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殺手」誕生!「超臨界水蒸煤」技術將產業化

2020-12-06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近期,霧霾話題再次成為熱點。霧霾何時能消停,成為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如今,隨著西安交通大學「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的誕生,霧霾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得到極大的緩解。

據記者了解,西安交大的這項技術俗稱「超臨界水蒸煤」,是由西安交大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郭烈錦教授團隊研發。該技術可以將煤炭化學能直接高效轉化為氫能,從源頭上根除了硫化物、氮化物等氣體汙染物以及PM2.5等粉塵顆粒的生成和排放,是煤炭能源行業的一項變革性技術。

12月25日,西安交大將該項技術成果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技術,以1.5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了產業化投資公司。該公司初期擬籌資10億元,推動技術產業化項目的建設運行。

產業化項目在西安正式啟動

12月25日,西安交大「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重大科研成果產業化項目在西安正式啟動。

作為一項變革性的技術,「超臨界水蒸煤」與傳統的燃煤發電以及煤氣化發電等技術存在著根本性的區別。

「傳統燃煤發電,包括煤氣化發電,都是把煤放在空氣中,利用火燃燒,跟氧氣產生氧化反應,這就是一個放熱的過程。這種熱能是可以利用的,熱氣流在燃煤鍋爐裡,被鍋爐裡的水吸收,然後再變成水蒸氣,再去推動汽輪機做功。這就是常說的蒸汽輪機發電。」郭烈錦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郭烈錦還表示,較蒸汽輪機發電利用效率更高的,還有一種叫燃氣輪機發電。但由於該裝置的材料要更加的耐高溫,性能要求更高,所以加工工藝特別難。「這些技術從源頭上來說,都是國外發展起來的。我們只是跟著人家學,儘管我們的產業做得最大。」

「氧化反應自然會產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加上煤燃燒時揚起的顆粒物質,PM2.5就是這麼來的。」郭教授解釋道,「企業後續要脫硫脫硝除塵,就要安裝除塵裝置。這個成本對於企業來說很高。同時運行這些裝置還得消耗能量。如此一來,總的效率就不高。平均下來就百分之四十幾。」

對於研發的「超臨界水蒸煤」,郭烈錦教授通俗地解釋稱,「我們現在這個技術不用空氣進去,是把煤和水混到一塊,讓它去反應。整個過程不是氧化反應,而是還原反應。

「傳統的燃燒過程我這個沒有,我燒的是氫氣,得到的是水,所以我的產品是乾乾淨淨的。然後得到高溫高壓的超臨界水蒸氣,同樣可以使汽輪機做功。得到的效率比傳統的要高,又沒有汙染。」

受讓公司擬籌10億推產業化

事實上,西安交大這項「超臨界水蒸煤」技術剛一面世,便引發了行業震動。

據記者了解,該技術目前已全面完成原理性創新、實驗室規律性試驗研究和部分中試試驗。

在25日的成果產業化項目會上,西安交大將該項技術成果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技術以1.5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了陝西中核交大超潔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記者注意到,該公司是由中核全聯投資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香港日富投資有限公司和西安北奇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共同發起成立的混合所有制技術產業化投資公司。

資料顯示,中核全聯投資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註冊資本為3.5億元,主業為非證券業務的投資管理,是隸屬於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下屬的企業。記者查詢發現,該公司還曾於今年1月份與南方泵業籤署了設立併購基金協議,初期基金規模不超過10億元,用於環保科技產業。

陝西中核交大超潔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當天宣布,將在成立初期籌資10億元進行技術產業化的示範工程,同時力爭在3年內完成項目的建設和運行。

「這項技術國外也有人在做研究,但都是在我們後面。」郭烈錦告訴記者,「他們沒有形成大規模的連續生產裝置,我們的大規模中試裝置,已經連續運行了幾千個小時都沒有問題。現在各種煤化工企業也要產生氫,也要蒸汽,只要更換掉部分單元,就可以使用。」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超臨界水蒸煤」技術或成霧霾殺手
    【中國環保在線 技術前沿】日前,西安交大「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重大科研成果產業化項目在西安正式啟動。據了解,該技術目前已全面完成原理性創新、實驗室規律性試驗研究和部分中試試驗。有望實現快速產業化,對我國霧霾治理提供技術保障。   近期,霧霾話題再次成為熱點。
  • 西安交大發明「超臨界水蒸煤」 或破霧霾困局?
    12月25日,在省長胡和平等嘉賓的見證下,西安交大首個重大科研成果產業化項目——「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俗稱「超臨界水蒸煤」)產業化工作正式啟動,產業化後將為節能減霾起到重要作用。
  • 「超臨界水蒸煤」技術邁向產業化
    傳統燃煤、煤氣化鍋爐及其發電技術均採用「一把火燒煤」的形式,總能效和煤電轉化率低、汙染嚴重、耗水量大,脫除SOx、NOx、粉塵等和富集CO2的代價高昂。「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系列技術,俗稱「超臨界水蒸煤」,它是由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郭烈錦教授帶領的團隊歷經20年科技攻關的結晶,提出了煤炭在超臨界水中完全吸熱—還原制氫的新氣化原理。
  • 「超臨界水蒸煤」技術全球領先 破解治汙降霾「燃煤之急」
    超臨界水蒸煤」技術所帶來效果和意義進行了專業分析和深入解讀報導。本片不僅將「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晦澀難懂的科學運作原理環節通過動畫技術進行了解析,更加著重於該技術能給老百姓生活變化和對我國能源產業結構的影響。
  • 超臨界水蒸煤:從源頭杜絕燒煤汙染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郭烈錦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歷經二十年科技攻關,研發出「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系列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俗稱「超臨界水蒸煤」,成功將煤炭化學能直接高效轉化為氫能,從源頭上根除了硫化物、氮化物等氣體汙染物以及PM2.5等粉塵顆粒物的生成和排放。
  • 西安交通大學:「超臨界水蒸煤」邁向產業化
    本報訊(記者 馮麗)記者近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郭烈錦教授團隊歷經20年研發出的「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系列技術,作價1.5億元轉讓給產業化投資公司,成為西安交大首個重大成果產業化項目。該技術有望引領產業變革,告別「一把火燒煤」時代,從根本上解決燃煤利用造成的空氣汙染。
  • 西安交通大學:「煤炭超臨界水蒸煤」邁向產業化
    ­  記者近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郭烈錦教授團隊歷經20年研發出的「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系列技術,作價1.5億元轉讓給產業化投資公司,成為西安交大首個重大成果產業化項目。該技術有望引領產業變革,告別「一把火燒煤」時代,從根本上解決燃煤利用造成的空氣汙染。
  • 西安交大"超臨界水蒸煤"技術將改變能源環保格局
    西安交大"超臨界水蒸煤"技術將改變能源環保格局 時間: 2016-12-26 09:22:16 進入論壇 字體設置 大 中 小
  • 郭烈錦:引「超臨界水」 解「燃煤汙染」
    、將煤的化學能轉變為高溫熱能再利用,就成為了鐵律。但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郭烈錦不願墨守成規,從高壓水/蒸汽兩相流與傳熱研究開始,到大膽嘗試超臨界水煤氣化制氫,迄今他在多相流熱物理熱化學研究的道路上執著追求了34年。
  • 超臨界微粒製備技術產業化 「普萃特醫」異軍突起
    ,但現階段中國對超臨界技術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萃取階段。」近日,超臨界技術專家、廣東普萃特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萃特醫)創始人胡勇剛博士在廣州舉行的普萃特醫開業暨廣東納米醫藥創新論壇上如是說。同濟大學教授汪世龍在論壇上表示,儘管超臨界微粒製備技術國際上已經出現很多年,但中國一直未有突破,普萃特醫的開業及項目落地,標誌著超臨界技術將在提升中國醫藥產業的競爭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 超臨界萃取技術產業化,遵義要做全國表率
    工人日報客戶端6月15日電「我們非常有信心打造國內首個超臨界萃取技術產業化示範基地。」6月14日,貴州匯倉農業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冉義斌告訴記者。當天,記者來到位於遵義市匯川區的貴州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應用研究中心,現場技術人員正緊張忙碌著超臨界流體萃取設備調試工作。
  • 超臨界微粒製備技術產業化 "普萃特醫"異軍突起
    近日,超臨界技術專家、廣東普萃特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萃特醫)創始人胡勇剛博士在廣州舉行的普萃特醫開業暨廣東納米醫藥創新論壇上如是說。  同濟大學教授汪世龍在論壇上表示,儘管超臨界微粒製備技術國際上已經出現很多年,但中國一直未有突破,普萃特醫的開業及項目落地,標誌著超臨界技術將在提升中國醫藥產業的競爭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 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
    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北極星大氣網訊:日前,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經過高校申報和公示、形式審查、學部初評、項目終審等評審流程後,入選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 「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首個示範項目啟動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新型節能技術」重點專項「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和H2O/CO混合工質熱力發電多聯產基礎研究」項目的支持下,2018年2月11日,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郭烈錦院士團隊研發的「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首個熱電聯產示範項目在西安城投集團下屬西安熱電有限責任公司正式啟動。
  • 科學網—普萃特醫:推動超臨界技術產業化
    本報訊(記者 朱漢斌)「超臨界技術應用範圍非常廣泛,但現階段國內對超臨界技術的理解仍停留在萃取階段。」
  • 超臨界二氧化碳印染技術獲突破
    超臨界二氧化碳印染技術獲突破 73次閱讀 作者:武炳明   來源:中國化工報
  • 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染色技術獲突破
    近日,從瀋陽化工研究院染料國家工程中心傳出消息,該中心自主開發的超臨界二氧化碳(CO2)無水染色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基於此項技術的毛類專用染料已進入放樣應用階段。
  • 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技術實現突破
    由大連工業大學和光明化工研究設計院共同完成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與工程化設備」和「散纖維及成衣製品無水染色」項目日前通過鑑定。