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裡程破1000萬英裡 Waymo商業模式萬無一失?

2020-12-07 網易汽車

(原標題:測試裡程突破 1000 萬英裡,但 Waymo 的商業模式真的萬無一失?)

雷鋒網按:隨著自動駕駛打車服務落地時間的鄰近,Waymo 的進度也越來越快了,並在今天宣布,自家測試車隊的路測累積裡程正式突破1000萬英裡。

今年2月,這一數字還是500萬英裡,(5月份600萬英裡,6月份700萬英裡,7月份800萬英裡), 8個月後就翻了一番。

2009年,Waymo 的測試車首次在舊金山上路測試,當時這個項目還是谷歌主導的秘密計劃。後來,其多款自動駕駛測試車在美國20多個城市亮相,成了街頭一景。2016年,谷歌自動駕駛部門終於「單飛」並正式更名為 Waymo,這家臥薪嘗膽多年的自動駕駛先驅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商業化進程,領導這一工作的是前現代汽車北美分部 CEO John Krafcik。

加速再加速!

據雷鋒網了解:今年5月份,Waymo 砸巨資直接從菲亞特-克萊斯勒訂購了6.2萬輛 Pacifica,未來這6.2萬輛Pacifica將成為其自動駕駛打車服務的中流砥柱。

這還不是全部。今年3月,這家公司又從捷豹訂購了2萬輛 I-Pace,兩家公司將協力打造世界上「首款高端純電全自動駕駛汽車」。此外,這家自動駕駛領軍企業還將手伸向潛力巨大的自動駕駛卡車市場。至於拓展市場的工作,Waymo已經有計劃將自動駕駛打車服務拓展至歐洲,而且還緊隨特斯拉,在上海自貿區成立了子公司。

據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所知,除了1000萬英裡的路測,Waymo 還有超強的模擬器,目前該自動駕駛系統已經完成了70億英裡的模擬測試。在一篇博文中,Krafcik 表示:「在模擬中,我們能重現任何路上遇到的特殊情況,甚至能提升『挑戰』的難度。我們能測試新的技能並鞏固現有技能,練習極端情況下的應對策略並對軟體進行驗證。」通過實地測試和模擬器相結合的方案,車輛的學習速度能實現幾何級增長。

Krafcik 還透露稱,「下一個1000萬英裡,我們將聚焦於如何將現有技術轉化成用戶喜愛的服務,同時讓服務變得更便捷更高效。」

Krafcik 還強調,目前的測試車更慎重,它們會自動選擇最安全的路線,即使這意味著路上會耗費更多時間。隨著 AI 技術和傳感器系統的不斷改進,車輛應對複雜天氣情況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

Waymo 模式,無懈可擊?

一直在瘋狂「刷分」,真的能一路笑到最後嗎?問題的答案恐怕沒那麼簡單。上周 Cruise 攜手日本巨頭本田就為其敲響了警鐘。

一直以來,Waymo 都是自動駕駛行業的領軍廠商,它們的自動駕駛打車商業服務今年就將落地,幾乎領先競爭對手一年。不過,未來一旦要走出鳳凰城時,最大的挑戰也將會迎面而來——如何保證快速擴張。因此,想要快速擴張必然需要汽車廠商的輔佐,同時需要保證速度足夠快,這樣才能跟上擴張的腳步。而對汽車廠商來說,被這個矽谷的「外來客人」呼來喝去可不是什麼光彩的事。

好在,Waymo近期不會遇上這種麻煩,畢竟已經訂購了8.2萬輛車,足夠其統治」鳳凰城並再「攻入」幾個城市了。不過從長遠來看,這些車根本支撐起一個龐大的打車系統,而就在不久前本田與Cruise達成了戰略合作。

作為一家誕生於矽谷的公司,Waymo 在自動駕駛軟體和計算硬體上絕對有業內頂級水平,但一旦涉及造車,就根本毫無經驗,無從著手,所以最終選擇了外購車輛。但過度依賴其它公司也可能會成一顆定時炸彈。

一直以來,Waymo 都是自行改裝購買來的 Pacifica,這樣的方案在研發階段可行,但這種方案恐怕無法解決量產的問題。自動駕駛汽車想要成為主流,就必須有數百萬臺的保有量。除此之外,還必須在設計階段完成傳感器、軟體和計算硬體的整合,這才是打造高品質車輛的必由之路。

Waymo缺乏和汽車廠商合作的經驗;汽車廠商也欠缺與其合作的動力。從現階段的情況分析,其計劃就是買車自行改裝,然後推自有品牌的打車服務。如果這個商業模式成功了,就意味著汽車製造商會淪為無名的供應商。即使 能夠開出車廠無法拒絕的價格,恐怕大多數製造商也會為了自己的未來放棄這個優厚的合同。

舉例來說,2016年時福特就與其有過一段蜜月期,但雙方最終還是掰了。據悉,Waymo 想讓福特在前期承擔巨大風險。即使這種模式走通,福特卻分不到多少蛋糕。甚至雙方協議到期,福特還有可能被替代。

此外,這家行業龍頭還要面對一大瓶頸,那就是汽車較長的研發周期,通常一輛車的設計要花上四年時間,如果 Waymo 要在未來幾年加速擴張,恐怕現在就要有產品的設計和製造方案了。

市場研究公司 Gartner 的分析師 Mike Ramsey 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甚至表示,「與 Waymo 合作相當困難,因為它們什麼都想要。」

Cruise 的模式好像更具吸引力

Cruise CEO Kyle Vogt 曾多次在公開場合介紹與自家公司合作的優勢。首先,通用與 Cruise 的特殊關係決定了雙方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同時,Cruise 的傳感器和硬體工程師也能與通用的設計和製造專家進行深入合作。

「手工製作數百輛車不是不可行,但這樣進度緩慢且成本昂貴。」Vogt 去年在博文中寫道。「但超過了這個數量,事情可就不一樣了。就拿我們的車來說,它共有4085條線纜和1066個連接器,如果沒有嚴密且精確的生產流程,這些車恐怕大部分時間都得待在修車間等著技師去維修。」有了通用的幫忙,Cruise 的車從設計伊始就考慮到了量產的問題,而通用可不缺生產汽車的能力。

本田看重的也是這個模式,Cruise 與通用工程師的長期磨合意味著雙方能更好的理解一款量產的自動駕駛汽車到底需要什麼。這樣一來雙方合作起來就會順暢的多,而且本田依舊可以保留自己的品牌和對產品的把控,而不是淪為矽谷的「廠房」。

當然,除了 Waymo 和 Cruise,業界還有第三種商業模式,其最好的代表就是 Aurora,一種既不需要買車也需要不造車的模式,將自己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堆棧授權給其他公司。這樣的模式已經得到了大眾和現代的青睞。

本文來源:雷鋒網 責任編輯:黎一吟_NA6041

相關焦點

  • 全新裡程碑 Waymo無人車總裡程突破1000萬英裡
    網易汽車10月11日報導 據外媒消息,谷歌旗下Waymo研發的無人車在公共道路的行駛裡程已突破1000萬英裡。要知道去年11月和今年7月,這一記錄分別為400萬英裡和800萬英裡,由此可見Waymo在無人車上的進展正在加快速度。
  • 電動汽車續航可超100萬英裡?特斯拉電池研究團隊推新型電池
    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導,特斯拉電池研究夥伴發布了一篇新論文,裡面談到一款續航裡程可超100萬英裡的電池,而且他們表示該電池特別適用於機器人計程車(特斯拉特別希望將該計程車推向市場)。「目前此類汽車的設計旨在讓其能夠運行100萬英裡,驅動裝置的設計、測試和驗證,都是為了讓汽車能夠運行100萬英裡。」不過,馬斯克也承認,此類電池並不能續航100萬英裡。今年早些時候,馬斯克表示,Model3車型的續航裡程與商用卡車的一樣長,能夠達到100萬英裡,而電池組的續航裡程大約為30萬英裡至50萬英裡之間。
  • 十款100萬英裡的車,似乎少了點兒什麼?
    你見過跑過最長裡程的車有哪些?小編曾在杭州坐過一臺捷達計程車,司機也不知道跑了多少公裡了,因為當時機械式的裡程表就被固定在了999,999.9km。當年美孚的測試車,在機器上跑出來的裡程。1990年,四代雅閣。2011年達成100萬英裡的目標。看那輪圈都是原裝的。
  • 英超夏訓總裡程17萬英裡 不嫌遠!兩隊趕赴紐西蘭
    所有球隊的夏訓裡程總計超過了17萬英裡,其中紐卡斯爾以24467英裡高居榜首。不過去年夏天英超所有球隊的夏訓裡程總計達到了199701英裡,今年夏天已經有所下降。今年夏天曼聯、曼城、利物浦這三大豪門都應邀赴美國參加健力士國際冠軍杯比賽,在小組賽階段他們都至少需要轉戰美國各城市踢3場比賽,因此這三支球隊的夏訓旅程都超過了1萬英裡。而阿森納也將去美國熱身,不過他們只安排了一場熱身賽,對手是亨利所在的紐約紅牛,因此阿森納今夏的行程只有6930英裡。
  • 看看人家開100萬英裡的「新車」
    車輛裡程數往往會被當做二手車殘值的一個重要評估工具,來體現這輛車之前的使用程度,這裡分享兩個關於裡程數車主故事。美國大媽 Farrah Haines 有一現代伊蘭特,是 2013 年時候買的,買這輛車的目的是為了送貨,而買了這輛車後除了在車頭前方安置了越野式樣的前鐵桿來保護保險槓以外,基本上全車都是純正的原裝貨,並無進行任何改裝。
  • 俄羅斯谷歌Yandex:無人車路測裡程已達百萬英裡 兩個月內翻一番
    車東西文 | 六毛據國外媒體VentureBeat報導,俄羅斯科技巨頭Yandex在日前宣布,其自動駕駛汽車在公共道路上的行駛裡程已經達到100萬英裡(約合161萬公裡)。今年8月Yandex自動駕駛汽車的行駛裡程是50萬英裡(約合80萬公裡),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行駛裡程增長了一倍。目前Yandex公司正在繪製自動駕駛汽車部署前所需要的地圖,此外Yandex還計劃在未來4年內推出一款沒有方向盤的自動駕駛汽車。
  • 簡直是開掛的節奏:Waymo 自動駕駛公路測試裡程已突破 800 萬英裡
    近日,Waymo 的測試車公路測試(非測試場)累計裡程已突破 800 萬英裡(約合 1287 萬公裡)。也就是說,Waymo 的測試車隊平均每天都要在路上跑 2.5 萬英裡,讓競爭對手們望塵莫及。這個數字可不是什麼諮詢公司或分析公司推測出來的。相反,這一消息非常官方,放出這一消息的是 Waymo 的 CEO John Krafcik。
  • 世界上最長壽的10款車,行駛裡程居然超過480萬公裡!
    下面小編為大家盤點10款世界上壽命最長,行駛裡程最多的車型。TOP10:1990年寶馬325i行駛裡程:100萬英裡(約160萬公裡)1990年,美孚石油公司購買了一臺搭載6缸發動機的寶馬325i(E30)作為公司全合成機油產品的測試車。在被用作測試之前,它的行駛裡程已有4萬英裡。
  • Waymo無人駕駛模擬裡程達100億英裡 是現實中千倍
    網易科技訊 7月11日消息,據科技博客TechCrunch報導,Alphabet旗下的Waymo自動駕駛公司在周三的TechCrunch Sessions: Mobility大會上宣布它已達成一項新的裡程碑:模擬駕駛裡程達100
  • 壽命超100萬英裡!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發高功率鋰離子電池
    (圖片來源: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電池和儲能技術(BEST)中心研發了一款鋰離子電池,該款電池不僅很安全、功率高、壽命還可達100萬英裡。
  • 特斯拉新專利100萬英裡續航裡程成了?
    雖然發熱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是鋰離子電池使用的關鍵因素,特別是當特斯拉汽車的車主在使用性能模式時,發熱就更嚴重了;工程師意識到溶劑和溶液可以在不顯著增加成本的情況下提高性能和壽命。在某種程度上,特斯拉在電動汽車行業的領先地位很大程度上在歸功於特斯拉的電池,或者更具體地說,歸功於特斯拉的電池化學成分。
  • 38送大禮 免費擼1000阿提哈德航空/柏林航空裡程 還有額外好禮
    活動的概述我簡單的提一下以下只能2選1:頁面註冊成為heinemann會員和 Etihad會員後:1-免費拿Etihad 1000裡程2-在12月31號之前兌換柏林航空的裡程免票,將獲得50%OFF,就是兌換後50%的裡程再返還到帳戶註:第2條提到的miles字面理解是航班上買東西或者免稅店獲得的裡程
  • 雅迪年銷量首破1000萬臺,唯有技術才能打破行業上限!
    (原標題:雅迪年銷量首破1000萬臺,唯有技術才能打破行業上限!) 11月28日,電動車行業的知名品牌雅迪在無錫總部舉行了2020年第1000萬臺電動車發車儀式,正式宣布提前1個月達成2020年銷量目標,成為電動車行業首個年銷量破千萬的品牌。
  • ...續航裡程可增至1000公裡 印度初創公司藉助石墨烯推金屬空氣電池
    但除了大型汽車製造商之外,許多初創公司也在致力於改進電動汽車,特別是為電動汽車增加續航裡程以及提供更快的充電解決方案。位於印度班加羅爾(Bengaluru)Log 9 Materials正是一家這樣的初創公司,該公司由印度理工學院(IIT)的幾名畢業生創辦,致力於解決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焦慮」問題。
  • 星系並不是靜止的,銀河系正以100萬英裡的時速靠近仙女座星系
    我們的銀河系是一個巨大的星系,擁有超過1000億顆恆星,它正以100萬英裡的時速靠近仙女座星系。但我們無需擔心,因為這將發生於50億年後。那時,兩個巨大的星系將在宇宙中跳起死亡之舞,它們時而交織在一起,時而又分散開來。
  • 深圳地鐵品牌升級發布新LOGO 未來地鐵運營裡程將達1000公裡
    深鐵集團將打造「兩個1000」公裡:軌道運營裡程達到1000公裡;同步建設1000公裡的國家鐵路、城際鐵路,加速深圳與惠州、東莞、汕頭等地軌道聯通,讓市民充分享受「軌道上的城市」所帶來的出行便利。深圳地鐵沿用綠色這一生命色作為企業主標誌色,同時增加藍色、黃色、紫色、金色分別作為建設、運營、商業和置業板塊的輔助色,成為國內軌道交通行業內首個擁有業態專屬色的企業,使品牌升級更精準、品牌表達更專業。
  • 特斯拉最新電池測試結果:鋰離子電池可持續超過1.5萬次充放電循環
    10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特斯拉電池研究人員公布的最新電池測試結果顯示,鋰離子電池可持續超過1.5萬次充放電循環,或相當於使一輛電動汽車行駛超過200萬英裡(約350萬公裡)。
  • ...Model Canvas(商業模式畫布):創業公司做頭腦風暴和可行性測試...
    其設計簡單易懂,主要用來幫創業者建立、可視化、測試自身的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從而避免揮霍資金或者盲目得疊加功能。小公司用它開闢新領域,GE, P&G 以及 3M 之類的大公司也可以通過它探索新模式,維持行業競爭力。
  • 改良版Aptera汽車續航裡程可達1000英裡
    打開APP 改良版Aptera汽車續航裡程可達1000英裡 蓋世汽車 發表於 2019-10-27 12:31:00 這款電動汽車將是市面上阻力係數最低的車型,續航裡程可達1000英裡。  該團隊充分利用10多年來在計算、流體動力學和金屬增材製造方面的經驗,以及目前的電動汽車零部件供應鏈,對汽車的各個機械系統重新進行設計。目前,該公司正在發起眾籌活動,其目標是籌集250萬美元,創建三輛原型汽車。他們希望在2020年公布最終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