起很大爭議。  這究竟是英國政府依據最新科學證據做出的決策?還是面對衛生系統和經濟發展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 群體免疫,「社會達爾文主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截至當地時間4月28日下午5時,死亡病例26097例,除了當天新增死亡病例765之外,還有3811例的上調。這3811例死亡病例中,70%發生在醫院之外。疫情暴發以來,英國養老院的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持續增多,但在此之前英政府的官方數據僅統計醫院死亡的人數,與真實的死亡人數有較大出入。故即日起,英國每日報告的死亡人數將包含在養老院、私人住所等地死亡的感染患者。
  • 每日疫情分析0512丨美國新冠死亡超8萬,世衛稱群體免疫想法危險
    據國家衛健委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通報的最新數據,5月11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新增確診病例1例(累計82919例),為境外輸入病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5例,無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
  • 美國疫情最新消息:群體免疫是痴人說夢美國死亡人數創新高 各州沒...
    在今年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之初,英國提出「群體免疫」的想法,遭致廣發批評。經過三個季度的時間,美國卻似乎正在踐行「群體免疫」,其疏於防範管理使得疫情一直處於失控狀態,近期7天日均死亡人數更是趕上歷史高峰。疫苗研發已經接近尾聲,但各州面臨的困境是,還缺乏用於分發接種疫苗的資金。
  • 「群體免疫」政策合理?瑞典官方公布研究數據,媒體用一個詞評價
    據環球時報5月25日消息,英國《每日郵報》23日報導稱,採取「群體免疫」策略應對新冠疫情的瑞典,如今慘遭現實打臉,儘管瑞典衛生部門不願承認抗疫政策有問題,但多家媒體都評價瑞典的抗疫成果是大寫的「失敗」。
  • ...超美國,瑞典首都「群體免疫」下月見效?俄媒:民眾成了實驗小白鼠
    最新數據表明,瑞典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比採取嚴格封鎖措施的北歐鄰國高十幾倍,百萬人口死亡率甚至高過目前疫情最嚴重的美國。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稱,越來越多人認為瑞典的抗疫政策是將民眾變成「群體免疫」的實驗小白鼠。
  • 西方國家搞「群體免疫」,快玩不下去了?
    本文編審:王新凱,排版:範遙,原文標題:《西方國家的「群體免疫」到底還需要多少人感染才能實現?》,頭圖來自:視覺中國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一年多來,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 9000 萬例,死亡病例超 190 萬例。僅在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就已經超過 2200 萬例,約佔全球確診病例的 1/4,死亡病例超過 37 萬例,佔全球死亡人數的 1/5。
  • 英國「群體免疫」行得通嗎?
    圖片來源:衛報記者 | 田思奇在歐洲成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震中」之時,英國政府專家提出一項流行病學中的概念——「群體免疫」。粗略估計顯示,如果三分之二英國人感染並康復後獲得免疫,那麼英國人將全部安全。但從目前對新冠病毒的認知來看,事實也許不如理論中那樣完美。
  • 單日死亡人數破紀錄,群體免疫幻想破碎,英國政府考慮全國封鎖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13日報導,過去24小時裡,英國單日新增死亡病例1564人,這也是自新冠疫情蔓延以來,英國單日最高死亡人數。可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卻對民眾稱,現在英國的疫情正在趨於好轉。根據英國衛生部給出的數據來看,在最近這一段時間,每日新增死亡病例相比上周增長了50%,英國的新冠疫情實際死亡人數可能已經超過了10萬人。 不過,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已經開始趨於穩定。
  • 「群體免疫」:達爾文進化論的思路?
    截止到3月16日,英國確診新冠肺炎1372例,死亡病例35例。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3月12日的「眼鏡蛇」緊急內閣會議後,承認英國應對疫情的第一階段「遏制階段」已經失敗,進而直接轉入第二階段——「拖延」病毒傳播。此舉意在讓大多數英國人感染新冠肺炎,以獲得群體免疫。
  • 英國決定讓60%民眾感染新冠,為了「群體免疫」要犧牲多少人?
    當日重要的公共衛生事件、健康話題,我們會作出快速易懂的專業解讀。英國疫情數據繼中國、義大利、丹麥等多個國家實行「封城」策略以後,突然有了不一樣的聲音——英國決定實行「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計劃。也就是說,英國將不採取隔離措施,任由病毒發展,等到有足夠多的人被感染,也就有了足夠多的人產生了免疫力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如果說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是一場全球性戰役的話,英國政府近日拋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被各國醫學專家視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辯護「這種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群體免疫的虛假承諾
    她的小組得出結論1,如此高的感染率意味著仍然易受病毒感染的人數太少,無法維持新的疫情爆發ーー這種現象稱為群體免疫。巴西的另一組人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來自馬瑙斯的這些報告,以及有關義大利部分地區在流感大流行初期遭受重創的類似爭論,有助於鼓勵追求群體免疫的提議。該計劃建議讓社會大部分恢復正常,同時採取一些措施保護那些最有可能患上嚴重疾病的人。支持者說,這將從根本上讓冠狀病毒順其自然。
  • 耶魯專家詳解「群體免疫」:對新冠疫情控制意味著什麼?哪些因素會...
    事實上,在人類對抗傳染病的長河中,群體免疫的現象也不是第一次出現。40年前天花根除就是群體免疫的典型案例,這是依靠大規模接種、監測和遏制疫情等一系列綜合措施而實現的,天花也是迄今唯一被消滅的人類疾病。此外,兒童常規接種乙型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後,成人和未接種者中的相應發病率持續下降,也是疫苗誘導的群體免疫的成功案例。
  • 英國放棄群體免疫真相!Nature深度用數據模型預測可怕結果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3月12日首次提到的「群體免疫」措施,一度引發英國國民和全球震驚。好在之後英國及時調整了防疫措施,在這個態度轉變過程中,數學模型的推演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3月中旬,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研究團隊展示了其模擬疫情傳播趨勢的計算機模型最新結果:如果政府不採取行動,英國可能會面臨超過50萬人的死亡。
  • 英國的「群體免疫」,是豪賭還是謊言?
    (歐洲新冠最新戰局/圖片來自維基百科)據英國衛生部當地時間26日發布的數據,在過去24小時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129例,新增死亡病例113例。目前,英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11658例,死亡病例累計578例。英國衛生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6日上午9時,英國已有超過10萬人進行了新冠病毒檢測。
  • 曾支持「群體免疫」、「反福奇」的白宮疫情顧問辭職了
    (觀察者網訊)美國新冠疫情仍以每日新增十多萬例的速度惡化,感恩節過後或將迎來又一波高峰。就在此時,川普任命的白宮疫情特別顧問,因支持「群體免疫」、「反福奇」而引發巨大爭議的斯科特·阿特拉斯,宣布辭職。
  • 群體免疫?細思極恐的抗擊疫情方式
    隨著疫情在國外不斷加重,國外的各個事物不斷刷新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比如最近比較流行的「群體免疫」。從百度百科的解釋中我們得知免疫是指:是指人群或牲畜群體對傳染的抵抗力。乍眼一看。這個定義沒什麼問題。但是我們再看他更近一步的解釋:群體免疫水平高,表示群體中對傳染具有抵抗力的動物百分比高。真是細思極恐。群體中具有抵抗力的百分比高則表示群體免疫能力最高。接下來我們討論什麼情況下群體免疫能力會變高。第一種情況,總的數量不變獲得免疫的人數不斷增多。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中人數不變時免疫人數不斷增多,則群體免疫不斷增強。就好比我們每個人都去注射了疫苗,就獲得了群體免疫。
  • 耶魯專家詳解「群體免疫」 疫苗仍是最安全途徑
    事實上,在人類對抗傳染病的長河中,群體免疫的現象也不是第一次出現。40年前天花根除就是群體免疫的典型案例,這是依靠大規模接種、監測和遏制疫情等一系列綜合措施而實現的,天花也是迄今唯一被消滅的人類疾病。此外,兒童常規接種乙型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後,成人和未接種者中的相應發病率持續下降,也是疫苗誘導的群體免疫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