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的建築施工行業,混凝土作為主要的結構材料,發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混凝土主要的原材料之一就是水泥,正是因為混凝土中加入了水泥,從而使石子和沙粘聚在一起,成為比巖石還要硬的建築結構材料。
水泥是什麼
水泥是一種加水後就能起反應變硬的膠凝材料。水泥加水就能變硬,原來是水泥的組成成分中的熟料與水起了反應,主要是矽酸三鈣、矽酸二鈣、鋁酸三鈣與鐵鋁酸四鈣與水接觸反應,生成了水化矽酸鈣、水化鐵酸鈣和氫氧化鈣這三類主要物質,反應過程中放熱。
水泥凝結硬化
水泥起反應過程中生成的化合物都是膠凝狀和晶體狀,此類物質在水泥和水反應的時間推移逐步增多,同時在某些點相互接觸,構成疏鬆的網狀結構,使水泥漿逐步失去流動性及可塑性,這一個過程我們稱之為水泥的凝結。根據水泥加水攪拌隨著時間推移逐步失去塑性和流動性的過程就是凝結硬化。
水泥技術指標-凝結時間
針對凝結硬化時間的長度,這裡就涉及到了一個水泥比較重要的技術性能指標-凝結時間。針對水泥初凝(流動性失去,塑性開始失去)不得早於45分鐘,這個是因為凝結太快導致混凝土沒有工作性能,都沒來不急澆築就已經硬化了。另外終凝時間(完全失去塑性)普通矽酸鹽水泥不得遲於6.5小時,其他水泥10小時,這個時間是應為矽酸鹽水泥反應快,放熱大。那麼水泥還有什麼技術指標呢?主要還有細度、體積安定性和強度。
水泥技術指標-細度
水泥的細度是指水泥在粉末狀態的下的顆粒的粗細程度,經常採用比表面積來表示,也就是單位質量水泥的表面積的比值。這項技術性能指數關係到水泥的反應時間,應為單位質量水泥表面積越大,說明水泥顆粒多,與水接觸面積大,反應也就快了。所以要控制水泥的最終反應時間,這個也是一項水泥控制的重要技術參數,常規我們比值不能大於300㎡/kg。
水泥技術指標-體積安定性
接著來說說水泥的體積安定性,體積安定性是水泥在水化反應過程中,體積變化的不均勻性的物理性能指標,這個指標如果不符合要求,容易引起開裂,所以需要嚴格控制水泥的體積安定性。體積安定性不良的主要原因是水泥中的游離氧化鈣或氧化鎂過多引起的。
水泥技術指標-強度
我們運用水泥主要是因為水泥反應後生成堅硬的固體,這個固體的強度就是水泥技術指標中最重要的一項,如果水泥的強度不能滿足要求,那麼水泥就是不合格的。水泥的強度經常採用水泥與標準沙和水以1:3:0.5比例混合,製作成40mm*40mm*160mm的試件,分別在3天和28天來檢測水泥的抗壓強度和抗折強度值。
水泥技術的運用嚴禁非常成熟,但還是會出現這樣和那樣的混凝土強度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歡迎評論區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